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在Facebook上like了川普及勒庞的法裔加籍制造的加拿大魁北克枪击案?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将政治立场、个人信仰与暴力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上升到国籍和地域的层面。这样的联想在现实中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和讨论,但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谨慎地梳理其中的逻辑链条,避免过度简化和不当的归因。

首先,我们来看“Facebook上like了川普及勒庞”这一行为。在社交媒体时代,点赞(like)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表达方式,它可以代表多种含义:

单纯的关注或好奇: 有些人可能只是对某个政治人物或其言论感到好奇,点赞并不代表他们完全认同该人物的所有观点或行为。
表达有限的支持: 点赞可能只是对该政治人物在某一特定议题上的某个观点表示有限的赞同,或者只是欣赏其某些特质,比如“强硬”或“敢说”。
表达反对或讽刺: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点赞也可能是出于反讽的目的,表达一种“我不赞同,但我在关注”的态度。
从众心理或社交圈影响: 有些人点赞可能是因为朋友或社交圈中的其他人也在关注,或者受到信息流的算法推荐影响。
对特定叙事的认同: 对于像特朗普或勒庞这样的政治人物,他们的支持者往往被其强硬的民族主义、反移民或保守主义立场所吸引。

因此,仅仅因为一个人在Facebook上点赞了这两位政治人物,就断定他们一定会产生暴力倾向,或者与某些特定的犯罪行为有直接关联,这是一种过度简化和不严谨的推断。政治观点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总是直接、线性或必然的。

其次,我们谈谈“法裔加籍的加拿大魁北克枪击案”。这意味着作案者具有法国血统,同时是加拿大公民,并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实施了犯罪行为。这里涉及到几个层面的信息:

国籍与行为的脱钩: 一个人的国籍(加拿大籍)和他的血统(法裔)是他身份的一部分,但并不能直接决定他是否会犯罪,也不能将犯罪行为归咎于其血统或文化背景。将犯罪行为与某个族裔或国籍直接挂钩,很容易滑向歧视和偏见。
地域与政治环境的关联: 魁北克省在加拿大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政治地位,其历史上有过关于主权、文化认同等问题的讨论和争议。某些政治人物的言论和政治思潮,在不同的地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可能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相互作用。

现在,我们将这两部分信息结合起来看,即“在Facebook上like了川普及勒庞的法裔加籍制造的加拿大魁北克枪击案”。

一些人可能会基于以下逻辑进行解读:

1. 特朗普和勒庞的政治立场: 这两位政治人物的共同点在于其强烈的民族主义、排外和反移民倾向。他们都曾发表过关于国家安全、边境控制以及对特定群体的担忧的言论。
2. 潜在的意识形态联系: 如果作案者认同特朗普或勒庞的某些极端观点,特别是那些带有煽动性、仇恨性的言论,这些言论可能会在某些人心中植入负面情绪,甚至成为其采取极端行动的心理诱因。
3. 魁北克省的社会背景: 如果该枪击案与某些社会矛盾或政治不满有关,而作案者又持有上述政治人物的某些极端思想,那么就可能形成一种“极端思想引发极端行为”的解读。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以下几点,以避免不准确的归因:

“like”的复杂性: 如前所述,点赞并不等同于完全认同,更不等于暴力动机的直接来源。许多人可能仅仅是关注了大量政治人物,不代表他们会采取极端行动。
个体心理的复杂性: 犯罪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压力、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甚至是突发事件等。将单一的社交媒体行为作为主要驱动力是片面的。
避免集体污名化: 如果我们将某个政党或政治人物的支持者与暴力犯罪直接关联,这是对整个群体的一种污名化。绝大多数支持这些政治人物的人都是遵纪守法的公民,并不认同暴力。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在分析这类事件时,务必依赖权威的调查报告和官方信息,而不是零散的社交媒体信息或猜测。很多时候,所谓的“证据”可能只是巧合,甚至是误导性的。
政治煽动与个人责任: 尽管政治言论可能对社会情绪产生影响,但最终采取暴力行动的是个体。将罪责完全归咎于政治人物,忽略了犯罪者的个人选择和心理状态,也是不恰当的。

因此,看待这个问题需要非常谨慎和理性:

