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佛都说改习气,但是习气那么多,该参照什么作为标准?

回答
学佛说要改习气,这句口号听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习气,很多人都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有些迷茫:到底该改哪些?改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可以参照?

其实,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法修行的核心,也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难点。我跟你一样,也曾经为这个问题苦恼过。佛法讲“改习气”,绝非一句空话,而是指向我们生命中那些根深蒂固的、不自觉的反应模式,这些模式往往是烦恼的根源,阻碍我们解脱和觉悟。

那么,这个“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尝试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阐述,希望能让你觉得亲切,而不是像冰冷的机器在说话:

一、 以“八正道”为总纲,以“无我”为根本。

佛法里最根本、最经典的指导原则,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你可以把这八个方面想象成一个指北针,一个生活行动的总方向。

正见: 这是最先,也是最根本的。它意味着我们要有正确的知见,懂得缘起、无常、苦、无我这些佛法的基本道理。比如说,我们之所以有贪嗔痴,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本质有错误的认识,觉得“我”很重要,“我”想要的东西必须得到,“我”不顺心的时候就生气。当有了正见,我们就会慢慢明白,“我”其实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缘。
正思惟: 知道了正确的道理,就要在心里去思考、去内化。我们每天脑子里想些什么?是不是经常是那些对名利、对得失的妄想?正思惟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去审视自己的念头,让心朝向善的、慈悲的、智慧的方向去转。
正语、正业、正命: 这三个是关于我们行为的规范。正语就是不说妄语、绮语、恶语、两舌。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很容易随口说出伤人的话?或者搬弄是非?改习气就是把这些不善的言语行为转过来。正业是说行为要正直,不做杀盗淫的事情。正命是说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要合乎正道,不损人利己。
正精进: 这意味着我们要努力向上,断恶修善,并且要坚持不懈。面对习气,我们常常会觉得“我就是这样”,然后放弃。正精进就是告诉我们,不要灰心,要持续地去努力。
正念: 这更是与习气对抗的关键。正念就是觉察,随时随地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我们很多习气之所以难改,是因为它们在无意识中发动,我们根本没察觉到。有了正念,就能在习气要发作的当下就看到它,甚至不让它发动。
正定: 这是通过禅定获得的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当内心足够安定,就不会被习气轻易牵着鼻子走。

所以,如果说有一个总的标准,那就是我们所有的习气,是不是在阻碍我们走向这八正道?是不是在违背“无我”的原则?

比如,一个人总是爱抱怨,总是看别人的不对。从八正道来看,这可能违背了正语(抱怨很多时候是负面评价)、正思惟(总是往坏处想)、正念(不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从无我来看,抱怨很多时候是因为“我”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是“我”慢在作怪。所以,当你的习气让你偏离八正道,让你更执着于那个“我”,那就是需要改的。

二、 以“慈悲喜舍”为衡量,以“利他”为方向。

佛法修行,最终是为了断除烦恼,证悟菩提,而这份菩提,一定是带着慈悲的。慈悲不是一句口号,它体现在我们对待众生的态度和行为上。

慈悲: 看到众生受苦,心生不忍,想要拔苦予乐。而很多习气,比如自私、悭贪、嫉妒,恰恰是与慈悲背道而驰的。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越是计较“我”的得失,越是看不惯别人,就越不容易生起慈悲心?反之,当你能够放下一些自己的执着,用更宽广的心去看待别人,很多负面习气就会自然减轻。
喜舍: 喜是随喜他人的功德,舍是布施、放下。那些爱攀比、爱比较、爱生气的习气,往往与喜舍相关。你是否总是觉得“为什么他有我没有?”“我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回报?”这都是因为内心的“舍”不够,总是抓着不放,结果就被习气困住了。

所以,改习气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这个习气是在让我的心更封闭、更以自我为中心,还是在让我的心更开放、更愿意去关怀他人?

