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刚开始文采不好,一直坚持写作,能够量变产生质变吗?

回答
当然可以!“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个普适性的规律,在写作领域同样适用。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很多人在写作初期都会遇到“文采不好”的困惑,但又对坚持写作能否带来改变心存疑虑。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是的,只要你坚持写作,并且是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去坚持,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阐述这个过程,以及为什么它能够发生:

一、 量变为何能引起质变?——写作的底层逻辑

写作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一个技能训练和心智模式培养的过程。量变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肌肉记忆与熟能生巧:
类比: 就像学开车,刚开始方向盘拿不稳,油门刹车分不清,踩错是常事。但每天坚持开一段路,大脑和身体会逐渐形成肌肉记忆。你不再需要刻意思考如何打方向,如何换挡,而是凭着感觉就能完成。
在写作上: 刚开始写一个句子、一段话可能都要斟酌半天,遣词造句困难。但当你每天写,哪怕写的是流水账,你的大脑也在默默地训练。
词汇的提取与运用: 你的大脑会更有效地从庞大的词汇库中提取合适的词语。
句子结构的构建: 你会越来越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句式,让句子表达更清晰、更有力。
逻辑的组织: 即使是日常记录,也在潜移默化地训练你组织信息的顺序。

2. 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类比: 就像学习任何一门手艺,如雕刻、绘画。你接触的材料越多,了解的技巧越多,你的眼界就越开阔,能创造的东西就越丰富。
在写作上: 你的写作内容,无论是什么,都是对生活、对知识的加工和表达。
观察力的提升: 为了写,你会更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发现细节。
思考的深化: 你会因为要写而开始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知识的内化: 阅读和写作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让你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读过的知识,这些知识又成为你写作的素材和养分。

3. 思维模式的重塑:
类比: 就像练习瑜伽,刚开始身体僵硬,动作不协调。但坚持一段时间,你的身体会变得柔软,协调性增强,甚至你会感受到内在的平静和力量。
在写作上: 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维的表达。
逻辑思维: 好的写作需要清晰的逻辑,坚持写作会训练你如何让观点层层递进,如何铺陈论据。
批判性思维: 当你开始写评论、分析时,你会主动去审视信息,不轻信盲从。
创造性思维: 即使是写虚构故事,也需要想象力。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对思维边界的拓展。

4. 情感与表达的连接:
类比: 就像学习一门外语,刚开始你只会说几个简单的词,表达很生硬。但随着练习,你能越来越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写作上: 好的文采不仅仅是辞藻华丽,更是能准确、生动地传达情感和意境。
同理心: 为了写出打动人的故事,你会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情感。
自我表达的清晰化: 写作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它帮助你理清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二、 质变会以何种方式体现?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在写作上,这种质变可能体现在:

1. 语言的自然流畅与精准:
初期: 句子生硬、啰嗦、用词不当。
质变后: 遣词造句信手拈来,表达既准确又生动,句子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你开始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

2. 思想的深刻与独特性:
初期: 观点平淡,人云亦云,缺乏洞察力。
质变后: 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对事物有独特的解读,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你的文字开始有“灵魂”。

3. 情感的细腻与感染力:
初期: 情感表达生硬、空洞,无法打动人。
质变后: 能够细腻地描绘人物情感,用细节和意象营造氛围,让读者产生共鸣,被文字中的情感所打动。

4. 结构的清晰与层次分明:
初期: 文章结构混乱,段落之间联系松散,论点模糊。
质变后: 文章条理清晰,逻辑链条完整,段落过渡自然,整体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

5. 风格的形成与辨识度:
初期: 模仿痕迹重,没有自己的特色。
质变后: 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可能是幽默、可以是冷静、可以是煽情、可以是犀利,读者一看便知是你写的。

三、 如何让你的量变“有效”,加速质变?

