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整个宇宙的可视物质都共用一个元素周期表,那可以认为地外生命与地球生命的生理结构及功能大同小异吗?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这个浩瀚的宇宙,所有可见的物质,都遵循着一套相同的元素周期表,那我们能否因此推断,遥远的星球上孕育出的生命,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会与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惊人地相似呢?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最根本的探索。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前提: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遵循一套共同的元素周期表。这就像一个默认设置,意味着构成宇宙的基石——原子及其排列方式——是普适的。这意味着,无论是在遥远的星系,还是在我们身边的行星上,氢、氦、碳、氧、氮、铁等等这些我们熟悉的元素,都会以同样的方式组合,形成我们所见的各种物质。

那么,这个共同的元素周期表对地外生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1. 生命的“原材料”是相同的

我们地球生命的基石是碳基化学。碳原子拥有极强的成键能力,能够形成复杂且多样的分子结构,比如长链、环状结构,这为构建蛋白质、核酸(DNA和RNA)以及其他生命必需的有机物提供了无限可能。而碳在宇宙中,也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元素,由恒星的核聚变产生。

如果宇宙中的元素构成是统一的,那么,在其他星球上,能够形成生命的基本“构件”也同样会是碳、氢、氧、氮等元素。这使得碳基生命在逻辑上成为了一个在宇宙尺度上非常有可能出现的生命形式。想象一下,如果地外生命也依赖碳来构建其骨架,那么它们也需要利用这些元素来制造类似我们的氨基酸、核苷酸,进而形成复杂的蛋白质和遗传物质。

2. 生理结构上的相似性可能出现,但程度有限

如果地外生命也是碳基的,那么它们在某些生理结构上,可能会展现出与我们相似的特征。比如:

能量获取机制: 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地球生命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能转化来获取能量。如果地外生命也依赖普遍存在的元素,那么它们也可能发展出类似的能量转换途径。例如,如果某个星球上有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就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生存策略。如果存在丰富的化学物质,化学合成作用也可能被利用。
信息传递与储存: 我们地球生命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并通过RNA进行传递和表达。DNA的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机制,是信息高效储存和复制的关键。如果地外生命也发展出一种信息系统,那么在“原材料”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类似的信息编码方式并非不可能。毕竟,在相同的化学原理下,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相似的。
细胞的基本构成: 生命最基本的单位是细胞,细胞被细胞膜包裹,内部有细胞质和遗传物质。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分隔内部环境与外部世界,并进行代谢活动。如果地外生命也是“活”的,它们很可能也需要某种形式的边界来维持其内部的生化反应,细胞膜这种脂质双层结构,在化学上也是一种非常稳定且易于形成的结构。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过于简单的类比。即使“原材料”相同,环境因素也会带来巨大的差异。

3. 环境塑造的巨大差异,可能导致功能和结构的分歧

尽管元素周期表是统一的,但生命产生的环境却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导致地外生命与地球生命“大同小异”的关键所在。

物理环境:
重力: 一个星球的重力大小会直接影响其生物的骨骼结构、运动方式以及体内流体循环。在低重力星球上,生物可能长得更高大,骨骼更纤细;在高重力星球上,生物则可能更矮胖,肢体更粗壮。
大气成分和压力: 地球生命高度依赖氧气进行呼吸,而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并非宇宙常态。某些星球可能存在富含其他气体的环境,迫使生命发展出不同的呼吸方式,甚至不需要呼吸。大气压力也会影响生物的体型和活动范围。
温度: 生命的化学反应对温度非常敏感。不同星球的温度范围会决定生命体的新陈代谢速率和生存策略。高温星球的生命可能需要特殊的隔热或散热机制,而低温星球的生命则需要防止冰冻的办法。
光照条件: 恒星的类型和距离决定了行星的光照强度和光谱。这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甚至催生出完全不同的感光器官。
化学环境:
溶剂: 地球生命离不开水作为溶剂,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极性,能够溶解许多重要的生化分子。但其他星球上,液态甲烷、氨或硫化物等溶剂也可能支撑生命。如果地外生命以这些溶剂为基础,它们的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将与地球生命截然不同。例如,以液态甲烷为溶剂的生命,其代谢速率可能会比地球生命慢得多。
矿物质组成: 不同星球地壳的矿物质构成会影响生命体所需微量元素的可用性,例如,某些星球可能缺乏磷,迫使生命发展出不依赖磷酸盐的遗传物质。
生物进化路径: 即使拥有相同的“原材料”和相似的环境,进化也并非线性或唯一的路径。偶然事件、历史性的突变以及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都会导致生命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演化。例如,在地球上,我们看到动物拥有眼睛,但植物则不需要。在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我们无法想象的感官或运动方式?

