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北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

回答
说到东北为什么没能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面,而是要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等多个维度去剖析。

一、日本侵略的突然性和残酷性,以及东北地形的特点

首先,我们得正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快准狠”。“九一八事变”是突如其来的,而且日军在东北的军事优势是压倒性的。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早有预谋。东北当时的地理环境虽然有些山区,比如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为游击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整体而言,东北大片的平原和开阔地带,加上当时交通相对发达(铁路、公路),对日本的机械化部队非常有利,也给中国军队的机动和隐蔽造成了很大困难。在初期,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抵抗虽然英勇,但很多是正规战,在日军的优势兵力面前,难以形成持久的、有组织的抵抗,很多部队被分割、歼灭。

二、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和政策

这一点至关重要。尽管东北人民浴血奋战,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在东北问题上的政策,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不抵抗政策”的阴影: 虽然“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组织抗日,但早期“严令不抵抗”的政策,让中国军队在东北失去了宝贵的早期作战机会。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历史上有不同的解读,有说是为了避免全面战争,有说是为了保存实力,但客观上,这给了日本占领东北的“合法性”和时间。
力量的疏散和分散: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力量,虽然不少,但很多是分散在广阔的地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指挥核心来整合力量,形成一个能够支撑长期作战的军事力量。而且,东北的地理面积实在太大,要完全控制并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兵力,这在当时国民政府也面临着南方其他战场的压力下,很难做到。
“围剿”与“收复”的逻辑: 国民党政府在东北的军事行动,更多的是采取“围剿”东北抗日联军,或者尝试“收复”失地的策略,但其战略重心和资源的调动,更多的是围绕着中原战场和南方战场。这使得东北的抗日力量始终得不到中央政府最强有力的支持,甚至有时与抗日力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

三、东北抗日联军的挑战

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缺乏统一的、长期的战略规划: 抗日联军最初由不同的抗日武装力量组成,虽然有联合,但长期以来,各部队之间在指挥、协同、后勤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赵尚志、杨靖宇等指挥员都尽力想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时候只能是“打一阵,走一阵”,以游击战为主,难以形成像华北根据地那样,能够支持大规模生产、集结兵力、进行阵地战的稳固基础。
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治安强化运动”: 东北冬季的严寒,对士兵的生存和作战是巨大的考验。同时,日本关东军及其扶植的伪满洲国政权,实行了极其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对根据地和民众进行了无情的“清乡”和搜捕。这使得抗日联军难以在某个区域长期存在和发展,群众基础也面临着巨大的破坏。每一次“大扫荡”,都会给根据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缺乏稳固的后方和经济支持: 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离不开稳固的后方和经济支持。而东北的经济,在日伪统治下,大部分资源被日本侵略者掠夺,而且日本人的“集团部落”政策,更是切断了抗日联军与广大民众的联系,使得他们难以获得稳定的粮食、武器和兵源补充。许多时候,抗日联军只能依靠缴获日伪军的物资,或者战士们自带干粮,这种状况很难支撑长期作战。
地下斗争和情报战的困难: 在日本严密的特务统治和情报网下,地下党组织在东北的活动风险极高,情报的传递和地下工作者与抗日武装之间的联系,都非常困难。这使得抗日联军在战略情报、配合行动等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

四、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苏联的观望和政策: 早期,苏联对东北的局势持观望态度,虽然对东北抗日力量有过一些支持,但这种支持并不稳定,而且受到苏联自身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考量的制约。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苏联才真正开始向中国提供更多援助。
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地位: 日本侵占东北后,将其视为“满洲国”,并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统治和经营。这使得日本在东北的军事部署和控制能力,比在其他中国地区更为强大和集中,也更难撼动。

总结一下,东北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日军初期突袭的强大军事优势和残酷性,以及东北地理环境的某些不利因素。
国民政府在东北政策上的局限性和资源投入不足。
东北抗日联军在组织、后勤、后方支持、自然环境以及日伪统治的严酷性等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
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如苏联的早期观望。

尽管如此,我们绝不能否认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存在,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对中国抗战的全局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并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他们的牺牲,为我们今天铭记历史,提供了最沉痛也最宝贵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太强,使得日军在东北投入数量惊人的占领军,多到以至于可以轻松扑灭抵抗活动

(上世纪某时期出版的人民战争教材里)一般认为,占领军数目低于游击队一半,或者总人口二十分之一,才可以有有效的游击队活动,反之则可以进行有效占领 反抗活动容易被扑灭

对比一下,1941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总计十个师团,一个师团2.8万人(甲种)到1.5万(丙丁师团)左右,理论总兵力不可能超过30万(不算伪军),且甲种师团较少。1941年八路军非民兵有表上44万人,算上不在表上的不脱产民兵,农闲时期可用兵力可能数目接近七八十万甚至一百万。华北人口一亿多,哪一条日本都不算能“有效占领”

1941年日本关东军总兵力85万,理论编制18个师,实际16欠2个,其中13个甲种师团。1942年甲种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用更多乙丙师团替代,总兵力达到115万(不算伪军)。而东北人口只有两千万不到,抗联数目更是零头算不上。无论哪一条日本都在“可以扑灭反抗”的力量标准上。

至于日本为什么关东军搞那么多?因为要和苏联远东方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160余万兵力对峙。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这个问题主要由皇国的统治方式来决定。

众所周知,日本在满洲国中央的人事安排是本地人当傀儡大臣,日本人当常务次官。

1945年终战时担任伪满农业部次官的岛崎庸一在1933年热河沦陷的时候作为“热河鸦片五人工作班”的头目,很荣幸地被马督公记了一笔。

这位岛崎庸一在百度上的痕迹还包括交通部、保安部之类的履历。

以上说明,日本在满洲确实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文官统治机构,日籍文官在满洲形成了一个逐级晋升迁转的体制。

