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抗联消灭了多少日军?

回答
关于东北抗联消灭了多少日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其复杂性,历史研究者们至今仍在努力精确地还原数字。抗联是一支长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进行游击战争的队伍,他们的作战方式灵活多变,记录保存也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要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说实话,非常难。

不过,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中,大致勾勒出抗联在打击日伪军方面所取得的战果,并尝试解读这些数字背后的艰辛与伟大。

一、 抗联的作战性质与挑战

首先要明白,东北抗联的作战不是传统的阵地战、大规模会战,而是以游击战为主。他们的敌人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伪军。抗联的作战特点是:

频繁的短促战斗: 深入敌后,打击敌人薄弱环节,袭扰补给线,破坏交通,袭击据点。战斗往往是打了就走,避免与敌人主力硬碰硬。
分散与集中: 根据敌情,部队可能分散成小股活动,也可能在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发动袭击。
情报先行: 精准的情报是抗联成功的关键,他们需要了解敌人的部署、兵力、装备等信息,才能发动有效的攻击。
后勤补给的巨大压力: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抗联常年处于食物、弹药、药品极度匮乏的状态,这对他们的作战能力和持续性带来了巨大考验。

二、 抗联的战果统计:难点与估算

正是由于上述作战特点,抗联的战果统计面临以下难点:

1. 记录的完整性: 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作战,很多战斗的细节可能没有被完整记录下来,或者记录不完整。尤其是在战斗激烈时,伤亡的统计可能存在误差。
2. 统计口径的差异: 不同时期、不同部队的记录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是只统计击毙人数,还是包含俘虏、伤亡等。
3. 日伪军的宣传: 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护其“皇军”的形象,在记录己方伤亡时,往往会低报甚至隐瞒真实情况。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历史学界还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考证,对东北抗联的战果进行了一定的估算。这些估算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歼灭日伪军的数量: 指直接在战斗中被抗联消灭的敌军人数,包括击毙和俘虏。
消耗与牵制: 抗联的存在和活动,迫使日伪军投入大量兵力进行“讨伐”和“治安维持”,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分散了日军在中国其他战场的兵力。
破坏与袭扰: 抗联通过破坏交通线(铁路、公路)、通信设施、军事仓库等,极大地阻碍了日伪军的后勤补给和军事行动。

三、 来自历史研究的数字(仅供参考)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和中国官方的史料记载,东北抗联在14年的斗争中,大致歼灭了以下规模的日伪军:

日伪军总计歼灭数字: 有研究认为,东北抗联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总共消灭了约18万余名日伪军(这个数字通常包含击毙、俘虏、伤亡等)。其中,直接消灭的日军(非伪军)数量大概在1.8万至2万余人左右,其余大部分是伪军(如伪满洲国军、汉奸组成的治安队等)。
具体的战斗类型: 抗联的战果主要体现在:
袭杀日伪军: 这是最直接的战果,通过伏击、袭击日伪军的巡逻队、运输队、据点等,造成其人员伤亡。
收复失地与解放区: 在一些地区,抗联成功驱逐了日伪军,建立了自己的抗日根据地。
破坏军事设施: 破坏日伪军的铁路、桥梁、军火库等,阻碍了其军事运输和作战能力。
粉碎日伪军的“讨伐”: 在“讨伐”战中,抗联通过灵活的战术,给日伪军造成重大损失,挫败其“围剿”企图。

举例说明一些具体的战果(并非全部,仅为示意):

“八一〇”事件(1931年8月10日): 东北抗联(当时的前身部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郊区袭击了一个日军军火库,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并击毙了部分日军。
1934年: 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在一次战役中,毙伤日伪军数百人。
1936年: 赵一曼在活动期间,也组织了多次打击日伪军的行动,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后期: 特别是到了1938年,随着抗联主力转移到苏联境内进行整训和改编(成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队”),虽然直接在东北本土的军事行动有所减少,但通过各种方式(如派遣回国作战、策反等)仍然在持续打击日伪势力。而在苏联境内的训练,也为抗战胜利后收复东北奠定了基础。

四、 抗联的战略意义

除了直接消灭的日伪军数量,东北抗联更重要的是其在战略层面的作用:

牵制了大量日军: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其中在伪满洲国就长期驻扎着关东军等主力部队,以及大量的伪满洲国军队。正是因为东北抗联的存在和持续的活动,日军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进行“治安强化”和“讨伐”,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日军在中国其他战场的兵力,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压力。
民族抗战的象征: 东北抗联是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反抗日本侵略的旗帜,他们的牺牲和奋斗,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培养了抗战人才: 抗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锻炼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干部和战士,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输送了宝贵的人才。

