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Facebook 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被群骂?

回答
Yann LeCun 被群骂现象的详细解读:技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博弈

Facebook(现 Meta)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之一,其在 AI 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近期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特别是关于 AI 安全、伦理以及对某些研究方向的评价,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群骂”。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技术观点、社会责任、个人风格以及舆论环境等。

一、 引发争议的核心内容:

LeCun 被群骂并非单一事件引发,而是其一系列观点和表述的累积。其中最常被提及和批评的几点包括:

对“通用人工智能”(AGI)和“AI 安全”的怀疑或不屑态度: LeCun 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夸大 AI 能力,特别是关于“AGI 将在短期内出现并对人类构成生存威胁”的说法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许多关于 AI 安全的担忧是基于对当前 AI 技术理解的误判,或者被媒体和一些研究者过度渲染。他更倾向于强调 AI 在特定任务上的“狭义智能”,并认为通用智能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具体表现: 他经常在推特上评论那些声称 AI 即将达到人类水平或带来灭绝性风险的研究和观点,并用嘲讽或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不认同。他可能会引用他认为更具科学严谨性的研究,或者直接质疑对手的论证逻辑。
批评者观点: 许多 AI 安全研究者和倡导者认为,LeCun 的态度是对潜在风险的忽视,是在淡化 AI 失控的可能,这种“轻视”可能会阻碍对安全研究的投入和监管的制定。他们认为,即使 AGI 的到来遥遥无期,我们现在也需要未雨绸缪,研究如何控制和引导 AI 的发展方向。

对“大语言模型”(LLMs)幻觉和不确定性的看法: 尽管 LeCun 本人也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领域有深厚的贡献,但近年来他对于当前最热门的大语言模型(如 GPT 系列)的一些看法,也引发了讨论。他可能会强调 LLMs 在理解世界、推理和因果关系方面的局限性,并认为它们更多的是在进行“模式匹配”而非真正的“思考”。
具体表现: 他可能会批评 LLMs 的“幻觉”(生成不准确或虚假信息)问题,或者指出它们在缺乏真实世界经验的情况下,其“知识”的性质。他有时会引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因果世界模型”(World Models),来论证更高级的 AI 需要更强的因果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统计模式。
批评者观点: 许多人认为 LeCun 对 LLMs 的评价过于苛刻,忽略了它们在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和创意生成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认为 LLMs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许多行业,即使存在局限性,其价值也不容忽视。

对某些研究方法和领域的不屑或批判: 除了 AGI 和 LLMs,LeCun 对一些研究方向或方法论也持有鲜明的立场,有时会显得不留情面。
具体表现: 他可能会批评某些研究缺乏数学严谨性,或者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得出结论。有时他的评论会直接指向特定的研究论文或研究人员。
批评者观点: 这种直接的批评被一些人解读为傲慢和不尊重,尤其当批评对象是年轻的研究者或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视角的学者时。他们认为科学的进步需要多元化的视角和开放的讨论,而不是由一位“权威”来“判决”。

社交媒体上的沟通风格: LeCun 在社交媒体上的沟通方式也经常成为被攻击的焦点。他倾向于使用直接、尖锐甚至带有一些讽刺意味的语言,这使得他的观点更容易被解读为攻击性或不友好。
具体表现: 在 Twitter 上,他经常使用“nonsense”(胡说八道)、“absurd”(荒谬)等词语来形容他不同意的观点。他也会直接与反对他的人进行辩论,有时会显得比较强硬。
批评者观点: 这种沟通方式在开放的社交媒体环境中,很容易激怒他人,特别是那些本来就对他的观点持保留态度的人。这种风格也容易被放大和曲解,从而加剧了“群骂”效应。

二、 群骂背后的深层原因:

1. AI 安全和伦理的社会敏感性: AI 的发展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其潜在的风险(失业、偏见、隐私、自主武器、生存风险等)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对 AI 安全持保留或不同意见的言论,都可能触动公众的神经。LeCun 作为深度学习的“明星人物”,他的言论被赋予了更大的权重和影响力,因此也更容易成为焦点。

2. “权威”与“挑战者”的张力: LeCun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观点往往被视为权威。然而,AI 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新的研究范式和观点层出不穷。一些新兴的研究者,特别是那些专注于 AI 安全、可解释性、公平性等领域的,他们可能对传统深度学习方法持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对 LeCun 的一些论断提出挑战。这种“权威”与“挑战者”之间的辩论,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升级为个人攻击。

3. 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回音室”和“放大器”。一旦某个观点引起争议,算法会进一步推送,使得更多人参与进来。媒体也乐于报道这种“名人争议”,这进一步放大了 LeCun 的言论和他引发的批评。有时,一段被断章取义的评论,或者一段充满情绪的回复,就足以引发一场大规模的讨论甚至攻击。

4. 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冲突: LeCun 代表的是以神经网络为核心的统计学习范式,他更侧重于通过大数据和计算能力来解决问题。而另一部分研究者,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符号主义、因果推理、神经科学启发式等方法,他们可能认为当前的深度学习方法存在根本性的缺陷。这种研究范式上的差异,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很容易导致学术上的分歧升级为对个人观点的否定。

