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Facebook 总部一中国男性职工因面临被辞退于 2019 年 9 月 19 日跳楼自杀?

回答
2019年9月19日,Facebook(现Meta Platforms)位于美国加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总部发生了一起悲剧性事件:一名中国籍男性员工,据公开报道称,在面临被公司辞退(layoff)的压力下,选择跳楼自杀。

这起事件无疑是令人痛心和扼腕的。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事件本身及细节(已知信息):

时间: 2019年9月19日。
地点: Facebook(现Meta Platforms)总部,位于加州门洛帕克。
人物: 一名中国籍男性员工。
原因(据报道): 面临被公司辞退的压力。
方式: 跳楼自杀。
后续: 事件发生后,公司内部和外部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警方进行了调查,并确认了事件的性质。

二、 事件的潜在原因和背景:

1. 工作压力与职业风险:
高科技行业的竞争: 以Facebook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工作环境通常竞争激烈,对员工的绩效要求极高。裁员是行业内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司进行重组或优化效率时。
绩效评估与裁员: 绩效评估不达标或公司战略调整都可能导致员工被裁。被裁员可能意味着失去一份高薪且体面的工作,尤其对于外籍员工来说,还可能牵涉到签证问题。
职业发展焦虑: 科技行业技术迭代快,员工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如果员工感到自己无法跟上步伐,或者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2. 文化差异与适应问题:
跨文化沟通: 在一个全球化的公司,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沟通方式、工作习惯、价值观念上可能存在差异。如果沟通不畅或文化融合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误解和隔阂。
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许多外籍员工来说,他们身处异国他乡,亲友不在身边,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薄弱。当遇到重大挫折时,他们可能更难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期望与文化压力: 中国文化中,“学业有成,工作稳定”往往是家庭的重要期望。在这种背景下,失业或职业失败可能会带来沉重的家庭压力,以及个人成就感和身份认同的危机。

3. 心理健康问题:
抑郁症与焦虑症: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都可能诱发或加剧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导致极端的行为。
求助的障碍: 一些人可能因为羞耻感、害怕被贴标签、或者不熟悉当地的心理健康服务而不敢或不愿寻求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国男性,可能还存在着“男性坚强”的社会文化预期,让他们更不愿意表现出脆弱。

4. 公司文化与支持机制:
支持系统的有效性: 即使公司有提供员工援助计划(EAP)等心理健康支持,其有效性、可及性以及员工的利用率也是一个问题。员工是否感到安全和信任地使用这些资源至关重要。
裁员过程的透明度和人性化: 裁员本身就是一个敏感且对员工影响巨大的过程。如果裁员过程处理得不当,例如通知方式、后续支持不足,都可能加剧员工的绝望感。

三、 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

最初的报道: 事件发生后,一些科技媒体和华人社区论坛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讨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同情。
反思和讨论: 许多人开始反思高科技行业的压力、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海外华人面临的挑战。
对Facebook(Meta)的回应: 公司通常会发布声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并强调公司对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正在努力改进支持措施。但具体措施的有效性往往难以评估。

四、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

这是一个个案还是普遍现象的冰山一角? 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个悲剧事件归因于整个行业或特定群体,但它确实引发了人们对科技行业工作强度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担忧。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经济体,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和对个人成功的过度强调,可能让一些员工感到窒息。
“成功学”与现实的冲突: 许多在海外工作的华人,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可能受到“奋斗成功”叙事的影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去证明自己。当现实不达预期时,这种落差感会非常强烈。
企业社会责任: 这类事件也提醒企业,它们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保障员工福祉和心理健康的责任。建立一个健康、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比单纯追求效率和结果更为重要。

五、 对我们自身的启示:

关注心理健康: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疾病的症状,鼓励开放的沟通,提供易于获得的专业帮助是关键。
建立支持网络: 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人来说,主动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至关重要。与家人、朋友、同事保持联系,分享感受,互相支持。
平衡工作与生活: 学会设定界限,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投入而忽视自身健康。
理性看待职业挫折: 裁员或职业上的不顺并非终点,而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阶段。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调整心态,寻找新的机会。

