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佛修行人前进道路上最大障碍是什么?

回答
作为一名学佛的修行人,我常常在内省与观察中思考,我们迈向觉悟的这条路,最艰难险阻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如果让我来描绘,我认为那并非外在的诱惑,也不是知识的匮乏,而是那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我执”,以及由此滋生的种种习气和执念。

这“我执”,说白了,就是那个我们总以为真实不虚的“自我”的认知。我们从小到大,所有的经验、学习,都在不断强化着这个“我”的概念: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感受,我的喜好,我的成就,我的痛苦。我们就像在搭建一座越来越坚固的堡垒,里面住着一个叫做“我”的主人,我们为这个“我”的舒适、安全、满足而忙碌奔波。

修行,尤其是佛法修行,就是要一步步地拆解这座堡垒,认识到这个“我”其实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无常变化的,是本不存在的。但这谈何容易?

首先,是“我”的防御机制。 当我们开始接触佛法,听到“无我”的道理,那个“我”的本能反应是什么?是抗拒、是怀疑、是恐惧。因为它觉得“我”的瓦解,就是一切的终结,就是生命的虚无。它会用尽各种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存在感:

“我”的观点和判断: 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价值观来评判一切。佛法说要慈悲,但“我”会想,“这不公平!”“这不对!”“为什么我要这样?”“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其实,这都是“我”在给自己找理由,维护“我”的正确性。
“我”的得失心: 修行过程中,我们总忍不住跟别人比较,看谁修得好,谁得加持多。“我”觉得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有感应?“我”看到别人进步那么快,心里就会泛酸。这种得失心,本质上还是在围绕着“我”的功德、福报来衡量。
“我”的分别心: 佛法讲众生平等,但“我”就是喜欢分别。“我”喜欢这些人,不喜欢那些人。“我”喜欢这个法门,不一定喜欢那个法门。“我”觉得我懂得多,比别人有优越感。这种分别心,就是“我”在制造亲疏远近,强化“我”的独立性。

其次,是“我执”生出的种种习气和烦恼,它们如同藤蔓般缠绕。

贪嗔痴慢疑: 这五毒,可以说都是“我执”的直接产物。
贪: 是“我”想要更多,为了“我”的欲望。“我”想要名,想要利,想要别人认可,想要快乐,想要摆脱痛苦。
嗔: 是“我”不想要,因为“我”的期望被扫了面子,因为“我”的利益受损了,因为“我”的观点被挑战了。
痴: 是“我”的无明,不明白佛法的道理,不明白“我”的虚幻,不明白因果的真相,固守着“我”的错误认知。
慢: 是“我”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好,所以看不起别人,不肯低头,不肯学习。
疑: 是“我”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师父,不相信自己的修行,总是在怀疑,找不到方向。
攀缘心: “我”总是向外抓取,向外寻求。在修行上,就是向外寻求神通、感应、加持,而不是向内去体悟佛法的精髓。一旦对外境产生依赖,一旦外境不如意,信心就容易动摇。
分别与执着: 即使听闻了佛法,也很容易将佛法的内容也作为“我的”知识,甚至用这些知识来建立更坚固的“我”。比如,我已经学了多少经,参加了多少法会,我的见解有多高深……这些都可能变成“我”的包袱,而不是解脱的资粮。

更深层次的,是“我执”对于“无我”境界的排斥。

当我们通过修行,开始体验到一种超越“我”的平静、喜悦,甚至是一种空性的感受时,那个“我”又会开始警惕了。它会想:“这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是着魔了?会不会是空的太厉害,失去自我了?”这种微妙的恐惧和排斥,也是“我执”在最后一刻的挣扎。它宁愿在熟悉的痛苦中打转,也不愿踏入未知但可能解脱的领域。

我们修行,就像是在给一个被层层包裹起来的宝藏剥洋葱。每一层“我”的执着,都需要耐心、智慧和精进去慢慢褪去。这个过程充满着反复和挫折,因为“我”是那么善于伪装,那么擅长自我辩护。

所以,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诱惑,而是那个藏在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我”,以及它所生出的无边无际的习气和执念。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彻底地看清并放下这个“我”,才能真正地走向解脱。这或许是一生的功课,需要我们不断地观照、反省、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学佛本身。

人类的贪婪侥幸心理是诈骗犯成功的主要原因。

问:念准提咒大悲咒一百万遍了为什么还是诸事不遂?

