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抗联到底谁领导的?

回答
东北抗联的领导层,一直是个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它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有一个由多股力量组成的、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领导集体。要详细讲,就得从头说起,还得把当时那种混乱又充满激情的年代背景给捋清楚。

你想想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一下子就变了天。日本鬼子占了关东,成立了伪满洲国。这可把东北的老百姓给逼急了,不服气的,想反抗的,一股脑儿地冒出来。那时候,东北地面上反抗日本侵略的力量,可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五花八门的。

最初的星星之火:工农红军的基因与地方武装的融合

最核心的领导力量,很多都源于咱们中国共产党。早在日本侵略之前,东北地区就有党的组织和一些武装力量。九一八事变后,党中央就指示在东北组织抗日武装斗争。最早期的抗日救国会、救国军等等,很多都有共产党员的影子。

比如,杨靖宇,可以说是早期东北抗日斗争的旗帜性人物。他从苏联留学回来,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研究,也很有组织和军事才能。他参与领导了包括“反日会”、“仁人义勇军”等早期抗日武装,后来这些力量逐渐被党组织整合,最终形成了东北抗日联军。

当时还有像赵尚志,他是海伦县委书记,组织了海伦游击队,后来发展壮大,也加入了抗联。还有像李兆麟(又叫“李明瑞”),他本来是东北军的一个团长,对日寇的侵略深恶痛绝,拉着队伍加入了抗日行列,后来也成为抗联的重要领导人。

所以,从党这一条线来看,最初的领导者就有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这些人,他们都是在各自的区域里,通过党的组织和动员,把零散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甚至是过去的绿林好汉、东北军旧部组织起来,形成最早的抗日武装。

东北抗日联军的形成与中央集权化

随着斗争的发展,为了统一领导、协同作战,需要一个更系统的组织。在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导下,东北的抗日武装逐渐走向联合。到了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下设几个军。

这时候,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的成立,标志着一个相对统一的领导机构的出现。 表面上的最高领导人,名义上是总司令,由杨靖宇担任。 但是,这背后是一个由各个军的军长、政委以及中共东北特委等组成的领导核心。

杨靖宇作为总司令,主要负责的是整个抗联的军事指挥和战略部署。他是一位极其坚韧、极具个人魅力的领导者,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始终坚持抗日,从未动摇。

然而,要说“谁领导的”,就不能只看杨靖宇一个人。当时,抗联的领导结构是“军委制”,也就是每个军都有自己的军委,而整个抗联总司令部实际上也更像是一个总的协调和指挥机构。

在杨靖宇领导的总司令部之下,有几个主要的军。比如:

第一路军: 杨靖宇直接领导,是抗联最主力的一支。
第二路军: 赵尚志领导,在黑龙江依兰、勃利等地活动,以其勇猛善战闻名。
第三路军: 李兆麟领导,在黑龙江南部活动,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还有第四路军、第五路军、第六路军等等,各个路军都有自己的指挥员和政委,并且很多路军的领导人也都是中共党员,或者受到党的深刻影响。

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中共的主导地位

更重要的是,抗联的领导权,实际上是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 尽管早期可能有一些非党人士也加入了斗争,或者在一些地方武装中有他们的影响力,但随着斗争的深入,中共在其中起到了核心的组织、政治和军事领导作用。

中共在东北设立了特委(东北地区工作委员会),这个特委是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直接对党中央负责。特委下面再根据情况设立省委、市委等。抗联的领导干部,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这些地方党组织。党代表制度在抗联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每个部队里,都有党代表,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和党务,确保部队的政治方向正确。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一个人“领导”了整个抗联。杨靖宇是总司令,是军事上的核心,但从政治和组织层面来看,是中共东北特委和后来的东北地区党组织在发挥着更根本的领导作用。

面临的挑战与领导层的变动

当然,抗联的斗争异常艰苦。日本侵略者采取了“清乡”、“讨伐”等残酷手段,同时还有国民党东北地方实力派的猜忌和阻挠,以及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这些都导致了抗联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困难。

