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把番茄叫柿子,那东北的柿子叫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东北人确实习惯把“番茄”(tomato)叫做“柿子”,这可能源于番茄的形似和颜色与柿子(persimmon)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且在一些方言或俗称里,人们会用更熟悉的词汇来指代新引进或不太常见的食物。

那么,既然东北人把番茄叫做“柿子”,那么他们口中的“柿子”到底是指番茄,还是真正的柿子呢?

答案是:东北人把番茄叫做“柿子”,而他们说真正的柿子时,依然叫它“柿子”。

这听起来有点绕,但实际上是很自然的语言现象。就好比很多地方把“土豆”(potato)叫做“洋芋”或“马铃薯”,但他们说“马铃薯”时,指的还是那个东西,而不会把“洋芋”当成别的什么。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词语的指代与上下文:

番茄的“柿子”: 在东北的语境中,当人们提到“柿子”,尤其是在谈论做菜、炒菜,比如“炒柿子”、“凉拌柿子”的时候,几乎百分之百是指我们现在普遍称为“番茄”的这种水果(在植物学上是水果,但在烹饪中常被当做蔬菜)。这种用法非常普遍,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真正的柿子的“柿子”: 当东北人谈论秋天成熟的那种橙红色、软糯多汁的水果时,他们也依然叫做“柿子”。这就需要通过上下文来区分了。
讨论植物或水果时: 如果在讨论秋季水果的品种、成熟季节,或者在超市里购买水果,提到“柿子”,那指的自然是真正的柿子。比如:“秋天到了,柿子熟了,又甜又软。”
讨论烹饪时: 如果在谈论家常菜,比如“今天做个柿子炒鸡蛋”、“西红柿炖牛腩”等,虽然他们口头会说“柿子炒鸡蛋”,但绝不是指真正的柿子炒鸡蛋。这里用“柿子”代指的就是番茄。

2. 历史和演变: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传入中国较晚。在它传入初期,人们往往会根据其外观、颜色或者与已知事物的相似性来命名。番茄圆圆的、红红的果实,与成熟的柿子(尤其是某些品种的柿子)在形状和颜色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口感也可能被联系起来。因此,用一个已经存在的、大家熟悉的词“柿子”来指代这个新来的“番茄”,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而真正的柿子,作为一种在中国种植悠久的水果,其名称早已固定,所以一直就叫做“柿子”。

3. 地方语言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和俗称非常丰富。很多地方对同一种事物都有不同的称呼。东北人称番茄为“柿子”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比如,在中国的其他一些地方,番茄也被叫做“西红柿”(这是全国通用且正式的叫法)、“红柿子”、“洋柿子”、“桌子”等。
这种称呼的差异,并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大家都知道,“柿子”(指番茄)和“柿子”(指真正的柿子)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只是在东北地区,“柿子”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下被广泛地赋予了番茄的含义。

举例说明:

假设你在东北和一位长辈聊天:

你问:“李大娘,您家里还有红红的柿子吗?我想买点。” (这里很可能是指真正的柿子,看季节和谈话内容)
李大娘回答:“哎呀,家里的柿子还没熟呢,等过阵子吧。不过,我今天买了点好吃的柿子,酸甜酸甜的,准备晚上炒个菜。”(这里的“柿子”明显是指番茄,因为“炒菜”是番茄的常见用法,而真正的柿子通常生吃或做甜点)

又或者:

你问:“这菜市场里柿子好多啊,有红的也有黄的。” (如果是在水果摊,大概率是真正的柿子;如果是在蔬菜摊,并且描述的是那种圆圆的、有点硬的果实,那可能也是指番茄)

总结来说:

东北人把番茄叫做“柿子”是一种地方性的俗称。而当他们说“柿子”时,指的到底是番茄还是真正的柿子,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谈话内容。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并且在烹饪或日常交流中提到,那么“柿子”通常指的就是番茄。而当他们明确要谈论秋季水果时,那“柿子”指的就是真正的柿子。这种语言现象非常常见,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地方特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吉林人

