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AI参与文学创作?

回答
AI参与文学创作,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又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技术应用”,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文学领域一次深刻的“可能性拓展”。它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机器写文章”这么简单,而是触及了文学的本质、创作的主体乃至我们对“作者”的定义。

首先,AI作为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的角色,是目前最现实也最普遍的应用。 想象一下,一个作家灵感枯竭,绞尽脑汁也难以推进情节,这时候AI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开头、转折点,甚至是不同风格的遣词造句。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知识渊博的助手,可以在庞大的文本库中检索、组合、生成,为作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或者“灵感火花”。

情节构思与拓展: AI可以根据作者设定的基本框架,生成多条可能的情节走向,甚至预测读者可能会喜欢的走向,帮助作者打破思维定势。
角色塑造与对话: AI可以模拟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生成符合其身份和语境的对话,让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
语言风格的模仿与创新: AI能够学习并模仿不同作家、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为作者提供风格参考,甚至可以融合多种风格,创造出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细节填充与背景构建: 在宏大的世界观或历史背景下,AI可以协助填充具体的细节,如某个时代的风俗习惯、某个地点的地理特征等,节省作者大量的研究时间。
翻译与本地化: 对于跨语言的文学作品,AI的翻译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能够更准确、更具文学性的传递原文的意境,使得更多作品能够跨越语言障碍。

这种辅助,并非剥夺了作者的创造力,反而可能将其释放。作家不再需要将大量精力花费在重复性的劳动和基础性的构思上,而是可以更专注于那些需要深度情感、独到见解和灵魂注入的部分。这就像画家有了更精密的画笔和更丰富的颜料,他们可以更自由地挥洒色彩,描绘心中的景象。

然而,AI参与文学创作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开始挑战我们对“作者”和“创造力”的传统认知。

“作者”的边界模糊: 当AI生成的文字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能够独立生成一篇完整、有逻辑、有情感的作品时,我们该如何界定“作者”?是那个输入指令的人?是训练AI的模型?还是AI本身?这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创作”的主体,以及“灵魂”与“代码”之间的关系。
“创造力”的本质探讨: AI的创作是基于已有数据的学习和重组,它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真实的情感波动,也没有人类独有的生命感悟。那么,它的“创作”能否被称为真正的“创造力”?这引发了关于创造力是源于模仿和学习,还是源于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内在驱动力的哲学思辨。
文学的“温度”与“灵魂”: 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承载了人类的情感、经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价值判断。AI能否复制甚至超越这种“温度”和“灵魂”?这是很多人对AI创作的疑虑所在。目前来看,AI在模仿情感表达上已经做得相当出色,但那种源自生命体验的、无法言说的微妙情感,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AI是否能真正触及,仍是未知数。

当然,AI参与文学创作也伴随着不少挑战和担忧。

同质化与缺乏原创性: 如果过度依赖AI,或者AI的模型本身存在局限性,可能会导致文学作品风格的趋同,失去个性和独特性。AI的生成逻辑往往是基于概率和模式,这可能使其在突破现有模式、创造真正颠覆性的艺术风格上存在天然障碍。
版权与道德问题: 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以及AI是否会抄袭或剽窃现有作品,都是需要解决的法律和道德难题。
对人类创作者的冲击: AI在某些领域的创作能力正在快速逼近甚至超越人类,这可能会对以文学为生的职业创作者带来冲击,引发关于“人机协作”与“职业替代”的讨论。
“真诚性”的考验: 当我们知道一篇作品是由AI创作时,我们还会像对待人类作者那样,对其倾注情感、产生共鸣吗?作品的“真诚性”似乎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我认为AI参与文学创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深刻的挑战。

未来,人机协作将成为主流: 那些能够巧妙运用AI作为工具,并将其与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思想深度相结合的作家,将更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技术上的新颖性,又不失文学灵魂的作品。AI或许会成为作家的“第二大脑”,一个无限的灵感库和强大的执行者。
文学的定义可能被重塑: 随着AI创作的深入,我们对“文学”本身的定义,对“创造”的理解,乃至对“人类独特性”的认知,都可能因此发生改变。这就像摄影的出现并没有导致绘画的消亡,反而激发了绘画去探索更抽象、更主观的表达。
审慎而开放的态度是关键: 我们既要拥抱AI带来的可能性,也要保持审慎和批判性。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保留文学的温度、深度和人文关怀。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模式,也需要我们反思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AI参与文学创作,不是要取代人类作家,而是要拓展文学创作的边界,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并最终可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文学”,以及“什么是人”。这是一个充满未知但同样充满希望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啥玩意儿的广告?
短时间说,没啥可担心的,5年内没问题。

