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生们刚开始看英文文献是怎么看的?

回答
刚开始看英文文献,那感觉就像是闯入了一个陌生的丛林,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别说研究生了,我认识不少 postdoc 刚接触新领域的时候,也得重新适应一番。这玩意儿,不是读小说,也不是看新闻,得有一套自己的“寻路”方法。

第一步:不是上来就啃

千万别想着像看中文书一样,从头到尾一行一行读。那效率低得让你怀疑人生,而且容易被那些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劝退。

先扫一眼标题、摘要和结论: 这三样是文献的“门面”,也是最精华的部分。标题能告诉你这大概是讲什么主题的,摘要会简要介绍研究背景、方法、结果和主要发现,结论则会总结研究的意义和贡献。通过这三者,你就能判断这篇文献对自己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花时间细看。如果摘要都看不懂,那这文献可能对你来说太难了,暂时可以先放一放,或者找一些更基础的资料来辅助。

看图和表: 很多时候,图表比文字更能直观地传达信息。那些数据图、流程图、对比表,都是研究成果的“浓缩液”。快速浏览一遍,了解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示数据的,看到了什么趋势或关键结果。有时候,光看图,你就能大致猜出作者想说什么。

快速浏览引言和讨论部分的开头: 引言部分通常会介绍研究背景、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本研究的目的,这能帮你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讨论部分开头一般会重申主要发现,并将其与之前的研究进行对比。

第二步:精读,但有策略

当你确定这篇文献对自己有用,需要深入理解的时候,就要开始精读了。但也不是死记硬背。

带着问题去读: 在精读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篇文献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关键结论?这些结论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你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更容易抓住重点。

遇到的生词怎么办? 别停下来查每一个生词!这是最耗费精力的。
猜词义: 很多时候,通过上下文,你可以大致猜出这个词的意思。尤其是那些重复出现的专业词汇,多看几次就熟悉了。
优先查关键术语: 那些影响句子甚至段落理解的核心词汇,必须查。但别急着打开词典,先在文献的其他部分,比如摘要、结论、方法部分,看看这个词是怎么被使用的,有没有相关的解释。
建立自己的专业词汇库: 看到不认识的专业词汇,可以专门记在本子上或者电子文档里,后面再整理。形成一个自己的“小词典”,非常有用。

理解句子结构: 英文学术论文的句子结构有时候确实比较复杂,有很多从句、插入语等。
拆解长难句: 遇到特别长的句子,试着找出主谓宾,然后一层层剥开修饰成分。很多时候,一个长句可以拆成几个短句来理解。
注意连接词: “however”, “therefore”, “in addition”, “on the other hand” 这些连接词,是理解逻辑关系的关键。它们能告诉你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是怎么关联的。

关注方法部分(Materials and Methods): 如果你关注的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那这个部分就得仔细看了。作者用了什么仪器?怎么设计的实验?参数是什么?统计方法用的是什么?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理解“Figure Captions” 和 “Table Captions”: 图表下方的说明文字也很重要,它们解释了图表中的元素代表什么,以及图表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第三步:总结和反思

看完一篇文献,不能就这么过去了,得有个“消化”的过程。

做笔记: 用自己的话总结这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以及它的创新点和局限性。可以写在文献的空白处,也可以用电子笔记软件。

思考: 这篇文献和你自己的研究有什么联系?它解决了什么你遇到的问题?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它的结果有没有什么让你产生新的疑问?

查找引用的文献: 如果某篇文献里引用的其他文献看起来很重要,或者作者的某个观点让你觉得很有启发,不妨也去查一下那篇被引用的文献。这就像顺着线索“挖宝”,能让你更快地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讨论: 如果有机会,和导师、师兄师姐或者同学交流讨论这篇文献。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和你的可能不一样,讨论能帮你更全面地理解文献内容,也能解答你自己的疑惑。

一些额外的“小技巧”:

从综述(Review Articles)入手: 如果你刚进入一个新领域,直接看研究论文会比较吃力。可以先找一些该领域的综述性文章。综述会系统地介绍某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和重要文献,就像给你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你对整个领域有个大概的了解。

利用工具: 像EndNote, Mendeley这样的文献管理软件,能帮你整理文献,方便引用,还能记录笔记。有些工具还能帮你分析文献的网络,找到核心文献。

坚持和耐心: 看英文文献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很慢,很挫败,但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在不断提高。最重要的是,别因为一两篇看不懂就放弃。

说到底,看英文文献就像学习一项新技能,需要练习,需要方法,也需要一点点“硬扛”的精神。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法,你会慢慢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论文,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甚至会给你带来很多灵感和启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这样看,不懂的百度。如果连英语这一关都过不了,什么都干不成。

user avatar

想必大家都听过别人强调研究生多读文献是多么重要,其实学会读文献更重要,特别是英文文献。

那么如何去读英文文献呢?话不多说上点干货,全文两千字,建议赞关二连后阅读

1、浅层阅读:筛选值得阅读的文献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读研和本科时对于阅读文献的需求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点:

