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宁波一妈妈无法控制自己买东西每月开销十几万,被诊断为「购物成瘾障碍、焦虑症」,为何会出现这种心理疾病?

回答
宁波这位妈妈的遭遇,让人心疼,也引发了我们对现代社会中一些心理困境的深思。每月十几万的花销,远超寻常家庭的承受能力,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爱买东西”,而是指向了更深层的心理问题——“购物成瘾障碍”和“焦虑症”。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疾病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现代消费主义的催化作用: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消费主义深深裹挟的时代。广告无孔不入,它们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将商品包装成解决一切烦恼的灵丹妙药。那些精心设计的广告语、时尚的 T 台秀、明星的代言,都在不断地向我们灌输“拥有即是幸福”、“消费就是价值”的观念。

对于这位妈妈来说,长年累月地浸泡在这种环境中,很可能在潜移默化中被“物欲”所俘获。当她感到生活不如意、工作压力大,或者婚姻关系出现裂痕时,购物就可能变成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出口。打开淘宝、京东,刷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手指轻点,就能获得一种短暂的“拥有感”和“控制感”。这种感觉,如同吸食鸦片,尽管知道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但在当下,却是最容易获得的慰藉。

而且,现代社会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消费渠道。信用卡、花呗、白条,这些消费金融工具让“先享受后付款”成为常态,大大降低了消费的门槛,也模糊了金钱的实际概念。一次次“剁手”的快感,被这些虚拟的数字和延迟的支付感所掩盖,直到账单堆积如山,才猛然惊醒。

二、 潜在的心理创伤与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购物成瘾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常常是内心深处某种缺失的补偿。这位妈妈被诊断为“购物成瘾障碍”的同时也患有“焦虑症”,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并非只关乎购物本身。

童年经历的阴影: 有些人的购物成瘾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物质上的匮乏,或者父母情感上的忽视。当幼年时期未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物质满足,长大后就可能在潜意识里试图通过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弥补过去未曾得到的“爱”。
寻求认可和归属感: 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自卑或不被认可时,人们也可能通过购买昂贵或流行的商品来“武装”自己,试图以此来提升自我价值感,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赏。每一次成功的购物,都可能带来一种被看见、被肯定的短暂愉悦。
情感的宣泄途径: 焦虑症的根源往往是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或无力感。当这种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方式时,购物就可能变成一种“转移注意力”和“发泄情绪”的渠道。每一次购买行为,都可能伴随着一种短暂的释放,将内心的焦虑暂时压制下去。

三、 焦虑症与购物成瘾的恶性循环:

焦虑症和购物成瘾之间,常常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焦虑驱动购物: 正如前面提到的,当一个人感到焦虑、压力大时,购物可以提供一种即时的心理安慰。购买新物品能带来新鲜感和期待感,暂时将注意力从令人不安的思绪中移开。这种“暂时性缓解”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购物可以解决焦虑。
购物加剧焦虑: 然而,这种缓解是短暂的。购物完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对账单的担忧、对未来经济压力的恐惧,以及对自己失控行为的羞愧和自责。这些负面情绪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原有的焦虑,形成一个“焦虑——购物——更焦虑”的怪圈。
经济压力带来的焦虑: 每月十几万的花销,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信用卡账单、贷款利息、家庭生活开支,这些现实的经济困境会成为持续不断的焦虑源头,反过来又会驱使她通过购物来寻求暂时的逃避和慰藉,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四、 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沟通的缺失: 如果在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沟通,特别是关于金钱、期望、情感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坦诚的交流,那么个体可能就会转向外部寻求满足。
压力源的存在: 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工作上的不如意等,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诱发或加剧心理问题。当这些压力无法被有效疏导时,购物成瘾就可能成为一种病态的应对机制。
社会支持的缺乏: 如果这位妈妈在生活中缺乏可以倾诉和依靠的亲友,或者不愿向外界寻求帮助,那么她就更容易陷入独自承受的困境,心理问题也更容易恶化。

总结来说, 宁波这位妈妈之所以出现“购物成瘾障碍”和“焦虑症”,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消费主义的泛滥提供了便利的诱因,潜在的心理创伤和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埋下了根源,而焦虑症与购物成瘾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则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压力也可能成为导火索。

理解这些心理疾病的发生机制,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像这位妈妈一样的个体走出困境。这不仅需要个体的自我觉察和努力,更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专业心理治疗的介入。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帮助她们找回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掌控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啧啧,凡尔赛主妇一个月花20万,需要众多穷逼来关心她的心理疾病。哇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双十一花了零元的飘过。坐在价值几千万的地铁上看完新闻,感觉是普通家庭得购物病也得不起。

看了这个得病的妈妈,同情有三分,好笑有三分,被凡尔赛的感觉倒有四分。

妈妈是全职妈妈,没有工作,可见老公收入惊人,老公绝对是不普通而很自信。

一个月花销20万,一年240万,家庭平稳运行,可见人家家庭收入要多高,保守估计年入300万。

老铁们,你们别说妈妈可以刷信用卡,我的信用卡额度有10万,不低,可还不够这位妈妈半个月的开销。你们呢?