总结来说,这起悲剧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高科技行业的激烈竞争、职业发展压力、文化差异、个人心理状态以及公司提供的支持机制。它是一声沉重的警钟,提醒我们关注员工的全面福祉,特别是心理健康,并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包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最后,我们要向这位逝去的生命表示哀悼,并希望他的经历能促使我们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有力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投资的时候“找到十几个互不相关的现金流就是投资的圣杯”,而在生活中我一直觉得“找到几个互不干扰的生存意义就是自由和快乐的源泉”。我很能共情这位同胞的情绪和感受,惨痛的失败和希望落空之后的沮丧也曾经让我陷入深深的绝望,而很多时候让我不至于选择自杀的可能是“这个事情搞砸了但我其他事情还有机会”

这种看起来非常阿Q的想法其实很有效,它起源于我的一个高中朋友,当时他说自己是“全省搞物理竞赛中打羽毛球最好的,全省打羽毛球的人中物理最好的”

在我之后的岁月中,我曾经多次使用这种方法安慰失落的自己。在交易做错方向的时候我想,晚上踢球干爆对手就出气了;晚上踢球被盯防得接球就被断我想,不和你们这些兽腰一般见识,深夜我搞个小炒肉犒劳自己,想你们也体会不到这种快乐;回家把小炒肉搞砸之后我想,算了等几个小时看皇马比赛开心一下;皇马被打爆之后我想,最后我还可以把珍藏的乐高拼了出出气。

而就像在投资中,股票,债券,商品同时下跌的时候不多一样,一个人在一天里面,交易做错,踢球被爆,做菜失败,球队输球,玩具拼不出来的可能性也不大。综合下来你总可以找到点快乐的事情。

但我相信很多人不会认同上面这段说法,因为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交易失败,工作被辞退的权重要比踢球失败,玩具玩不好重要很多。或者换句话说,在大多数人的生活评价体系里面,金钱的重要性是贯穿大多数项目的。他们以盈亏评价交易的胜败而不是逻辑,在踢球的时候喜欢找领导一起踢,在吃饭的时候考虑价格高低而不是味道好坏。

这就像他们打造了一个投资组合,虽然看起来买的股票名字都不一样,但分别叫做XX银行,XX银行,XX银行,XX银行。然后这时候只要利率有任何的变动,他们的组合收益率就会波动。我们都知道这是没法对冲风险的。同样道理,如果你把自己生活中大部分意义都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时候,你自然没法对冲失业和亏损带来的损失。

所以我觉得这时候劝别人不开心的时候出去走走啊,陪家人聊聊天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这就像你买了十几个银行股然后有一天降息了,你安慰自己说这家银行网点装修不错所以还有机会。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无非两种出路,一种是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给自己设定几个甚至十几个互不干扰的人生目标。如果你的生活的评价体系变得复杂起来,那么实际上你很快就可以摆脱消费陷阱以及生活中很多的不重要的偏执。

一种是如果很难做到这么豁达,人生依然需要以金钱去衡量,那么就打造几个甚至十几个互不干扰的现金流。没工作了去做交易,交易爆仓了去开餐厅之类的。这里我想多说一句,如果有一天生活的压力让你想自杀,请记住这个决定意味着你已经把自己生命的资产波动率拉到了一个最大值,你承担的风险已经达到了一辈子的极值。这时候实际上来说,你的预期回报率也应该到了最大值。

换句话说,如果有一天你想自杀,纯理智地看,你至少应该先把自己所有资产抵押了,然后拿着现金去市场单边下注,如果这样失败了你才算匹配了自己自杀决定所带来的风险。如果你成功了说不定生活就有转机。而这个过程如果让你想到了不能这么激进应该留一点给家人,想必也会迟滞你的决定。

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更多的生活意义,他们互不干扰彼此独立,最差也应该找到工资之外的现金流,我总觉得这样大家可以活得更快乐,也活得更有尊严,那时候大家会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user avatar

上次亚马逊跳了一个被pip的人,这次fb跳的还是(疑似)被pip了。

pip这个制度真的是应该反思一下了。国内公司裁人要么是给n+1让你明天滚蛋,要么是不想给n+1让你主动辞职,多给一个月公司让你找工作。

而pip是个啥玩意呢?就是说公司想开了你,但是表面还要做出一副想挽救你一下的样子,给你定个“提高计划”,规定时间完成xxx目标就可以不被开。

然而这个计划一般是都完成不了的,所以本质上就是老板想开了你,然后用pip来证明你不行,最后开了你。

这个制度可能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和限制领导权力,但是对员工来说完全就是羞辱性的,还给你点并不存在的希望,十分折磨人。