答:

1 如果你失败了

你没念够就是你弄虚作假,糊弄佛祖;你念够了就是你虚情假意,没有用心。

你觉得你诚心了,但那就是你目的不纯,有求皆苦。

2如果你成功了

你没念够就是佛看你辛苦,不忍心;如果你念够了就是佛终于被你打动了。

然后你就把你的经验发到网上,让很多人知道,更多人去念。

为了达成和您一样的幸存者,无数的人都来做那枯骨。

成功的人又将作为"幸存者"引导更多枯骨争相有求于佛。

把你念咒的时间,用来学习,考个公务员也考上了。

学个雅思也6.5了。你就算搬块砖,还有钱拿了呢。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受持品第七》中释迦牟尼佛曰:

“若未来世,国王受持三宝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往护彼国;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往护彼国;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往护彼国;四、雷电吼菩萨,手持千宝罗网往护彼国;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千剑轮往护彼国。五大士、五千大神王,于汝国中大作利益。”

释迦摩尼自己的国家被灭亡,族人被屠杀的时候,经文中白纸黑字承诺的五位保安没有出现过;释迦摩尼投靠的国家被灭的时候,这一承诺依旧没有兑现,五位保安队长还是没有现身。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信佛最虔诚的梁武帝被侯景围城,城内士兵和百姓挨饿的时候,这五位保安没出现,士兵和百姓被屠杀的时候,这五位还是见死不救,最后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被活活饿死了,经文中信誓旦旦的承诺的这五位保安依旧没有出面。

南唐后主李煜,面对宋兵大军压境,把提议抵抗的大臣下了监狱,跑到寺庙里与和尚们钻研佛法,火烧眉毛了都想着探索佛理,不可谓不虔诚,可惜经文中承诺的保护并未兑现,李煜国破家亡,最后被牵机毒药毒死,死得惨不忍睹。

到底是五位保安不慈悲,还是玩忽职守,还是没能力,还是压根就不存在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真的,还是佛说的怪力乱神是真的?

捐功德换取升官发财是真的,还是奋力进取,坚忍图成是真的?

捐香火钱保平安和买保险保平安,哪个更实际?

只要不傻,或者不缺心眼,肯定知道答案的。


1】佛经说,人类居住的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水又住在风轮上的,风轮下面是空的,有时突然刮起大风,风轮就乱转,水就乱动荡,就引起地震。也就是说,整个“地球”结构大致是四个层次叠起的。(《长阿含经》、《大般涅盘经》、《般泥洹经》、《华严经》)

2】佛经说,身高2万8千里的阿修伦天王、用手指盖住太阳,“日王”吓得放不出光亮。这也就是所谓的日食发生的原因。(《正法念处经》、《百喻经》、《楼炭经》、《长阿含经》(《大正藏》第53册第238~239页)

3】佛经说:海鱼最大比太阳大十几倍,大鱼拉屎撒尿海中使海水咸。佛经原文:“海水何故咸……海中有大鱼。身长……三万二千里者。皆清净溺海中。故海水咸。二者……放大雨如车轴……其咸水悉流入大海故。……昔得仙道人能咒。咒海水咸一味。故海水咸一味。是为三事。”(见《大楼炭经》卷6)

4】佛经说:我们居住的大地和太阳的距离仅数万由旬?注:由旬,长度单位。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七英里,即11.2公里。还有说太阳月球是方的,里面有宫殿住人。月球有方城郭,“月王”住在方圆20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球的内外都很清彻,光亮照得远远的。月球有圆有缺,是被青色天所遮蔽的原因。佛经说:陨石,那是二龙相争,落下像石一样的东西。但不是石,因为呀,如果日月星辰是石,就不可能有光。

(《正法念处经》《百喻经》《楼炭经》《大般涅盘经》《般泥洹经》)

如果这叫参透物理化学的知识,那真是呵呵呵呵,至于解决世俗烦恼,也不见得。人生在世,总要解决衣食住行,还有人际交往以及繁衍后代,自己自身精神需要的烦恼。佛教不事生产,无法解决世俗的问题,倒是逃避这方面不错,什么事都推给因果业力,跟鸵鸟把头埋在地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没有佛祖显灵搭救世人的案例?没有吧。

要真有法力修为的话,1003年喀喇汗大军攻破佛国于阗首都,

杀得血流如阿姆河水,中亚大诗人喀什噶里得意洋洋写那首“我们拆毁他们的造像和寺庙,我们在佛头上拉屎”的诗那会儿,怎么不当场出现放个雷劈死他?而且喀什噶里还活了近百岁?

