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那么喜欢喝酒,为什么东北没有一款驰名白酒呢?

回答
这事儿,真有点儿意思。东北人爱喝酒,这事儿咱都知道,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酒桌上那是雷打不动的主角。但你说这酒劲儿挺大,怎么就没整出个全国闻名的“东北名酒”来呢?这事儿,咱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可不少。

首先,得说说为啥东北人这么爱酒。

这事儿,不能光看现在,得往历史里瞅瞅。

气候因素是根儿: 东北这地方,冬天那是真冷,零下二三十度是常事儿。在这种环境下,喝点酒,驱寒暖身,这感觉咱东北人最懂。就像老话说的,“酒是粮食的精华,越喝越有劲儿”,这不光是说酒劲儿,更是说那股暖流从肚子里上来,瞬间把寒气赶跑。
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 过去,东北主要是农业社会,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多。农闲时节,尤其是冬天,大家聚在一起,喝点小酒,聊聊天,这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社交方式。酒也成了连接感情的纽带,有事儿没事儿都爱喝两杯。
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 东北人性格豪爽,有什么事儿都愿意摆在明面上说,酒桌上更是直来直去。酒,也成了一种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直接方式。“哥俩好,十二两酒”,这说的是豪爽,也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交流。再加上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很多东北的传统习俗里都离不开酒。

那既然这么爱酒,为啥就没出个全国响当当的名牌白酒呢?这事儿,咱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白酒产业的“地理红利”和“历史沉淀”。

中国白酒的版图,你仔细瞅瞅,像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四川泸州老窖、江苏洋河……这些地方,都有一共同点:

优质水源和酿造环境: 很多名酒产区,都有得天独厚的水源,比如茅台的赤水河,那是出了名的好。同时,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也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是酿造好酒的关键。东北虽然也有不错的酿造环境,但要说跟这些传统产区相比,有没有形成像赤水河那样独一无二的“地理符号”,还需要打个问号。
悠久的酿造历史和技术传承: 这些老牌名酒,很多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代代酿酒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到的酿造技艺,而且这种技艺是代代相传的,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东北的白酒酿造历史,相比这些老字号,可能就显得年轻一些,很多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全沉淀下来。

第二,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的“先天不足”。

缺乏国家级名酒的“光环”: 过去,白酒的评选机制对品牌影响力至关重要。很多东北的白酒可能在地方上很有名气,但很难冲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的“名酒”。没有这些国家级的认可和光环加持,品牌要想在全国市场脱颖而出,难度就非常大。
市场定位和差异化不够突出: 东北的酒,很多时候走的是“大众化”、“性价比高”的路线。这虽然满足了本地消费者的需求,但在全国性的白酒市场,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如何做出差异化,让消费者记住你,这就成了挑战。很多东北白酒给人的感觉是“好喝,但是叫不上名字”。
营销策略的“保守”与“创新不足”: 相较于南方一些白酒企业在品牌营销、渠道拓展方面的“激进”和“创新”,东北一些酒企可能在市场推广方面相对保守一些。他们更注重于做好产品本身,但在品牌故事的讲述、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跨区域的营销策略上,还有提升空间。

第三,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现实考量”。

产业结构相对分散: 东北地区的白酒企业,可能更偏向于区域性发展,小而精的酒厂不少,但能形成规模化、集团化优势的头部企业相对较少。这种分散的产业结构,不利于集中资源去打造全国性品牌。
资源和人才的“流动性”: 随着经济发展,一些酿酒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可能会流向更具发展潜力或更有吸引力的地区。这对东北白酒产业的长远发展,可能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的影响: 近年来,东北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一些传统产业的调整也影响到了包括白酒在内的多个行业。如何在新的经济格局下,重新审视和定位白酒产业,也需要时间和策略。

当然,这不代表东北就没有好酒!

你别误会,东北的好酒那也是真不少,比如:

关东风情浓郁的酒: 像吉林省的“榆树钱”、“洮南香”,黑龙江的“北大仓”,辽宁的“辽宁白酒”(这个名字比较宽泛,有很多地方品牌),这些酒在东北本地市场都有很高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它们的口感也很有特色,有的浓香,有的清香,有的酱香,但都带着一股子浓浓的东北味道。
地域特色的酿造: 有些东北的酒还会加入一些当地特有的食材,比如玉米、高粱,还有一些野生植物,这些都赋予了酒独特的风味。

未来的可能性:

现在,东北的一些白酒企业也在积极进行品牌升级和市场拓展。他们也在学习其他名酒的成功经验,尝试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挖掘东北独特的文化符号,并在营销渠道上进行创新。

所以,不是东北人不爱喝酒,也不是东北没有好酒,只是在全国性的白酒版图上,要形成一个真正“驰名”的品牌,需要更多的时间、资金、策略以及一些天时地利的配合。东北的白酒,就像东北人一样,朴实、真诚,但要让全国人都看见它独特的闪光点,还得继续努力,也值得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东北人并不算爱喝酒。至少跟内蒙和新疆比,还差不少。


