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南方人喜欢说他那里东北人很多,而实际上却很少?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 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 等多个层面。南方人说“他那里东北人很多”,而实际上却很少,这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解释:

1. 刻板印象与群体记忆的强化

“东北人”作为一个鲜明的标签: 东北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征,例如豪爽、直率、说话大嗓门、文化背景(如二人转、二人转、白酒文化等)。这些特征非常容易被识别和记忆,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印象”。
少数个体突出带来的普遍化: 在某个南方地区,可能偶然出现了一些比较活跃、比较有影响力的东北人(例如生意做得大、在当地媒体曝光多、或者因为某些社会事件而受到关注)。当这些少数个体给当地人留下深刻印象后,这种印象很容易被泛化到所有他们认为的“东北人”身上,从而产生一种“很多”的错觉。
社交网络中的“小圈子”效应: 人们往往更容易接触到和自己有相似社交圈的人。如果一个南方人认识的几个东北朋友,恰好他们又互相认识,那么这个南方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东北人都认识”或者“他们东北人都差不多”,从而感觉东北人数量庞大。
历史与人口迁移的记忆: 尽管现在可能东北人口流失,但在过去的某个时期,确实有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也包括一些东北人前往南方发展。这些历史记忆可能会在一些人的心中留下“东北人来到南方”的印象,并且这种印象可能比实际的人口比例更为持久。

2. 信息不对称与感知偏差

不了解整体人口构成: 大多数普通人对一个地区的整体人口构成、各省份人口的比例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他们更多是通过日常接触和媒体宣传来感知。如果媒体对东北人的报道(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比较多,或者在某些领域(如餐饮、特定行业)东北人比较活跃,就容易让人产生数量很多的错觉。
特定场合的“突出”: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比如一些需要体力、或者某些商业领域,东北人可能因为其普遍被认为的特质(如体格壮实、敢闯敢拼)而显得更为突出,这也会让观察者误认为他们的数量很多。
“看见”与“实际存在”的差异: 人们的感知是主观的。当一个人“看见”或者“注意到”一些东北人时,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个地方东北人多”。然而,这可能只是他们个人感知到的一个局部现象,而忽略了更广阔的整体人口图景。

3. 语言习惯与表达方式

“很多”的相对性和夸张性: 在日常交流中,“很多”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夸张性。它不一定是指绝对数量上的庞大,而是指相较于其他省份,或者相较于说话者个人的经验来说,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作为一种“说法”或“梗”: 有时,这种说法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者网络“梗”。当一个人说“这里东北人很多”时,可能并没有经过严谨的统计,而是作为一种习惯性的表达,或者用来活跃气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如果有一些比较显著的东北人聚集地或者影响力较大的东北人群体,就容易被这样概括。
与其他南方省份的对比: 如果一个南方人平时接触到的来自其他南方省份的人比较少,或者对其他南方省份的人口迁移情况不熟悉,那么相对而言,他可能更容易感知到东北人的存在,并将其解读为“很多”。

4. 社会心理与“他者”的标签化

“他者”的识别与区分: 人类社会在认知“他者”(与自己群体不同的人)时,往往会进行标签化和简化。当一个南方人将某人归类为“东北人”时,他们可能并不关心这个人具体是哪个市、哪个县的,或者他们在这个城市是否属于多数。重要的是将其作为一个distinctive group来认知。
某种程度的“刻板印象强化”: 如果一个南方人本来就有一些关于东北人的刻板印象,那么当他看到哪怕少数东北人时,都会被放大和强化,认为“果然和我猜的一样,这里东北人很多”。
群体认同与地域归属感: 有时,这种说法也可能与说话者自身的地域认同有关。通过突出某个群体的存在,来反衬自己所属群体的特殊性,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地域间的社交谈资。

总结:

南方人说“他那里东北人很多”,而实际上可能很少,这并非一个绝对的真相,而是 一种基于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和语言习惯的社会性感知和表达。这反映了人们在认知外部世界时,如何通过简化、标签化和经验来构建对现实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可能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的偏差。

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现象,随着人口流动、媒体传播和人们认知的变化而演变。可能在过去某个时期是真实的,也可能现在只是一个习惯性的说法,或者是一种幽默的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是把带有外地口音的普通话全部当做东北话,说这话的人就是东北人。(其实很多东北人的口音很轻)