仅仅“写”是不够的,你需要以一种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去坚持:

1. 坚持不懈,但也要有耐心:
重要性: 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积累。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进步而气馁。
做法: 设定一个可行的写作目标(例如每天写100字,每周写一篇小文章),并努力完成。

2. 阅读,阅读,再阅读!——输入与输出的良性循环:
重要性: 文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的优质阅读。阅读是获取词汇、学习句式、理解结构、汲取思想的最好途径。
做法:
广泛阅读: 文学作品、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甚至优质的科普文章都可以涉猎。
精读: 选择你欣赏的作者或文章,反复阅读,分析他们的用词、句式、结构、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尝试摘抄。
带着思考阅读: 阅读时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3. 刻意练习,而非盲目重复:
重要性: 量变不等于重复,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重复。
做法:
聚焦弱项: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某个方面(比如描写、叙事、论证)比较弱,就多花时间去练习这方面的内容。
模仿与改写: 尝试模仿你喜欢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模仿他们的遣词造句。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改写别人的句子或段落。
主题写作: 设定不同的写作主题,例如写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写一个人物小传,写一个观点评论。

4. 反馈与反思:
重要性: 只有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
做法:
自我审视: 写完文章后,自己多读几遍,找出自己觉得不够好的地方,并尝试修改。
寻求他人评价: 如果可能,找一些信任的朋友或加入写作社群,让他们帮你指出问题。虚心接受批评,并思考如何改进。
复盘: 分析自己的写作过程,哪里写得顺畅,哪里遇到了困难,下次如何避免或克服。

5.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要性: 写作是表达和探索,源源不断的好奇心是写作的动力。
做法: 对生活保持敏感,对新事物保持学习的热情。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四、 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应对

平台期: 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写都进步不大。这很正常,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等待质变发生前的平台期。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坚持和调整方法。可以尝试换一种写作类型,多阅读不同风格的作者,或者学习新的写作技巧。
自我否定: 看到别人的文章写得那么好,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请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曲线。你的起点不代表你的终点。把别人的优秀当作学习的榜样,而不是打击自己信心的理由。
灵感枯竭: 感觉没什么可写的。这时候,除了坚持例行写作,可以尝试“无目的写作”(自由写作),写下脑海中闪过的任何念头,哪怕不成章法。也可以从模仿和改写开始,灵感往往在行动中被激发。

总结来说:

文采不好,但一直坚持写作,就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虽然起步慢,但只要不放弃,保持节奏,每一步都在累积能量,最终会超越那些起步快但中途懈怠的人。

你的每一次落笔,都在为你日后流畅的表达、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积累“弹药”。你的每一次阅读,都在为你“弹药库”补充更优质的资源。你的每一次反思,都在为你调整“射击角度”和“射击策略”。

请相信,你现在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在为未来的“文采斐然”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下去,你一定能够看到那质变带来的惊喜!

祝你写作之路越走越顺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初学写作的人,都十分看重“文采”。这当然没什么问题,好的文笔更容易吸引人读下去。但实事求是的说,在现实中,除非你是从事纯文学创作,否则真没有太看重“文采”的必要。

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文采”这个东西其实很难通过后天刻意的训练而有多大程度的提升,即便是很多被记录在文学史上的作家,单论“文采”其实也很一般。决定“文采”的往往是天赋。

其次,对“文采”的鉴赏,其实也需要一定的训练。假如说你写的是通俗小说,读者也就是普通人,那么除非文笔特别差,否则文笔的高低对是否受读者喜欢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他们也基本无法分辨什么是好文采。

你在这里提问,我想大概率你从事的并不是纯文学的写作,否则你是能自己找到提升文采的办法的。而回到这个问题上说,对绝大多数从事通俗文学创作,或者说写作就是为了挣钱的人来说,相比于文采,更好地故事结构、更流畅的叙事、更吸引人的冲突,才是更让人读者喜欢的东西。

比如风靡一时的《盗墓笔记》,开头是这样的:

