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通假字到底是什么? 是古人的错别字吗?

回答
通假字,简单来说,就是古人在文字使用中,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它不是古人的“错别字”,而是一种约定俗成、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要理解通假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一、 通假字的本质:

通假字的本质在于语音的关联性。在古代汉语,尤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文字与语言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一个字在某个语境下其本身的意义不够准确,或者作者想要表达一种微妙的含义,而又恰好有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稍有差异的字能够胜任时,就会出现通假。

二、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1. 音近通假(最常见): 这是通假字最主要的原因。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很多字在古代的发音是相同的或非常接近的。例如:
“恒”与“常”:古代读音相近,常用来通假。“恒心”可以说成“常心”。
“于”与“吾”:在某些古书中,“于”有时被用作代词“吾”。例如《论语·卫灵公》:“吾子与子路好施予。”中的“予”通“与”,但也有学者认为此处的“予”读音与“与”相近,可以看作音近通假。
“之”与“知”:在一些文献中,“之”可以通“知”。

2. 形近通假(较少): 有些字在字形上比较相似,也可能因为形近而被误读或通假,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而且往往也伴随着音近的因素。

3. 意义的某种接近或延伸: 有时,被通假的字在意义上与本字并非完全相同,但存在某种程度的接近或可以延伸解释。例如:
“无”与“毋”:古代这两个字在意义和读音上都有重叠之处,可以互相通假。“毋宁死”可以理解为“无宁死”。
“知”与“智”:“知”可以通“智”,表达智慧的意思。

4. 书写习惯和便捷性: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书写的便捷,或者当时流行的书写风格,也会出现通假。例如,有些笔画较少的字可能会被用来代替笔画较多的字,但前提是读音相近。

5. 避讳: 在古代,为了避皇帝或尊长名讳,有时会使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也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通假。

三、 通假字与错别字的区别:

这是理解通假字的关键。通假字绝非古人的“错别字”。

错别字是由于书写者对字音、字形不熟悉或疏忽大意造成的错误。写错的字,其读音或意义与本字不符,并且不被当时的语言使用者所接受。
通假字是作者有意识的选择,并且被当时的语言环境所接受和理解。通假的字,虽然不是本字,但其读音或意义与本字有一定的关联,能够被读者在特定语境下正确解读。通假字体现的是古人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打个比方:

错别字就像我们在写文章时,把“的”写成了“得”,这是错误。
通假字就像我们在写诗时,为了押韵,故意把一个词里的字换成读音相近但意义略有不同的字,并且这种替换在诗歌的语境下是可以被理解和欣赏的。

四、 如何判断通假字:

判断通假字需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

1. 上下文的语境: 这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一个字如果出现在一个本字无法解释其意义的位置,而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却合情合理,那么很可能就是通假。
2. 古代文献的注释和研究: 古代的文字学家和后来的学者对通假字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和研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注释。查阅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3. 字音的演变: 了解古代汉语的字音演变规律,有助于判断哪些字在古代的读音是相同的或相近的。
4. 同义字、近义字的使用习惯: 某些字在古代确实存在互相通用的情况,了解这些使用习惯也有助于判断。

五、 通假字的几种常见情况:

1. 同音通假: 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即借用读音完全相同的字。例如,“之”通“知”,“女”通“汝”。
2. 近音通假: 借用读音相近的字。例如,“而”通“尔”,“以”通“已”。
3. 虚词通假: 很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以、于”等,在古代的用法非常灵活,经常用来通假。
4. 实词通假: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也可能出现通假。

六、 通假字在古籍中的例子:

“无”、“毋”通假: 《论语·子罕》:“吾不怨无吾不怨矣。” 这里的“无”通“毋”,意为“不”。
“往”、“万”通假: 《诗经·卫风·硕人》:“巧言如簧。言笑晏晏,信子之邻。兔爰爰集,饮酒言欢。彼美孟姜,薄言对酌。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令终。” 这里的“兔”通“途”,“爰”通“远”。虽然这个例子略显复杂,但很多学者认为“兔爰爰集”中的“兔”与“兔爰”二字都属于音近通假。
“而”、“尔”通假: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惨惨,遇时费日。” 这里的“尔”通“而”,表示“你”。
“政”、“征”通假: 《尚书·尧典》:“乃克明德,乃克充君,乃克御外,乃克安内。至于征伐,无违命者。” 这里的“征”通“政”,指政治。

七、 通假字的影响:

丰富了古汉语的表现力: 通假字使得古人能够更加灵活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增加了语言的韵味和趣味。
为后世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熟悉通假字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需要借助注释和研究来理解。
反映了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 通假字的存在也侧面证明了古代汉语语音的某些特征。

总结: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是古人基于语音的接近性,有意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本字,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文字使用方式。它不是错误,而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是古汉语丰富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通假字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古汉语的语音、文字以及当时的文化语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专业的问题还是用专业的知识来解答吧。

这是一个曾经、现在也经常困惑着学生(和部分教师)的问题。他们会经常嘀咕:古人未免太差劲了,写那么多别字,让我学得好不痛苦。而一般的老师的回答会是:背吧,孩子。

说实在的,其实用正常思维想想,一篇文章要想成为经典,需要经历一个时代的检验,写对那个字只是基本需求吧。所以,我们理解的绝大部分通假字都不是错别字,通假字的产生至少有四个方面原因:

1)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

2)记诵转录的时候抄错了;

3)尊重传统;

4)中学教材在处理用字问题上,为了简化逻辑,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股脑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

前三个都还好,其中第四个原因才是最为致命的,直接造成了学生将“通假字等价于错别字”的不好印象

我们一个个说。

首先说一下通假字的概念:

通假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王宁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5月,第56页)

第一个原因: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拉丁语系是表音文字。从根本上说,汉字虽说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假音表义的。事实上,有一部分学者也曾经认为汉字是表音文字(如汉字存在形声字),只不过在后来通过一系列造字法确定了汉字走向“形”的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字往往读音相近乃至相同。当然有时候读音不一定相近,可能需要了解古汉语的音韵知识,并且能结合某些方言区(如粤语等保留较多古音的方言)的发音特点来理解。

第二个原因: 记诵转录的时候抄错了

在还没有印刷术之前,古人主要还是通过记诵转录的方式进行。虽然有一定的范本,但保不齐会背错进而抄错。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王焚书坑儒,只保留了一份在阿旁宫。但您也一定记得“楚人一炬”,导致了范本也没了。所幸秦朝历史不长,背过的大体还记得,只不过如果您要默20年前背过的文章,弄错几个字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而且当时的汉字还未定型,“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个原因:尊重传统

古人的“尚古”情怀还是很重的,很多时候明知道是错的,仍然义无反顾的尊重传统,不进行修改,比如“早”写成“蚤”就变成传统了。这种尚古情怀现在不多置评,只是探讨一下成因。

好了,其实前三个不是多大问题,最关键的地方来了:

最关键的原因:中学教材在处理用字问题上,为了简化逻辑,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股脑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

我先来说说什么叫古今字和异体字:

古今字:在古代文献用字中,早期字少,它所记录的词义比较宽泛。随着语言的发展,字的记词职能也越来越细。原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广泛的字,到了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做古今字。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做母字或源字。
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

异体字我们先不管,下面以高中语文课文“劝学”中的“暴”与“生”两字来说明何谓古今字:

对于“虽有槁暴”一句中的“暴”,课文注释中说是:暴,“曝”。曝晒之意。而“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课文注释是:生,“性”,本性。一般的教学设计都是让学生去强制性记忆被通假的本字,再进行对释义的记忆。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所精选的教学设计同样如此,只是单纯地把通假字的知识点点进行呈现罗列。

暴,《说文解字》:“暴,晞也。从日,从出,从収,从米”。段玉裁注:“日出而竦手举米晒之,合四字会意。”说明暴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四部分会意字,本义是晒。《周礼·天宫·染人》中有:“凡染,春暴練”。《汉语大字典》标明的第一個义项便是晒,晒干。后作“曝”。足以证明暴与曝是母子与古今字的关系,而非书上所说的通假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上,可以从暴字的构造和分化入手,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记忆。

同样,君子生非异也的“生”也可做如此处理。生,从甲骨文来看,是草木出土之意。《说文解字》:“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段玉裁注:“下象土,上像出。”因此生的本义应是长出,生长。引申为天生的、固有的。再进一步引申为本性,分化出现在的“性”

现在各位明白了吧,以前根本就没有“曝”和“性”这两个字!这些都是后来汉字精细化发展后所造的字。但是中学文言教学为了简化逻辑,干脆不讲古今字,全部变成了通假字,个人认为,值得商榷。

比如在教材注释上,如果您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通”“同”等含混不清,或者全部按“通”来处理。通是指通假字,同则是古今字。《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用字问题研究》曾对高中语文人教版1-6册的“通”“同”的注释误用问题进行了总结;陈燕铭的《粤教版语文文言文教材“通假字”注释商榷》进行的勘误等。这些论文指出,正是因为教材在注释上的不尽合理,才导致三种字使用起来的混乱。“课文注释在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分辨上标准统一、界限不明确,给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消除中学语文教材在古今字、通假字的认定和注释上的不统一现象,应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教材所选古诗文中的古今字和通假字做出严格界定,在此基础上,规范、统一注释方式。”

是以通假字并不是简单的错别字,如果您的老师坚持这么讲,可以拿我这篇回答给他(她)看。

这是一篇从字形演变的角度来讲解字义的,或可参考:

感谢阅读。

一些参考文献,里面很多的书都值得购买:

汉语大字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王宁等.古代汉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

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黄晋书.汉字•字源篇[M] .上海 学林出版, 2006

孔祥卿,史建伟,孙易.汉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李国英,李运富主编.古代汉语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郝士宏.古汉字同源分化研究[M].安微:安微大学出版社,2008

周克庸.汉字文字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王初庆.汉字结构析论[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5

马学林.如何讲解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的“通”“同”等[J].语文学刊.2005,(12)

邓木辉. 高中语文通假字术语运用分析及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7,(2)

辛丽文,冀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字”问题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7)张允波. 怎么教通假字[J].文理导航.2012,(2)

感谢大家的阅读,发现很多人对一些关于学习的基本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这里提供了几个答案,有兴趣或可一观:

如何看待高考语文阅读题让原文作者都答不出的现象?

高中语文刷题能不能提高成绩?

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再次感谢。祝好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