内部矛盾和分裂: 有些部队的领导人,因为政治理念、个人恩怨或者外部压力,也出现过一些分裂甚至倒戈的情况。比如,赵尚志后期就因为一些原因和党中央的指示发生了冲突,甚至一度脱离组织。这些都是当时那种极端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人员损失: 大量的抗联战士和领导人,在战斗中、在酷刑下牺牲。很多领导干部,比如赵一曼、冯仲云、许振瀛、常宝堃等等,都在斗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总结来说,东北抗联的领导,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集体领导。

政治和方向上: 由中共东北特委和后来的东北地区党组织主导。
军事指挥上: 杨靖宇作为总司令,是军事指挥的最高代表,但他也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各路军内部: 各自的军长、政委、军委共同负责。

所以,与其说一个人领导了抗联,不如说是一个以杨靖宇为代表的,由无数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组成的、在党的领导下的集体,共同铸就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辉煌与悲壮。杨靖宇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但他的背后,是一个庞大而顽强的抗日力量在支撑。

要理解东北抗联的领导问题,关键在于理解当时共产党在东北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以及在艰苦斗争中,如何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将各种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上的较量和思想上的引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无非是质疑东北抗联为什么最后撤到苏联。恰好我老家是东北和关内的连接处——热河省,有几个词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无住禁作”、“人圈”、“ 集家并屯” 。

你以为抗联不想和八路军主力恢复联系,或是八路军不想派出援军啊……八路军在长城外的王厂沟咬牙坚持了一个根据地,那可是伪满洲国境内!打的是关东军!就是为了给抗联保住唯一的联络点和撤退路线。但更惨烈的事实是,没有一个抗联战士到达这个落脚点。因为日本人沿着长城,在自己已经占领的领土上搞了千里无人区,唯恐八路军进入东北,抗联从关内重新得到支援。

你在地图上看看下面这些县连起来是什么形状:


(图不太清楚,右下角是渤海,左边阴影深入蒙古草原)

而日军为了巩固满洲国的“边防”,专门搞了个“西南防卫委员会”,猜猜谁逼的日军搞这个机构?苏军?国军?还是八路?

日伪在热东、辽西及热中地区集家并村的同时,对热西地区更大范围地扩大集家并村。1942年大规模集家并村时,沿古魏长城搞到丰宁县的千家店、花盆、红旗甸一带山区。1943年春季开始,又沿长城向北扩展到独石口,将整个黑河川及老丈坝、大滩等坝上地区,都实行集家并村,并沿长城划定“无住禁作地带”,严密封锁其所谓“国境”线。与此同时,在丰宁县全境及隆化县大部地区,1万多平方公里的并没有抗日活动的地域里也全部集家并村。 从1939年开始,到1944年春,经过近5年多时间,日伪宣布在热辽地区制造“无人区”的计划基本完成。其范围相当广泛而错综复杂,多年来,各地党史工作者作了大量调查,已基本上弄清。按现在区划,包括青龙、宽城、承德、兴隆、滦平等5个县的全境;丰宁、隆化、怀柔、平泉、宁城、建昌、凌源等7个县的大部地区;绥中、喀喇沁旗、围场的局部地区;平谷、密云、延庆、赤城等县长城以北当时被划入伪满辖境的地区,还有遵化马兰峪的所谓“满洲国特区”。据统计,“无人区”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其中“无住禁作地带”约为8500平方公里。 被集家的自然村1.7万个(在平泉、宁城等地100多个只集家未建“人圈”的村子未计算在内),共建立2506座“人圈”,被驱赶集家的群众约140万人。这样,在东起九门口,西抵独石口(约长一千公里),北起围场,南至长城内侧(最宽处约250公里),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绝缘体式的特殊战略地带。

