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在仍然有资本家的情况下实现了按需分配,那应该如何定义它?

回答
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在仍然存在资本家的情况下实现了按需分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场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因为它在某些核心定义上有所偏离,但又吸收了它们的某些积极成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物质极大丰富”和“按需分配”的含义。

物质极大丰富:这意味着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极高,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极少的人力投入生产出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基本乃至更高层次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这种丰富程度,使得“稀缺”这个基本经济学前提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
按需分配:这通常指的是资源或产品根据个人或集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分配,而不是基于劳动贡献、金钱购买力或者特权。在理想化的按需分配中,每个人都能获得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会因为经济能力或社会地位而受到限制。

那么,在这种存在资本家前提下的按需分配社会,我们该如何定义它?

我认为,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后稀缺、服务型资本主义”,或者更直白地说,是一种“由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驱动的、弱化了资本原始积累和盈利逻辑的、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混合经济模式”。

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定义和其可能运作的逻辑:

1. 核心驱动力的转变:从“稀缺创造利润”到“富足优化分配”。

在传统的资本主义中,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对稀缺资源的控制和对劳动力价值的剥削。然而,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稀缺性已经大大降低。如果生产力足够高,很多基本生活必需品(食物、住房、医疗、教育、能源等)可能已经接近于零成本提供。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的“利润”来源就需要发生根本性转变:

“利润”不再是必需品上的垄断和盘剥:他们无法再通过控制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来获得巨额利润,因为这些东西的生产已经足够容易。
“利润”可能来自于“体验”、“创新”、“个性化服务”、“智力产品”和“资源优化配置”:资本家可能更专注于提供高附加值的、个性化的、非必需品领域的服务和产品。例如,顶级旅游体验、定制化艺术品、前沿科技研发、复杂的知识产权服务、或是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率(比如智能物流、高效能源网络)。
“利润”的定义可能被重新解读:也许“利润”不再仅仅是货币化的积累,而是社会认可度、影响力、对创新领域的贡献,甚至是能够调动资源进行更大规模社会化项目(如太空探索、生物技术研究)的能力。

2. 资本家的角色定位:从“所有者”到“服务提供者”与“资源管理者”。

在这种社会里,资本家的主要职能可能会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转变为:

顶级的服务提供者和创新者:他们可能是那些拥有先进技术、独特创意、或者卓越管理能力,能够提供其他人无法轻易模仿的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团体。他们仍然拥有和控制着这些稀缺的“优质服务”和“创新成果”,但这些并非生存必需品。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者: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新的“稀缺”可能体现在“有效管理”、“高效分配”、“创新性解决方案”以及“稀有的专业技能”上。资本家可能成为这些领域的专业管理者,通过他们的能力来优化资源的使用,而获得相应的“回报”。
承担风险的创新者:资本家仍然可能承担风险,推动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社会模式的出现。当这些创新成功时,他们获得相应的回报,但这种回报不再是对他人劳动的强制性攫取,而是对创新价值的认可。

3. 按需分配的实现机制:

尽管有资本家存在,但按需分配的实现需要一些关键的社会机制来支撑:

强大的社会保障和基础服务体系:政府或公共机构(可能由全体公民监督)会确保所有公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这可能通过高度发达的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分配系统来实现,几乎免费或以极低的成本向所有人提供。
信息透明与价值评估体系:需要一套完善的系统来识别和评估社会成员的真实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进行资源分配。这需要极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
资本家“利润”的社会化约束:资本家在非必需品领域的“利润”获取,需要受到社会更强的约束和监管。他们可能需要将一部分“利润”用于社会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投入,或者用于再投资于那些能够进一步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领域。
“按需”的边界:需要明确什么属于“按需”,什么属于“奢侈”或“个性化追求”。基本需求是无条件的按需,而更高级或个性化的需求,则可能需要通过某种形式的“贡献”或“价值创造”来获得,或者由资本家提供的服务来满足。