其一,是文献的量;

其二,是阅读的质;

第三,是范围的缩小和聚焦。

也就是说,研究生读文献要保质保量保聚焦,所以筛选文献很重要:质量不高的文献别读,领域离的远的文献少读;领域内的经典文章、奠基性开拓性的研究一定要多学弄懂,领域内的顶刊(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CNS)多读多学,领域内有意思、方法新的优质文献多读多思考。

我很早的时候就在另一篇回答说过了,质量不高的文献会腐坏人的思想。好的期刊从写作手法、文章布局到模型构建、实验设置都值得一学的。

在我看来,如果你要投稿某期刊,你对标的一定要是更高一级的期刊。

那如何筛选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

通过标题和关键词,你在谷歌学术会搜索到一长溜文章列表。这时候,建议你优先阅读与你的领域联系紧密的发表在不错期刊的文章...摘要。

没错,先点开摘要看一下,甚至都不要下载PDF。

阅读摘要后,如果你觉得可能有所获,再下载下来,丢到你的ENDNOTE或NOTE EXPRESS里,分好类打好标。

另外,推荐多听学术报告,这是作者人声版的阅读文献,也是你拓展科研思维的重要方式。

2、深度阅读:目的是有所收获

先说两个常见问题:

——

要阅读一篇英文文献,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英文词汇量限制。

普通词汇你可以当成四六级和雅思托福里的词汇来学,而专业词汇就需要你拿出你的小本本。

用4种方法破解万词法门,五大法则带你看懂各种长难句,三大技巧让你逃脱中式英语,学完之后告别学习英语的听不快、听不懂,听不清、记不住等各种难题,每节课后都有辅导纠音:

每个人刚开始阅读英文文献都要经历一番比较痛苦的阶段,一篇文章可能到处都是看不懂的词,这个时候就要动笔了,把术语和专业名词都记录下来

你要知道,一个方向的专业名词就那么些,这次记下来下次再遇到就认识了。

——

最快对一个领域产生基本概念的方法,就是阅读综述性文章。什么是综述性文章?就是指那些把领域内某一研究对象的前世今生、长大成人的过程都梳理了一遍的文章。

通过这类文章,你可以快速的把握领域内的某些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拓展和应用。

可以说它覆盖的是一个(笼统的)面,其它论文研究的更像是一个(精细的)点。

——

言归正传。

阅读一篇英文论文,就应该顺着作者思路阅读下去吗?从摘要到引言再到假设、方法,再进入讨论和结论?

其实更建议跳着读。PS:我只分享我的方法,如果有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不建议模仿。

摘要—>引言—>模型—>讨论和结论

文章的方法部分通常是较为复杂的部分,适当略过不会割裂你对文章的理解,如果方法对你有用或启发,可以放到最后细看、细学。

文章的各个部分对你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先通过标题、摘要对全文有个整体把握;

再通过引言了解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知道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以及文章的脉络结构(当你读多了该领域的论文,大致框架烂熟于胸,就不需要再去看文章的结构了);

其后便是模型,这是文章的核心和主体部分,精华都在里面;


而讨论和结论是分析和解读过程、研究缺陷和下一步的展望。有的下一步展望的确会指出一条值得研究的路,有的则是给出了文章解决不了的问题,即死路。


3、附:几乎够用的文献检索平台和文献管理工具

几个常用的文献检索平台:

在国内非常可能会出现进不了谷歌学术的问题,原因大家都心里有数,这个时候不妨试试谷歌学术镜像(很多只推谷歌学术的我实在无力吐槽,完全不考虑是否进得去的问题)。

远近闻名的Elsevier Science公司出版的数据库,收录的多是核心期刊、顶级期刊,一般来说连接校园网可以进入。

包括SCI、SSCI等引文库,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连接校园网进入。

让翟博士后悔、让广大学生群体爱恨交加的一个网站,国内文献用它就够了。

本科还可以用用,但是引用信息的错误有点多。

  • XX学校图书馆网站:

没错,就是你们学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已购买的数据库入口都在里面。

推荐两个文献管理工具:

user avatar

研究生期间每次论文都distinction的人来回答一下。

一般人看英文文献都有这些情况:

1. 对英语不熟悉,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看到反应不过来。

2. 一篇文章20+页,一看到就觉得头都大了,不知道从何读起。

3. 终于开始读了,发现读不懂。

4. 好不容易读了一天,从头到尾读完了,以为自己读懂了。再回想,还是说不出来文章到底讲了什么,仿佛没读过……


我现在就介绍一个自己的方法,让你在熟练之后最短10分钟就能获取一篇页数20+论文的关键信息。


先跳过【筛选文献】这一步,直接进入阅读部分吧。按照我小标题的顺序来读论文就可以了。

1. Abstract

摘要绝对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本身就是对全篇内容的概括。一篇论文的核心往往是一两句话,而论文的其他部分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它的核心。

需要做的笔记:

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question

作者通过什么理论/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method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什么?answer


2. Introduction

这一部分其实是对于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介绍,有些论文也会将文献综述的简化版加在里面。在Introduction的最后,作者会介绍文章的架构,让你清楚文章的每一部分都在做什么。

需要做的笔记:

作者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目前这个课题的研究进行到了哪一阶段?