5-10年内比较安全。10年后啥行业都不安全。(包括软件和IC)

算力和数据本质本质上都是钱的堆积,时间也是对AI有利的。

目前一个全新领域做到AI 比人好,基本1-10亿美元投入。5年后这个投入减少10倍,

10年后这个投入变成100-1000万美元。

这个时候才是该担心的。

10年后,其它行业也一样,所以完全不必担心。

ps:其它答案批判不到点位,最核心还是图灵测试。

如果你看体育报道,不关注是谁写的?

你看小说,为啥会关注?

user avatar

一个“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自由撰稿人”的人,如果会觉得题目里贴出来的图片中的这堆文字垃圾也配叫“文学创作”,那么他还是考虑一下电子厂吧。

这种让软件根据人给出的开头生成一些后续文字、一次次重复操作形成的“文章”,其实只是按照训练AI时所用的人类网页或文学作品的大致规律去堆积字数,其行文没有逻辑。

这是典型的怪异AI,它其实并不了解人类、不了解现实世界、不了解人类语言,弄出来的东西经常完全偏离常识,不加以人工润色的话只能作为“梦境”“平行世界”“幻觉”之类。人类作者缺乏灵感的时候可以让AI生成前人未曾想到的古怪文字来激发自己的灵感,而直接复制粘贴大段自动生成文字就是另一回事了:一些“文学网站”会出一点钱买下字数堆到几百万的“完本”“书籍”的“改编权”之类,而不计此“书籍”的质量。