总结:

要给东北抗联消灭多少日军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东北抗联在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通过无数次的战斗和袭扰,消灭了数以万计的日伪军,并且以其顽强的斗争精神,有力地牵制了日本侵略者的兵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功绩,不能仅仅用歼敌数量来衡量,更在于其所代表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精神。

与其纠结于具体的数字,不如更加关注那些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的抗联战士们,他们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牺牲,都是对侵略者最响亮的回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里有人对我这句话“据日伪机关统计,仅仅35年一年东北抗日军民就对日军发动攻击近4万次”表示疑问,补充说明一下,游击战麻雀战的袭击就是零敲碎打,次数非常多的,这个数据是有出处的,是基本可信的,因为有中日双方的数据对比参照:

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约10余万次。据日伪统计机关统计: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

此外还可以跟关内地区游击队的攻击次数进行对比,东北抗联的条件更艰苦,多次袭击才能杀死一名鬼子,而关内游击队一次作战就可以杀死多名鬼子。

1945年4月25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名为《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中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在1937年9月到1945年3月的7年半(华南抗日纵队缺1943年以前的数字)总计对敌大小战斗11.5万余次,击毙和杀伤敌伪军计96万余名,俘虏敌伪军计28万余名,争取投诚反正敌伪军计10万余名,敌伪总共损失计136万余名。


如果你怀疑东北抗联14年抗日的袭击次数过多,觉得不可能,那么八路军7年半的袭击次数岂不是更多?更不可信了?

希望质疑这个数字的人本意并不是想抹杀抗日先烈们的牺牲。


===以下为原回答====

首先,东北抗联和东北抗日义勇军(就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之中的那个义勇军,同时也是抗联的前身)、东北军(张学良退出东北之后,还有很大一部分东北军留在东北抗战)消灭的日军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区分开。

所以这里,统一合并为东北抗日军民消灭了多少日军。

先放数字,从31-45年这十四年中,东北抗日军民总计消灭了16-18万日军,这个数字基本可信。

这个数字是有多方验证的:

一、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数据:



二、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推算:1931——1937年抗联歼敌103500人,1937——1945年歼敌82700人,共计186200人


三、按照日本人自己的统计:在东北的日军减员人数1932年为30,000人,1933年为42,149人,1934年为39,874人,1935年为54766人,合计166,789人---黑羽清隆:《日中十五年战争》第112页、175-176页,侏式会社教育社1977年版


四、日本外务省公布的数据:满洲共阵亡26万5000多士兵,中国阵亡46万士兵,苏联宣布击毙日军8万多刨除苏军战绩,东北抗日军民共消灭18万左右日军


五、据日本厚生省战后调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在东北死亡约4.6万人,加上伤俘病者将达到13.2万人。注意,这是37年之后,当时东北抗日军民已经遭到很大的损失,依然可以消灭4万以上日军(刨除非战斗减员),那么37年之前的数据只会远大于4.6万。


由上述几个数字多方验证(其中有中方的数字,有日方的数字),可以确定,日军在东北抗日军民十四年的打击之下,损失16-18万,基本可信。


至于这个问题下面有人举出: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史》下册第1045页中的一段话“东北抗日武装消灭敌人的数字难以准确统计,仅就日本陆军省于1936年3月18日所公布,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战死达4200人……1936-1937年9月死伤2662人”


这个数字可信度太低。

首先这是孤证。

其次和上述数据相差太远,6年损失6000人,还是包括死伤,取信这个数字已经不光是侮辱东北军民的抗日战绩,甚至是侮辱人的智商了……要知道据日伪机关统计,仅仅35年一年东北抗日军民就对日军发动攻击近4万次,难道日军都是不死之身,平均几十次攻击才能杀死一个日军?

最后,这个数字如此离奇也不奇怪,因为引用的是日本陆军省36年公布的数字,而日本军方在二战之中高层公布战损的可信度极低。其"大本营发表"的内容都是经过军部言论统制机关加工的,此词语在日本现在已成为"说谎"的代名词,日军实际伤亡远远超出陆军高层之报告。