4. 这种社会的特征:

高度的自由和选择性:由于基本需求得到保障,人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和兴趣,而不必为了生存而妥协。
社会福利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它融合了社会主义强调的社会福利和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理念,同时保留了资本主义的市场活力和创新驱动力。
“竞争”模式的改变:竞争不再是生死存亡的争夺,而是关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创新的解决方案、更受人喜爱的体验。
潜在的风险:

新的不平等:即使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资本家对“高端服务”、“创新成果”和“资源管理”的控制,也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即“体验不平等”或“机会不平等”。
“按需”的界定争议:谁来界定“需求”?“过分的需求”和“合理的需求”之间如何区分?这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资本的“再次集中”:如果监管不力,资本家仍有可能利用其优势(如信息、资源、影响力)重新积累财富和权力,导致社会重回不均。
“动机”的维持:在基本需求满足后,资本家还有动力去追求“利润”和“创新”吗?或者整个社会是否会陷入某种程度的“舒适性停滞”?

总结一下,

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在仍然有资本家存在的情况下实现按需分配,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高度发达的、以服务和创新为主要价值驱动的、弱化了传统盈利逻辑的混合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本家可能不再是压迫性的剥削者,而是社会服务和创新价值的提供者,或者资源的优化管理者。按需分配主要体现在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上,而资本家则可能在更个性化、更高端、更具创新性的领域运作,并通过提供独特的价值来获得“回报”。

这是一种在设想中,试图结合了效率、创新(来自资本的活力)和公平、保障(来自按需分配)的经济形态,但其能否真正实现,以及如何避免新的社会问题,则需要非常精妙的社会设计和持续的制度演进。它挑战了我们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传统认知,更像是在后稀缺时代,对人类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全新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克思简单的形容和说法,后人硬是加了若干定语和解释。

按需分配就是按需分配,就是根据需求进行分配,准确点说就是想要啥就有啥,没那么复杂。

过剩是资本的灾难,却是人类的福音。

供给绝对过剩意味着价格不再有意义,商品经济没有存在的价值,随用随取的社会还会是私有制社会吗,还会有剥削吗。

天天让你吃一个东西是会腻的,刻意不让你吃反而会朝思暮想,这就是人类,越缺什么越想得到什么。

所以资本必须不断制造通胀让劳动贬值,这样劳动者才会去自我物化追求资本,这也是人类自己的选择。

user avatar

能全面实现按需分配就基本不是资本主义了。资本可是要赚钱的,才不管你啥需求。

user avatar

按需分配不是吃大户,也不是杀富济贫。

你提出的社会模型是不存在。

再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物资都是资本家们私人拥有的。

他们拿出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公共预算,通过他们自己组建的政府,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

然后在公共服务基础上,再通过金融机构向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普通人提供助学贷款。

这样就可以,通过利息形式,剥削这些普通人工作以后获得的收入。

而另一群普通人,如果愿意混吃等死,也无妨,给与这些人足够的营养他们可以提供合格兵源。维护整个国家安全。同时足够的兵源也能提供对外干涉的力量。

所以再巨大的物质丰富,也只属于资本家们,他不属于社会,也不属于国家。

整个论据就是错的

user avatar

胡思乱想之前,先弄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资本家”生产的商品,卖给谁

第二,购买商品的货币,从哪来

如果我们把资本家拿走的剩余价值记作Z,把无产阶级分到的“需”记作X

那么很显然X+Z=S可以计为社会生产的财富总价值

又设无产阶级满足“需”之后为了满足额外欲望而出卖劳动换取的货币总值为Y

显然X+Y=F是社会所消费的财富总价值

在正常运行的社会里SF是大致相当的,那么可以推导出Y=Z,以及Y/X=Z/X

在一个物资极大丰富的社会里,Y/X显然是远小于1的,而资本家占主体的社会里,Z/X显然是远大于1的

所以不可能存在一个物资丰富到按需分配的资本主义社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