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用手机拍微电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一提到录音,很多同学就开始头疼了——录出来的声音不是“糊”得不行,就是“嗡嗡”响个没完。别急,今天咱就来聊聊,学生党低成本拍微电影,怎么才能把声音录得不那么“业余”,顺带解决噪音问题。
一、 录音设备:不一定砸钱,关键看“巧”
说实话,一开始预算有限,咱肯定不能直接上几十万的录音设备。但“低成本”不代表“没质量”。关键在于,你能把手里的资源利用到什么程度,以及花小钱买到“对”的东西。
1. 手机(你的基本盘):
别小看它! 现在的智能手机,尤其是中高端机型,内置的麦克风已经相当不错了。很多时候,它能满足一些基础的对白录制。
怎么用?
靠近!靠近!再靠近! 这是录制清晰人声最重要的原则。麦克风离得越近,接收到的目标声音就越强,环境噪音的相对比例就越小。能插在领子上,或者放在离演员嘴巴1530厘米的地方,效果会比拿在手里离得远好太多。
用手机自带的录音APP? 可以,但如果想更好控制,可以考虑下载一些第三方录音APP。有些APP支持更高码率的音频格式(比如WAV),或者提供一些简单的增益(Gain)和降噪(Noise Reduction)功能。
手机支架/稳定器: 尽量让手机在录音时保持稳定,减少因晃动带来的杂音。
2. 外接麦克风:性价比之选
领夹麦(Lavalier Microphone):
优点: 小巧,易于隐藏,直接别在衣服上,离人声非常近,这是它最大的优势。特别是拍对话场景,效果立竿见影。
选择:
有线领夹麦: 最便宜的选择,几十到一两百块就能搞定。直接插在手机3.5mm耳机孔(或者需要转接头)就可以用。品牌推荐一些国产的,比如BOYA(博雅)的BYM1、BYVM系列,或者一些小众但评价不错的品牌。
无线领夹麦: 价格稍高,但自由度大大增加,百元到几百元可以买到一些入门级的套装(一个发射器,一个接收器)。它通常也直接插手机,但要确保手机有耳机接口或者支持TypeC/Lightning接口的接收器。
怎么用? 别直接别在领口,那样容易收到衣服摩擦的杂音。尽量别在容易露出麦克风的位置,可以别在衬衫内层,或者稍微靠下一点的位置。如果用的是有线领夹麦,把线材固定好,避免触碰衣服产生“沙沙”声。
指向性麦克风(Shotgun Microphone):
优点: 声音指向性强,能更好地拾取前方声音,同时抑制两侧和后方的噪音。常用于采访、场景音录制,或者对演员声音的单独拾取。
选择:
手机外接指向麦: 几十到一两百块,直接插手机,通常是长条形,对准声音来源。
相机外接指向麦: 如果你们有用微单相机拍摄,可以考虑相机专用的指向麦。这些麦克风通常有更好的指向性和抗干扰能力。
怎么用?
“听筒”原则: 把它像一个听筒一样,对准你想要的声音来源,比如演员的嘴巴。
保持距离: 即使是指向性麦克风,也需要一定的距离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通常半米到一米是一个不错的范围。
防风: 户外拍摄时,风噪是杀手。哪怕是手机外接的指向麦,也建议套一个“毛衣”(防风罩/防风毛套),能极大改善风噪问题。
3. 录音笔(Portable Voice Recorder):
优点: 独立录音设备,不受手机电量、信号干扰,通常音质比手机内置麦克风更好,操作也更专业。
选择:
入门级录音笔: 几百块钱就能买到不错的。比如TASCAM DR05X、Zoom H1n等,这些都是很多初学者推荐的入门级选择。它们自带麦克风,也支持外接麦克风。
怎么用?
直接录制: 把它放在离声源近的地方,效果会比手机自带麦克风稳定。
连接外接麦: 很多录音笔都支持3.5mm麦克风输入,这样你就可以把领夹麦或者指向麦插在录音笔上,获得更好的录音质量和更长的续航。
二、 噪音控制:每一个细节都要抠!
