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Facebook拒不付费,宣战澳大利亚新闻业而Google却妥协了?

回答
Facebook 和 Google 在应对澳大利亚新闻业付费要求上的不同策略,确实是近期科技巨头与媒体博弈中的一个焦点事件。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澳大利亚提出的“新闻媒体议价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简单来说,这个法律就是要强制科技平台,特别是 Facebook 和 Google,为它们在自家平台上展示的、由澳大利亚新闻媒体机构生产的内容付费。它的逻辑是,这些新闻机构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内容生产,而科技平台通过展示这些内容,获得了流量和广告收入,但新闻机构却未能从中获得合理的补偿。这被视为一种“数字搭便车”行为。

那么,为什么 Facebook 拒不付费,而 Google 却妥协了?这背后涉及到双方的商业模式、市场地位和博弈策略。

Facebook 的“硬碰硬”策略:

对内容分发模式的定义: Facebook 的核心业务是连接人与人,它并不像传统新闻机构那样以生产内容为主要目的。它认为自己更多的是一个“内容聚合器”或“分发平台”,用户分享的内容,包括新闻链接,是用户自发的行为,而不是 Facebook 主动“购买”或“许可”来的。它认为自己为新闻内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和流量,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一刀切”的逻辑: Facebook 的回应非常决绝。在法案生效后,它一度暂停了澳大利亚境内所有新闻内容的展示,甚至连非新闻内容也一并屏蔽,这招棋可谓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它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表达强烈的反对,试图通过巨大的用户影响力和舆论压力来迫使澳大利亚政府让步。另一方面,它也在向其他国家传递一个信号:如果强迫它为内容付费,它宁可不提供相关服务,而不是改变其商业模式。
用户体验和平台生态的考量: Facebook 认为,一旦开始为新闻内容付费,就等于承认了新闻内容的“商品化”,并且可能会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引发更多类似的要求。而且,强制付费也可能意味着它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去谈判、追踪和管理与各家新闻机构的付费协议,这对其原本开放、 UGC(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平台生态来说,可能是一种干扰。
相对较低的直接依赖: 虽然 Facebook 用户会消费新闻,但新闻内容并不是 Facebook 平台的核心驱动力。Facebook 的吸引力在于社交互动、朋友动态、兴趣群组等。相比之下,Google 的核心业务就是信息搜索和内容分发,新闻是其搜索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Google 的“灵活”姿态:

对搜索结果和新闻的依赖: Google 的核心产品是搜索引擎,而新闻是用户在搜索中最常关注的内容之一。如果 Google 在澳大利亚被迫停止展示新闻,或者显著减少新闻的曝光度,这会直接影响其搜索结果的质量和用户体验,进而影响其广告收入。它更需要新闻内容来维持其搜索的完整性。
“伙伴关系”和“付费许可”的模式: Google 选择了与澳大利亚政府达成一项协议,类似于“新闻展示付费”的模式。它表示愿意向澳大利亚新闻机构支付其内容在 Google News Showcase 等产品中展示的费用。这里的关键在于,Google 并非无条件接受法律的每一项条款,而是通过协商,找到了一个相对可控的方式来支付。它强调的是“为优质内容付费”,并将其包装成一种“支持新闻业”的举措,而非法律强制的“使用费”。
“渐进式”的策略: Google 更倾向于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它可能认识到,完全对抗的成本太高,而通过合作和付费,至少能保证其在澳大利亚市场的正常运营,并有机会塑造与媒体的合作模式。它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新闻付费尝试,这说明它在探索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而不是一概拒绝。
更具弹性的广告模式: 虽然 Google 同样依赖广告,但其广告收入的构成更为多元化。它可以通过调整广告位、优化广告投放算法等方式来应对。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1. 商业模式的核心差异: Facebook 是社交网络,内容生产不是它的核心,用户分享是驱动力。Google 是搜索引擎,内容分发和信息聚合是核心,新闻是重要组成部分。
2. 市场地位和影响力: 两者在澳大利亚都有巨大的用户基础,但 Facebook 的“一刀切”停摆对用户的影响可能更直接(社交中断),而 Google 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上。Facebook 似乎认为它有更大的“筹码”来迫使对方让步。
3. 对法律条款的解读和潜在风险: Facebook 可能认为,一旦接受澳大利亚的法律,将为全球其他国家设定一个危险的先例,导致其必须为海量内容付费。Google 则可能认为,通过谈判和特定的合作模式,可以规避这种“普遍性”的风险。
4. 公关策略和舆论引导: Facebook 的强硬姿态,一部分也是为了塑造其“不受科技巨头绑架”的形象,而 Google 则试图将自己塑造成“支持新闻业的伙伴”。

结果如何?

