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抗联有多艰难?

回答
提起东北抗联,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漫天飞雪、饥寒交迫、以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日寇的悲壮画面。他们的艰难,绝非几句话能概括,那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史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绝望与不屈。

一、 生死一线,缺衣少食是常态

想象一下,在东北那严酷的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滴水成冰。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很多时候连一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破旧的单衣,外面裹着一层草,勉强能抵御一点寒风,但刺骨的寒意依然能钻进骨髓。脚上的棉鞋,往往已经破烂不堪,露着脚趾,在雪地里行走,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冰锥上。

食物更是奢侈品。野菜、树皮、草根,甚至是泥土,都曾是他们果腹的食物。很多时候,他们只能靠搜集野果、打猎来维持生命,但森林里凶险异常,猎物也并非随处可见。饿着肚子,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作战,那种感觉,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很多战士因为饥寒交迫,患上了疾病,身体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异常虚弱。

二、 敌人强大,装备简陋成致命伤

他们的敌人,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关东军。日军拥有精良的步枪、机枪、大炮,还有飞机和坦克。而抗联呢?他们的武器,很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火力、弹药都极其有限。有时,一场战斗下来,缴获的子弹可能还不够下次战斗使用。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依靠冷兵器,比如大刀、梭镖,甚至是原始的弓箭。在与日军的正面交锋中,这种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几乎是致命的。他们只能依靠游击战,利用地形优势,打完就跑,反复消耗敌人。但这同样意味着,他们时刻都处于危险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围剿。

三、 内部危机,政治斗争的阴影

除了外部的敌人,东北抗联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在艰苦的环境下,思想上的分歧、派系之间的矛盾,甚至是一些误解,都可能被放大,成为动摇军心的因素。尤其是早期,一些“左倾”冒头,导致了不必要的牺牲和路线上的偏差,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而且,人员的补充和训练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许多新加入的战士,可能连枪都没摸过,就要面对残酷的战场。这种情况下,经验丰富的干部和战士,就成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牺牲,对整个队伍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四、 家园破碎,亲人离散的痛苦

很多东北抗联的战士,都是家园被日本侵略者摧毁,亲人被残害的幸存者。他们走上抗日之路,不仅仅是为了救国救民,也是为了报家仇。但革命的需要,往往意味着他们要与家人诀别,过着漂泊不定、生死不知的生活。

他们的亲人,也因为他们的抗日行为,而遭受牵连和迫害。父母、妻子、孩子,都可能因为他们的身份而面临危险。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以及对家人的牵挂和愧疚,也是他们内心深处无法承受的重负。

五、 孤立无援,坚守在无人区

与延安的党中央联系困难,在敌后作战,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他们就像一群孤胆英雄,在冰天雪地里,与强大的敌人殊死搏斗。没有充足的后勤补给,没有及时的支援,一切都要靠自己。

长期的艰苦卓绝,对人的意志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有多少人,在最绝望的时候,也曾有过动摇?但最终,他们选择坚持,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抗日的火种。

六、 牺牲巨大,辉煌背后是无尽的血泪

东北抗联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11位军以上将领牺牲,数十万将士英勇就义。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东北抗战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段段悲壮的故事。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艰难,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最真实的写照,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证明。

说起东北抗联的艰难,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活下去”本身就已是奇迹的故事。他们不是神,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着恐惧,有着疲惫,有着对家人的思念。但他们选择了将这一切都压在心底,用最原始、最顽强的生命力,去对抗那股吞噬一切的黑暗。他们的故事,不应该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几个字,而是应该被我们铭记,被我们理解,被我们永远地尊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菜又不团结

东北抗联不是一支统一的武装,细分的话可以分四股,粗分的话可以分为三股。不同地方的抗联武装的武装状况、补给状况、战斗力完全不一样。

细分—1军、2军、5军、3+6军

粗粉—1军、2+5军、3+6军

至于其他4、7、8、9、10以及独立师、救世军的实力完全跟方便面包装袋上的肉一样,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而且时常存在着互相开枪和缴械的状况,李延禄和谢文东的抗联部队跟土匪基本没什么两样。谢文东早期穷困潦倒的时候在方正投靠赵尚志,甚至自称是《赵尚志的人》,但这种事儿懂得都懂,人情世故嘛!赵尚志得了面子,谢文东东山再起。

