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考研热潮和就业形势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

回答
考研热潮和就业形势之间,绝对存在着千丝万缕、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的,甚至可以说,就业形势是驱动考研热潮最直接、最强劲的“燃料”。

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掰扯一下。

一、 现实的“避风港”效应:考研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缓冲器”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层联系。咱们得承认,近些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而新增的优质就业岗位增长速度却相对滞后。这就像一锅粥,锅里的“料”越来越多,但锅的大小(优质岗位)没怎么变,结果就是粥搅得越来越“稠”,找工作的竞争自然就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考研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逃避”与“延期”: 对于许多即将毕业,但又看不到清晰就业方向、或者觉得当前市场需求与自己专业不对口、或者就是单纯地不想过早进入社会接受“毒打”的学生来说,考研就像一个“避风港”。考上研究生,至少可以给自己一个缓冲期,推迟一年(甚至两三年)进入就业市场,这段时间里,可以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同时也能观望一下就业市场未来的变化,寻找更好的机会。
“提升竞争力”: 很多岗位,尤其是对学历有一定要求的岗位(比如一些国企、事业单位、外企、以及一些新兴行业的技术岗),研究生学历往往比本科学历更具优势。读研期间,可以学习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参与科研项目,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取相关证书,这些都能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可以说,考研是许多人为了提升自身“硬实力”,在就业市场“内卷”中的一种被动或主动的“装备升级”。
“曲线救国”: 有些本科专业本身就业面比较窄,或者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学生们就会选择通过考研转向更热门、更有前景的专业。比如,某个理工科专业就业不太理想,学生可能会考一个经济学、金融学或者计算机类的研究生,以此来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这是一种典型的“曲线救国”,用更高的学历去换取一个更广阔的就业赛道。

二、 期望值与现实的“错配”:学历贬值下的“向上看齐”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稀释”。过去,本科毕业或许就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现在,很多本科生发现,自己和同样竞争岗位的大专生、中专生相比,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这种“学历贬值”促使大家纷纷“向上看齐”,研究生学历就成了一个新的“起跑线”。

“门槛提高”: 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会不自觉地提高对学历的要求。以前可能写着“本科及以上”,现在可能就变成了“硕士研究生优先”,甚至直接写“硕士研究生”。这迫使那些希望进入这些单位的本科生,不得不考虑读研。
“心理落差”: 很多学生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有着较高的期望,希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有社会价值的、薪资待遇好的工作。当发现本科毕业很难达到这些期望时,考研就成了一个实现这些期望的“跳板”。他们希望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能够接触到更前沿的知识,与更优秀的导师、同学交流,从而获得更优质的职业发展机会。

三、 产业升级与知识经济的“驱动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考研热潮也与国家整体的产业升级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高精尖”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驱动”转型,对高素质、高学历、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精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人才往往需要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系统学习和科研训练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国家也在鼓励和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深化: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教育正是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拓展视野、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

四、 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内在追求”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考研背后个人层面的“内在追求”。

“学术兴趣”: 确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某一学科的浓厚兴趣,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能够深入钻研,进行科学研究,为学术事业做出贡献。
“自我实现”: 考研也是一种自我挑战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最终实现学术目标,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实现和价值体现。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联系并非“绝对”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塑造”:

考研本身也在“重塑”就业市场: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学历的“稀释”效应也会继续显现,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可能会进入“博士卷”的阶段。同时,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意味着未来就业市场对学历的期望值还会不断提升。
就业形势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考研决策: 如果未来就业市场出现重大改善,优质岗位大量涌现,且对本科生需求旺盛,那么考研的热度可能会有所回落。反之,如果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考研热潮很可能会持续。

总结来说,考研热潮和就业形势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多维度的必然联系。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是推动考研热潮最直接的“外因”,它迫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考研来提升竞争力、规避风险、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同时,产业升级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考研提供了“内需”。而考研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才供给结构,并对未来的就业市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循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抱歉在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时候出现疏漏,感谢知友的指正,现已修改。

———————————

谢谢 @王瑞恩 大佬的邀请

先说结论,考研热潮和就业形势之间存在关系,但不直接。

考研热潮的表现:来个表更直观一些

根据一些推文了解到,考研大军中大概八成的学生是二本线上下。

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有860万人,也就是说,16.86%的应届毕业生交了报名费,我们再刨除一些半途而废去求职的人,就是有一成到两成的人不选择就业,决定升学深造。

就业形势的表现:年年都有就业难,可是今年特别难,除去大环境的影响,也和毕业生的心理因素有关,大学四年来得过且过混的帐,毕业来还。我的学校是华南地区的金融院校,整个省的农信社招聘大会年年都在我们学校展开,往年参会的学生通常达到2万人次,而今年不到五千……校长整个人都慌了,放寒假天天动员就业……

放弃就业选择考研的原因:

  1. 就业形势严峻自然是毕业生们望而却步的原因,但不是他们选择考研的直接动力,因为考研的竞争力更大。
  2. 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可能会影响到职业生涯的发展,很多行业比如金融,政法,医疗等都是很熬学历的,没有硕士文凭容易过早触及职业天花板,如果以后再考可能就来不及了。
  3. 理想工作的敲门砖必须是硕士。
  4. 应届生普遍认为三年的就业经验没有一个硕士文凭来得更有竞争力。
  5. 纯属刷学历的,问过身边的同学,你的本科已经很牛了,offer也拿了好几个为什么还要考研?他说他不想工作,也不想待家里,本科学历好像也不算高,就读个硕士吧……当然这么任性的人很少。
  6. 真心喜欢科研的。非常热爱某个专业,想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不仅要考研,还立志读博!!!大学四年专心学习,认真码论文,勤勤恳恳,流水的图书馆管理员,铁打的他!个人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准硕士。(不像某个翟博士— —||)
  7. 高考失利,不甘心的,也属于刷学历的一员。

结论:

今年的考研热潮和就业形势严峻也许只是凑巧赶在一起了,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是事实,学术下移也是事实,全民学术更是美好的愿景,就业形势严峻不过是常态,今年特别严重而已,并不能阻挡职场上日益上升的学历门槛,也不能阻挡学生们皓首穷经的热情。所以不能说考研热潮和就业形势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再说一下对此题的感想,考研热潮也许正好说明毕业生对就业不是选择逃避的态度,他们反而更加深切地知道学历对职业的重要性,明白要在职场里占据上风,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核心竞争力,而学历是作为绝大多数没有名牌母校和优越背景的毕业生,最力所能及的东西。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