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购物中心一层都不设有卫生间?电影院为什么在顶层?超市为什么在负一层?有什么固定的规划模式吗?

回答
您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实际上它们背后隐藏着购物中心和电影院等场所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策略,目的都是为了提升顾客体验、最大化商业效益和优化运营效率。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设计原则和考量。我们来逐一分析:

一、 为什么购物中心一层通常不设卫生间?

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很多大型购物中心的一层确实是设有卫生间的,但可能分布不像其他楼层那么密集,或者入口不那么显眼。然而,确实存在一种现象是,一层很少是“唯一”或“主要”的卫生间区域。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最大化黄金商业区域的利用率: 购物中心的一层通常是人流量最大、租金最高、商业价值最黄金的楼层。这里的空间往往被最受欢迎的品牌、主力店、高端零售店、奢侈品店以及咖啡馆、轻食店等吸引人流的业态所占据。卫生间作为一个非消费性设施,占用了宝贵的商业展示和销售空间。将卫生间集中设在其他楼层,可以确保一层商业空间的完整性和最大化商业价值的实现。
避免人流干扰: 卫生间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尤其在高峰时段。如果卫生间设在一层显眼位置,可能会导致部分人流聚集,影响其他区域的购物体验,甚至可能造成拥堵。将卫生间设在楼层中央或后方区域,可以尽量减少对主要购物动线的干扰。
成本和维护考量: 一层通常是客流量最大的地方,这意味着卫生间的使用频率也会最高。将卫生间集中设置,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日常清洁、维护和维修,集中管理成本更低。同时,一层的基础设施(水、电、排污)的连接也可能更为复杂,集中设置可以优化这部分工程。
营造“无障碍”购物氛围: 商家希望顾客在购物时能够沉浸在购物的乐趣中,而不是被一些非商业性的设施打断。一层作为主要的“引流层”,被设计成一个纯粹的购物和社交空间。
引导客流向上和向下: 卫生间的位置设计也具有引导客流的作用。当顾客在主要购物区域找不到卫生间时,他们自然会向上或向下寻找,从而增加了他们接触到其他楼层业态的机会,增加了潜在的消费可能。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购物中心一层可能设有卫生间,但通常不是最密集、最显眼的,而是策略性地设置在不影响核心商业价值的位置。 很多大型购物中心会在地下一层、二层、三层等楼层更密集地设置卫生间。

二、 为什么电影院通常在顶层?

电影院设在顶层(或较高楼层)是购物中心空间规划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有效的策略,原因如下:

减少噪音干扰: 电影院通常会有较大的音响设备和观影高峰期的嘈杂声。将电影院设在顶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下方其他楼层(特别是零售业态)的噪音干扰,保护购物环境的宁静和舒适。
消防和安全考虑: 建筑规范对影院的消防安全有严格要求。将其设在顶层,可以利用建筑的最高点和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消防设施的布置和疏散通道的设计,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容易满足消防要求,也便于统一管理。同时,火灾时烟雾会向上飘散,顶层相对更易于疏散。
利用非黄金区域: 影院需要较大的空间面积,且其盈利模式与其他零售业态不同,主要依赖于票房和影院内的餐饮。将影院设在顶层,可以利用相对“次级”的楼层空间,避免占用一层、二层等最核心的商业位置。这样,购物中心就可以将最吸金的零售品牌集中在一层和二层,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创造一个独立的娱乐目的地: 顶层的影院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娱乐区域,为顾客提供一个集中的观影体验。当顾客专门为了看电影而来时,他们可以直接前往顶层,而无需穿过整个购物中心。这也有利于引导客流在购物中心内部形成动线。
提升整体建筑的吸引力: 电影院本身就是吸引人流的重要业态。将其设在较高楼层,可以鼓励顾客探索购物中心的更多空间,增加在不同楼层停留的可能性。
结构和工程考量: 大型影院的装修(隔音、屏幕安装等)和设备(投影仪、座椅等)对楼层结构有一定要求。将影院集中布置在某一楼层,也方便了这些专业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三、 为什么超市通常在负一层?