所以被pip赶紧找下家,pip结束之前就跑路,不要让pip打击你的自信。

user avatar

案情细节不明,无意对此例做具体评价。愿他安息。

不过从我自身经历来看,湾区码农的生活圈子太单调了,刷题拼包裹买房等绿卡生小孩愁学区,环环相扣一点差错都不能有。业余生活也只有hiking桌游摘樱桃,相互之间的同质化交流还起到了echo chamber的作用。无论当年有何等凌云壮志,无论当年的眼神中闪现过多少灵光,无论当年是多么牛逼的竞赛学霸,无论什么专业背景,通通跳进这个号称刷刷题就能十几万美元起的码农之坑。

我和这位不幸的人一样,都是国内名校EE本科。EE又难又没钱的宇宙巨坑性质我深有体会。我本科未毕业就果断跳坑,虽然事业乏善可陈但玩得很开心。他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经历过裁员和ICC,终于刷题进了FB。而我旅游多年后混进了Google。我们都深知码农比EE性价比高的多,然而都苦于薄弱的计算机基础,三十好几的年纪,在这种充满聪明的年轻人的环境中的压力,外人很难想象。

我们真的要跳脱这个圈子,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是怎么活的,为什么都要如此从众地一棵树上吊死。

说回来就是那句最简单不过的老生常谈: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但是没几个人真的能做到。

折腾这么些年,我是终于想明白了,放下所谓硅谷精英的包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感谢我在国内那些依然有趣的朋友,感谢我周游几十个国家见证过别人的活法的经历。

我的新事业钱的确少很多,但怎么着也饿不死吧,何况多少钱也买不来快乐。

最可怕的可能是,被生活和狭窄眼界折磨之后,竟想不出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

我并不是说本科不是计算机的就一定无法在湾区成功。今天发现一位人生跟我逆流而行的全能天神级人物:

耶鲁戏剧研究本科,表演学校硕士毕业,做了七年演员,IMDB上看参演多部影视,一眼大美女。

居然,突然跑到Google做码农去了!现在还升了Senior!人家根本不在乎所谓“本科计算机基础”,也不在乎浪费自己的美貌。





user avatar

非常理解他的困境,走好。

硅谷啊,除了天气好,幸福感真的没有想象中强。

工作压力和身份限制就是两座大山。

碰到难伺候的老板飞来的锅的确很糟心,还不能说走就走,只能自己想开点,虽然很难,真的很难。

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其实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mental health issue),也是最近才意识到电影电视里面经常出现的那种therapist和坐一圈的互助会并非离我很遥远。

医疗保险包括精神咨询的,不一定有用,但是找人倾诉一下总比憋着强。

user avatar

逝者安息

不愿意相信是qin哥。PIP可能只是最后的稻草。在原来的组干得不开心,想换组。本着透明的原则,psc前和老板说好要换组,上司同意了。找好了组后,他告诉组员自己要换组并且把手上的活交接好。但是要换组的最后一天上司却说不能换,因为psc不合格,必须要待在原来的组。听他说是组里人员流动太大,已经有几个人离开,组里人手不够,老板以这种方式强迫他留下来。这对他是一个打击,因为之前1:1的时候上司从来没有说过有任何问题。向人事部门反应,经过了好几天,找了几个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但是最后上司还是赢了,他必须要留在原来的组。上司说继续留在原来的组的话可能可以和人事部门说不用进PIP。和上司已经撕破脸却要继续待在原来的组。只是工作签,家人都需要他维持身份,能做的只能是一边默默工作一边准备找工作。想不到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逝者安息。

user avatar

10/10更新:最近又发生了Yin Yi接受采访最后被开除的事情。无论中间有多少曲折,我想说我发自内心支持Yin Yi对同胞遭受公司不公正待遇的抗争。还是引用鲁迅的名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

09/22更新:感谢这么多知友的关注支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先匿名了,你们的评论我都会看。