注意这不是长城……换句话说游击队还得翻越长城和下面的山脊

“千里无人区”的由来

一、“无住禁作地带”是绝对意义上的“无人区”,即不准居住,也不准耕作。区域边缘埋着红木桩,木桩内除了柴草树木、飞禽走兽、蛇蝎蝼蚁等自然生物外,庄稼割青(割倒没有长籽粒或籽粒不成熟的禾苗)人户驱净。埋设红桩后,凡是在圈内看到人和牲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砍杀。这是连正常通行也不许可的“绝缘区”,侵略者称之为“匪贼绝缘带”。 二、“部落”亦称“人圈”。日本人用围墙把中国人圈起来,犹如猪居猪圈、羊居羊圈一般,加之政治迫害,老百姓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所谓“部落”,实际就是“集中营”,日伪通过集中监视,企图割断人民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 三、“无住地带”,是介于“无住禁作地带”与“部落”之间的地区。这一地带内允许侍弄庄稼,割草放牧,禁止人户居住,不许在田间地头搭盖窝棚看管瓜果庄稼。在这里,人民群众连最基本的生存自由都没有。

游击战固然很难防御,但游击队没有专门的后勤机构,所以无人区里是不会有什么游击战的。日军看准了这一点,不惜在已经牢固控制的领土上搞无人区,强迫居民住进“人圈”,压缩耕地,牺牲了很大一块税收,也要阻止游击队建立前进基地。所以抗联始终无法从关内得到支援,被迫收拢残部退入苏联,这是非常残酷的一个结果。

八路军作为抗联的上级,也作为唯一愿意向抗联进行战略支援的军队实在是已经尽力了。三分区的部队出长城100里企图建立游击区扎根,出去600人,回来的不到100,在其他区域都越打越多的年代,长城外无人区的八路过的是什么日子可见一斑。冀东八路军最后能逼的关东军出此下策,实在很对得起自己的规模。要知道就算到了解放战争期间,就算热河八路军编成了东野11纵队,打隆化区区一个县城,还得董存瑞背着炸药包上,当年火力和兵力的贫弱可想而知。


相关回答:

为什么近十年来抗战电视剧偏爱描写「纨绔少爷」「江湖大佬」参加抗日? - 知乎

从侵略者的角度拍抗日片会怎么样呢? - 知乎

user avatar

东北抗联前期是中共满洲省委领导,满洲省委被王明、康生撤销后归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导。但北满赵尚志不相信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因此自行其事。东北抗联一段时间陷于南满、吉东服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导,北满自己领导的状态。

1937年底王明、康生从苏联回国,没有明确指示东北抗联的领导关系,造成东北抗联群龙无首,内部分裂,加上斗争环境严酷,最终失败,余部不得不退入苏联,改编为苏联远东红旗方面军第88特别旅,直到45年8月才打回东北。

赵一曼、杨靖宇都是由中共中央派到东北,归满洲省委领导的。你说和中共什么关系?还特么据说,据说你脑袋大,你脑袋真大吗?

抗联撤到苏联是被日本人打出去的,能在东北坚持还需要撤到苏联吗?扯个为什么一直没有出去抗日,是不是去抗日他么的靠你嘴巴一动?