超市设在负一层(地下层)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规划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满足“刚需”和“补充性”消费需求: 超市提供的是日常必需品消费,客流量稳定且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将超市设在负一层,可以作为购物中心的“锚定效应”(Anchor Store)之一,吸引那些主要为了购物而来的顾客。这些顾客即使不购物其他商品,也会顺路进入购物中心。
优化商品配送和仓储: 超市需要频繁的商品配送和大量的仓储空间。地下层通常有更便利的物流通道和卸货区,也更容易设置大型冷库等仓储设施,这对于超市的运营至关重要,并且可以避免对地面楼层的交通造成影响。
降低租金成本: 地下层由于采光和通风等因素,租金通常低于地面楼层。将对租金较为敏感的超市设在地下,可以有效降低购物中心的整体运营成本,并有助于提高超市的商品定价竞争力。
利用地下空间: 现代购物中心设计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除了超市,还可能包括停车场、仓储区、设备间等。将超市设置在地下,可以与其他地下功能整合,实现空间的集约化利用。
引导客流的另一种方式: 顾客开车来到购物中心,通常会优先选择地下停车场。从停车场直接进入地下层的超市,是一种非常顺畅的动线设计。同时,从地下停车场上到地面各楼层消费的顾客,也会经过超市区域,增加了消费的机会。
提供“一站式”消费体验: 购物中心希望吸引不同需求的顾客。超市的存在满足了顾客一站式购齐日用品的需求,与地面楼层的时尚零售、餐饮娱乐等业态形成了互补,丰富了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

四、 有没有固定的规划模式?

严格来说,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适用于所有购物中心的规划模式。每个购物中心的设计都是根据其定位、目标客群、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但是,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设计原则和常见的功能布局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经验性的指导原则”或“成熟的业态组合策略”:

1. “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式吸引人流:
一层(黄金楼层): 通常是人流量最大、最容易吸引顾客的楼层。这里会设置最受欢迎的品牌、主力店(如大型百货公司、知名服装品牌)、时尚潮流店、奢侈品店,以及咖啡馆、甜品店等吸引人流的业态。
二层及以上楼层: 逐渐过渡到其他零售品类,如女装、男装、鞋包、家居用品等。较高楼层可能包含更多的体验式业态,如餐饮街、儿童游乐区、书店、健身房等。
顶层(或高层): 电影院、大型餐饮(如自助餐、特色餐厅)、溜冰场、KTV等娱乐和餐饮业态,它们往往需要较大的空间,并且可以作为“目的地业态”,吸引顾客专程前来。
地下层(负一层): 通常是超市、家居生活用品、便利店、停车场、餐饮(如快餐、美食广场)等。这些业态可以作为基础配套,满足顾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与地面楼层形成互补。

2. 主力店(Anchor Store)的策略性布置:
大型百货公司、超市、电影院等主力店往往会选择在不同楼层布置,以吸引不同需求的客流,并带动周边其他商铺的销售。例如,百货公司可能占据几层,超市在地下,电影院在顶层。

3. 动线设计的重要性:
流畅性: 购物中心的核心在于让顾客能够轻松、愉悦地在不同区域之间移动。良好的动线设计避免死角,鼓励顾客“逛遍”整个购物中心。
引导性: 通过卫生间、扶梯、楼梯、指示牌等设施的位置,引导顾客前往不同的区域。
趣味性: 并非所有区域都必须直达,适当的迂回和“惊喜”也能增加探索的乐趣。

4. 业态互补和协同效应:
规划的目标是让不同的业态能够相互吸引、相互促进。例如,服装店旁边可能会有鞋包店,餐饮区附近会有电影院,让顾客在享受完一种服务后,可以方便地进行另一种消费。

5. 顾客体验为核心:
所有的规划最终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顾客体验。舒适的购物环境、便捷的设施、丰富的业态选择,都是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键。

总结来说,购物中心和电影院的布局并不是随机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策略。它们利用了不同楼层的商业价值、人流特性、空间需求以及运营成本等因素,通过精心的空间规划,旨在为顾客创造一个高效、舒适、愉悦的消费和娱乐环境,并最终实现商业效益的最大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层不设卫生间真的是不常见,如果真的不设我会这样认为:1 一层租金太贵,设个公共卫生间又不能收费 2想上厕所去二楼吧,也许你会顺带买点东西

电影院在顶层是因为电影院需要较大的无柱空间,设在顶层因为负荷最小,所以最易实现。而且从消费习惯来说,看电影基本是想好了要去看的,并不介意坐电梯或多爬几层楼,顶层租金相对一二层肯定便宜,换你是电影院老板你选哪层?对整个商场来说看电影的人群可能会附带消费一下一二层的服装店、甜品店、手表店等利润相当高的店。