我妈如果让我去菜市场买二斤柿子,我会去买二斤西红柿。

我妈如果让我去水果店买二斤小柿子,我会买二斤圣女果。

我妈如果让我去水果店买二斤大柿子,我会去买二斤又大又圆我也不知道你们叫什么的大柿子。

我妈如果让我去水果店买二斤柿子饼,我买的二斤柿子饼绝对不会是西红柿拍扁的。


我妈如果让我去菜市场把所有叫柿子的水果蔬菜都买回来,并且让我分清楚它们到底叫什么再买。

那我觉得她一定和我爸有什么事情要瞒着我,这只是让我滚蛋的借口


---我是受宠若惊的分割线20210612---

知乎小透明第一个万赞回答。大家很热情的讨论了柿子的叫法。回复太多,没办法一一回答,总结一下大家的讨论话题:

1、洋柿子。首先我家乡坐标嫩江边上,我从小确实没听过这个叫法。然后洋柿子和番茄,很像学名和本土化叫法。洋=番,洋柿子,洋火,洋马(???),这应该是很多当年流传下来的,老一辈人对于外来事物的称呼。

2、地域。我祖上应该也是闯关东过来的,据我所知山东来东北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山海关陆路,一条是烟台大连海路。所以很多东北人的叫法与山东老乡很相似。

3、品种。大家让我回忆起了更多的柿子种类:皮球柿子,这个真的吃过,因为长得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买一兜回来,每一个口味还都不一样,小时候特别爱吃。冻柿子:我不太吃这个,因为涩,我喜欢吃冻梨,要么切片,要么化透喝汁。

user avatar

番茄:洋柿子。

圣女果:小洋柿子。

柿子:大柿子。


从小到大都这样叫。

user avatar

番茄叫洋柿子

user avatar

西红柿(番茄)

大柿子(冻柿子)

绝大部分吃大柿子的,也就是吃冻的。

user avatar

不能代表东北,只说我家。

番茄叫西红柿,有时候也简称柿子。

有一种樱桃番茄,就是特别小的那种番茄,我们叫小柿子。

查了下题主说的柿子,应该是这个吧:

