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会。
先说说文科专业吧。大概从三四年前开始,北师大文学院的招生名额开始缩减。以前招博士,基本上是每位导师每年都有一个博士招生名额。但是从三四年前开始,平均每个导师每年只有0.7个名额,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个导师三年内可以招两个博士。
但与此同时,找我咨询考博、读博的研究生人数却在不断增长。一开始,问我的人还是以211高校的研究生居多,但今年已经有山大、武大、吉大、川大等院校的研究生开始咨询考博的事情了。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就业压力一大,读博也算是一个出路。
关于读博、考博热不热、难不难这事,下面有一群硕士在这儿瞎叨叨,说博士不好就业、没几个人想读。你自己不想读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一个既没有考过博士也没有申请过博士的人就在这儿说没人读博,也是很搞笑的事了。
我本科的院校也是一所部属师范大学。我们学院这几年正在搞申请-考核制改革,从这几年的招生简章来看,对申请人的要求是在逐步提高的。从一开始的只要求提交论文代表作到现在明确规定期刊的级别以及论文的篇数,背后的原因正是申请人越来越多。
至于说要拿读完博不好就业来说事,那就不用提了。文科什么时候好就业过?如果说理工科5年的工作经验可以积攒下一笔不算少的钱,可以对冲读博带来的风险的话,那文科硕士就没这个“烦恼”。反正进体制内单位的话,多干三四年和少干三四年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对于很多体制内单位来说,博士却可以说是一个门槛。
至于理工科方面,某些专业出国留学的难度在加大。对某些想读博但又没办法出国的人来说,也只能找个国内的好学校去读了。
当然,不管文科还是理工科,未来博士招生的名额会略有上升,但比例肯定不会超过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所以博士扩招不会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但是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多,想读博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读博的难度会变得更大。
总的来说,读博的“热”跟考研的热表现形式不一样。考研作为全国统一考试,很容易出现成千上万考生奔赴考场的场面,同时每年几百万的考研数字带给人的冲击也是很强烈的。但博士的申请和考试很多时候都是“悄无声息”的,外人根本无从知晓有多少人考试、多少人申请。反正从我跟身边朋友交流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人都在说现在申请博士的研究生,水平比前几年高得多了。读博到底热还是不热,也就只有招生的负责人知道了。
收到评论说是误差。虽然我是从我的研究之路的角度回答了问题,但意思其实相似。我若是一个硕士生,我可能看到的多是硕士生,我若是一个博士生,我朋友圈中的博士生比例当然增大了。不同人不同圈子,考博热不热这个现象是不一样的。对于我而言,这不仅仅归因于身份转换,而是一个呈上的趋势,例如很多认识的朋友在工作后又选择读博。
关于考博热,谈论中国每年考博申请博士的比例是否真的在增加很表面,我更对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个疑惑感兴趣。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很多人读研读博是期望可以往上流动,或者至少不往下走,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像我之前说的,不管是老一辈,还是年轻的一代,大多都觉得教育是往上流动的阶梯。所以随着时间发展,我们从读硕热不热,到读博热不热,从要不要读硕,到要不要读博,从担心本科是否没了竞争力,到担心硕士是否会失去了竞争力。
反正无论如何吧,我想说读不读博,每年有多少博士生,是不是一定要被迫参与社会竞争这些问题真的不那么重要。因为我认为,博士顶多是一个头衔和学历的证明。你读出来了,是,但不代表你就是人上人了呀。你没读出来,怎么?难道就能说明你很垃圾你人生很失败吗?你读出来了,是,但你工资高一定会比本科生硕士生高嘛?人生一定轻松了吗?
随着博士越来越多,大多数的普通博士在毕业时只有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而产生的自豪感,大多数的改变只是坐国际飞机的时候,飞机票上的名字前面多了个Dr。虽然如此,我还是感谢自己拥有这段经历!让我体验到了多样的生活方式。要不是读博,我都不知道我可以有这番毅力。
所以,如果你正在苦恼是否要去读博,我鼓励你行动起来,去试试或者放弃念头专心做现在的事。你可能因此而后悔,或者庆幸,但也仅此而已。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每一个决定都它的有意义。
抱歉,一口气打完字才发现我废话好多,扯太远了..........就当一个树洞吧。
以下是原回答。
——————
读硕士的时候,周边只有2人读博。当时认为博士是少数人的选择。读博士的时候,周边涌出一堆博士生。现在朋友圈半数以上都是博士。读博热是必然吧,就像硕士一样。若社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博士只会越来越多,终究会成为大多数人往上的阶梯,终究只是个证明或头衔而已。很多人有读博的能力却不愿读博,很多人没有学术精神和能力但不耽误他们拿个博士学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