超市在负一层(不在负一层的超市也很多,但设在一层的真是少见)是因为从租金来说地下室肯定便宜,而且进出货物方便,直接把车开到地下车库。服装店等并不愿意设在地下,因为无法做临街的橱窗广告,也没有超大超高的中庭,也不是人流必经之地。从消费习惯来说,超市也大多是生活必须了才去逛的多,至于它怎么设计内部流线让我们买更多生活并不需要的东西,可以看看宜家的内部流线,但这是另一个话题。所以你进一个商场最先看到的店必定是利润最大的店,租金贵,利润不大活不下来,常见的有首饰店、钟表、服装、快餐等,越往里走单位面积利润最小,如超市。

超市里的购物架是分几层的,一般最便宜的东西放最下边,也就是你视线不会第一眼就看到需要蹲下才能看到的那一层,而与我们视线齐平的那一层一般放利润比较大的商品。整体布置也一样,卫生纸牙膏牙刷等必需品肯定放角落里而零食、牛奶饮料、酒等肯定放在你最方便拿的地方,去找卫生纸的时候会经过很多零食架,好多人就会随手拿一点放进购物车里。其实和商场的整体布局考虑是一致的:用有效的空间创造最大的利益。

所以,你问模式的时候不妨想一下这些店面的利润、租金、与人流量、消费习惯的关系吧。

user avatar

题主的观察很细致啊。对高票答案有些异议,首层不设卫生间真的很常见。

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走到这些年,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空间、流线、布局、招商、运营模式了,尤其国内的购物中心基本上都是港系的(也有日系的,比如高岛屋、近铁,但都有点水土不服,导致不占主导),套路化其实很严重(此处中性微带贬义)。

先说卫生间:

一层很少设卫生间。尤其是越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购物中心的一楼更不可能设卫生间。

这是因为:1,一层空间商业价值最高;2,一层的可用商业面积相比楼上/地下最为稀缺。按照现有建筑规范,一层要放的房间太多了,这些占用面积的房间包括:所有地上、地下的疏散楼梯间,所有地上地下的设备井都在一层交汇,还有消防电梯/货梯,后勤流线,某些设备机房。如果再要加上卫生间,一层的商业得房率非常的低,既损失了租金,也不利于聚集商业氛围。

举个栗子,参与过的杭州来福士广场:下图是一层平面,左右两边是两座250米塔楼,商场占据了红框示意的中间一竖条。浅灰色是所有交通走道区域,深灰色是所有疏散楼梯/电梯/设备/管井/后勤区域,只有深中浅三种粉色是可租售的商业面积,你就肉眼看看得房率有没有50%吧。你说还要占掉一块做卫生间?那是在红果果的抢开发商的钱。

其次,卫生间放在二层和地下室,也有引流的作用。增加你上卫生间的经过距离,增加店铺展示时间。

电影院:

电影院的空间相比购物中心其他地方,是非标准结构体系:层高高,放映厅内无柱。放在顶层,结构处理起来比较自由,放在下面几层,那楼上落下来的结构柱需要进行一个结构转换,成本和复杂程度增加好多。除非需求强烈,不然投入这项成本没有收益。

而需求显然也不强烈。因为电影院有两个特点:一是目的性消费客流,二是瞬时客流很大(电影入场和散场时)。前一特点使得它不需要放在中低层或者街面的黄金铺位;后一特点使得它不适合放在中低区位。至于为什么不放在地下室...其实可以放,但电影院作为人流密集场所,放在地下室消防规范真的很搞啊...

超市:

一般购物中心的地下室都是占满建筑红线的,面积远比需要遵守建筑退界线和日照控制线的地上部分大,所以地下室很容易出现超级大超级深的店铺。这种时候,用超市去填补是最容易的。当然,也有其他选择的,比如健身房、比如大食代之类的美食、运动集合店、比如现在有些高逼格商场还拿来做展览馆,总之,就是那种一大坨、又不需要采光的业态。


严谨起见:

PS1,以上讨论针对城市化核心区的购物中心,郊区或者城市边缘的社区商业不包括。

PS2,有一种情况开发商不得不设卫生间-即地块规划时候带有公共卫生间指标。不过这种对外的公共卫生间,一般会被塞到地块的边边角角,不会整合在商场内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