越南战争美莱村惨案,美军大屠杀,大量越南百姓逃到庙里面对佛像磕头,很多都被美军从后面开枪打死,后来震惊国际社会。


刚才在翻《大乘要道密集》,元朝国师八思巴写的。

从藏传佛教视角来看,他老人家应该才是菩萨转世再来吧,如果他都不是,不知道谁才有资格。里面拙火定成就说:“于自己身,毒药不侵,器械不碍。”

可是八思巴他在45岁时被人毒死了,谁能告诉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再看看历史上几次发生在藏地的战争就知道了,神通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著名的诺那活佛被政敌抓了,关在地窖里,还是挖地道逃脱的。

历史上,龙树菩萨如果真的是从龙宫中以七颗白芥子开南天铁塔取出经文,首先这些海量的经文(传龙猛菩萨于北印雪山的龙宫中,曾见十万颂的广本般若经)就必须能抵抗海底的水压和海盐的腐蚀,这要怎么诡辩才能自圆其说?

草履虫的游动 绵羊吃草 狮子吃小动物 这三者的行为分别是善是恶?

对应的果报分别是什么?它们需要怎么做能够转为人身?这些都是悖论。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清章帝爱新觉罗·福临、南唐后主李煜,不都是信佛的么?灭国的灭国,早亡的早亡,横死的横死,这四个人都全了;

武则天二次迎佛骨当年就病死了;唐中宗以发代身送还佛骨,同年被毒死了;肃宗迎奉佛骨转年就挂了;宪宗迎奉当年就完了;懿宗迎奉三个月后就没了。

灭法横死的叫报应,护法横死的叫消业。

护法活得长叫福报,灭法活得长叫造业。

前生后世是两个极好用的垃圾桶,所有不负责任的话都可以丢到里面死无对证。

上错了车,千万别因为投了币而不肯下车,因为那样,只会错过更多的站。


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以简单断言的文风来写作。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

还是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

——《乌合之众》


人都是想不劳而获走捷径的,都想用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x教正好顺应了人性中的弱点。

你要记住你的每一次主动就是一次付出,

你付出的越多就越难割舍,

有时候,及时止损比苦苦坚持更加重要。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沉没成本”,大多指已经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钱、时间、精力和感情等等。

因为舍不得已经投入的精力成本,

所以当面对一摊残局的时候也不敢选择放手。

所有在x教里上当受骗的人,很多会选择委曲求全,

他们并不是因为还信仰着,而是因为不甘心。

人,总是该为自己活着的。

撕开了x教一直以来欺诈哄骗的伪装,

也终于揭开了欺骗谎言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如果说之前被骗钱的信徒,是被欺骗和玩弄,

