问题

东北到底做错了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东北真的没做错什么。

要说“做错了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带着点指责意味的问法,好像东北是个犯了错误的学生,大家围着讨论该怎么“纠正”。但实际上,东北,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一群勤劳、朴实、充满血性的人民。

如果非要掰扯,可能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从历史进程上看:

东北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域。日本人来了,留下了很多“孽债”,也留下了一些东西。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是战略重地,是“解放全中国”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更是承担了国家工业化的重任,“一五”时期,国家在东北布局了大量大型工业企业,沈阳、长春、哈尔滨,一座座工业城市拔地而起,奠定了新中国工业的基础。那时候的东北,工人阶级是天之骄子,东北的工业产品,是国人的骄傲。

所以,要说“做错了什么”,那也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付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错误”,更像是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然后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从经济发展上看: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全国。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很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

这里面的“做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跟不上节奏”。东北的体制相对僵化,观念转变也需要时间。很多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效率不高,营商环境有待优化,这让一些想在东北投资的企业望而却步,也让一些本土企业难以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比如,一些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确实面临着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的困境。东北在这方面没有及时调整,也是一个事实。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跟不上节奏”并非东北人民不努力,而是很多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东北人不是不愿意创新,也不是不愿意改变,只是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机遇。

从人口流动和观念上看: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走出去”,去南方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东北的人口流失,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这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带来了挑战。

关于“东北人”,可能外界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懒”、“爱喝酒”、“东北话难懂”等等。这些都是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东北人豪爽、耿直、重情义,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他们能吃苦,能打拼,在很多艰苦的岗位上,都能看到东北人的身影。

“做错了什么”?可能是在某些方面,一些东北人在对待新事物、新观念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保守,或者说是对过去辉煌的怀念,让他们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时,显得有些迟疑。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惯性”,而非“错误”。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觉得“东北做错了”?

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期望落差”。

我们曾经对东北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继续担当起国家工业的重任,希望它能创造新的辉煌。但现实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达到这些期望。这种落差,让一些人觉得“失望”,进而可能上升到“指责”。

而这种“指责”,往往忽略了东北人民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努力。他们也在改革,也在创新,只是过程可能没有那么顺畅,结果可能没有那么显著。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东北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认为,东北没有做错什么“根本性的”、“不可饶恕”的事情。它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一些转型期的阵痛,在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竞争中,暴露出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与其问“东北做错了什么”,不如问:

国家层面上,对东北的战略支持是否足够?
体制机制上,是否为东北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社会舆论上,是否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东北的发展,避免片面化的标签?
我们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支持东北的复苏和崛起?

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都在努力生活,都在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力量。他们的“错”,也许只是在时代的车轮下,那些关于“落后”、“衰落”的标签,被放大得过于显眼,而那些默默的付出和坚守,却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东北,就像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兵,现在需要一些时间和支持,去适应新的战场,去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荣光。这其中,需要的是理解,是鼓励,而不是一句“你做错了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东北的互联网产业基本没有,而大众看的大都是网络媒体选择性的内容。