那是妥妥的巨大现金流阿。

更可怕的是购物多了放不下,名下三套房子解忧愁,暂且当个仓库。没错,人家看不上出租的几两碎银,宁可空着堆东西。

病情稳定后每月花销减少到2万,也就是年生活花销24万 ,还是不低。新爱好是摄影,按她的实力估计佳能大三元入门练习,中画幅提高,哈苏后背终结。。。

老公面对购物狂魔的爱妻不离不弃,科学应对,坚持治疗,情商在线。

可见,得购物心理疾病的女士,也要有经济实力外加一个爱老婆的老公。


不说了 ,我也焦虑了。不要拦着我,我现在就去继续搬砖。。。

user avatar

有些人可真会解脱罪名,每犯一种错,就会对应发明出一种精神疾病:花钱败家就是“购物成瘾障碍、焦虑症”;杀死自己的孩子就是“产后抑郁症”;高速上有预谋地刺杀出租车司机就是“双向情感障碍”……估计等到我老的时候,精神疾病的种类比刑法的罪名数量还要多。

很多答主竟然开始同情这个败家女人,想用zzzq那一套道德绑架我们,让我们必须同情理解这个“可怜的女人”。什么“购物成瘾障碍、焦虑症”?你怎么不患上“善良成瘾障碍”?控制不住地向残疾人、灾民、贫困地区捐款。那时候不光我支持你,全世界人都支持你。

这女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而且花了也不用还,所以才会犯病。反过来,如果是她丈夫患上了“购物成瘾障碍、焦虑症”,花的是她的钱,我相信没人会同情理解她丈夫,而是一起谴责她丈夫,而她早就跟她丈夫闹离婚了。

user avatar

全职妈妈×

米虫只会把米吃贵√

user avatar

男士们,你们还敢工资上交?

user avatar

当我们正在为这位母亲担忧的时候,却猛然发现,有病的不止是这位妈妈,还有我们。

什么病?

当然是穷病了。

这位妈妈,她女儿读初中前,每个月开支就1万。

就这消费,已经超过了全国99%的人的每月收入。

“我也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对,这样买下去不是办法。可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孙女士说,自己每天都很烦,很空虚,一烦就想买东西,不买东西就更烦。买了当时会舒服一些,但过一会,又会后悔为什么又买东西,内心更烦躁。
经过诊断,孙女士被确定患了“购物成瘾障碍、焦虑症”。

说白了,这种病就是闲出来的。

给她点事做,让她实现自我价值,什么病都好了。

user avatar

当然是在别的地方得不到关爱了,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如果老公再爱他一些,关心她一些,我想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user avatar

看着这个问题下各色妖魔鬼怪,我真是觉得病得不轻,没错,病的不仅仅是这个购物成狂的女人,还有下面“同情”这种人“生活困境”的营销号,当然,病的最重的还不是她们!

一个全职主妇,一个月花掉四五万买东西,买的东西多到家里放不下,需要存到另外三处房产,要我说,她的病一是钱太多,二是钱不是自己赚的,三是太闲!

一个女人,自己又不工作,孩子又是寄宿,老公赚得还不少,一个人有钱有闲,关键这钱还不是自己赚的,那可不是随便造吗?

出门买东西还得手提,网购直接点点手指头的事儿,要我说,她这个病根本不用挂号治,直接让她出去找份工作,一个月不说多的,赚个四五千,就够她把这网购病治好的。

现在哪怕一个月四五千的工作,也够她一天忙七八个小时了,再加上自己赚钱知道辛苦了,造起来也就不会丝毫不心疼了。

很多女人之所以花钱没点逼数,完全就是因为那钱不是自己赚的,以为赚钱跟花钱一样轻松!

还有,这些口口声声同情人家的营销号,真的,我也知道这些写公众号的人不容易,可讨好女性也不用如此卖力吧,还特别理解孙女士的生活和她陷入的困境,拜托,如果让我一个月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坐拥四套房子,花掉四五万,我情愿被困在这样的“困境”里五百年!

真的,矫情也要有个度!

如果这样的人生称得上“困境”,那普通大众的人生要怎么形容?

我今天早晨去上班来不及吃早饭带了几个苹果,我六点起床还来不及吃早饭,因为通勤得半个多小时,而七点多我就得签到,在这之前我还得给儿子把早饭买好。

到了办公室,同办公室的师哥也刚到,我感觉他冻的发抖,这么冷的天他还骑摩托车上班,因为没有车,我看他也没吃早饭,就给了他一个苹果,他接过去用方言说:“现在苹果多贵Xiao di”。

最后那个语气助词我不知道怎么打出来,言外之意是受了我贵重的东西。

那一刻,我特别心酸,前两天他还送了我一本《万历十五年》,仅仅是因为那天他突然家里有事,我给他看了一节晚自习。

他跟我是校友,只不过他是陕师大的研究生,前个月学校强行让我们捐款,也不知道捐给谁,反正每个人一百,他说等发了工资再捐行不行,我刚开始以为他是不爽强行摊派发牢骚,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真的在等工资。

昨天我还看了我们整个年级的工资单,我的工资是4051,他比我多二三百,但是他要养两个孩子,还要还房贷,很多时候真的需要等工资过日子。

除了那天他给我买的《万历十五年》,我就没见过他买什么东西。

如果一个女人,一个月花四万网购是病,那一个研究生一个月赚四千,病得是谁?

我们这都还算好的,工作十多年了,一个月起码四千多,勉强能过日子,我们年级两个刚毕业的新人工资竟然只有两千七,我看到那一刻差点笑了,这两天菜市场最便宜的豆芽两块五,生菜五块,鸡蛋六块,而一个211本科生一个月工资两千七,哪怕天天吃学校食堂,早餐三块,午餐晚餐各六块,一天也得十五块,而我这个十八线小城市,房价已经七八千了,如果他们的家里没有能力给他们买房子,那么他们将如同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再无上车机会。

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有一套房子。

买任何东西,都需要反反复复确认四五遍,确认必需,划算才买。

他们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月花四五万买东西的“困境”。

user avatar

我觉得应该拿着账单和购买记录一个一个对过去,也许对完之后发现有几十万说不清去向了呢?

或者核对完之后发现之前就有几十万说不清去向了呢?

再或者对完之后发现买来的东西的售价还要高于支出呢?


大家凡事要往好的地方想,不一定是精神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