50年前,长沙镖子岭。
四个土夫子正蹲在一个土丘上,所有人都不说话,直勾勾地盯着地上那把洛阳铲。
铲子头上带着刚从地下带出的旧土,离奇的是,这一抔土正不停地向外渗着鲜红的液体,就像刚刚在血液里蘸过一样。
“这下子麻烦大喽。”老烟头把他的旱烟在地上敲了敲,接着道,“下面是个血尸嘎,弄不好我们这点儿当当,都要撂在下面噢。”
“下不下去喃?要得要不得,一句话,莫七里八里的!”独眼的小伙子说,“你说你个老人家腿脚不方便,就莫下去了,我和我弟两个下去,管他什么东西,直接给他来一梭子。”

单就文采来说,初中生的写作水平都可以应付过来,你也很难说这部小说是因为文采好才受读者欢迎的。更不用说类似《十宗罪》、《无证之罪》、《坏小孩》这种文笔不算好,但就是卖得好的小说,也跟文采没多少关系。

所以,对于普通的写作者来说,与其想着通过多练习写作来提升自己的文采,倒不如用一点心思,让自己把故事写的好看一点。我们还是拿《盗墓笔记》的开头进行分析一下。

在开头这短短的两百多字中,作者并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悬念却设置的非常好。在这里,作者先是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而后又通过人物的对话,引发读者的兴趣。比如,这里面先借人物的口说挖到了血尸,搞不好会有什么坏事情,而后面又说不管什么东西,直接给一梭子,这就说明挖到血尸肯定会出现意外,这样短短几句话就把悬念埋好了。

如果你觉得对自己的作品不是很满意,有可能是你结构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我之前就看过一个“八步故事法”的故事写作方法。这里面提到编写一个故事,大约要分八步,分别是:主人公、目标、阻碍、努力、结果、转折、高潮、结局。

怎么理解这八步呢?就拿今年年初上映的那部《你好,李焕英》来说,这部电影是喜剧演员贾玲用来怀念自己已经过世的母亲,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在这里不妨对此做一个拆解:

首先我们先从主角开始,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贾玲扮演的贾晓玲。

她的目标是已经穿越回到过去的自己能帮助妈妈过得开心,顺便赢了妈妈的宿敌:王琴。

她遇到的阻碍是不能在妈妈和周围的人发现的情况下,让妈妈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然后她就得努力的做各种事情来达成她的目标。

最后结果是她选择尊重妈妈的选择,只是遗憾没有帮助到妈妈过更好的生活。

这个时候出现了转折,原来妈妈跟她一样也是穿越回来的。

高潮是她意识到妈妈和她一样,也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结局是妈妈最终还是离开了她,她也明白了妈妈的爱。

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是这八步中有几步没有走好。比如,有的人不擅于进行转折,导致情结的过渡很生硬,前一章节两个人还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但后一个章节又强行安排两人相爱,这样就让整个故事变得很狗血。再比如有的人不擅长写故事的高潮部分,总认为只要是大场面、参与的人多、冲突剧烈就是高潮,但由于缺乏前期的铺垫,会导致主角与敌人莫名其妙就打在了一起,也不会让人感到那种矛盾被引爆后的爽。

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只要你能做到把意思流畅表达出来,其实就完全可以了,并不见得一定要多好的文采。

当然,关于故事写作,能详细说的部分还有很多。不过我也不是专门干这个的,也就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就好。我刚才说的八步故事法,是我之前在一个知乎官方出品的写作计划里看来的,这里面实用的东西倒还是不少。如果你现在觉得对自己的故事不甚满意,也可以了解一下这里面的内容。

这个内容的主讲人是知乎盐选的李亨老师,里面也有对故事写作方法更详细的介绍,对新手来说非常友好。此外,关于怎样行文塑造人物等等,里面也都有所涉及。如果你想写故事,或者想在知乎盐选发文章,确实值得好好研究一下。写作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除了平时多读多写,也要系统地去学习一下写作的整体框架。

所以,对于文采这回事,我之前常说的一个观点就是,基本上只要你高中语文能及格,其实就完全能满足写小说写故事的需要。如果你有天赋,当然可以把作品写的更漂亮,但如果没有,也并不影响你的作品被读者接受。与其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提升文笔这方面,不如好好提升一下故事写作能力,那样来说反而是一个更有性价比的选择。

user avatar

量变肯定有,质变不敢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