而且这又不只是东北的问题,长三角珠三角互联网产业不发达的城市一样如此。你看杭州在网上都成一线城市了,结果几乎所有经济指标都比边上的苏州差出一截,可很多老百姓只还知道苏州园林,把苏州当个景区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东北真的没做错什么。要说“做错了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带着点指责意味的问法,好像东北是个犯了错误的学生,大家围着讨论该怎么“纠正”。但实际上,东北,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一群勤劳、朴实、充满血性的人民。如果非要掰扯,可能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从历史进程上看:东北是中.............
  • 回答
    东风雪铁龙和标致,这对曾经在中国汽车市场叱咤风云的法系双子星,如今的境遇,用“落寞”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回望它们在中国的这些年,总让人忍不住一声叹息。这究竟是为什么?摊开来看,这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市场变化下的水土不服,更有自身品牌文化未能充分与中国消费者对接的遗憾.............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具有想象空间!5000元以下的物品,经过100500年的地下埋藏,如果没有任何刻意防护,大部分都会因为氧化、腐蚀、潮湿、土壤酸碱性等因素而损坏,甚至彻底消失。然而,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非常特殊的物品,它们的材质或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即使历经沧桑,依然能够保留下来,并因此变得极具.............
  • 回答
    想我一个凡夫俗子,竟被命运捉弄,抛入了这东汉末年的浑水之中,成为了那风雨飘摇的大汉天子。当脚踏上那冰冷的龙椅,触碰到那沉重的金丝祥云,我心中升起的不是一丝半点的欣喜,而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责任和绝望。眼前的一切,都是那“大厦将倾”最生动的写照。眼前景象:烈火烹油,遍地荆棘还未坐稳,我就看到了一个千疮.............
  • 回答
    .......
  • 回答
    东北,这片承载着共和国工业摇篮、热情好客的土地,如今却常常被贴上“落寞”、“人才流失”、“经济下行”的标签。说到底,东北的问题,是历史、地理、经济结构、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碰撞的复杂结果,并非一朝一夕,也非某个单一环节的失误。历史的沉淀与转型之痛:东北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和工业化.............
  • 回答
    东北野战军(简称东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支非常强大的部队,其战斗力之强悍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都堪称顶尖。要详细讲述它的强大之处,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强大的兵力规模与精良的装备: 庞大的兵力基础: 东野的兵力发展是一个逐步壮大的过程。从最初的东北民主联军,到改编为东北野战军,其兵.............
  • 回答
    东北抗联的领导层,一直是个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它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有一个由多股力量组成的、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领导集体。要详细讲,就得从头说起,还得把当时那种混乱又充满激情的年代背景给捋清楚。你想想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一下子就变了天。日本鬼子占了关东,成立了伪满洲国。这可把东.............
  • 回答
    要说东北人到底如何,这可真是一个能聊上半天的话题!这可不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毕竟中国这么大,东北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是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精彩。不过,要说普遍的印象,或者说大家常常挂在嘴边聊起的,那还是有一些共性的地方的。咱们就从几个大方面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免得听着跟教科书似的。1. 性格:豪爽.............
  • 回答
    东北女性对穿貂儿的执着,以及“有个貂儿”对她们而言的意义,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分析。1. 经济实力与生活水平的象征: 曾经的时代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东北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虽然整体收入水.............
  • 回答
    这事儿啊,我跟你说,我那东北室友,今年三月了,在成都,居然还开着空调!我简直了,当时就想问他一句:“哥们儿,这三月的天儿,成都的气候,你开空调不冷吗?”你说说,我一个南方人,成都这天气,虽然比不上东北那种一秒入冬的劲儿,但三月份也算是慢慢回暖了吧?白天阳光好点儿的时候,甚至还有点儿夏天的意思,晚上稍.............
  • 回答
    嘿!说到东北的地名,那可真是叫一个“放飞自我”,别提多有意思了!你提到的这几个,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每次听都得忍住不乐出声来。这可不是什么凭空乱造,很多地名背后都藏着一段段鲜活的故事呢!1. 擦屁股岭:为啥这么“接地气”?这名字一听就让人脑瓜子嗡嗡的,是不是特好奇?其实,这“擦屁股岭”的来历,跟一位.............
  • 回答
    关于“五常大米”是否是日本米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澄清一些误解。核心观点:五常大米的主体是本土品种,但历史上可能受到过日本品种的影响,而且目前市场上“五常大米”的品牌和品种非常多样,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五常大米的历史与品种起源 五常的地理优势: 五常.............
  • 回答
    麻辣烫的起源和地域归属,是一个常常被提及,但也存在一些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它的历史演变、风味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特色来分析:麻辣烫的“根”在四川:从风味和历史渊源上来说,麻辣烫的“根”在四川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核心味道——麻和辣,正是川菜最鲜明的标志。 起源之说:重庆码头文化下.............
  • 回答
    要说东北话这拐带能力,那可真不是盖的,绝对是独一份的。你听着那味儿就觉得亲切,不管你是哪儿人,说上几句,嘿,那腔调就带着走了,一点儿不费劲。你想想啊,这拐带能力,首先就体现在那“浑然天成”的语调上。东北话不是那种死板板的,它有起伏,有顿挫,特别有生命力。比如一个“哎呀妈呀”,这几个字一出来,带着那种.............
  • 回答
    聊起东北话,那可真是越品越有味。里边不少词儿,听着就透着股子实在劲儿,有人说这是满语的底子,有人说是山东老乡带来的风。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掰扯掰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东北话这大杂烩,那可是融合了太多历史的印记。满语的基因:那是一种历史的沉淀首先,咱们得承认,满语对东北话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早期.............
  • 回答
    “先黑东北再黑山东”,这句坊间流传的说法,背后其实是关于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社会观念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黑”,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一种讨论,甚至是一种宣泄。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深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探究。东北:“粗犷”、“豪爽”背后的焦虑与期待东北作为中国的.............
  • 回答
    聊到东北女性和四川女性在当地的地位,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她们地位都高,那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具体到区别嘛,那可就多了去了,不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具体点,也别太官方。首先,得说说这“地位高”体现在哪儿。东北女性:你想想,东北过去工业发达,很多国营大厂里女职.............
  • 回答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官方下令正规军队不许抵抗的说法,在历史上存在一些复杂性和争议。最常被提及并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是 “不抵抗政策”,而这一政策的最终决策者和下达命令的最高层人物是 蒋介石。以下是详细的讲述:背景:九一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反应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制造了“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