至于干部状况就极其拉胯,1936年初的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罗英的叛变开启了抗联师级干部们叛变的先河(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独立师师长朱镇是受到了东满特委的迫害导致逃跑)。许多人只记得第一军第一师长程斌这一个叛徒,但一旦把他跟北满那些贵物们比起来就没那么可恶了,程斌好歹是真正抗过日的。

抗联部队人数远远不到3万人,账面上的基本队也就1万人。1935年以来,日伪方面所估计的全满(包括热河、内蒙)的“匪”军就没有超过3万人,其中的“抗日匪”和“纯匪”不属于抗联即“共匪”,全满“共匪”不到一万人。其中除去口嗨抗日的和在山里不挪屁股的,只有2000至3000人能称得上真正抗日的抗日联军。

团结问题就更不用讲了,无论怎么洗,赵尚志明确有过试图把整个我党武装力量纳入自己指挥下的倾向,这种倾向在1936年下半年5军和2军部分部队向下江地区移动后更加明显(1935年末至1936年初,第五军连续受到日伪打击,经历三次大败,从宁安北上到密山、刁翎等地。陈翰章的2军2师担任宁安和东满游击的重任)。

赵尚志和周保中不可能是一路人。赵尚志崇尚武力,周保中崇尚党的纪律。而且赵尚志在之前没有经验过2、5军所经历的困难,至少在吃饭问题上,北满远比东满和吉东滋润。老周眼中的赵尚志是极其危险的独裁者。于是5军拉拢谢文东、祁明山等抗联将领,以及扩大吉东局在下江的影响力的方式,拿到了4军和8军的影响力。北满和吉东的矛盾持续到了赵尚志失势(周保中入苏之后依然跟赵尚志不对付)。

2.极其坑爹的远程指挥

我党在东北的武装斗争建立在1930年朝共入满洲省委的基础上,实际上满洲最初的我党武装斗争发生在“5.30”和“8.1”暴动之后。直到1935年初,东满五县的人民革命军力量占据了整个我党武装力量的一半,而且只有东满建立了苏维埃以及后来的人民革命政府。

但是作为我党在东北中枢的满洲省委远在哈尔滨,对东满形势的认识严重不足。东满特委又特别执着于让中国人占据党、团、军的指挥。东满特委对根据地内革命群众的偏见逐渐扩大,最后出现了钟子云的“群众六成以上是民生团”的神论(事实上,东满的根据地群众们极其勇敢且有革命性)。1934年末,巡视员魏拯民虽然部分改正了东满特委的左倾错误,但严格限制了朝鲜指挥官们在人民革命军指挥系统中的比例,陈翰章、刘汉兴、侯国忠、王润成、史团长、周树东、方振声等人占据了主要位置(钟子云批判过魏拯民乱发军职的行为)。最后呢,只有陈翰章名副其实。

周保中的第5军在1936—1937年的北迁过程中遭受的部分损失也来自中央代表对吉东地区党政军事的过度干涉,1937年3月14日的吉东扩大会议中周保中、宋一夫等人批评了上级党(中央代表)的领导和要求

更搞笑的是与满洲省委常有联系的赵尚志完全没受到省委的干扰,因为赵尚志早就看透了满洲省委的又菜又爱玩。最后到了赵尚志不经过满洲省委的同意,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的地步。