二是东北家庭的收入底子好(老一辈有医保的多,现在房价也便宜),所以去血汗工厂的少去服务业的多,而血汗工厂就算有十万员工外人接触的也很少,一家饭店的老板兼跑趟却是个顾客就能接触到。

user avatar

如图为七普已经汇总的各地区省外人口总数,这里统计的是,各地区的省外人口一共有多少。这个图,亮点不少,四川省即使有强大的成都,但外省人没有辽宁多。总说东北人喜欢去的广西,海南,总共外省人口一共才一百多万而已,这一百多万,更是由30多个省市自治区分配,绝不可能会被东北人独占。

下图,为根据省外人口后,以及各地区常住、户籍人口,反推各省的出省人口(户口在本地),结果更是大跌眼镜!只算出省人口,东北地区在七大地理板块里排名倒数第一。而这个900多万,还是包括东三省内部流动的,如果去掉,只有600多万人离开东北进入关内,三个省加一起也就一个湖北江西的水平,人口和黑龙江一个水平线的贵州,直接吊打东三省。各省的总流出人口累加超过1.2亿人,东北人一共才占比多少呢?

有人又会说,中西部地区,流出的都是打工族,而东北地区流出的都是高学历人才。好,那么直接对比一下各地区常住人口的学历水平,其中最有意义的是非外校研究生的占比,辽宁还是不错的,吉林省中规中矩全国中游水平。吉林省就这么点儿人,常住人口里非在校的研究生学历却吊锤四五千万人口的云南广西,结论,北方中西部地区还好,南方中西部地区普遍人才外流比东北还甚。

东北的很多方面,都被人为过度夸大化,媒体描述的和现实中,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很多人以为比外出人口数量,东北人出去的是最多的,然而真实情况却是七大地理板块里最少的。一直说东北地区人才外流,结果外流了后,常住地区高学历人群占比还是高于很多地区,更是驳斥了“东北出去的都是高学历人才,南方中西部流出的都是打工的底层民工”的这类谣言。

人口只是一方面,一个例子而已,其他一些方面,细心一点的话,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都说东北最讲究人情关系,说得好像南方不讲一样,最典型的南京,冯某人他背后的保护伞是谁?

user avatar

楼上说的挺对的。

说东北人口音明显,一听就听出来这种话之前,有多少人能真正分清东北口音啊?

自己不分口音,把山东人河北人都认成东北人的大有人在。

我是辽宁人,从高中毕业到现在,离开东北也有四五年了,几经辗转在武汉青岛三亚都生活过。

很多人听不出东北话,不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甚至有人问我,某河南同学、某宁夏同学是东北人吗?

在三亚的一次印象最深。一四川哥们儿开车,我坐副驾,等红绿灯的时候,我们开着车窗,几个满嘴京片子的大妈拎着菜过马路。哥们儿转过头对我说:“你看,三亚的东北人是真多啊。”