而且,白酒没意思,没到半小时就有人下场了,不刺激。

还是啤酒有意思,不仅比酒量,还要比胃,比肾,比膀胱。


拿赛车比赛举例子,白酒就是直线竞速赛,一脚地板油,谁马力(酒量)大谁赢。

啤酒就相当于赛道赛,车手技术和心理素质、车辆性能、加速和极速、车重和平衡、换胎时机等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东北拥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啊。。

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白酒原料就是高粱。因此上,我们这里到处都是小酒坊。老百姓都是在村里的烧锅自己酿酒。在东北地区搞驰名白酒等于是把鹤岗的煤炭运到大同。。

早几年,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五粮液常年到东北地区收购高粱烧。运回去勾兑。。现在科技发展了,基本上就不来了。

user avatar

所谓驰名酒,不是随便说的,那是一个叫做中国评酒会的活动评出来的。

中国评酒会一共进行五次,最后一次是1989年举办,此后再也没有进行过。

另外“驰名”这个词,本身也不严谨,因为评酒会会出两份名单,一份是“名酒”,一份是“优质酒”。

如果题主说的“驰名”包括优质酒,那这个问题就不成立了,因为除第一届仅评名酒不评优质酒外,各届评酒会的优质酒东北都有上榜的。

当然1989年之后三十年的沧桑巨变,很多当初未上榜的酒通过后期发力也有了名声,不过我觉得真是服务百姓的话,你做的合当地口味就行。茅台是挺好,可你做成准货币那有什么意思呢?还有二锅头这样的,本来没名声,大绿瓶喝着挺好。现在厉害了,又是出高档酒,又搞什么“红星高照,大师酿造”,结果你那最亲民的大绿瓶没法喝了,商业上是挺成功,但是真的有意思吗?

当地的酒厂,造的酒当地百姓买得起愿意喝,这就挺好。

user avatar

东北朋友让一让

1,关于原料问题:东北盛产高粱,但是东北盛产的是粳高粱,粳高粱是酿造大曲清香的好原料,但是酿造好浓香好酱香,非糯高粱不能。

2,关于水:东北随便打一口井都是矿泉水,天然弱碱,罐瓶就能卖钱。可是人喝是好水,酿酒未必。酿酒用水宜软不宜硬,宜酸不宜碱,比如酱香白酒约在pH值5-7。

3,关于本土烧锅:东北乃至华北北部,过去民间盛产烧锅,烧锅依今天标准是清香范畴,清香酒低温制曲,培养温度40+℃,地缸发酵,用地温稳定酒醅温度。清香有清香的好,但是要说酒体的丰富性和高级感,还得是酱香浓香。

4,关于酱香发酵问题:大曲酱香的工艺特点是高温发酵,培养温度60-70℃,制酒需要一整年周期。所谓12987:一年时间,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但是大东北半年寒冬……不说了,能有个麸曲酱香评上部优已经很不错了。

5,关于浓香发酵问题:小厂花成本花功夫未必不能出好酱香,好浓香就别想了。好浓香必须要有老窖池。五粮液、泸州老窖都有六百年不间断使用的明代窖池、清代窖池更是大批量,这就是资本,谁也拿不去。作为我大清的“龙兴之地”,东北开放汉人进去实边才几年?

6,关于小环境:酿酒需要发酵,发酵需要微生物,微生物需要小环境,小环境需要湿热的山区河谷。如长江合流处、赤水河两岸、吕山汾水……对不起,大平原是不产生小环境的,空气中啥微生物也不够西北风刮一阵