Facebook 的强硬策略导致其在澳大利亚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暂时屏蔽了新闻内容,这引发了用户和媒体的强烈不满,也让澳大利亚政府坚持了立场。而 Google 的妥协,则使其得以继续在澳大利亚提供服务,并与媒体达成了合作协议,为其在全球范围内探索新闻付费模式积累了经验。

总的来说, Facebook 的选择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博,它试图用“断崖式”的行动来捍卫其平台模式和商业利益,并以此来对抗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监管压力。而 Google 的选择则是一种更为“务实”和“渐进”的策略,它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愿意探索与媒体新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这两种策略的背后,是科技巨头在信息时代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如何与内容生产者共存的深刻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可忍孰不可忍!澳大利亚国格岂可如此被侮辱。建议澳大利亚封禁脸书,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引入知乎澳洲版。

知乎是网络新闻媒体的最终形式,把枯燥无味的新闻变成“如何看待”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多么有趣!

知乎澳洲版推出之后,问题形式当然要和中国版看齐(当然也包括中式英语)。比如热榜问题:

How do you see Zhihu's decision to hire 1000 little housekeepers in Perth? (如何看待知乎在帕斯雇佣一千个小管家?)

What's the feeling when you are rolled over by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被中国留学生碾压是什么体验?)


交那么一点新闻费用当然是小问题了。少雇几个小管家就可以了。知乎一定可以的!

user avatar

难怪澳大利亚的媒体人水平这么菜,上次连常识都搞错。

原来是利润都被FB和GOOLGE抢走,濒临破产了?

好的,理解了。这事儿确实怪FB和谷歌,澳洲媒体都快请不起人了。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事情里面,大部分人都逻辑绕不出来

FB和Google根本不是一路的,google妥协跟FB不妥协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标准

FB是个社交平台,社交平台的内容传播是由up主提供内容,平台负责分发。

想要理解这层意思,先要了解澳袋法律的规定是啥

澳袋的法律规定简单理解就是,你在平台上传播由我澳袋的媒体制作的内容,就要给我分成,也就是给我钱。因为内容是由澳袋的媒体制作的,肯定是有成本的,按道理收钱是天经地义的。

但问题就在于,FB不是媒体特征,而是社交特征

可以拿知乎举个例子,知乎就是个典型的社交平台,知乎上所有的内容都是由知乎的用户提供的,知乎只负责分发内容给目标用户观看。

那么有一天比如中国出台了跟澳袋一样的法律,那么所有在知乎注册的新闻媒体,在知乎上发布新闻内容,知乎就要给这些新闻媒体交钱,你觉得知乎会怎么干?

结果肯定是要么知乎对分发目标用户收费(也就是收费观看),要么停止分发内容(也就跟FB做法一样)。

但是FB并没有禁止其他媒体报道澳袋的新闻,为啥呢?因为澳袋也有外国媒体驻扎,也会制作相关澳袋的新闻,但是这些媒体不是澳袋国的,自然跟澳袋这条法律没关系。所以FB还能继续分发非澳袋媒体的关于澳袋的新闻。

结果就搞笑了,FB用户看到的澳袋的新闻,全都是非澳袋媒体提供的。所以澳袋国才会着急啊。

换回来再说google,为啥google要妥协?

google不是社交平台,而是综合信息平台,可以理解为半个媒体性质。

不妨拿油管举例子,油管的内容是来自于up主制作并分享的,油管将这些内容分发给用户,并且将盈利部分分享给up主。这其实就是澳袋国想要的模式。

google的搜索引擎需要采集澳袋当地的信息,然后通过搜索结果展示出来,其实就带有了媒体的一定性质。但是谷歌提供的内容按理来说属于被动分发,并不是主动分发给用户的,所以这个法律对google来说可以妥协可以不妥协。