总结起来,如果宇宙可见物质共享同一套元素周期表,那么:

基本“原材料”的相似性会增加地外生命与地球生命在分子层面和某些基础生理功能上存在共性的可能性。 碳基生命很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形式。
然而,由于星球所处的极端多样的环境(重力、大气、温度、溶剂等)以及进化路径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地外生命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与地球生命产生巨大差异,甚至在我们现有认知之外。

可以说,共同的元素周期表为宇宙中的生命提供了相同的“积木”,但建造出的“房屋”会因为地基、气候、设计师(进化)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熟悉的面孔,比如利用碳原子构建骨架的生物,或者拥有类似遗传密码的生命。但同时,我们很可能会遇到完全超出想象的生命形态,它们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生存、繁衍,在它们的星球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史诗。这种多样性,恰恰是宇宙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和元素周期表几乎无关,主要取决于你敢声称什么程度算“大同小异”。

例如,你可以声称“生命的基本功能就是自我制造,新陈代谢与自我复制依赖自我制造”。这话是正确的,但是你接下来就可以说自我制造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定义,能被定义为生命的东西在这方面必然有相同点,这就是大同。这大抵没什么意思就是了。

又例如,你可以声称人体跟植物、细菌、病毒什么的都特别像:分子膜裹着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的混合物。显然,地外生命若是分子组成的,能这样描述的结构也不会少见到哪去——你开心就好。

如果你觉得“长得像美国科幻片里换了个发型的人类演员演的外星人那样”才能叫大同小异,那就危险了:

地球生物“趋同进化”的前提是十分相似的环境和遥远的共同祖先留下的相同的物质基础

现实中,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跟地球环境完全一样的行星,你无法期待已知的行星上自然产生的生物在物质基础和演化历程上与我们相同或高度相似——生物是复杂系统,初始参数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差异都可能造成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

所以,从宇宙中任取一个有生物圈的星球,用肉眼看到的东西像地球生物的可能性不大——当然,肉眼看得见的光合生物、辐射合成生物大抵会有采取分形构造的类型和成片漂在液体表面上的类型,用显微镜看到的微生物则大抵有熟悉的球状、杆状、念珠状之类。

