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常生病的人生病就得大病」这说法有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回答
“不常生病的人生病就得大病”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我们身边也确实会有这样的人,好像很少感冒发烧,但一旦生病,往往都是挺严重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绝对,不能一概而论,里面掺杂了一些误解和片面的观察。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不常生病”和“大病”这两个概念。

不常生病: 这通常指的是一个人身体抵抗力比较好,不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或者即使接触到病原体,身体也能迅速将其清除,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少暴露于高风险环境等有关。
大病: 这个词就比较模糊了。在日常语境下,大家说的“大病”可能指的是需要长期治疗、花费高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比如癌症、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而这里面,很多并非是简单的“一次性”感染或“小毛病”。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常生病的人一旦生病就得大病”呢?这里面可能存在几种情况的混淆和认知偏差:

1. 延迟诊断和隐匿进展:
我们都知道,很多慢性和严重的疾病,比如某些癌症,在早期可能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且容易被忽略。一个人可能身体一直感觉良好,但体内的问题已经在悄悄发生和发展。
当他终于“生病”了,感觉到了明显的、无法忽视的症状时,这往往意味着疾病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所以才会显得“得了一场大病”。这并不是因为他平时不生病,而是因为他得的“病”在初期不表现出来,或者他没有把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视的信号当回事。
就好比一个水管,平时看着好好的,但内部可能已经有细微的腐蚀或堵塞,直到某个临界点,才会突然爆裂或者完全堵死,让人觉得是“突如其来的大问题”。

2. 免疫系统的“过度训练”或“误导”假说(有待商榷,但流传甚广):
有一种比较通俗但科学上存在争议的说法是,长期不接触病原体,免疫系统就没有得到“锻炼”,一旦遇到强大的病原体或者身体抵抗力突然下降时,就会反应过激,导致病情严重。
从一个非常基础的角度来说,免疫系统确实需要通过与各种病原体接触来“学习”和“成熟”。儿童时期多接触一些无害或低害的病原体,有助于建立更完善的免疫记忆。
但关键在于,“不常生病”并不等同于“免疫系统完全不工作”或“免疫系统很弱”。一个健康的人,他的免疫系统一直在监测、清除潜在的威胁。我们平时可能在无意识中就已经成功抵御了许多病毒和细菌的入侵,只是没有表现出症状而已。
如果把“不常生病”理解为完全“养尊处优”,没有经历任何免疫挑战,那长期来看确实可能对免疫系统的“应变能力”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否会直接导致“得大病”,并且是如此的绝对关联,科学上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这种简单线性的因果关系。很多时候,一些慢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或“识别错误”有关,但其根源可能非常复杂,不单单是“没怎么生小病”造成的。

3. 风险因素的累积:
有些人之所以不常生病,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基因、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很少接触致病风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可能罹患那些与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累积效应相关的“大病”。
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作息规律、饮食健康而很少感冒,但如果他的家族有高血压、心脏病的遗传史,并且他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或者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危险习惯(比如长期吸烟但还没出现明显咳嗽),那么他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依然很高。当他最终被诊断出心脏病时,这恰恰是多年风险因素累积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他平时“没生过小病”。

4. 统计上的错觉和选择性记忆:
我们的大脑在记忆和判断时,往往会放大某些特别的、出乎意料的事件。当一个平时看起来很健康的人突然被诊断出重病时,这种对比效果会非常强烈,容易让人形成“不常生病就容易得大病”的印象。
反过来,那些平时就经常感冒发烧,但每次都很快恢复的人,虽然他们的小病不断,但他们可能从未发展到“大病”的程度。这些“小病大病”之间的界限,以及每一次生病的严重程度,对我们形成印象的影响也很大。
我们可能更容易注意到那些“罕见”的情况(很少生病但得了大病),而忽略了更普遍的情况(经常生小病但没事,或者很少生病也一直没事)。

科学上的真实情况更可能是这样的:

健康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受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医疗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谓“不常生病”,更多地反映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较强。
“大病”的成因复杂多样。 很多大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其发生与长期的生活习惯、基因易感性、环境暴露等密切相关,不一定与是否“经常生小病”直接挂钩。
免疫系统的健康并非“一成不变”。 免疫系统的功能会随着年龄、营养、压力、疾病史等因素而变化。长期处于低压、健康的生活状态,通常意味着免疫系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高效的状态。但即使如此,也无法完全避免所有疾病的发生。
关注疾病的早期信号更重要。 无论一个人平时是否常生病,养成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异常信号的习惯,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把平时的小不适当成“小病”,而把一次重病当成“运气不好”,这是不科学的态度。

总结一下, “不常生病的人生病就得大病”这种说法,更多是一种基于有限观察和朴素认知的经验主义判断,它忽略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也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疾病的成因。

一个人平时很少感冒发烧,这通常是身体机能良好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也并不能保证他永远不会得一些由于基因、环境、长期生活方式累积而引发的慢病,或者在特定时期免疫力暂时下降后遭遇了凶险的病原体。