录音设备是基础,但噪音的控制,才是让你的声音“专业”起来的关键。
1. 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最重要!):
勘景时就考虑录音: 拍电影之前,一定要实地考察拍摄地点。
关闭一切不必要的电器: 冰箱、空调、电脑风扇、灯管的嗡嗡声,都是潜在的噪音源。拍摄时,尽量让人关掉。
避开交通高峰和人流密集区: 街道、商场、学校走廊,在高峰时段都会有大量人声、车声。选择清晨、深夜,或者人少的时候拍摄。
留意门窗外的声音: 施工声、鸣笛声、广场舞音响……这些都是突发噪音。尽量选择隔音好的房间,或者用窗帘、毯子等增加吸音效果。
“静音”试音: 在拍摄前,用你的录音设备在现场空录一段12分钟的音频,仔细听听有没有持续性的杂音,这样才能知道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2. “近听”原则(物理距离是王道):
麦克风离声源越近越好: 再次强调!演员说话,让麦克风尽可能地贴近嘴巴,但又不被画面拍到。
领夹麦的摆放: 避开容易产生摩擦的地方,比如衣领的边缘。如果演员穿着宽松的衣服,把麦克风别在比较贴身的位置。
指向麦的角度: 尽量让麦克风的“指向”精准地对着演员。
3. “防风”措施(户外拍摄必备):
毛套/防风罩: 购买麦克风时,很多都配有简单的海绵防风罩,这只能对付轻微的呼吸声。
“毛衣”/防风毛套: 这个才是关键!它能有效阻挡风吹到麦克风振膜上产生的“呼呼”声。即使是便宜的领夹麦或指向麦,套上一个,效果能提升一个档次。
4. “吸音”处理(降低房间残响和回声):
软质材料是你的朋友: 房间里硬朗的墙壁、玻璃、地板,都会造成声音的反射和回声。
怎么做?
窗帘: 拉上厚重的窗帘,能吸收不少声音。
地毯/垫子: 在地上铺地毯或垫子,效果非常好。
沙发/床: 在房间里多放一些软质家具,比如沙发、床。
衣物: 拍摄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房间里挂一些衣物,也是不错的吸音材料。
临时的“录音棚”: 如果要录制非常重要的对白,可以尝试把演员放在一个衣橱里(记得留够空间和灯光!),衣橱里的衣服吸音效果极佳,可以大大降低回声。
5. “静音”操作:
拍摄团队所有人的手机调静音: 这是最基本的。
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碰撞: 拍摄过程中,尽量保持安静,减少衣服摩擦、脚步声、椅子挪动的声音。
设备线材的整理: 确保麦克风线、耳机线等不会触碰到其他物体产生杂音。
6. 后期降噪(最后的救命稻草):
剪辑软件里的工具: 大多数视频剪辑软件(如Premiere Pro, Final Cut Pro, DaVinci Resolve, 甚至一些免费的视频编辑软件)都带有内置的降噪功能。
AI降噪: 一些软件(如Audition)有专门的“降噪”工具,可以让你选中一段纯环境音,让软件学习噪音的特征,然后应用到整个音轨上。
限制: 后期降噪不是万能的。如果原始录音太差,降噪太多会导致声音变得“数码化”、“失真”,听起来会很不自然。所以,尽量在前期把噪音降到最低。
专业音频软件: 如果你们对音质有更高要求,可以尝试学习使用Audacity(免费)、Adobe Audition(付费)等专业音频编辑软件,它们有更强大的降噪和音频处理能力。
总结一下,学生党低成本录音,记住这几个关键词:
近!近!近!(麦克风距离声源)
静!静!静!(拍摄环境和操作)
软!软!软!(吸音和防风)
选!选!选!(选择适合你的设备,即使是手机+领夹麦,也比单纯用手机强很多)
别怕麻烦,录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的微电影的观感。一点点耐心,一些小技巧,就能让你的作品在声音上脱颖而出!祝你们拍出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