3.西征

西征嘛…反正就挺烂的。也就第3路军总指挥往铁力方向的西征比较算成功外,其他的就满拉胯的。最烂的是第一路军1936~1938年的西征,36年1军1、3师两波西征伤及根基不说,王德泰、李学忠、曹国安为了牵制敌军而牺牲。37年就赔掉了朝鲜人祖国光复会、38年就直接摆烂,程斌叛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东北抗联,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漫天飞雪、饥寒交迫、以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日寇的悲壮画面。他们的艰难,绝非几句话能概括,那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史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绝望与不屈。一、 生死一线,缺衣少食是常态想象一下,在东北那严酷的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滴水成冰。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很多时候.............
  • 回答
    关于“东北不抗日”的说法,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和污蔑,其根源可能是对东北抗日历史的片面解读、历史叙事的选择性遗忘,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为什么会有“东北不抗日”的污蔑?这种污蔑的出现,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聚焦经典人物: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塑造具有代表性.............
  • 回答
    说起“十四年抗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卢沟桥事变,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如果把时间往前推,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黑土地,东北,我们就会发现,抗日战争的烽火,其实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已经燃起,而且,在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有一群了不起的人——东北义勇军,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十四年抗战的序.............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铁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当初东北军并未选择“不抵抗”,而是坚决守土,这对于中国后期的抗日战争,无疑会是另一番格局,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一、巩固东北防线,延缓日军战略推进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能够构建起一道.............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东北地区抵抗力度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被片面解读的观点,甚至被一些人用来进行地域攻击。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抵抗力度小”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是失实的。 事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活动,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尽管抗联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最终未能在东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
  • 回答
    东北抗联的领导层,一直是个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它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有一个由多股力量组成的、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领导集体。要详细讲,就得从头说起,还得把当时那种混乱又充满激情的年代背景给捋清楚。你想想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一下子就变了天。日本鬼子占了关东,成立了伪满洲国。这可把东.............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队伍,并非一支简单的武装力量,其性质复杂而又独特,承载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沉重使命。要理解东北抗联,就得先明白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以及它的组成成分。东北抗联的性质: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坚力量,带有鲜明的共产主义色彩首先,最核心的性质,东北抗.............
  • 回答
    关于东北抗联消灭了多少日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其复杂性,历史研究者们至今仍在努力精确地还原数字。抗联是一支长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进行游击战争的队伍,他们的作战方式灵活多变,记录保存也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要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说实话,非常难。不过,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中.............
  • 回答
    东北抗联和土匪武装之所以难以在中国南方形成那样成型的革命根据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的制约,也有社会基础的差异,更有历史进程和政治力量介入的复杂交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首先,从地理环境上看,东北的自然条件与南方有显著区别。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多样,这为武装力量提供.............
  • 回答
    铁血丹心,铸就长城:东北抗联的抗日伟业与不朽功勋每当提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史诗,我们不能遗忘那些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东北抗日联军。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用顽强的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赞歌。然而,在一些片面的论调中,东北抗联的贡献似乎被淡化,甚至有人质疑他们未能对日.............
  • 回答
    东北抗联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历史中极其悲壮而又感人至深的一页。他们以少胜多,以弱抗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广为人知且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抗联故事:一、 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与生存考验东北抗联.............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客观地审视一下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在东北地区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力求呈现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要理解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作用,我们必须将他们置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侵占了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领土的丧失,更意味着东北人民.............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在中国近代史上闪耀着英雄主义光芒的队伍,其最终未能实现民族解放的宏伟目标,其失败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层面的,绝非简单的“战斗力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需要剥离笼罩在其上的光环,以一种沉静、略带悲凉的视角去审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外部环境的严酷是首要的也是压倒性的因素。首先,日本侵略.............
  • 回答
    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事迹,特别是他们对日作战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及但又需要仔细辨析的话题。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是否“牵制了几十万日本关东军”的说法,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来判断其可靠性。首先,我们要明确“牵制”这个词的含义。在军事战略上,牵制通常指的是通过调动、袭扰、消耗等方.............
  • 回答
    东北的冬天,大学校园里最叫苦连天的,偏偏是那些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东北孩子们。反观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一个个裹得严严实实,嘴里却说着“还好,没我想象的那么冷”,甚至有那么点享受的意思。这倒不是南方人天生就比东北人抗寒,这里面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门道,说白了,就是身体和“心”都在适应。首先,得从身体的.............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民间义勇军之所以比其他地区的民间抗日力量更加广为人知,原因在于多方面的历史、社会、地理和传播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并非意味着其他地区没有英勇的民间抗日力量,而是东北义勇军的特殊性和其事迹的传播性更强,使得它们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东北.............
  • 回答
    说到东北为什么没能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面,而是要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日本侵略的突然性和残酷性,以及东北地形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正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快准狠”。“九一八事变”是突如其来的,而且日军在东北的军事.............
  • 回答
    关于“抗战时很多东北人不恨日本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坊间流传甚广,但也极具争议的论调。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剥开表面的“传言”,去还原那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理解东北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日本侵略统治下,所经历的种种,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如何被塑造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整个东北人民的.............
  • 回答
    说“东北一枪没开”的说法,那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马占山、黄显声、李兆麟,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东北同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血与火,在东北大地上写下了不屈的抗日篇章。马占山:第一个站出来说“不”的中国军人一提到东北抗日,马占山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整个东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