出这题的人应该去安定看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如显示该用户不存在,请点击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众号、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抗联的领导层,一直是个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它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有一个由多股力量组成的、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领导集体。要详细讲,就得从头说起,还得把当时那种混乱又充满激情的年代背景给捋清楚。你想想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一下子就变了天。日本鬼子占了关东,成立了伪满洲国。这可把东.............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关于“抗战时很多东北人不恨日本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坊间流传甚广,但也极具争议的论调。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剥开表面的“传言”,去还原那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理解东北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日本侵略统治下,所经历的种种,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如何被塑造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整个东北人民的.............
  • 回答
    东京奥运会期间,《抗日奇侠》豆瓣评分从 4.3 上升到 5.6 这个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叠加,并且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地说,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奥运会所以评分上升”的逻辑,而是一个复杂现象的折射。以下是对此现象的详细分析:一、 评分的基数和波动性: 低基数下的波动: 首先.............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活动,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尽管抗联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最终未能在东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
  • 回答
    提起东北抗联,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漫天飞雪、饥寒交迫、以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日寇的悲壮画面。他们的艰难,绝非几句话能概括,那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史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绝望与不屈。一、 生死一线,缺衣少食是常态想象一下,在东北那严酷的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滴水成冰。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很多时候.............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队伍,并非一支简单的武装力量,其性质复杂而又独特,承载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沉重使命。要理解东北抗联,就得先明白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以及它的组成成分。东北抗联的性质: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坚力量,带有鲜明的共产主义色彩首先,最核心的性质,东北抗.............
  • 回答
    关于东北抗联消灭了多少日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其复杂性,历史研究者们至今仍在努力精确地还原数字。抗联是一支长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进行游击战争的队伍,他们的作战方式灵活多变,记录保存也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要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说实话,非常难。不过,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中.............
  • 回答
    东北抗联和土匪武装之所以难以在中国南方形成那样成型的革命根据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的制约,也有社会基础的差异,更有历史进程和政治力量介入的复杂交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首先,从地理环境上看,东北的自然条件与南方有显著区别。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多样,这为武装力量提供.............
  • 回答
    东北抗联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历史中极其悲壮而又感人至深的一页。他们以少胜多,以弱抗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广为人知且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抗联故事:一、 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与生存考验东北抗联.............
  • 回答
    铁血丹心,铸就长城:东北抗联的抗日伟业与不朽功勋每当提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史诗,我们不能遗忘那些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东北抗日联军。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用顽强的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赞歌。然而,在一些片面的论调中,东北抗联的贡献似乎被淡化,甚至有人质疑他们未能对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客观地审视一下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在东北地区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力求呈现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要理解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作用,我们必须将他们置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侵占了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领土的丧失,更意味着东北人民.............
  • 回答
    关于“东北不抗日”的说法,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和污蔑,其根源可能是对东北抗日历史的片面解读、历史叙事的选择性遗忘,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为什么会有“东北不抗日”的污蔑?这种污蔑的出现,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聚焦经典人物: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塑造具有代表性.............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在中国近代史上闪耀着英雄主义光芒的队伍,其最终未能实现民族解放的宏伟目标,其失败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层面的,绝非简单的“战斗力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需要剥离笼罩在其上的光环,以一种沉静、略带悲凉的视角去审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外部环境的严酷是首要的也是压倒性的因素。首先,日本侵略.............
  • 回答
    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事迹,特别是他们对日作战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及但又需要仔细辨析的话题。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是否“牵制了几十万日本关东军”的说法,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来判断其可靠性。首先,我们要明确“牵制”这个词的含义。在军事战略上,牵制通常指的是通过调动、袭扰、消耗等方.............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东北地区抵抗力度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被片面解读的观点,甚至被一些人用来进行地域攻击。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抵抗力度小”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是失实的。 事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 回答
    东北的冬天,大学校园里最叫苦连天的,偏偏是那些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东北孩子们。反观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一个个裹得严严实实,嘴里却说着“还好,没我想象的那么冷”,甚至有那么点享受的意思。这倒不是南方人天生就比东北人抗寒,这里面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门道,说白了,就是身体和“心”都在适应。首先,得从身体的.............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铁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当初东北军并未选择“不抵抗”,而是坚决守土,这对于中国后期的抗日战争,无疑会是另一番格局,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一、巩固东北防线,延缓日军战略推进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能够构建起一道.............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民间义勇军之所以比其他地区的民间抗日力量更加广为人知,原因在于多方面的历史、社会、地理和传播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并非意味着其他地区没有英勇的民间抗日力量,而是东北义勇军的特殊性和其事迹的传播性更强,使得它们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东北.............
  • 回答
    说到东北为什么没能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面,而是要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日本侵略的突然性和残酷性,以及东北地形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正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快准狠”。“九一八事变”是突如其来的,而且日军在东北的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