那么日本以这个文官体制为抓手,确实地实施了对满洲的统治——或者说殖民掠夺。

抗联不止与关东军在战场上较量,他们还需要在行政层面与经过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训练的日本文官进行对抗。

反观华北,情况就截然不同。

日本对华北的统治形式一言以蔽之:兵队指导。

陆军大臣领衔、北支方面军具体负责,由一群和日本教育比起来不三不四的中国汉奸文官打下手、各地驻军首长和特高课发号施令,华北方面军要发力,只好调集大军治安肃正,发动大扫荡。

所以华北根据地的发展仰赖于日本丘八和中国地主在行政方面的失能。

从表现上来说,冈村宁次没本事在华北搞战略村,所以华北民政就是个破箩筐,有的是漏子给共军钻,东北的集村并户就很见成效,抗联的人力来源和回旋空间被彻底地压缩。

毛氏游击战是他本人的社会“解放”方案的一部分,根本原则是实现对战区内和平居民的全面行政统制。

客观上讲,这是利用工业社会输入的社会治理理论来改造中世纪乡村,以党治军、以军领政,使中世纪的乡村能够为工业时代的战争输送资源。

但是当中世纪乡村中正在有另外一个版本的工业社会治理理论在推行呢?

日本没有在华北推行日本版本的工业社会治理,他们推行的是糟糕的兵队长官和稀烂的中世纪官僚合伙扯淡的二百五治理。

这是华北成功的真相,这也是东北失败的真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东北为什么没能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面,而是要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日本侵略的突然性和残酷性,以及东北地形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正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快准狠”。“九一八事变”是突如其来的,而且日军在东北的军事.............
  • 回答
    中苏友谊的破裂,以及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间关系的根本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那段特殊时期所处的内外环境、各自的意识形态考量、地缘政治利益以及领导人之间的互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前提:中国和苏联尽管同为共产主义阵营的领导者,但其历史经历、文化背景、国.............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真有点儿意思。东北人爱喝酒,这事儿咱都知道,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酒桌上那是雷打不动的主角。但你说这酒劲儿挺大,怎么就没整出个全国闻名的“东北名酒”来呢?这事儿,咱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说说为啥东北人这么爱酒。这事儿,不能光看现在,得往历史里瞅瞅。 气候因素是根儿: 东北这地方.............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仔细想想,确实好像在咱们国内的那些恋综里,东北老铁的身影不算特别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少见。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要说起来,可能不是一两个简单的理由就能解释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地域文化差异和节目定位。国内的恋综,很多时候在选择嘉宾的时候,都会考虑节目的.............
  • 回答
    “东北是不是没有雪糕吃的?”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奇特,毕竟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按理说应该是雪糕(冰淇淋)消费的“黄金季节”,怎么会没有雪糕吃呢?其实,这个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雪糕”概念的狭义理解。让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东北没有雪糕吃”的误解?1. “夏.............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七子之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之所以没有包含外东北,这是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首诗歌的由来,以及它所描绘的“失去的土地”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外东北”之间的区别。首先,我们得明确,“七子之歌”这个说法本身就源自诗人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创作的同名组诗。这.............
  • 回答
    印度东北部六邦,即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和特里普拉邦,在历史上与缅甸(前称缅甸)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最终并未被划归缅甸,这背后涉及地理、历史、政治、民族以及殖民时期的多重因素。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这一地区的古老羁绊和近代变迁。地理的天然屏障与互动首先,从地理.............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东北的教育资源优越且房价压力相对小,但家庭却未因此大规模涌入东北大城市,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尽管有吸引力,但东北城市在经济吸引力、生活便利性、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文化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削弱了教育和房价优势对人口迁移的拉动作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 回答
    网上确实流传着“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这种说法,但仔细探究起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当初闯关东的主力是山东人,东北方言为何却鲜有山东方言的影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历史和语言演变原因。一、 “闯关东”的复杂背景:山东人是主力,但并非唯一首先要明确.............
  • 回答
    东周,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承接了春秋时期的漫长王朝,却未能如其前身那般,创造出波澜壮阔的辉煌,更谈不上“中兴”二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上的先天不足,也有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更有内部政治生态的恶性循环。将其比作一位本应雄心勃勃的君主,却身处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又被一群只顾眼前利益的臣子裹挟,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东西方文明在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差异。笼统地说“东方文明没有受到宗教对部分科学的严格拘束”,以及“少有重大发现,没有西方科学史丰富”,这两种说法都存在过于简化的倾向,需要更细致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些前提和概念: “东方文明”的定义: “东.............
  • 回答
    东周五百年,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确实令人扼腕。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没有一位周天子能拨乱反正,重振周朝雄风?又为何鲜有辅佐周天子的名臣出现?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王权旁落,天子名存实亡:根基已朽,何来中兴?首先,要理解东周为何没有出现中兴,我们必须回.............
  • 回答
    台湾的西部,从北到南,一条现代化的交通大动脉——高铁和高速公路,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将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台湾东部,会发现这里的情况截然不同。为什么东部地区,特别是花莲和台东,没有像西部那样密集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呢?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是地理、经济、环境以及历史多方面的考量,绝.............
  • 回答
    苏联和东德之所以没有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二战结束时盟军的战略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战后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层面:一、 二战结束时的盟军战略与政治现实 “先欧后亚”战略与对德作战的分工: 在二战后期,盟国,尤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