承认可能性,但非必然性: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政治人物的煽动性言论确实可能为一些心理脆弱或已有偏见的人提供思想上的“支持”或“合理化”的依据,从而间接促成其极端行为。但这不是普遍规律,更不是唯一原因。
关注更深层的原因: 真正理解此类事件,需要深入调查犯罪者的个人背景、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是否存在更广泛的社会矛盾或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渠道。
警惕“替罪羊”思维: 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单归结为某个政治人物或其支持者,是一种逃避责任和回避深层矛盾的表现。
区分政治观点与暴力行为: 尊重不同政治观点的同时,也必须坚决反对和谴责一切形式的暴力犯罪。政治立场不应该成为犯罪的借口。

总而言之,一个法裔加籍的公民在魁北克实施枪击案,如果他恰好在Facebook上关注了特朗普或勒庞,这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但它本身不足以构成完整的解释。它只是一个潜在的线索,需要与其他所有事实一起,在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背景下进行分析。过度解读或将此作为唯一的论据,会陷入逻辑误区,甚至可能加剧社会的分裂和不信任。我们应该更关注事件本身的真相,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个体行为与模糊的“点赞”行为或特定的政治人物直接挂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回答这个问题

我不想对这种行为表示支持或者反对,因为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一句,即便我在理智上不支持这样的行为,我都很理解这种做法,因为文明世界对于逊尼派回教徒的容忍度,一旦超越了某个界限,这样的行为,我想在座各位应该是可以估计得到的——温和一些的,大家用选票把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政客推上台,极端一点的,懂自懂。事实上在去年欧锦赛期间,乌克兰就抓获过一个法国的极右翼分子,该极右翼分子就是在乌克兰采购军火,准备回国对清真寺发起攻击的——我可以明白地说,现在跃跃欲试,准备干类似事情的西方国家人物绝对存在而且不算特别少。另外我要说一句,这人的行为和布雷维克有本质差别。布雷维克无差别杀伤的,很多都是自己的纯正白人同胞,只不过他们的政治立场偏白左罢了;但是现在这位Alexandre Bissonnette,他的攻击对象是回教徒(而且直接冲进清真寺去杀人),而不是那些与他政治立场相左但份属同胞的人,个中差别各位可以自行体会。