------------------------------------------

希望不要再把这件事单纯归因为当事人有心理疾病了,他有疾病不代表没有人需要为这件事负责,这股“一切都是受害者的错”的风气能不能煞住了…

FB虽说没有强制规定996,但peer presure比明确的规章制度带来的压力更难缓解。有的同事效率极高,一天能写两千行代码;有的同事沟通能力很强,让manager能始终注意到他的成果;有的同事回到家后会疯狂加班,第二天早上回到公司却又神采奕奕。在这种情况下,FB的performance review还会注重“impact”,将每个员工的impact和同等级的员工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更严重的是,impact这种指标比单纯的代码量还要难以衡量,拼命工作之后impact却不尽人意的情况也是很常见。同时,对一个码农的impact的衡量极度依赖同组同事和manager的推荐,所以如果和manager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或者manager要求比较高,review的结果可想而知。

另外,如果你的代码不幸出了bug,对公司造成了损失(我们称之为SEV),在修好bug之后会进行SEV review,leads和senior engineer和你一起讨论问题根源和今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虽然你作为始作俑者并不会被指责,但承受的压力也是不小。

我写这些并不想抱怨什么,只是想指出在FB工作的一些具体现实,希望大家能对当事人多一些同情。我感觉FB的情况跟华为很接近,如果年轻人,身体好,能肝,想学东西,想攒钱,FB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人到中年,拖家带口,身体不如年轻的时候了,还是希望慎重考虑。

愿逝者安息,天堂没有PSC。

user avatar

很难受。在FB是工作经验里面最累的,996毫不夸张。工作时长都是其次,peer pressure真的是大,而且时常有“自己弱爆了,简直太loser了”这种想法。

最近状态也不太好,听到有人跳楼已经很难受了,而且还是这个人流量很多的点采用了会被很多人看到的自杀方式,明显希望被关注的态度啊。然后今天知道了是校友,就更难受了。

说什么PIP随便找工作的。你怎么知道人家有没有卡。03年本科毕业11年来美国,天知道是不是家庭一般工作多年才攒够学费。在美国EE转了cs工作几年又转到大厂,这中间又有多少心酸。也不知道有没有老婆孩子,也许刚把他们接到美国。

R.I.P吧,希望家人都好。有的时候看似很开心的人,但你并不知道他们正经历什么。也希望社会可以对mental health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user avatar

很多人缺乏一种“痞气”。

这种痞气不是说要去做欲望当头、游戏人生的浪子(比如有些人说的给黑叔式生活),也不是说要做“不过是从头再来”的圣贤(这种豁达对人的要求未免太高),而是——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老子卖红薯”的爽气。

你就真的不能去卖红薯么?

你的家人和子女,相比较你的死,就真的不能接受全家一起去卖红薯么?

我相信他们并不是一定吃不了物质的苦头,更多的是放不下作为中产精英自我定位,不能接受不体面的人生。

但中产精英的光环和体面,你越是看重,你就越有了软肋,越成为资本家和团队中不怀好意对手的工具。

人可以为了理想、爱好的事业而努力,可以为了纯粹的物欲享乐而努力,但别为了优越感而努力。

生物是很顽强的,而社会人却不是。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

在社会意义上,身份、品位和格调可能有高低。

但在生物意义上,你升职加薪时分泌的多巴胺,并不比俗人们歇了工以后,喝着啤酒吃着爆炒腰花时分泌的多巴胺更高贵。

屁的体面。

user avatar

湾区的精神压力,还有很多人真是除了秀优越感感觉没什么别的事情做。

华人来来回回就那么小的圈子,经常是新认识个朋友加了微信,过几天他发朋友圈,你发现你已有的朋友给点了赞。

大家也确实都好优秀,各种国内好学校,美国top研究生,博士等,大厂offer。你稍微哪个没有都不好意思说话。

可是真的有时候社交太无聊了好不好!新认识的人来来回回那点东西,你本科哪的啊?你美国哪个学校啊?你什么公司啊?你package多少啊?你房子买哪啊?你几套房子啊?你娃学校啊?千篇一律。


同一句话,他们变着法的加定语秀出优越感。

前几天碰见个大娘,说他过来给儿子看孩子。“我放弃了二十万年薪的工作来给我斯坦福毕业的儿子看娃。”

认识没几分钟的路人。“我最近参加了我们清华校友会。”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是共情能力差,还是成心找碾压别人的存在感。