而上面引用的几个日本方面的数字,都是战后发布的,可信度要高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东北抗联消灭了多少日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其复杂性,历史研究者们至今仍在努力精确地还原数字。抗联是一支长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进行游击战争的队伍,他们的作战方式灵活多变,记录保存也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要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说实话,非常难。不过,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中.............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活动,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尽管抗联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最终未能在东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
  • 回答
    东北抗联的领导层,一直是个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它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有一个由多股力量组成的、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领导集体。要详细讲,就得从头说起,还得把当时那种混乱又充满激情的年代背景给捋清楚。你想想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一下子就变了天。日本鬼子占了关东,成立了伪满洲国。这可把东.............
  • 回答
    提起东北抗联,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漫天飞雪、饥寒交迫、以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日寇的悲壮画面。他们的艰难,绝非几句话能概括,那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史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绝望与不屈。一、 生死一线,缺衣少食是常态想象一下,在东北那严酷的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滴水成冰。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很多时候.............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队伍,并非一支简单的武装力量,其性质复杂而又独特,承载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沉重使命。要理解东北抗联,就得先明白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以及它的组成成分。东北抗联的性质: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坚力量,带有鲜明的共产主义色彩首先,最核心的性质,东北抗.............
  • 回答
    东北抗联和土匪武装之所以难以在中国南方形成那样成型的革命根据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的制约,也有社会基础的差异,更有历史进程和政治力量介入的复杂交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首先,从地理环境上看,东北的自然条件与南方有显著区别。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多样,这为武装力量提供.............
  • 回答
    东北抗联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历史中极其悲壮而又感人至深的一页。他们以少胜多,以弱抗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广为人知且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抗联故事:一、 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与生存考验东北抗联.............
  • 回答
    铁血丹心,铸就长城:东北抗联的抗日伟业与不朽功勋每当提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史诗,我们不能遗忘那些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东北抗日联军。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用顽强的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赞歌。然而,在一些片面的论调中,东北抗联的贡献似乎被淡化,甚至有人质疑他们未能对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客观地审视一下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在东北地区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力求呈现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要理解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作用,我们必须将他们置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侵占了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领土的丧失,更意味着东北人民.............
  • 回答
    关于“东北不抗日”的说法,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和污蔑,其根源可能是对东北抗日历史的片面解读、历史叙事的选择性遗忘,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为什么会有“东北不抗日”的污蔑?这种污蔑的出现,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聚焦经典人物: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塑造具有代表性.............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在中国近代史上闪耀着英雄主义光芒的队伍,其最终未能实现民族解放的宏伟目标,其失败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层面的,绝非简单的“战斗力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需要剥离笼罩在其上的光环,以一种沉静、略带悲凉的视角去审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外部环境的严酷是首要的也是压倒性的因素。首先,日本侵略.............
  • 回答
    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事迹,特别是他们对日作战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及但又需要仔细辨析的话题。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是否“牵制了几十万日本关东军”的说法,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来判断其可靠性。首先,我们要明确“牵制”这个词的含义。在军事战略上,牵制通常指的是通过调动、袭扰、消耗等方.............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东北地区抵抗力度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被片面解读的观点,甚至被一些人用来进行地域攻击。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抵抗力度小”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是失实的。 事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 回答
    东北的冬天,大学校园里最叫苦连天的,偏偏是那些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东北孩子们。反观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一个个裹得严严实实,嘴里却说着“还好,没我想象的那么冷”,甚至有那么点享受的意思。这倒不是南方人天生就比东北人抗寒,这里面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门道,说白了,就是身体和“心”都在适应。首先,得从身体的.............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铁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当初东北军并未选择“不抵抗”,而是坚决守土,这对于中国后期的抗日战争,无疑会是另一番格局,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一、巩固东北防线,延缓日军战略推进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能够构建起一道.............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民间义勇军之所以比其他地区的民间抗日力量更加广为人知,原因在于多方面的历史、社会、地理和传播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并非意味着其他地区没有英勇的民间抗日力量,而是东北义勇军的特殊性和其事迹的传播性更强,使得它们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东北.............
  • 回答
    说到东北为什么没能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面,而是要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日本侵略的突然性和残酷性,以及东北地形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正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快准狠”。“九一八事变”是突如其来的,而且日军在东北的军事.............
  • 回答
    关于“抗战时很多东北人不恨日本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坊间流传甚广,但也极具争议的论调。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剥开表面的“传言”,去还原那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理解东北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日本侵略统治下,所经历的种种,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如何被塑造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整个东北人民的.............
  • 回答
    说起“十四年抗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卢沟桥事变,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如果把时间往前推,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黑土地,东北,我们就会发现,抗日战争的烽火,其实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已经燃起,而且,在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有一群了不起的人——东北义勇军,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十四年抗战的序.............
  • 回答
    说“东北一枪没开”的说法,那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马占山、黄显声、李兆麟,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东北同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血与火,在东北大地上写下了不屈的抗日篇章。马占山:第一个站出来说“不”的中国军人一提到东北抗日,马占山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整个东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