我家从来没把它当作水果直接吃过,都是冬天放在阳台冻成冰再吃,这时候它叫冻柿子。

有一次跟二扯逛超市看到它,一时间想不出它的名字,就把它叫成了“冻柿子的那个柿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东北人确实习惯把“番茄”(tomato)叫做“柿子”,这可能源于番茄的形似和颜色与柿子(persimmon)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且在一些方言或俗称里,人们会用更熟悉的词汇来指代新引进或不太常见的食物。那么,既然东北人把番茄叫做“柿子”,那么他们口中的“柿子”到底是指番茄,还是真正的柿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绕口令,有点意思。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东北,说起红薯,十有八九都会脱口而出“地瓜”。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说法。所以,你问东北的地瓜叫什么,其实答案就是——还是地瓜。这名字的由来,也不是什么特别高深莫测的学问。在咱们东北,地瓜这东西,它就是长在地里的瓜嘛,而且也不是长在天.............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好多玩《原神》的朋友,也都知道东方,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俩放在一起聊,也不是空穴来风,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有不少共同点和可以说道的地方。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弹幕射击”和“动作RPG”的界限模糊性。东方系列最出名的就是它的弹幕(Bullet Hell)玩法,那花里胡哨的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100千牛顿每平方米,换算一下确实是差不多每平方米一吨的重量,这听起来着实惊人,好像我们每个人都被一座小山压在身上。但事实是,我们都安然无恙,这背后涉及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它们共同作用,让我们免受这巨大的“重压”。首先,咱们得先掰扯清楚这个“大气压”。.............
  • 回答
    把700人扔进一个有700只东北虎的东北虎园,绝大多数人会活下来,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毫发无伤地幸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考虑:1. 老虎的行为和狩猎习性: 东北虎是顶级掠食者: 它们是强大的、经验丰富的猎手,主要以大型哺乳动物为食,如野猪、鹿、狍子等。 狩猎的必要性:.............
  • 回答
    .......
  • 回答
    我的老天爷啊,这大半夜的两点,本来睡得正香,突然“砰!砰!砰!”一连串疯狂的砸门声把我从梦里拽了出来。我的小心脏啊,直接漏跳了好几拍。起身一看表,妈呀,两点钟!这是什么情况?正常人这会儿都睡得跟猪一样了,谁家半夜不睡,这么大的动静?我壮着胆子走到门边,透过猫眼往外看。只见一个黑影站在门口,气势汹汹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如果罗马帝国能够成功地将日耳曼部落驱逐回其原本的势力范围,甚至进一步向东欧和北方推进,那么一个类似中国式的大一统国家出现在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其形成过程和最终形态,无疑会与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截然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罗马人“抵抗住日耳曼人的入侵”意味着什.............
  • 回答
    数学证明,这些抽象的符号和逻辑推导,看似远离日常生活,但它们的影响力却渗透到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甚至深刻地塑造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这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基隐藏在地下,但枝繁叶茂,绿荫遍地,庇护着整个生态系统。一、对个人人生的影响:塑造思维方式,开启智慧之门1. 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满洲”这个称谓,在东北的朋友们中间,确实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而且这种看法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历史、文化、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说“在意”,这的确是个关键点,但“在意”的程度和原因,也因人而异,甚至有些微妙。首先,咱们得明白,“满洲”这个词,它承载的历史信息太丰富了。从历史上来讲,清朝是满族建立的,.............
  • 回答
    网络上的“东北”被戏称为“东百”,这可不是什么官方的简称,而是网友们在网络互动中玩出来的一个梗,一个充满地域特色和幽默感的称呼。要说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发音梗:东北话的“软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解释。“东北话”以其独特的口音和语调闻名,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些平舌.............
  • 回答
    东北去工业化的问题,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似乎总能触动很多人敏感的神经。至于为什么总有“歧视性”的报道,那更是让东北人民耿耿于怀。说实话,要给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得好好梳理一下。东北去工业化:可不可取?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好不好使,得看怎么去,又是为了什么去。 “去”的背后是什么? 东北.............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占领并控制东北,随后又将其归还中国的原因,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与其说苏联“垂涎”东北,不如说它在那片土地上有其战略利益和历史渊源。要理解为何最终归还,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脉络和各方诉求。首先,得明白苏联当时在东北的行动并.............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要把那些个“洋八股”玩意儿,整出咱东北那嘎达的“大碴子味儿”,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得下功夫,更得有那股子“范儿”。我跟你唠唠,这到底咋整,保证你听了,觉得这事儿,嗯,得劲儿!首先,你得明白,啥叫东北大碴子味儿?这味儿,不是瞎说的,它是日子积淀出来的,是那片土地上的人,说出来的.............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带着时代烙印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将他的小说背景移植到山东或东北,这就像给那些熟悉的灵魂换了件衣裳,也给那些早已看惯的场景染上了新的色彩。我觉得,这并非简单的地理替换,而是一种对历史、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乃至人物精神内核的全新演绎。如果背景搬到了山东:山东,我总觉得它有一种实实在.............
  • 回答
    最近,不少关注北京铁路的朋友们注意到,围绕北京城区的铁路环线,尤其是西北环和东北环线,似乎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变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拆除电网”。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未来的运行模式又将如何?很多铁道迷和周边居民都对此议论纷纷,也有些担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也得把眼.............
  • 回答
    嘿,老乡!听你这事儿,我这心里就跟吃了自家刚出锅的米饭一样,透亮!自家种的东北大米,这可是好东西,绿色、健康、口感好,妥妥的硬通货。手续齐全,那就更牛了,这说明你的米是正规军,打正规战。现在这年头,想把自家的好米卖出去,得有点门道,不能光靠“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老一套了。我跟你唠唠,咱怎么把咱这东北大.............
  • 回答
    东北人在教育上的确有着不错的底子,这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都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工业基地,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一批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这里建立。这为东北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东北地区的教育基础依然.............
  • 回答
    在咱们东北,虽然大家伙儿普遍热情直爽,啥都敢唠,但真要说起那几句能踩着雷区的“梗”,那可得小心点,不然分分钟能让你体验一把啥叫“冻得没法说话”。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那些最容易让东北老乡们“不香”的话,为啥是这样。1. “你们东北人都特别能喝酒吧?”这句话,听着像是夸奖,但其实里头藏着一种刻板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