无论形状如何,外星生物在总域级别乃至更高级别的生物分类上跟地球生物不同。

  • 科幻小说谈“独立起源的外星动植物”的时候,大抵忘了向读者说明“那些东西的分类和地球生物截然不同”。它们不但不是动物界、植物界的成员,而且不是新壁总域的成员。

至于科幻影视里的表现,对演员来说,通过化妆、皮套与少量的电脑特技来扮成类似人形的样子比较容易,难度远低于扮演原生质泡泡、飞天史莱姆、太空八爪鱼、百万个发光的球体之类;对作者、设计师、化妆师来说,与皮套外星人相对的外星生物形象,是基于科学或基于猎奇需要的海星异形,和表现宇宙的黑暗与未知的异怪憎恶。在漫威电影与超级英雄漫画里出现这种东西较为不适当,可能吓跑部分观众/读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这个浩瀚的宇宙,所有可见的物质,都遵循着一套相同的元素周期表,那我们能否因此推断,遥远的星球上孕育出的生命,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会与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惊人地相似呢?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最根本的探索。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前提: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遵.............
  • 回答
    设想一下,一个毕生奉行唯物主义的学者,他坚信眼见为实,触手可及的物质构成了世界的全部真相。他穷尽一生研究粒子、能量、引力,试图在冰冷的物理定律中找到宇宙运作的蛛丝马迹。他的信仰,就建立在那些可测量、可验证的“实在”之上。那么,当他某一天,通过某种无法解释的、超越了他现有认知体系的证据,被告知整个宇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能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宇宙的浩瀚。问题的核心在于比例尺的转换。 我们需要先确定一个转换比例,然后将地球缩小到 1 厘米直径,再将这个比例应用到整个观测到的宇宙上。1. 确定地球的实际大小: 地球的平均直径约为 12,742 千米 (km)。2. 确定观测到的宇.............
  • 回答
    雷军这番话,颇有些“打太极”的意思,表面上看似在反驳柔宇,实则暗藏着对“核心技术”定义和产业链分工的巧妙解读。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一步步捋清楚。首先,抛出这句比喻,雷军的目的是什么?他显然是想 转移焦点,从“小米是否掌握了折叠屏的核心技术”这个具体问题,引向一个更宏观、更具普适性的命题—.............
  • 回答
    关于网友“发发爱我2021”爆料华晨宇出轨、整容一事,这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许多粉丝和吃瓜群众议论纷纷。要深入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把脉络捋清楚,看看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以及这件事背后可能折射出的东西。事情的起因:最早爆料的是一位名叫“发发爱我2021”的网友。这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指控华晨宇,.............
  • 回答
    如果地球真的实现了完全统一,首都的选址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意义深远的决定,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考虑,更承载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等方方面面的考量。这是一个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基于一些关键原则和可能的情景来推测。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最优选址方向,并对每种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综合考量因素.............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由“虎式”坦克构成,是否就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工业、战略以及战场实际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虎式”坦克的非凡之处。在它被投入战场之时,其设计理念、火.............
  • 回答
    夜色如墨,却非寻常的静谧。黄浦江上,无数闪烁的灯火,如同被揉碎的金箔洒在黑丝绒上,映照出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脉搏。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以及穿梭在弄堂里的匆匆身影,构成了一幅属于21世纪的上海画卷。然后,时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扭曲。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没有昏天黑地的闪光,只有一种突如.............
  • 回答
    如果互联网的未来仅限于五款产品,这无疑会是一个极度精简却也更加聚焦的世界。选择这五款产品,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功能,更是它们承载的“连接”和“信息”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能够以最基础、最普遍的方式服务于人类的沟通与认知需求。我不会选择那些过于宽泛或已经成为其他产品基础的选项,而是要精挑细选出五款能够.............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咱们能把整个中国,从东海边到青藏高原,从北国冰封到南国雨林,通通用一个巨大的穹顶给盖住,然后启动无数台空调,把里头的天气给“控制”了,这画面可真是够宏大的,也够荒诞的。首先,这得是个什么体量的工程?光是那个“罩子”,就得是人类文明从未想象过的宏伟建筑。它得有多坚固才能抵御风暴、地震,还.............
  • 回答
    要把整个太阳系“卖掉”并计算其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目前无法真正量化的概念和价值。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尝试估算其潜在价值,并详细解释其中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构成“整个太阳系”: 太阳本身: 恒星,提供能量和引力中心。 行星: 包括水星、金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如果将中国和整个非洲互换位置,这个庞大的“对换”会带来什么结果?是巨大的收益还是难以承受的损失?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或地缘政治分析师那样,条分缕析,不带任何 AI 的刻板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对换”的含义。我理.............
  • 回答
    1953年,欧洲被苏联吞并——这个假设,即便只是在脑海中勾勒,也足以让人脊背发凉,想象的画面便如同一幅阴沉的画卷,铺展开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一场颠覆性的社会、文化、经济乃至精神的重塑,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首先,战后脆弱的欧洲,刚刚经历二战的创伤,本应在盟国的帮助下重建,但苏联的吞并.............
  • 回答
    梵蒂冈,这个坐落在意大利罗马城内的独立城邦,无疑是世界上最独特、最迷人的国家之一。它既是精神的灯塔,也是历史的宝库,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存在。理解梵蒂冈,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梵蒂冈:一个精神与历史的交汇点首先,梵蒂冈最显著的身份是天主教会的中心。它不仅是教宗的驻地,更是全球十多亿天主教徒的精神.............
  • 回答
    如果给诸葛亮一个奥运会的运动员团队,他能北伐成功吗?这个问题颇有趣味,我们不妨展开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奥运会运动员虽然是现代顶尖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的代表,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和军事技能,与诸葛亮时代的战场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单凭身体素质,他们能胜任古战场上的挑战吗?这是一个很.............
  • 回答
    这场跨越时空的幻想对决,确实引人入胜。如果 2015 年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与 1895 年的清帝国正面交锋,胜负的判定,并非简单的武力对比,而是涉及到技术、组织、经济、地理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且充满着历史的“如果”与“但是”。我们不妨先来审视一下双方的“家底”:2015 年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个复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地球真的发生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导致世界人口锐减到某个县几十万人,而这个县又恰好是如今中国的一个县,科技是否会倒退回 1500 年前?我的看法是:短期内可能会经历一个巨大的阵痛和倒退,但从长远来看,未必会完全回到那个时代,甚至可能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科技发展道路。让我们来拆.............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西方殖民者从未踏足南太平洋,汤加帝国是否有能力统一这片广阔的海洋,这其中涉及了太多的变量和未知数。但我们可以从汤加帝国在接触西方之前的历史、社会结构、文化影响力以及南太平洋地区当时的政治格局等方面,来尝试推演一个可能的场景。首先,我们要理解汤加帝国在西方到来之前.............
  • 回答
    如果人类还保留着尾巴,那么我们社会的运作方式,乃至我们看待自身的方式,都将与今天截然不同。这可不是简单的加个“装饰品”,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到最复杂的社会结构,都会受到深远影响。首先,生理层面,那条尾巴可不是摆设。它会有一个相对灵活的骨骼结构,附着着肌肉,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运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