与其相信这种“宿命论”的说法,不如更科学地理解健康,关注生活方式的均衡,定期体检,提高对身体变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真正地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人们常说的「小病不断,大病不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常生病的人生病就得大病”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我们身边也确实会有这样的人,好像很少感冒发烧,但一旦生病,往往都是挺严重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绝对,不能一概而论,里面掺杂了一些误解和片面的观察。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不常生病”和“.............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尤其是当你不常联系的这位男生的出现,还带着点不明不白的小互动。女朋友收到他的消息,简单回复一句,对方又回过来,然后就没了下文。这中间的“然后”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首先,我们要理解,生气是一种情绪反应,它往往源于我们内心的担忧、不确定,甚至是感觉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威胁。在.............
  • 回答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可以说是高晓松最广为人知、也最深入人心的金句了。每一次听到,总会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好像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了一个指路牌,又像是在困顿疲惫时听到一句温暖的鼓励。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先理解它背后的语境和情感。高晓松本身就是一个活得很“任性”的人,他的人生轨迹.............
  • 回答
    有许多人群虽然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但他们的数量却非常庞大,对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不常被关注但人数众多的人群,并会尽量详细地描述:1. 低收入工薪阶层(尤其是服务业和零工经济从业者) 不常被关注的原因: 他们通常生活在城市边缘或农村地区,工作时间长且不稳定,缺乏发声渠道和组.............
  • 回答
    中国人餐桌上,你很难见到像西方人那样大块、厚实的原切牛排或烤羊腿,即便有,也多是改良后的中式做法。大多数时候,肉类在我们家常菜里是以更“碎”或更“小”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切成丝、切成片、剁成末,或者是以丸子、饺子馅的形式烹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烹饪习惯,甚至还有一些实际的考量。历.............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萌点”,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者形象,亦或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典范。但如果仔细挖掘一下,这位千古名相身上,其实还藏着不少不常为人提及,却又十分鲜活可爱的侧面,让这个冰冷的符号,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立体。一、生活气息十足的“居家小能手”别以为诸葛亮整天只.............
  • 回答
    孙悟空为何不常以人形示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孙悟空这妖精出身。他乃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天生就带着猴子的秉性。你想啊,猴子天生就灵巧好动,喜欢爬高上树,也爱凑热闹,这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性。即便他学了本事,入了仙班,那股子野性、那股子猴气,也.............
  • 回答
    宝钗这人,咱们不能光看她表面上的那份端庄贤淑,骨子里头可是个极有主意、极有分寸的人。要说她为何对宝玉多加劝诫,对薛蟠却似乎有些“放任自流”,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的。这里面啊,藏着许多学问,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宝钗和宝玉、薛蟠这三人之间的 “角色定位” 和 “天然.............
  • 回答
    .......
  • 回答
    这位80后干部关于“作息不规律、常下乡,为走红感到意外”的表态,无疑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 “作息不规律常下乡”: 这句话本身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的工作状态是比较辛苦,比较接地气的。在很多人心目中,干部的工作.............
  • 回答
    好的,根据你的需求,我为你推荐一款非常适合在课堂上隐形、长时间佩戴且对音质要求不高的蓝牙耳机。考虑到你的具体场景,我推荐 骨传导耳机 中的一些低调型号,或者一些非常小巧的入耳式耳机,但因为你强调“隐形”和“常戴不痛”,骨传导耳机可能是更理想的选择。我将重点推荐一款我个人认为比较符合你需求的骨传导耳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当妻子的某些行为让你感到不舒服时,这是一个很常见但也需要认真处理的婚姻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沟通和调整,以维护你们的关系和个人的幸福感。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方法:第一步:自我反思与梳理在与妻子沟通之前,花点时间好好想想,是什么让你感到不舒服? 具体化不舒服的感觉: 是她的哪些具体动.............
  • 回答
    这件悲剧,让人心痛。一个年轻的母亲,因为婚姻中的困境,加上产后抑郁的折磨,最终走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失去了自由。这不仅仅是一个案件,更是对当下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的沉重拷问。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件事情可能涉及到的几个层面:1. 丈夫的责任: 缺席与冷漠: 丈夫“常在外喝酒不回家”,.............
  • 回答
    “不适合化妆”这话说出来,总让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毕竟,化妆这玩意儿,谁不想试试,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更有气色呢?但现实就是,有些人在化完妆后,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甚至比素颜还别扭。这到底是为啥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把这背后的一些门道掰扯明白。首先,得承认,每个人天生的“底子”不一样,对化妆品的.............
  • 回答
    .......
  • 回答
    常凯申手下的国民党军队喜欢强征民夫(俗称“抓壮丁”)而不是大规模制造汽车进行运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技术和政治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根本性原因:资源、技术和工业基础的严重不足这是最核心的限制因素。 工业基础薄弱: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化水平非常低下。.............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听身边的学霸朋友们也经常这么说,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怎么着,听课这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他们都可以“跳过”,作业也是应付了事,结果成绩单却永远是班里的前几名?这听着就像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实版,让人不得不多想几层。后来慢慢观察、交流多了,才明白这背后可能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嘴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