7,关于后计划经济和品牌土壤:……有人看再更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真有点儿意思。东北人爱喝酒,这事儿咱都知道,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酒桌上那是雷打不动的主角。但你说这酒劲儿挺大,怎么就没整出个全国闻名的“东北名酒”来呢?这事儿,咱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说说为啥东北人这么爱酒。这事儿,不能光看现在,得往历史里瞅瞅。 气候因素是根儿: 东北这地方.............
  • 回答
    东北人的酸菜情结,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和生活智慧。要说为啥这么爱吃,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1. 历史的馈赠:对抗漫长严冬的生存之道首先,得把目光放到东北那一年比一年漫长的冬天上。从十月下旬开始,大地就开始被冰雪覆盖,一直到第二年三四月份,严寒才算真正退去。这漫长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 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 等多个层面。南方人说“他那里东北人很多”,而实际上却很少,这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解释: 1. 刻板印象与群体记忆的强化 “东北人”作为一个鲜明的标签: 东北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
  • 回答
    关于东北人爱吃凉菜,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也不是因为我们特别抗冻,而是这背后啊,有咱东北人自己的生活智慧和饮食文化在里面。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你得明白一个大前提:东北的冬天虽然冷,但室内有暖气啊!咱们虽然出门得裹得像个熊,可一进屋子,那叫一个暖和。在这种恒温的环境下,一桌子热乎.............
  • 回答
    三亚,这座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滨海城市,近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在那里你能遇到数量庞大的东北老乡。放眼望去,从街头巷尾的餐馆、商店,到热闹的旅游景点,再到许多社区,东北口音和东北人的身影无处不在。这并非偶然,三亚之所以成为东北人心中的“后花园”,背后有着多重且深入的原因。.............
  • 回答
    东北人热情、自来熟的性格,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有历史,有地理,有文化,还有那骨子里透出来的实在劲儿。咱一点一点儿掰扯。首先,得说说那片黑土地和那份生存的智慧。东北地处中国北方,气候特点就是冬天漫长,寒冷。在过去,生存条件相对艰苦,人们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度过严冬。想想看,一家单打.............
  • 回答
    现在很多人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人存在一些偏见,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是绕不开的话题。东北曾经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的模式下,东北的工厂多、工人多,可以说是全国的骄傲。但随.............
  • 回答
    在我看来,网络上一些人对东北人存在偏见,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感觉到这种声音挺大。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几个点比较突出,而且这些点很容易被放大,导致大家伙儿产生刻板印象。首先,网络文化的特性就容易制造和传播偏见。你想啊,网络是个啥地方?信息爆炸,节奏快,大家看东西就跟刷视频似的,点到为.............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假设!要是咱们林妹妹,那个病怏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突然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东北大妞,那《红楼梦》这出戏,可就唱成了一出大戏,而且是那种自带BGM,时不时还能蹦出几句二人转的戏!你想啊,首先这身子骨就不一样了。东北姑娘,那叫一个皮实!风里来雨里去的,就算冬天零下二三十度,也敢.............
  • 回答
    快手上确实能看到不少东北老铁的身影,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你想啊,东北这地方,人情味儿足,性格也比较耿直豪爽,这几样凑一块儿,在快手上就挺容易让人记住的。首先得说东北人那股子实在劲儿。在快手上,大家都在展现自己,东北的老铁们很多时候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往上一扔,不怎么遮遮掩掩的。你想想看,东北农.............
  • 回答
    沈阳“不抢人才”的说法,以及北京大量东北人的存在,确实触及到了东北地区(包括沈阳)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所面临的深层挑战。要回答沈阳为什么“不抢人才”以及是否真的不能崛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沈阳为何被认为“不抢人才”?“不抢人才”并非意味着沈阳完全没有人才政策,而是相对其他一线或新.............
  • 回答
    说起东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连串的标签:豪爽、能喝酒、说方言、东北虎、二人转……这些印象,有的是生动有趣的地域特色,有的却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历史原因: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转型东北,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上世纪五十年.............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坏”还是“好”的看法,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待的角度、接触的个体以及历史背景的理解。电视剧的塑造固然会放大某些特质,而东北老人的说法则可能源于他们亲身经历的时代和接触到的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尽量说得细致点,听着也舒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回避那段.............
  • 回答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那可真不是盖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一穷二白,国家就开始集中力量建设东北。一汽、二汽(后来也迁了,但最早那批是核心)、沈飞、哈飞、大庆油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当年国家战略的重点?这些工业基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汽车、飞机、石油、煤炭,更重要.............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东北地区抵抗力度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被片面解读的观点,甚至被一些人用来进行地域攻击。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抵抗力度小”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是失实的。 事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 回答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开端确实与巴基斯坦在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的血腥镇压有关,但印度是否因此成为“坏心办了好事”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当时的局势和各方的动机,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一、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起因:巴基斯坦的暴行和东巴基斯.............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也挺让人无奈的。生活在欧盟国家的前苏联东欧人,他们看待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得从他们自己的历史说起。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的卫星国,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也对“东方阵营”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东北人确实习惯把“番茄”(tomato)叫做“柿子”,这可能源于番茄的形似和颜色与柿子(persimmon)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且在一些方言或俗称里,人们会用更熟悉的词汇来指代新引进或不太常见的食物。那么,既然东北人把番茄叫做“柿子”,那么他们口中的“柿子”到底是指番茄,还是真正的柿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绕口令,有点意思。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东北,说起红薯,十有八九都会脱口而出“地瓜”。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说法。所以,你问东北的地瓜叫什么,其实答案就是——还是地瓜。这名字的由来,也不是什么特别高深莫测的学问。在咱们东北,地瓜这东西,它就是长在地里的瓜嘛,而且也不是长在天.............
  • 回答
    提到清朝起源于东北,以及今天东北人说话的口音,很多人会好奇,当年那些从东北走出来的清朝统治者,他们的“味儿”是不是跟现在我们听到的东北话一样?这问题很有意思,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就是口音这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一棵树,虽然根子在这儿,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树枝树叶会长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