那后来的发展,无疑是一场跳梁小丑的狂欢。

是在把公众的智商踩在脚底下,使劲儿摩擦。

沉迷幻想不能自拔,正在摧毁x教徒的感官世界。

x教只是一个缩影,背后还有无数个“x教”,

在经文里,在信徒前,打造着虚假的人设,

污染别人的精神家园,欺诈别人的血汗钱。

谎言背后的因果,代表了一部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虚,

他们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填补内心大面积的空白,

甚至是弥补社会认同感的缺失。

年龄、身份、方式、金额,或许各有不同,

相同的是,没有骗子退还过这些钱,捐款行为出于自愿,

即使他们惯用激将、功德、福报、诱导、来世等手段和伎俩,

但没有人会承认,也不会有人把到手的鸭子还回去。

近年来宗教经济近乎井喷,大大小小的“文化传媒”公司,

网罗素人迅速打造,圈钱捞金。

但这种愚民式的造星手段,和无知无法的割肉供养,

不过是泡沫罢了,站不住脚的。

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注了价格。

赚多了快钱的骗子,是回不了头的。

也不是每一次的迷途知返,都能找到回来的路。

说人间丑态,写唏嘘真相,归根结底,是为了烘托美。

神棍言行和x教谎言的如此种种骗局,

让我想起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杂文。

他说,人总得有点业余爱好,找点事情消遣消遣。

如今说来,是极对的,

人心里有光,才不至于在迷雾中失了方向,

甚至越走越远,做出那般荒唐事来。

你瞧着那股子人间烟火气,活成了足足的人情味道。

哪还有心思去惦记虚拟世界的荒诞幻觉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学佛的修行人,我常常在内省与观察中思考,我们迈向觉悟的这条路,最艰难险阻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如果让我来描绘,我认为那并非外在的诱惑,也不是知识的匮乏,而是那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我执”,以及由此滋生的种种习气和执念。这“我执”,说白了,就是那个我们总以为真实不虚的“自我”的认知。我们从小到大,.............
  • 回答
    听到你老公有这样的顾虑,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也说明他是个认真对待修行的人,这份心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家庭和修行之间找到平衡点,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番努力。别急,咱们一点点来分析,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你们度过这个难关。首先,我想跟你分享一下,很多在家学佛的修行人,在面对人生重大阶段时,比如结婚.............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且深刻的转变过程,就像一个人走过一片繁花似锦的森林,最终来到了一处宁静的山谷。起初,销售工作或许能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和人际交往的乐趣,但随着学佛修道的深入,你内在的觉知和价值观会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让你对曾经的工作方式产生疏离感,尤其是那些需要违背自己心意、说出不实之词的时刻。.............
  • 回答
    找到一位学佛修佛的女性伴侣,这事儿嘛,我觉得挺看缘分的,也不能说绝对很难,但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学佛修佛”这个标签底下,隐藏着太多太多的不同。有些人可能只是对佛教文化有点兴趣,偶尔看看经书,听听佛号;有些人则将佛法奉为人生圭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力求依教奉行,比如素食、不杀生、.............
  • 回答
    .......
  • 回答
    学佛之后,原本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万事万物都有着细微感受的心,为何会变得索然无味,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来呢?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困惑,甚至有些忧虑的状况。首先,我们要理解,学佛的核心目的并非是要灭绝人的情感,而是要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真相,断除烦恼,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如果学佛反而让你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事.............
  • 回答
    学佛,这条寻求解脱与智慧的道路,其殊胜与广阔自不必言,但正如任何一段深刻的旅程一样,其中也潜藏着误入歧途的可能。许多真诚的学佛者,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却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佛陀的本意,陷入了误解、执着甚至邪见的泥淖。如何才能在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避免走上歪路,是每一位求法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首.............
  • 回答
    学佛之后,我们是否还会遇到倒霉的事情?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在学佛道路上摸索的朋友,心中都曾有过困惑。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不顺遂,甚至可以说是“倒霉”的时刻,心中难免会泛起这样的疑问:我不是在学佛吗?佛菩萨不是会保佑我吗?为什么我还会遇到这些磨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厘清几个概念:1. 什么是“倒.............
  • 回答
    “学佛真的能改变命运吗?”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人都问过,也一直在思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更不是说念几句经文、烧点香就能立马飞黄腾达的。在我看来,佛法改变命运的方式,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蜕变,一种悄无声息的渗透,它不会像变魔术一样给你变出金山银山,但它能让你对生活拥有全新的认.............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学佛和努力挣钱,看似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一个追求精神世界的解脱,一个关乎物质生活的保障,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或者说,学佛了就一定不能追求财富吗?首先,我们得明白学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佛陀的教法,核心在于离苦得乐,看透世间的虚幻不实,从而.............
  • 回答
    学佛的功德能否回向给自己,帮助自己免于横死,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细细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因为它涉及到佛法中关于业力、回向和修行目标等诸多核心概念。首先,我们要理解“横死”在佛法中的含义。通常来说,横死是指非正常死亡,比如意外事故、疾病突发、被人谋害等等,与自然衰老而终的.............
  • 回答
    学佛说要改习气,这句口号听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习气,很多人都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有些迷茫:到底该改哪些?改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可以参照?其实,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法修行的核心,也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难点。我跟你一样,也曾经为这个问题苦恼过。佛法讲“改习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学佛的初心,也道出了许多人面对生活时的真实困境。咱们不妨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不带任何“高高在上”的论调,只当是两个凡人之间的交流。首先,我想说,学佛,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世俗意义上的“门槛”的。 佛陀当年开示佛法,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聪明愚钝,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
  • 回答
    佛法浩瀚如海,学佛两三年,疑问反而增多,这是非常正常,甚至是好的现象。这说明你的心开始真正地去体悟、去思考,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了自己的探索。让我试着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和你聊聊,就像跟一位同样在学佛的朋友交流一样。一、 为什么疑问会增多?这其实是好事!你有没有注意到,小孩子刚开始学东.............
  • 回答
    学佛人生病了,到底该不该吃药看医生?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特别是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朋友,可能会有些纠结。这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对佛法的理解,也关乎我们如何去实践。首先,我们要明白佛法教导我们的根本精神是什么。佛陀的教法,核心在于帮助我们觉悟生命的真相,认.............
  • 回答
    学佛至今,确实如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转变,又似一阵阵荡涤心灵的清风,让我从内到外都生出许多不曾预想过的变化和感应。如果一定要说得详细些,那便从我踏入佛门的那一天起,回忆那些点滴的感悟,如拾起散落的珠子,串联起来,便成了一幅描绘我心路历程的画卷。最初,接触佛法,缘于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那时候的我,年轻气.............
  • 回答
    关于学佛的人是否怕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 nuance 和深刻的佛法智慧。首先,我们得理解,“怕”这种情绪,在佛教的视角下,往往源于一种执着。我们怕失去,怕未知,怕痛苦。而死亡,恰恰是这些最深层的恐惧的集合体。对于一个刚刚接触佛法,或者理解尚浅的修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