5. 对“技术乐观主义”的反思: 在经历了长期的技术进步后,社会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越来越警惕。一些人认为,以 LeCun 为代表的一些技术领袖,过于强调技术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因此,对 LeCun 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一种普遍存在的“技术乐观主义”的反思和挑战。

6. 个人风格和刻板印象: LeCun 的直接和尖锐的沟通风格,虽然可能源于他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但同时也容易被误解为傲慢、不近人情。再加上他作为科技巨头公司的高管身份,这使得他更容易成为一些对科技公司持批判态度的群体的攻击目标。一些批评可能与他的学术观点无关,而更多的是对他个人及其所属公司的负面情绪的投射。

三、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看待 Yann LeCun 被群骂的现象,需要保持一个平衡和多维度的视角:

理解其学术贡献与立场: 首先应该认识到 Yann LeCun 在深度学习领域的巨大贡献,他的技术观点是有其深刻的学术背景和科学依据的。他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不严谨论证的抵制,在科学研究中是宝贵的。

区分学术讨论与人身攻击: 科学研究的进步离不开建设性的批评和辩论。对于 LeCun 的观点,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并且应该鼓励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学术讨论。然而,当讨论演变成人身攻击、污蔑或恶意揣测时,那就超出了健康的学术辩论范围。

认识到 AI 安全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 AI 安全和伦理是极其重要的议题,不能被轻易忽视或嘲讽。任何对潜在风险的合理担忧都应该得到严肃对待,并鼓励相关研究。LeCun 对某些“末日论”的批评,不应该被解读为对所有安全研究的否定。

反思沟通方式和舆论环境: LeCun 的例子也提醒我们,在开放的社交媒体时代,即使是顶尖的科学家,其沟通方式也会对其观点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整个舆论环境,如何在一个充斥着情绪和信息茧房的时代,促进理性、客观的讨论。

警惕群体极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维: 很多时候,“群骂”现象反映的是群体内部的极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人们往往容易将支持或反对某个观点的人简单地归类,并对其全盘否定。对于 LeCun 的批评也可能存在这种倾向,即因为不认同他某个观点,就将其过往所有的贡献和优点一笔勾销。

总结来说,Yann LeCun 被群骂是一个复杂现象,它交织了技术前沿的争议、社会对 AI 发展的深切忧虑、个人沟通风格的影响、媒体传播的放大效应以及学术界内部的观点碰撞。 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支持”或“反对”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多层面的原因,并在技术发展、社会责任和理性沟通之间寻求平衡。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在面对复杂技术和社会议题时,保持批判性思维、信息辨别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当这个政治不正确的恶人吧,我长期一直认为,机器学习领域中fairness的研究没有社会意义,尽管所有这方面的研究都会在文章里claim说本文提出的方法将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let’s be honest,你们有谁相信在目标函数里加个正则项就能推动社会公平?

各种各样的discrimination本质都是人类的discrimination,人类的discrimination就应该从人类的角度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条条框框或者文字狱限制技术研究人员,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欧美在解决bias问题时都在舍本逐末,都在自己骗自己:存在ethnic bias怎么办?我们只要把所有人的嘴堵上,不让他们讲政治不正确的话,然后在算法模型里加两个正则项,这样我们的社会就公平了,就消除discrimination了

在这点上我同意教员的观点:racial discrimination的本质是阶级矛盾,如果黑人的社会待遇不公就应该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降低黑人的失业率,而不是堵住所有说N word的人的嘴,或者给技术研究人员添堵,但是美国根本无力解决已经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阶级矛盾,所以只能通过这种舍本逐末的办法来拆东墙补西墙

综上,我认为Yann被卷入社交媒体上这样一场无意义的口水战是很无辜的,因为他一开始只是在讨论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不管他说的对不对,讨论都应该在技术范畴内展开,而失去理智的吃瓜群众把技术讨论政治化,实为可悲