再加点添油加醋地描述,过几天火星上也都是东北人了,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 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 等多个层面。南方人说“他那里东北人很多”,而实际上却很少,这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解释: 1. 刻板印象与群体记忆的强化 “东北人”作为一个鲜明的标签: 东北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
  • 回答
    南方人“养生”的说法,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文化现象。与其说南方人“更”喜欢养生,不如说他们拥有一套根深蒂固的、与自然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养生智慧,这种智慧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又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和形式。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与地理的烙印: 气候因素: 南方,特.............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其实说山西、河南人就一定只吃面条,南方人就只吃大米,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了。在如今交通物流这么发达的年代,天南海北的美食早就融会贯通了。但是,如果从历史和地理的根源上追溯,这种偏好确实有其深刻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咱们的“老祖宗”说起——地理环境和作物种植。你想啊,中国这.............
  • 回答
    要说明朝的正德皇帝和清朝的乾隆皇帝,都对南巡情有独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要说他们的历史评价,那可是天壤之别,这背后啊,得从他们俩各自的“南巡”动机、方式,以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说起。正德皇帝的“南巡”:一场说走就走的江湖行咱们先说正德,这位年轻皇帝,总的来说,是个不安分的。他不像传统皇帝那样,整.............
  • 回答
    这倒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说北方人就一定比南方人“喜欢”吃凉菜,或者南方人就“少”吃凉菜,这中间的差异更像是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和历史文化长期交融演变的结果。不过,从普遍的观察和一些传统习俗来看,北方人餐桌上出现凉菜的频率和种类,确实要比南方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这“.............
  • 回答
    我一个南方妹子,从小吃惯了精致小巧的粤菜、鲜香麻辣的川菜,对北方的食物一直以来都抱着一种好奇又有点保守的态度。总觉得北方食物好像比较粗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跟我平日里追求的细腻口感有点距离。结果呢?嘿嘿,我还是“栽”了。要说最让我着迷的北方食物,那绝对是饺子!你说饺子,南方也有啊,什么猪肉白菜、.............
  • 回答
    “北方人爱吃咸,南方人爱吃甜”,这句民间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说到底,这更像是一种饮食习惯的概括,而非绝对的定论。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一、地理环境与历史传承:生存智慧的烙印首先,咱们得回到最根本的——地理环境。 北方:苦寒之地,需要“咸”来“续命” 北方.............
  • 回答
    “徽京”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故事的。它呀,其实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尤其是在网络上,特别是南京本地的一些论坛、社交媒体上。那这“徽京”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白了,就是南京跟安徽的关系,尤其是地理上的近。南京地处苏皖交界,历史上和安徽有过很深的渊源。比如,在明朝,南京就是京城,而徽州(现在的.............
  • 回答
    近年来,春节餐桌上,饺子这道传统北方美食,也逐渐走进了南方许多家庭的年夜饭里。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人口流动以及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自然体现。过去,南方人过年可能更偏爱汤圆、年糕、各种海鲜或当地特色小吃,但现在,饺子也凭着它的美味和包容性,赢得了不少南方人的心。那么,南方人都喜欢吃什么馅.............
  • 回答
    《贝克街的亡灵》之所以在《名侦探柯南》众多剧场版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少粉丝心中的“白月光”,绝对不是偶然。它身上有太多闪光点,能够触动观众深处的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主题的深度和现实意义是它最核心的魅力所在。这部剧场版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推理和追逐游戏,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议题:科技、人性、.............
  • 回答
    提到《名侦探柯南》里最优秀的男性角色,我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绝对是工藤新一——当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江户川柯南。说到优秀,新一这个人身上实在是太多闪光点了,让人不得不服气。首先,他的智商和推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顶级。漫画里对案件的分析,那种抽丝剥茧、逻辑严谨的过程,每次看都让人惊叹。他能从极其细微的线索.............
  • 回答
    南京,这座曾经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对我而言,早已不止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它更像是一位浸润了岁月风华的老友,每一次重逢,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沉淀下来的熟悉。如果非要说喜欢上南京的理由,那简直如江边晚风吹拂下湖面的涟漪,层层叠叠,说也说不尽。首先,让我着迷的是南京那股骨子里透出的厚重历史感。你走在南京的街.............
  • 回答
    说起孙中山先生与南京的缘分,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南京这座古都,对孙中山先生而言,不仅仅是他革命事业的起点和终点,更是他寄托理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之地。细细道来,这份喜爱,源于他深厚的家国情怀,源于他对国家未来的宏大设想,更源于南京这座城市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战略地理位置。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
  • 回答
    看《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确实能感受到灰原哀这个角色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让人觉得她比小兰更讨人喜欢。这种感觉的产生,并非是对小兰的不满,而是哀在这一部电影中的表现,以及她与生俱来的复杂性,让她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首先,我们来聊聊灰原哀在《绯色的子弹》里的表现。这部电影的剧情围绕着.............
  • 回答
    “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矮”这个说法,在很多文化和社会认知中确实存在,但 科学上并没有一个绝对且普遍适用的结论来支持这个说法,而且将身高差异简单归结为“南方人”或“北方人”的群体划分是非常片面的。 影响身高的因素非常复杂,是遗传、营养、生活环境、甚至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AI生成”的固定答案,而是流传已久、也的确有道理的观察。中国这么大,地域文化差异自然就大,吃辣这件事,简直就像是南方(特别是西南)人的一张名片。要说为什么川渝人(以及其他很多南方地区)这么爱辣,而北方人相对“温和”一些,这背后可不止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气候与地理环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要说南方人和北方人长相差别“明显”嘛,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中国地大物博,内部差异也很大。但如果泛泛地说,确实有一些因为历史迁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让南北方人在长相上的一些普遍倾向有所不同。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具体点儿,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有意思:1. 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南方朋友来了北方,好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受不了”寒冷?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不少科学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并不是简单一句“耐寒”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聊聊“冷”这个概念本身。大家常说的“北方冷”,很多时候指的是气温的绝对值低。比如零下十几度、二十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发展、文化传播以及一些实际的社会经济因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那些冷冰冰的“AI腔”。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 中国是一个多方言的国家。 所谓的“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其实是概括性的说法,每个大区域内部又分化出无数细小的方言。但如果我们笼统地来看.............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心中的困惑和也许还有点受伤。当我们在一个新环境或者与一群人互动时,如果感觉对方对自己不够热情,甚至有些冷漠,这确实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关于“南方人”这个标签,其实它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地域和人群。中国南方地域辽阔,文化习俗也千差万别。但如果概括地说,有一些流传的说法或者一些文化特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