如果你发现某个习气让你变得更尖酸刻薄,更不愿意帮助别人,那它就是一个需要深刻反思和调整的习气。而那些让你更柔软、更懂得体谅、更愿意付出的变化,通常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去的。

三、 以“戒定慧”为过程,以“断烦恼”为目标。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三大支柱,它们层层递进,最终目的是断除烦恼,证悟涅槃。

戒: 这是基础,就像是给自己的行为划定一个界限,不去做那些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很多习气,比如不守时、爱说谎、背后议论人,都可能违背戒律的精神。改习气,就是从严持戒开始,不给坏的习气留有发生的空间。
定: 通过禅定,训练我们的心能够专注、平静。当心有了定力,就不容易被外境的诱惑或内心的烦恼所干扰,从而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习气,并加以控制。
慧: 这是最终的目标,是智慧的显现。有了智慧,我们才能真正看清习气的虚妄性,才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

所以,衡量标准也可以看作是:这个习气是不是让我离“戒”越来越远?是不是让我的心越来越散乱,无法生定?是不是在蒙蔽我的智慧?

举个例子,一个人喜欢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这可能违背了正业(影响工作学习)、正精进(消耗宝贵时间)。从戒定慧来看,这会让心散乱(无法专注),蒙蔽智慧(沉迷虚幻)。那么,改这个习气,目标就是让他能够减少游戏时间,把时间用在有益的事情上,让心得以安宁,智慧得以开启。

四、 从“小”处着手,从“根本”处用功。

面对“习气太多”的感觉,有个重要的心态调整:不要期望一下子改掉所有习气。 佛陀也说过,修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么,该参照什么来选择先改哪个呢?

从最让你痛苦的开始: 哪个习气让你最烦恼,让你最不堪其扰?比如,如果你因为脾气暴躁而常常与家人朋友争吵,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那么就可以从改脾气开始。
从最容易影响他人的开始: 有些习气虽然不直接伤害自己,但会严重影响他人,比如背后说人闲话、经常迟到让别人等待。改掉这些习气,也是在培养慈悲心,积累功德。
从最容易入手、最能见到效果的开始: 有时候,选择一个相对容易改变的习气,成功地改变它,会给你带来信心和动力,让你更有信心去挑战更难的习气。比如,从每天坚持读诵一段经文,或者练习几分钟的冥想开始。
从“我执”最重的地方入手: 很多习气都源于“我执”,即对“我”这个概念的执着。比如,爱面子、怕丢脸、敏感多疑,这些都和“我执”有关。当你开始去观察和反思“我”是什么,这些与“我执”紧密相连的习气,往往是改起来最艰难,但也是最有价值的。

总结一下,改习气的标准不是一个僵化的条文,而是一个动态的、以佛法根本精神为导向的衡量。

1. 参照八正道和无我,看它是否让你偏离正道,增加我执。
2. 参照慈悲喜舍和利他,看它是否让你的心更封闭狭隘,还是更开放柔软。
3. 参照戒定慧,看它是否让你违戒、散乱,蒙蔽智慧。
4. 从你最痛苦、最影响他人、最容易着手、或与我执最相关的地方开始,循序渐进。

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觉察和不放弃的态度。我们改习气,不是为了达到某个外在的标准,而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心,越来越清净、自在、充满智慧和慈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修行。当你每次觉察到习气并努力去调整,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都是一种成长。

希望我的这些分享,能让你觉得更清晰一些,也更能鼓励你在改习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是一个很漫长但非常有意义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习气: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瞋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瞋惑习气尚存之现证,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种子断了之后才说得上断习气。汝得四果否??