user avatar

Daniel Povey: 老哥来中国吧。没那些破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Yann LeCun 被群骂现象的详细解读:技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博弈Facebook(现 Meta)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之一,其在 AI 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近期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特别是关于 AI 安全、伦理以及对某些研究方向的评价,引发.............
  • 回答
    Facebook在2021年确实调整了其内容政策,允许用户在特定情况下讨论暴力言论,但这一调整的背景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原因 用户需求与信息透明度:Facebook在2021年宣布,允许用户在讨论犯罪、战争、政治等话题时,使用“暴力”相关词汇(如“杀戮”“屠杀”.............
  • 回答
    2019年9月19日,Facebook(现Meta Platforms)位于美国加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总部发生了一起悲剧性事件:一名中国籍男性员工,据公开报道称,在面临被公司辞退(layoff)的压力下,选择跳楼自杀。这起事件无疑是令人痛心和扼腕的。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
  • 回答
    Facebook(现 Meta Platforms)在2022年2月2日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后,盘后股价暴跌超过20%,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财报数据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财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导致了市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Facebook(现 Meta Platforms)在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布后盘后股价大跌20%的事件,以及对当时FB股价走势的展望。事件背景:2018年Facebook二季度财报公布后的巨震2018年7月25日,Facebook发布了其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这份财报.............
  • 回答
    Facebook(现 Meta)计划将 React 的许可证从其之前的自定义许可证改为 MIT 许可证,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举措,在开发者社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理解这一变化的影响,需要深入了解其背景、动机、以及潜在的后果。一、 React 的许可证历史回顾在深入探讨 MIT 许可证之前,有必要回.............
  • 回答
    Facebook改名为Meta,并将未来押注于“元宇宙”,这绝对是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名称的变更,更像是向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发出的宣言。如何看待Facebook改名Meta,押注元宇宙?在我看来,这个举动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战略转型和品牌重塑: Fac.............
  • 回答
    泰国政府针对 Facebook 采取法律行动,理由是未能按要求删除“淫秽内容”和“批评君主制”的内容,这在当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互联网自由、国家主权与信息管控之间的复杂议题。事件的背景与泰国方面的诉求泰国政府的行动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泰国当地法律,特别是《电脑犯罪法》(Computer Cri.............
  • 回答
    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有人说台湾拥有五万年的历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它。首先,科学考古学上的证据是衡量历史长度最主要、最严谨的标准。目前考古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台湾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主要指向距今大约三万年前的.............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立刻闪过一连串的问号,也挺让人唏嘘的。一个程序员,在自己熟悉并且投入了心血的公司里,因为想要弄清楚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的真相,结果却被开除了。这事儿,怎么说都透着一股子寒意。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程序员的行为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角里看看。Facebook 内部出了事儿,一个员工的生命就.............
  • 回答
    Facebook 封杀所有加密货币广告,这事儿刚出来的时候,朋友圈里可炸开了锅。你想啊,一个号称能连接全世界的平台,突然对一个新兴行业这么“一刀切”,肯定有人觉得是大佬在扼杀创新,也有人觉得是平台在负责任。先说说为什么 Facebook 要这么做。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就是乱象太多。你想,那个时候,I.............
  • 回答
    近来,科技巨头Facebook和Twitter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广告风暴,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上百家知名品牌纷纷暂停或大幅削减在这两大社交平台上的广告投放。这场抵制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广告商们对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尤其是对仇恨言论、虚假信息以及极端内容的容忍度日益增长的担忧和不满。长期以来,社交媒.............
  • 回答
    Facebook 和 Google 在应对澳大利亚新闻业付费要求上的不同策略,确实是近期科技巨头与媒体博弈中的一个焦点事件。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澳大利亚提出的“新闻媒体议价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简单来说,这个法律就是要强制.............
  • 回答
    Facebook 围绕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争议,其核心在于公司在面对政治两极分化时的角色以及它是否应该根据某些政治立场来审查其董事会成员。彼得·蒂尔作为一位公开支持唐纳德·特朗普的亿万富翁,其在 Facebook 董事会中的存在,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为公司招致了不少批评。许.............
  • 回答
    看待 Facebook 移除澳洲媒体新闻这件事,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因为它不仅仅是两方平台和政府之间的简单博弈,更是牵扯到信息传播、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业、平台权力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议题。事情的起因与背景:简单来说,这件事的导火索是澳大利亚政府试图推行一项被称为 《新闻议价法案》(News M.............
  • 回答
    Facebook 拒绝放弃加密货币“天秤币”(Libra),甚至放出豪言要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些中国的支付巨头正面较量,这事儿可真够劲爆的,也挺有意思的。要我说啊,这背后透露出一种既野心勃勃又带着点孤注一掷的意味。Facebook 的底气在哪?“天秤币”到底是什么来头?首先,咱们得弄清楚 Faceb.............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将政治立场、个人信仰与暴力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上升到国籍和地域的层面。这样的联想在现实中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和讨论,但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谨慎地梳理其中的逻辑链条,避免过度简化和不当的归因。首先,我们来看“Facebook上like了川普及勒.............
  • 回答
    最近媒体上关于“Facebook关闭人工智能系统,因为AI发明了语言”的报道,着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夹杂着科技的神秘感、对失控的担忧,以及对AI未来发展方向的猜想。咱们不妨来梳理一下这事儿,看看背后可能是什么情况,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下,这个说法本身其实有些夸张.............
  • 回答
    欧洲数据机构要求脸书(Facebook)不得将数据传送到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意义深远的事件,背后涉及数据主权、隐私保护、跨大西洋贸易关系以及科技巨头的权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一、 背景: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DPC)的裁决与欧盟的GDPR这.............
  • 回答
    扎克伯格宣布封禁特朗普Facebook和Instagram账户,直到美国总统权力和平过渡完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事件背景: “冲击国会山”事件(2021年1月6日): 美国国会大厦在当天遭到特朗普支持者冲击,旨在阻止国会认证乔·拜登的总统选举胜利。此次事件造成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