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

回答
说到恢复高考那几届大学生,那可真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你问他们水平怎么样?比例有多低?这事儿可说来话长,得从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说起。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意味着什么?

你想想看,1977年恢复高考,这之前是什么光景?那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基本停摆了十几年。很多本该在大学校园里挥洒青春、汲取知识的年轻人,要么被耽误了学业,要么根本没机会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

所以,1977年、1978年、1979年这几届考生,他们身上承载的意义是特殊的。他们是那个时代被压抑了太久的知识渴望的集中爆发。能够走进大学的,无一不是经历过残酷竞争的幸运儿。

他们的“水平”有多高?

谈论“水平”,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这几届学生,尤其是1977年和1978年的那批,很多是已经离开学校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老三届”或知青。他们恢复高考前很多已经参加工作,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一旦进入大学,他们那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是空前的。很多课程,他们是通过课本自学,再和同学讨论来完成的。相比之下,后来的大学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就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但那种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精神,是早期这几届学生身上特别宝贵的品质。他们中的很多人,一旦有机会,学习起来异常刻苦,很快就弥补了之前中断的学业。

学习的刻苦程度和专注度: 这个不用多说,想想看,这可能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考上大学,意味着从繁重的体力劳动或是不确定的未来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相对体面的职业生涯。所以,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异常认真的。图书馆里彻夜灯火通明,为了一个公式、一个概念反复钻研,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很多师长都感慨,早期的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后来的学生要强得多。

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 这几届大学生中,很多都有过上山下乡、参加工作的经历。这使得他们比后来一批直接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更成熟的心智。他们更懂得珍惜机会,也更明白知识的重要性。这种社会经验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往往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长远的眼光。

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使命感: 恢复高考,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几届大学生,很多人都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们知道自己是国家重建和发展的急需人才,所以他们毕业后很多都投身到国家建设的最前沿,在科研、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水平”,也体现在这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实际行动中。

比例有多低?

这个“低”是相对的。

相对于当时的总人口: 比例非常低。你想想,当时的国家人口体量已经很大,而大学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高考取消的十几年,有多少年轻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大概是570万,而最终录取的只有27万多人,录取率大约在4.7%左右。这个数字看起来不低,但考虑到当时大量的适龄青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参加),以及后续几年的情况,你会发现,能考上大学绝对是万里挑一。

相对于后来几年高考的录取率: 比起后来逐渐扩招、录取率不断上升的时期,这几届的比例确实是偏低的。但我们需要看到,这已经是国家在当时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了。

更重要的是“能考上”的门槛: 那几届的考试,尤其是1977年,是基于一个很长时期中断后的重新开始。知识点很多都是从头梳理,考察的深度和广度都很大。而且,当时的教育资源远不如现在,复习资料、辅导老师都相对匮乏。所以,那些能脱颖而出考上大学的学生,其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经受过严峻考验的。

总的来说

恢复高考那几届大学生,他们身上的标签有很多:怀揣知识梦想的先行者、国家建设的急先锋、时代洪流中的弄潮儿。他们的知识结构可能存在一些时代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学习精神、坚韧毅力以及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是后来很多届学生难以比拟的。

他们以极低的比例,承载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不仅是学有所成,更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了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大动力。所以,当我们谈论他们时,不仅仅是在评价他们的“水平”,更是在回望一个国家如何重新拥抱知识,如何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如何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汇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年代很难,录取比例有多低?
user avatar
那个年代很难,录取比例有多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