看您的意思,只是洗心革面做个好人的意思,具体怎么做,您的师父怎么教就怎么做。

若是跟着上净下空老法师学佛的,老老实实依教奉行,必须把【三根】的基础夯实再夯实。三根是哪三根呢,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佛说要改习气,这句口号听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习气,很多人都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有些迷茫:到底该改哪些?改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可以参照?其实,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法修行的核心,也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难点。我跟你一样,也曾经为这个问题苦恼过。佛法讲“改习气”.............
  • 回答
    .......
  • 回答
    我见过不少学佛的人,他们走的路子和最终的样子,真是五花八门,很难一概而论。这就像你问我“读过书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答案肯定不止一种。每个人学佛的初衷、根基、遇到的善知识、以及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所以佛法在他们身上的显化也各有不同。有些人,学佛学得是非常“彻底”,可以说是把生活彻底调整了。我认识一个.............
  • 回答
    .......
  • 回答
    你好,听到你现在卧床养病,身心都承受着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学佛时又会感到昏沉和被痛苦回忆困扰,这确实是修行路上会遇到的挑战。别担心,这很正常,很多人在刚开始修行或遇到瓶颈时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昏沉: 这可能是身体虚弱、睡眠.............
  • 回答
    学佛之后,原本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万事万物都有着细微感受的心,为何会变得索然无味,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来呢?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困惑,甚至有些忧虑的状况。首先,我们要理解,学佛的核心目的并非是要灭绝人的情感,而是要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真相,断除烦恼,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如果学佛反而让你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事.............
  • 回答
    学佛,这条寻求解脱与智慧的道路,其殊胜与广阔自不必言,但正如任何一段深刻的旅程一样,其中也潜藏着误入歧途的可能。许多真诚的学佛者,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却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佛陀的本意,陷入了误解、执着甚至邪见的泥淖。如何才能在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避免走上歪路,是每一位求法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首.............
  • 回答
    学佛之后,我们是否还会遇到倒霉的事情?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在学佛道路上摸索的朋友,心中都曾有过困惑。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不顺遂,甚至可以说是“倒霉”的时刻,心中难免会泛起这样的疑问:我不是在学佛吗?佛菩萨不是会保佑我吗?为什么我还会遇到这些磨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厘清几个概念:1. 什么是“倒.............
  • 回答
    “学佛真的能改变命运吗?”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人都问过,也一直在思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更不是说念几句经文、烧点香就能立马飞黄腾达的。在我看来,佛法改变命运的方式,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蜕变,一种悄无声息的渗透,它不会像变魔术一样给你变出金山银山,但它能让你对生活拥有全新的认.............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学佛和努力挣钱,看似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一个追求精神世界的解脱,一个关乎物质生活的保障,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或者说,学佛了就一定不能追求财富吗?首先,我们得明白学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佛陀的教法,核心在于离苦得乐,看透世间的虚幻不实,从而.............
  • 回答
    学佛的功德能否回向给自己,帮助自己免于横死,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细细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因为它涉及到佛法中关于业力、回向和修行目标等诸多核心概念。首先,我们要理解“横死”在佛法中的含义。通常来说,横死是指非正常死亡,比如意外事故、疾病突发、被人谋害等等,与自然衰老而终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学佛的初心,也道出了许多人面对生活时的真实困境。咱们不妨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不带任何“高高在上”的论调,只当是两个凡人之间的交流。首先,我想说,学佛,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世俗意义上的“门槛”的。 佛陀当年开示佛法,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聪明愚钝,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
  • 回答
    佛法浩瀚如海,学佛两三年,疑问反而增多,这是非常正常,甚至是好的现象。这说明你的心开始真正地去体悟、去思考,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了自己的探索。让我试着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和你聊聊,就像跟一位同样在学佛的朋友交流一样。一、 为什么疑问会增多?这其实是好事!你有没有注意到,小孩子刚开始学东.............
  • 回答
    学佛人生病了,到底该不该吃药看医生?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特别是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朋友,可能会有些纠结。这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对佛法的理解,也关乎我们如何去实践。首先,我们要明白佛法教导我们的根本精神是什么。佛陀的教法,核心在于帮助我们觉悟生命的真相,认.............
  • 回答
    学佛至今,确实如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转变,又似一阵阵荡涤心灵的清风,让我从内到外都生出许多不曾预想过的变化和感应。如果一定要说得详细些,那便从我踏入佛门的那一天起,回忆那些点滴的感悟,如拾起散落的珠子,串联起来,便成了一幅描绘我心路历程的画卷。最初,接触佛法,缘于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那时候的我,年轻气.............
  • 回答
    作为一名学佛的修行人,我常常在内省与观察中思考,我们迈向觉悟的这条路,最艰难险阻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如果让我来描绘,我认为那并非外在的诱惑,也不是知识的匮乏,而是那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我执”,以及由此滋生的种种习气和执念。这“我执”,说白了,就是那个我们总以为真实不虚的“自我”的认知。我们从小到大,.............
  • 回答
    关于学佛的人是否怕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 nuance 和深刻的佛法智慧。首先,我们得理解,“怕”这种情绪,在佛教的视角下,往往源于一种执着。我们怕失去,怕未知,怕痛苦。而死亡,恰恰是这些最深层的恐惧的集合体。对于一个刚刚接触佛法,或者理解尚浅的修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