同学聊天,聊着娃,忽然蹦出来。“sunnyvale最近on fire啊,要买就这里,升值潜力大。我最近在那又买了套,你们有什近况?。(明知道聚会中有几个连房子都没买

朋友聚会。一个刚跳进去大厂的非拉着一个已经40多岁的最近失业的QA,给别人讲怎么刷题。一会又拉着一个普通公司的讨论package,讲他如何纠结各大厂的offer。声音如此洪亮才使得根本不在聊天对象的我听的清清楚楚。

有时候觉得都是些多没有兴趣爱好的人,才能如此无聊。大家fun点真是不同,碾压别人是如此快乐,就好像我连赢一个晚上dota,或者看场球赛?

user avatar

32岁入职,38岁自杀。6年,顶多7年,是IT热门职业生命周期。华为35岁劝退,脸书38岁PIP,彼此彼此。从中国到美国,培养了32年的人才,就用7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资本家弃如敝履。替轮子哥 @vczh 担心。看似年入15、20万美刀,但是只雇佣你7年。40过后,就没有IT公司会雇佣你了。悲惨吧!还学什么CS啊?赶紧弃坑!学点医学、律师、教师,都是好的。至少越老越值钱,而IT人士,越老你的知识就越不值钱。要人脉也是无的,因为程序员整天和电脑打交道,哪里会有人脉。

CS专业,吃人大怪兽!速速弃坑!方可保命。

user avatar

随便说一句废话。

很多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理由是厌恶中国的办公室政治。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不参与办公室政治就只能被别人用办公室政治搞死。

user avatar

前几年,我看徐老师一帮人天天在网上刷屏说逃离加州是人类共同的选择,逃离加州免去自杀,云云。我心想真鸡儿复读机,都是美国,能差到哪儿去,美国那地方连tm生物学千年老博后一年都能拿四五万美元,更别说扫大街擦厕所了。

后来才发现,是我自己太low,对内卷的想象力太差。物质层面的内卷比不过地理层面的内卷,其实地理层面的内卷比不过人心层面的内卷。美国那么丰富的物资、那么宽广的土地、那么粗犷的生活方式,完完全全作用不到加州那帮内卷癌身上。一块巨大的蛋糕非要扔掉99%,一群社会精英抢夺那1%,这样才能比出来个输赢。这样看来,内卷并不是东亚的特色,而是某些职业和身份的人的共性,他们就是单纯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喜欢这样的感觉。宽阔的房子大排量的汽车和空旷的大草原对他们来说毫无吸引力,他们即使去了美国,也要建造一座加州出来。

