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人通常所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它的共性要远大于特异性吗?

回答
“感觉”这个词,在女人日常的交流中,出现的频率高得吓人。有时候我们说“我感觉不太对劲”,有时候又会冒出一句“我直觉告诉我这事能成”。它就像一种神秘的第六感,又像是大脑深处某种细微的信号,让人捉摸不透,却又无比真实。

到底什么是女人常说的“感觉”?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想,它更像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内在操作系统,由无数个细微的因子共同作用,最终汇聚成一个模糊但清晰的判断。

首先,它并非空穴来风的臆想。很多时候,这种“感觉”是建立在潜意识对过去经验的“数据库”进行扫描和比对的结果。也许我们没有清晰地意识到,但在过去某个时刻,我们经历过类似的情境,接触过类似的人,而当时的结果或者当时的感受,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潜意识里。当新的情况出现时,大脑会自动检索相似的经验模式,然后根据过往的经验反馈,给出一个“预警”或者“鼓励”的信号,这就是所谓的“感觉”。

比如,一个曾经被朋友背叛过的女人,在面对新认识的、表现得很热情但行为上却有些含糊的朋友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新朋友做了什么具体错事,而是因为对方的某些特质,比如言语前后矛盾,或者对他人表现出不真诚的态度,这些细微之处触动了她内心深处对于“不可信赖”的警报系统。

其次,它与身体的生理反应息息相关。女性的身体比男性更敏感,也更容易受到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女人说“我感觉不舒服”或者“我感觉浑身不对劲”,这可能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想法,而是身体已经发出了信号。比如,焦虑时胃会抽搐,紧张时心跳会加速,甚至是对某些环境的“不喜欢”,都可能通过身体的某种不适感传递出来。这些身体的细微变化,也是构成“感觉”的重要部分。

再者,直觉和预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时候,事情并没有发生,但你就是能“预感到”结果。这种预感不像逻辑分析那样有条理,更像是脑海里突然闪过的一个画面,或者一个声音在说“是这样”。这种直觉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对事物之间细微联系的捕捉。我们能感知到空气中弥漫的微妙气氛,能捕捉到他人不易察觉的情绪波动,而这些信息汇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模糊的预判。

那么,女人所说的“感觉”的共性真的要远大于特异性吗?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如此。

虽然每个女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一无二的经历和性格,但这并不妨碍她们在对“感觉”的体验和表达上存在巨大的共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物学基础的相似性: 无论男女,人类的思维和情绪都受到神经递质、激素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女性在某些方面,比如情绪的细腻度、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度等方面,可能存在生理上的易感性。这使得她们更容易感知和处理复杂的情绪信息,也更容易将这些信息内化为一种“感觉”。
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 从小到大,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被鼓励去关注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去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之处。社会文化也常常将“女性的直觉”视为一种独特的品质,这种文化上的认同和强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女性对“感觉”的认知和运用。我们被教导去相信和倾听自己的感受,这本身就在构建一种“感觉”的文化。
处理信息的模式: 相对于男性可能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事实导向,女性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会将感性因素,即“感觉”,置于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她们更倾向于看到事物的整体和内在联系,而非孤立的片段。这种模式使得“感觉”成为她们理解世界和做出判断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运用和表达“感觉”上,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举个例子,当一个女人说“我感觉这个男人不靠谱”,她可能并没有具体证据,但她可能捕捉到了对方某些言语上的轻浮,或者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闪躲,亦或是眼神中一闪而过的自私。而另一个女人听到这句话,即使面对的是另一个男人,也可能因为对方身上类似的细微特质,而产生同样的“不靠谱”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共通性,就体现在对相似的“危险信号”的识别上。

当然,特异性也存在,而且非常重要。每个女人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承载了个人的独特经历、价值观和成长环境。同样的信号,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被解读出不同的“感觉”。一个曾经在童年遭受过忽视的女人,可能对朋友的短暂疏离就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而一个童年被过度保护的女人,可能对任何微小的独立尝试都感到不安。这种差异性,也让“感觉”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总而言之,女人常说的“感觉”,是建立在潜意识经验、身体信号和直觉判断之上的一种综合性感知。它虽然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但由于共同的生物学基础、社会文化影响以及信息处理模式的趋同,在很多方面,这种“感觉”的体验和表达方式,其共性要远远大于特异性。它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种对世界更深层次理解的途径。虽然我们可能无法用清晰的逻辑去解释它,但我们却能一次次地证明它的准确性与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人所谓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那种几十万年、几百万年进化沉淀下来的心理偏好,那种“潜意识”,是不需要经过理性思考和复杂逻辑的“慕强”。

所谓“阿尔法男”、“雄性领袖”,在最远古时期显然就是力气大的,跑步快的,个体武力和狩猎技巧强的,这类雄性成为一个小社群的核心。

随着狩猎(及对抗其他掠视者)的需要,“恐吓性视听展示”(audio-visual instimidation display)的能力,被发(jin)展(hua)出来,通过响亮的声音(集体发声),以及构建“强大的单一有机体形象”(集体统一动作)这个能力对远古人科动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因此,“恐吓性视听展示”的能手,也自带“阿尔法”。而“恐吓性视听展示”,便是人类音乐和舞蹈的起源。(本段参考Joseph Jordania的Why do People Sing:Music in Human Evolution)