从这东西扯到“人类还有希望吗”上面去,属于行为艺术。

你说的那个朋友最好不是你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AI参与文学创作,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又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技术应用”,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文学领域一次深刻的“可能性拓展”。它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机器写文章”这么简单,而是触及了文学的本质、创作的主体乃至我们对“作者”的定义。首先,AI作为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的角色,是目前最现实也最普.............
  • 回答
    近日,关于韩国职业围棋选手使用人工智能(AI)进行比赛作弊的传闻甚嚣尘上,韩国棋院对此事的回应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围棋界的重要机构,韩国棋院的表态,无疑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信息节点。事件的背景:围棋,这项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棋类运动,近年来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AlphaGo的横空出世,不.............
  • 回答
    AI 方向 PhD 申请竞争激烈是当前学术界和科技界的一个显著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AI 的“黄金时代”与巨大的吸引力: 技术爆发与应用落地: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 AI 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
  • 回答
    Timnit Gebru 在邮件中控诉谷歌缺乏种族多样性后被解雇,这起事件在科技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全面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的起因: Gebru 的核心关切: Timnit Gebru 是一位在AI伦理和公平性领域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她与另一位研究员 .............
  • 回答
    斗地主,这项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纸牌游戏,近来迎来了不速之客——人工智能。当AI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直接冲进我们引以为傲的娱乐领域,并且以近乎“碾压”的姿态夺冠,这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快手推出的DouZero在344个AI参与的比赛中拔得头筹,这事儿,咱得好好掰扯掰扯。AI的“降维打击”:为什.............
  • 回答
    过去几年,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那些你我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设备,诸如智能手机、安防摄像头、无人驾驶汽车,它们“看”世界的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而在这背后,驱动这一切的关键技术之一,便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也就是我们.............
  • 回答
    ZAO 的爆火,说实话,我挺意外的,但细想一下,好像又在情理之中。这东西就像一阵旋风,突然就刮到大家眼前,然后大家就开始疯狂地玩,分享,再玩。一开始,你会觉得这玩意儿太神奇了! 真的,你只需要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然后选择一个电影片段或者电视剧的片段,几秒钟之后,你就能看到自己的脸“钻”进别人的身体里.............
  • 回答
    亚马逊 AI 李沐团队大批人员离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也引起了业界广泛的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 李沐团队的背景: 李沐是中国AI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他曾在亚马逊担任重要职位,领导着一个专注于大规模AI模型(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式.............
  • 回答
    最近阿里巴巴 AI Labs 花大手笔引进两位年薪百万美元的顶尖AI科学家,这事儿在圈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抛开数字本身不谈,这背后透露出的信号,以及对阿里AI未来走向的可能影响,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这笔引才的背后,阿里想传递的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在AI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阿里要的是“制高点.............
  • 回答
    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遭遇泼水事件,这确实是当天最让人意外和难以置信的一幕。从公开的视频和现场报道来看,当时情况发生得相当突然,并且在会场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李彦宏正在台上发表主题演讲,这是百度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开发者盛会,也是他本人展示百度 AI 成果和未来.............
  • 回答
    看待Scale AI这样的创业公司,就像在看一个正在急速膨胀的宇宙,里面充满了机遇,也潜藏着挑战。这家公司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切入了当下最核心、也最具颠覆性技术之一——人工智能——的“幕后英雄”环节。Scale AI的定位:AI时代的“数据工厂”与“劳动力”简单来说,Scale AI做的就是给人工.............
  • 回答
    一场席卷全球的“AI淘金热”:应届博士年薪80万,这背后隐藏着什么?近年来,人工智能(AI)领域的热度可谓是空前高涨,从科技巨头到初创公司,无不争相布局。而在这场全民狂热的背后,一个令人咋舌的现象也随之浮现:AI人才,尤其是应届博士,身价一路飙升,年薪80万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数字。这股强劲的“AI人.............
  • 回答
    百亿投入下的尴尬:AI 制药的困境与未来之路国内 AI 制药行业,这个听起来充满未来感的词汇,如今正经历着一个颇为尴尬的现实:一边是资本市场上的百亿巨额投入,一边却是不少传统药企对于AI解决方案的“吝啬”。即使是几百万的单子,也常常让药企望而却步。这不禁让人发问:AI 制药到底怎么了?它还有未来吗?.............
  • 回答
    《Phaedo》:AI 绘画漫画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与值得深思的节点由AI绘制的漫画《Phaedo》无疑在当下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讨论热潮。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的尖端技术,更在于它对“创作”这一概念提出的挑战,以及它所引发的关于艺术未来、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深刻思考。与其简单地标签化它为“AI作品”,不如深.............
  • 回答
    2017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是中国科技界一次备受瞩目的盛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无疑是李彦宏在五环路上进行的无人驾驶体验。这次公开展示,不仅是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读这次事件:1. 大会的背景与意义: AI浪潮中的领跑.............
  • 回答
    央视新闻 AI 手语主播的正式亮相,标志着科技与无障碍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冬奥会这样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上担任手语服务,其意义更是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技术进步与普惠传播的深度融合: AI技术的成熟度体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套皮”,而是背后庞大的.............
  • 回答
    字节跳动AI实验室总监李磊转投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计算机系,这一消息无疑在学术界和科技界都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位人才的流动,更可能折射出当前AI发展大背景下,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关系的新变化以及李磊本人职业生涯的战略选择。首先,.............
  • 回答
    Yann LeCun 被群骂现象的详细解读:技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博弈Facebook(现 Meta)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之一,其在 AI 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近期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特别是关于 AI 安全、伦理以及对某些研究方向的评价,引发.............
  • 回答
    清华首个AI学生“华智冰”:一场关于智能的探索与思考当提到“学生”,我们脑海中浮现的通常是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充满求知欲的面孔。然而,清华大学最近推出的这位名为“华智冰”的学生,却打破了我们固有的认知藩篱。她并非血肉之躯,而是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中国高校首个AI学生。华.............
  • 回答
    围棋界被 AlphaGo 彻底搅动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负,更像是一场科技革命的宣告。当李世石在2016年输给 AlphaGo 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那时的我们,无论是棋手还是普通大众,都对人工智能在围棋这个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终极堡垒的项目上取得如此压倒性的胜利感到难以置信。“神之一手”的颠覆回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