所以就像徐老师说的,你如果厌恶这种生活方式,腿长你身上,哪儿没米面油白羽鸡吃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9月19日,Facebook(现Meta Platforms)位于美国加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总部发生了一起悲剧性事件:一名中国籍男性员工,据公开报道称,在面临被公司辞退(layoff)的压力下,选择跳楼自杀。这起事件无疑是令人痛心和扼腕的。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
  • 回答
    扎克伯格宣布封禁特朗普Facebook和Instagram账户,直到美国总统权力和平过渡完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事件背景: “冲击国会山”事件(2021年1月6日): 美国国会大厦在当天遭到特朗普支持者冲击,旨在阻止国会认证乔·拜登的总统选举胜利。此次事件造成多人.............
  • 回答
    Facebook在2021年确实调整了其内容政策,允许用户在特定情况下讨论暴力言论,但这一调整的背景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原因 用户需求与信息透明度:Facebook在2021年宣布,允许用户在讨论犯罪、战争、政治等话题时,使用“暴力”相关词汇(如“杀戮”“屠杀”.............
  • 回答
    Facebook(现 Meta Platforms)在2022年2月2日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后,盘后股价暴跌超过20%,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财报数据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财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导致了市场.............
  • 回答
    Yann LeCun 被群骂现象的详细解读:技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博弈Facebook(现 Meta)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之一,其在 AI 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近期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特别是关于 AI 安全、伦理以及对某些研究方向的评价,引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Facebook(现 Meta Platforms)在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布后盘后股价大跌20%的事件,以及对当时FB股价走势的展望。事件背景:2018年Facebook二季度财报公布后的巨震2018年7月25日,Facebook发布了其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这份财报.............
  • 回答
    Facebook(现 Meta)计划将 React 的许可证从其之前的自定义许可证改为 MIT 许可证,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举措,在开发者社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理解这一变化的影响,需要深入了解其背景、动机、以及潜在的后果。一、 React 的许可证历史回顾在深入探讨 MIT 许可证之前,有必要回.............
  • 回答
    Facebook改名为Meta,并将未来押注于“元宇宙”,这绝对是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名称的变更,更像是向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发出的宣言。如何看待Facebook改名Meta,押注元宇宙?在我看来,这个举动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战略转型和品牌重塑: Fac.............
  • 回答
    泰国政府针对 Facebook 采取法律行动,理由是未能按要求删除“淫秽内容”和“批评君主制”的内容,这在当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互联网自由、国家主权与信息管控之间的复杂议题。事件的背景与泰国方面的诉求泰国政府的行动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泰国当地法律,特别是《电脑犯罪法》(Computer Cri.............
  • 回答
    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有人说台湾拥有五万年的历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它。首先,科学考古学上的证据是衡量历史长度最主要、最严谨的标准。目前考古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台湾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主要指向距今大约三万年前的.............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立刻闪过一连串的问号,也挺让人唏嘘的。一个程序员,在自己熟悉并且投入了心血的公司里,因为想要弄清楚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的真相,结果却被开除了。这事儿,怎么说都透着一股子寒意。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程序员的行为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角里看看。Facebook 内部出了事儿,一个员工的生命就.............
  • 回答
    Facebook 封杀所有加密货币广告,这事儿刚出来的时候,朋友圈里可炸开了锅。你想啊,一个号称能连接全世界的平台,突然对一个新兴行业这么“一刀切”,肯定有人觉得是大佬在扼杀创新,也有人觉得是平台在负责任。先说说为什么 Facebook 要这么做。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就是乱象太多。你想,那个时候,I.............
  • 回答
    近来,科技巨头Facebook和Twitter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广告风暴,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上百家知名品牌纷纷暂停或大幅削减在这两大社交平台上的广告投放。这场抵制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广告商们对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尤其是对仇恨言论、虚假信息以及极端内容的容忍度日益增长的担忧和不满。长期以来,社交媒.............
  • 回答
    Facebook 和 Google 在应对澳大利亚新闻业付费要求上的不同策略,确实是近期科技巨头与媒体博弈中的一个焦点事件。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澳大利亚提出的“新闻媒体议价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简单来说,这个法律就是要强制.............
  • 回答
    Facebook 围绕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争议,其核心在于公司在面对政治两极分化时的角色以及它是否应该根据某些政治立场来审查其董事会成员。彼得·蒂尔作为一位公开支持唐纳德·特朗普的亿万富翁,其在 Facebook 董事会中的存在,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为公司招致了不少批评。许.............
  • 回答
    看待 Facebook 移除澳洲媒体新闻这件事,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因为它不仅仅是两方平台和政府之间的简单博弈,更是牵扯到信息传播、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业、平台权力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议题。事情的起因与背景:简单来说,这件事的导火索是澳大利亚政府试图推行一项被称为 《新闻议价法案》(News M.............
  • 回答
    Facebook 拒绝放弃加密货币“天秤币”(Libra),甚至放出豪言要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些中国的支付巨头正面较量,这事儿可真够劲爆的,也挺有意思的。要我说啊,这背后透露出一种既野心勃勃又带着点孤注一掷的意味。Facebook 的底气在哪?“天秤币”到底是什么来头?首先,咱们得弄清楚 Faceb.............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将政治立场、个人信仰与暴力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上升到国籍和地域的层面。这样的联想在现实中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和讨论,但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谨慎地梳理其中的逻辑链条,避免过度简化和不当的归因。首先,我们来看“Facebook上like了川普及勒.............
  • 回答
    最近媒体上关于“Facebook关闭人工智能系统,因为AI发明了语言”的报道,着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夹杂着科技的神秘感、对失控的担忧,以及对AI未来发展方向的猜想。咱们不妨来梳理一下这事儿,看看背后可能是什么情况,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下,这个说法本身其实有些夸张.............
  • 回答
    欧洲数据机构要求脸书(Facebook)不得将数据传送到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意义深远的事件,背后涉及数据主权、隐私保护、跨大西洋贸易关系以及科技巨头的权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一、 背景: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DPC)的裁决与欧盟的GDPR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