再往后,智人的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社群规模进一步膨胀,沟通协调和团结凝聚的选择压力增大,语言能力,讲故事和忽悠能力,“想象的共同体”建构能力,都越来越重要。智人区别于其他人科动物,这些能力更强是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共同体建构还需要视觉符号,需要“图腾”,美术的能力就很重要了——当然音乐舞蹈能力对“跳大神”也很重要,集体歌唱有助于一大群人更快形成共同的语言,在短时间内熟悉彼此,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快速建立牢固可靠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凝聚力。

到了这个阶段,会讲故事忽悠,会装神弄鬼的,成了“领袖”。

以上这些史前时期的“选择优势”和“心理偏好”,便是进化沉淀下来的、全世界女人共性的“感觉”。

而“做题能力”和“阿尔法”、“领袖”的联系,在东亚也只有一千多年,在西方更是只有几百年,在黑非洲可能从来没有存在过。

当然,在部分封闭的特殊场景下,比如东亚特色的中学里,选拔性考试(只考笔试,哑巴也不会有劣势)淘汰率极高并且考上名校就有很大概率出人头地的年代,体育音乐美术这些都被屏蔽,做题能力(尤其是难度较大、需要智商的数学物理之类)被极度强调、甚至被确立为唯一价值尺度,那么,做题家也会因“成绩好”让很多女生(尤其是勤奋好学但成绩平平的那种)“有感觉”。当然,一旦脱离了这种环境,或“成绩好”和“前途光明”的联系被证伪,那这种“感觉”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注:“前途光明”特指能骑在别人头上当人上人的那种,比如学霸当了干部衣食无忧,“不读书”就找不到像样工作、连饭都吃不饱。而在高度扁平化的福利社会,不学无术的小混混也能靠吃福利打零工衣食无忧,甚至生活水平不比做题家差,那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各类“才华能力”的性魅力相关性,有个规律,就是在进化意义上越是底层、越早出现的、越是“潜意识”(不用经过复杂理解就能感知的那种),性魅力相关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学生的课程里,体育是最有性魅力的,这是几百万年进化中的核心生存能力,很多体育技能直接起源于狩猎/战争。可以说,运动健将的性吸引力,具有最深厚的进化心理基础。

音乐、美术这种史前时代就有的艺术,在智人进化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性魅力相关性仅次于体育,歌手、画家,也很有吸引力。

语文要一为二看待,语言也是史前时代就有的,在智人社群构建和组织协作等重要事项上,发挥了核心作用。但文字却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历史要晚近得多。日常生活中,“能说会道”的人,比“讷于言”的笔杆子(其实“笔杆子”这个词已经带有“工具人”的意味了),在情场上更游刃有余。

而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各种理工科,是离进化心理最遥远的东西,也是性魅力相关性最弱的。

小男生学吉他,是因为弹吉他这个技能本身就能撩妹,是追逐“基因提供者”的生态位;而为了撩妹而做题,肯定不是因为“做题”能力本身而吸引女生 而是“做题”和“功名利禄”的隐含联系(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联系越来越弱),追逐的是“供养者”的生态位。

八十年代既是“文学热”也是“科学的春天” ,但当时的男青年都知道撩妹要靠写诗,而不是靠“学好数理化”。方舟子,这个福建省语文单科状元,在中科大那种男女比例的环境里,都“与性爱有关的女友,现在想不起有哪个比较重要了,有的连名字都一时想不起来了”,“我的情诗涉及了太多的人,几乎一首一个对象,所以很难说哪位女友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少年班的数理化天才,不少却遁入空门,去“清心呱欲”了。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迭代,有些技能也会被同生态位的技能所替代。比如“会拍照”取代了“会画画”。泰坦尼克号时代,一穷二白的画家能靠给贵族小姐画“私房画”逆袭资本家。而如今,文艺青年则要靠玩单反“互免”骗炮了。

“唱跳rap”看似low逼,但这种原始人都会的东西,玩得好就是比现代人绞尽脑汁、掉光头发才能学会的高大上的理工科,更有性吸引力。

另外,东亚文化和教育体系是和这个规律反着来的。“音体美”这种最能提升性魅力的课程,是副科,可以被数学课随意挤占。尤其是体育,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现在很多小学体育课简直形同虚设,小小年纪就一副眼镜架起来。

“巧舌如簧”、“花言巧语”是贬义词,“讷于言”却自带褒义。

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男孩子,遇到那种从小崇尚体育而鄙视nerd,从小练习演讲辩论和各类语言表达而相对轻视数理化,各类文艺爱好自由发展的环境下的男孩子,假设外形、经济等条件一样,性竞争上也往往一败涂地。

关联阅读:

微信公众号:盖因斯

微博:盖因斯iFortun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