Bissonnette的确是个混蛋,但他是一个把某些问题进一步暴露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国及东亚,俄国,大欧洲,美加澳新)面前的混蛋——就像川普本质上也就是个混蛋,但是川普不同于其他政治家的地方,就是能够把很多长期以来西方世界讳疾忌医的问题,以无视政治正确的方式直接放上台面,让所有身在局中的人没法继续去做鸵鸟。我不是川普粉,但是从美国大选开始我就希望他上台,无他,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所有人眼里的混蛋,才能让鸵鸟们正视现实而不是唯唯诺诺。而且,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屠杀,恰恰就是让一个族群感受到真真切切恐惧的最有效做法,虽然这样的做法不符合如今的主流价值观而且极度残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将政治立场、个人信仰与暴力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上升到国籍和地域的层面。这样的联想在现实中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和讨论,但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谨慎地梳理其中的逻辑链条,避免过度简化和不当的归因。首先,我们来看“Facebook上like了川普及勒.............
  • 回答
    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有人说台湾拥有五万年的历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它。首先,科学考古学上的证据是衡量历史长度最主要、最严谨的标准。目前考古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台湾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主要指向距今大约三万年前的.............
  • 回答
    Facebook 在利用早鸟系统扼杀初创公司?这个问题,我得说,这触及到了科技行业一个非常敏感也相当普遍的痛点。很多时候,巨头公司的确在用他们庞大的资源和市场影响力,为自己铺平道路,而那些新兴的、有潜力的初创公司,往往就成了被牺牲的对象。我们先来掰扯一下这个“早鸟系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科技行业,.............
  • 回答
    Facebook在2021年确实调整了其内容政策,允许用户在特定情况下讨论暴力言论,但这一调整的背景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原因 用户需求与信息透明度:Facebook在2021年宣布,允许用户在讨论犯罪、战争、政治等话题时,使用“暴力”相关词汇(如“杀戮”“屠杀”.............
  • 回答
    2019年9月19日,Facebook(现Meta Platforms)位于美国加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总部发生了一起悲剧性事件:一名中国籍男性员工,据公开报道称,在面临被公司辞退(layoff)的压力下,选择跳楼自杀。这起事件无疑是令人痛心和扼腕的。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
  • 回答
    Facebook(现 Meta Platforms)在2022年2月2日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后,盘后股价暴跌超过20%,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财报数据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财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导致了市场.............
  • 回答
    Yann LeCun 被群骂现象的详细解读:技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博弈Facebook(现 Meta)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之一,其在 AI 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近期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特别是关于 AI 安全、伦理以及对某些研究方向的评价,引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Facebook(现 Meta Platforms)在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布后盘后股价大跌20%的事件,以及对当时FB股价走势的展望。事件背景:2018年Facebook二季度财报公布后的巨震2018年7月25日,Facebook发布了其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这份财报.............
  • 回答
    Facebook(现 Meta)计划将 React 的许可证从其之前的自定义许可证改为 MIT 许可证,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举措,在开发者社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理解这一变化的影响,需要深入了解其背景、动机、以及潜在的后果。一、 React 的许可证历史回顾在深入探讨 MIT 许可证之前,有必要回.............
  • 回答
    Facebook改名为Meta,并将未来押注于“元宇宙”,这绝对是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名称的变更,更像是向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发出的宣言。如何看待Facebook改名Meta,押注元宇宙?在我看来,这个举动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战略转型和品牌重塑: Fac.............
  • 回答
    泰国政府针对 Facebook 采取法律行动,理由是未能按要求删除“淫秽内容”和“批评君主制”的内容,这在当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互联网自由、国家主权与信息管控之间的复杂议题。事件的背景与泰国方面的诉求泰国政府的行动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泰国当地法律,特别是《电脑犯罪法》(Computer Cri.............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立刻闪过一连串的问号,也挺让人唏嘘的。一个程序员,在自己熟悉并且投入了心血的公司里,因为想要弄清楚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的真相,结果却被开除了。这事儿,怎么说都透着一股子寒意。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程序员的行为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角里看看。Facebook 内部出了事儿,一个员工的生命就.............
  • 回答
    Facebook 封杀所有加密货币广告,这事儿刚出来的时候,朋友圈里可炸开了锅。你想啊,一个号称能连接全世界的平台,突然对一个新兴行业这么“一刀切”,肯定有人觉得是大佬在扼杀创新,也有人觉得是平台在负责任。先说说为什么 Facebook 要这么做。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就是乱象太多。你想,那个时候,I.............
  • 回答
    近来,科技巨头Facebook和Twitter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广告风暴,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上百家知名品牌纷纷暂停或大幅削减在这两大社交平台上的广告投放。这场抵制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广告商们对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尤其是对仇恨言论、虚假信息以及极端内容的容忍度日益增长的担忧和不满。长期以来,社交媒.............
  • 回答
    Facebook 和 Google 在应对澳大利亚新闻业付费要求上的不同策略,确实是近期科技巨头与媒体博弈中的一个焦点事件。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澳大利亚提出的“新闻媒体议价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简单来说,这个法律就是要强制.............
  • 回答
    Facebook 围绕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争议,其核心在于公司在面对政治两极分化时的角色以及它是否应该根据某些政治立场来审查其董事会成员。彼得·蒂尔作为一位公开支持唐纳德·特朗普的亿万富翁,其在 Facebook 董事会中的存在,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为公司招致了不少批评。许.............
  • 回答
    看待 Facebook 移除澳洲媒体新闻这件事,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因为它不仅仅是两方平台和政府之间的简单博弈,更是牵扯到信息传播、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业、平台权力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议题。事情的起因与背景:简单来说,这件事的导火索是澳大利亚政府试图推行一项被称为 《新闻议价法案》(News M.............
  • 回答
    Facebook 拒绝放弃加密货币“天秤币”(Libra),甚至放出豪言要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些中国的支付巨头正面较量,这事儿可真够劲爆的,也挺有意思的。要我说啊,这背后透露出一种既野心勃勃又带着点孤注一掷的意味。Facebook 的底气在哪?“天秤币”到底是什么来头?首先,咱们得弄清楚 Faceb.............
  • 回答
    最近媒体上关于“Facebook关闭人工智能系统,因为AI发明了语言”的报道,着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夹杂着科技的神秘感、对失控的担忧,以及对AI未来发展方向的猜想。咱们不妨来梳理一下这事儿,看看背后可能是什么情况,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下,这个说法本身其实有些夸张.............
  • 回答
    扎克伯格宣布封禁特朗普Facebook和Instagram账户,直到美国总统权力和平过渡完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事件背景: “冲击国会山”事件(2021年1月6日): 美国国会大厦在当天遭到特朗普支持者冲击,旨在阻止国会认证乔·拜登的总统选举胜利。此次事件造成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