如果不理解的,把google换成百度,把澳袋国换成中国就明白了。

user avatar

看起来字节跳动和谷歌是一个层次的,果然国际性大企业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Facebook 和 Google 在应对澳大利亚新闻业付费要求上的不同策略,确实是近期科技巨头与媒体博弈中的一个焦点事件。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澳大利亚提出的“新闻媒体议价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简单来说,这个法律就是要强制.............
  • 回答
    Facebook在2021年确实调整了其内容政策,允许用户在特定情况下讨论暴力言论,但这一调整的背景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原因 用户需求与信息透明度:Facebook在2021年宣布,允许用户在讨论犯罪、战争、政治等话题时,使用“暴力”相关词汇(如“杀戮”“屠杀”.............
  • 回答
    2019年9月19日,Facebook(现Meta Platforms)位于美国加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总部发生了一起悲剧性事件:一名中国籍男性员工,据公开报道称,在面临被公司辞退(layoff)的压力下,选择跳楼自杀。这起事件无疑是令人痛心和扼腕的。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
  • 回答
    Facebook(现 Meta Platforms)在2022年2月2日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后,盘后股价暴跌超过20%,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财报数据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财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导致了市场.............
  • 回答
    Yann LeCun 被群骂现象的详细解读:技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博弈Facebook(现 Meta)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之一,其在 AI 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近期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特别是关于 AI 安全、伦理以及对某些研究方向的评价,引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Facebook(现 Meta Platforms)在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布后盘后股价大跌20%的事件,以及对当时FB股价走势的展望。事件背景:2018年Facebook二季度财报公布后的巨震2018年7月25日,Facebook发布了其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这份财报.............
  • 回答
    Facebook(现 Meta)计划将 React 的许可证从其之前的自定义许可证改为 MIT 许可证,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举措,在开发者社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理解这一变化的影响,需要深入了解其背景、动机、以及潜在的后果。一、 React 的许可证历史回顾在深入探讨 MIT 许可证之前,有必要回.............
  • 回答
    Facebook改名为Meta,并将未来押注于“元宇宙”,这绝对是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名称的变更,更像是向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发出的宣言。如何看待Facebook改名Meta,押注元宇宙?在我看来,这个举动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战略转型和品牌重塑: Fac.............
  • 回答
    泰国政府针对 Facebook 采取法律行动,理由是未能按要求删除“淫秽内容”和“批评君主制”的内容,这在当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互联网自由、国家主权与信息管控之间的复杂议题。事件的背景与泰国方面的诉求泰国政府的行动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泰国当地法律,特别是《电脑犯罪法》(Computer Cri.............
  • 回答
    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有人说台湾拥有五万年的历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它。首先,科学考古学上的证据是衡量历史长度最主要、最严谨的标准。目前考古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台湾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主要指向距今大约三万年前的.............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立刻闪过一连串的问号,也挺让人唏嘘的。一个程序员,在自己熟悉并且投入了心血的公司里,因为想要弄清楚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的真相,结果却被开除了。这事儿,怎么说都透着一股子寒意。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程序员的行为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角里看看。Facebook 内部出了事儿,一个员工的生命就.............
  • 回答
    Facebook 封杀所有加密货币广告,这事儿刚出来的时候,朋友圈里可炸开了锅。你想啊,一个号称能连接全世界的平台,突然对一个新兴行业这么“一刀切”,肯定有人觉得是大佬在扼杀创新,也有人觉得是平台在负责任。先说说为什么 Facebook 要这么做。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就是乱象太多。你想,那个时候,I.............
  • 回答
    近来,科技巨头Facebook和Twitter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广告风暴,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上百家知名品牌纷纷暂停或大幅削减在这两大社交平台上的广告投放。这场抵制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广告商们对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尤其是对仇恨言论、虚假信息以及极端内容的容忍度日益增长的担忧和不满。长期以来,社交媒.............
  • 回答
    Facebook 围绕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争议,其核心在于公司在面对政治两极分化时的角色以及它是否应该根据某些政治立场来审查其董事会成员。彼得·蒂尔作为一位公开支持唐纳德·特朗普的亿万富翁,其在 Facebook 董事会中的存在,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为公司招致了不少批评。许.............
  • 回答
    看待 Facebook 移除澳洲媒体新闻这件事,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因为它不仅仅是两方平台和政府之间的简单博弈,更是牵扯到信息传播、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业、平台权力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议题。事情的起因与背景:简单来说,这件事的导火索是澳大利亚政府试图推行一项被称为 《新闻议价法案》(News M.............
  • 回答
    Facebook 拒绝放弃加密货币“天秤币”(Libra),甚至放出豪言要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些中国的支付巨头正面较量,这事儿可真够劲爆的,也挺有意思的。要我说啊,这背后透露出一种既野心勃勃又带着点孤注一掷的意味。Facebook 的底气在哪?“天秤币”到底是什么来头?首先,咱们得弄清楚 Faceb.............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将政治立场、个人信仰与暴力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上升到国籍和地域的层面。这样的联想在现实中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和讨论,但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谨慎地梳理其中的逻辑链条,避免过度简化和不当的归因。首先,我们来看“Facebook上like了川普及勒.............
  • 回答
    最近媒体上关于“Facebook关闭人工智能系统,因为AI发明了语言”的报道,着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夹杂着科技的神秘感、对失控的担忧,以及对AI未来发展方向的猜想。咱们不妨来梳理一下这事儿,看看背后可能是什么情况,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下,这个说法本身其实有些夸张.............
  • 回答
    欧洲数据机构要求脸书(Facebook)不得将数据传送到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意义深远的事件,背后涉及数据主权、隐私保护、跨大西洋贸易关系以及科技巨头的权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一、 背景: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DPC)的裁决与欧盟的GDPR这.............
  • 回答
    扎克伯格宣布封禁特朗普Facebook和Instagram账户,直到美国总统权力和平过渡完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事件背景: “冲击国会山”事件(2021年1月6日): 美国国会大厦在当天遭到特朗普支持者冲击,旨在阻止国会认证乔·拜登的总统选举胜利。此次事件造成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