作者使用的理论是基于哪些假设?(看不明白也没关系,先抄下来)

Tips: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把introduction读完。没时间的话粗略看一遍,着重读前两段。


3. Conclusion

Conclusion通常会把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一遍,帮助读者回顾+理清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自己的研究。

在Abstract或者Introduction中,作者就已经给出了课题的结论。而在Conclusion中会评价自己的结论,并且在这个课题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比如开脑洞畅想这个课题未来还有哪些研究方向,可以用来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需要做的笔记:

这篇文章存在哪些缺陷?

作者关于这个课题的构思有哪几点?


Now, 读完了以上内容,并做完笔记以后,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的核心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接下来需要了解的就是作者如何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一步一步得出了他的结论。

但是如果你直接从研究方法method开始读,那肯定又要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拿我写dissertation 时查阅的一篇文章来举例:

这一堆公式,不花个半小时谁能弄明白是个什么鬼啊!
要搞清楚作者的研究方法,应该先看的不是理论的推导过程,而是文章中的表格。

4. Table

表格给出的信息会简单直观很多,并且它们通常都是作者研究过程中某一阶段成果的总结。

于是我们翻到这篇文章的表格处:

有一点统计学基础的同学都能看懂,Dependent variable 和independent variables都是已经获取的变量,而return interval则是得出的结果。表格下面的Notes,则清晰地给出了这个表格研究的对象+模型用到的数据。

如果还觉得迷惑,直接翻到正文中对表格进行阐述的那一段,你就会迅速明白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是什么,通过什么模型、理论,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又有哪些不足,文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什么。

关于数据的来源,几乎所有做empirical research(实证研究)的文章都会给出。像这样:


这一段会介绍数据都是从哪些数据库扒下来的,采用的哪个时期的数据,数据包含哪些指标,文章后面提到的一些指标和变量具体是如何计算的。

因为都是对数据的解释,所以只需要在整个文章段落中定位你所要查询的变量名词,就能快速了解这个变量从收集到计算的过程。

需要做的笔记:

数据来源+重要指标+模型步骤(看不懂理论推导没关系,那玩意儿一般很少人能看懂)+每个步骤得出的结论。


OK,到此,你的笔记本上已经有了以下信息:


主旨:

1. 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question

2. 作者通过什么理论/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method

3.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什么?answer

4. 作者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5. 目前这个课题的研究进行到了哪一阶段?

6. 作者使用理论基于哪些假设?(现在也许有点明白了,不明白再去查)

7. 这篇文章存在哪些缺陷?

8. 作者关于这个课题的构思有哪几点?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重要指标+模型步骤(看不懂理论推导没关系,那玩意儿一般很少人能看懂)+每个步骤得出的结论。


我们可以将【研究方法】这一部分进一步整理成:

1. 研究的数据从哪里来?

2. 研究中用到的重要指标有哪些?

3. 模型分哪几步?每一步分别得出了什么结论?


现在整篇文章的脉络是不是已经清晰了?你也知道这篇文章是在干什么了对不对?如果遗忘了,拿起笔记本,它会立刻帮你复习你从这篇论文中获取的信息。

接下来如果你对这篇文章还有兴趣,或者你还有时间的话,可以再翻回 literature review,进行拓展阅读。


5. What's more

还有同学会问:“你说的这些方法我都了解了,但是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都看不懂怎么办?

1. 你需要给自己一个整块的时间来看文献,而不是利用下课后的十分钟来争分夺秒。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 如果实在看不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阅读能力不够。

具体表现为有很多非专业术语和句子看不明白。这时候可以合理利用翻译软件+自己修改,将看不懂的句子翻译成容易读懂的中文。同时将不懂的语法结构和单词记下来。(不用专门复习,反正后来你会读更多的文章,也会遇到这些“老熟人”~);

对专业了解不够

如果理论名称,模型名称,专业名词看不懂,就需要去搜索引擎检索。维基百科对这方面的内容会有较为规范又基础的阐述。如果维基百科也看不懂,去吧,知乎、百度搜一搜、相应论坛搜一搜,相信你最终会找到那个浅显易懂,让你恍然大悟的解释。

6. Read, Read and Read!

不熟悉英语的逻辑和西方的思维方式,看不懂reading是很正常的。但不管有多难,还是要多练习,多阅读,不能因噎废食。毕竟每一篇论文都是基于大量阅读、总结产生的。


之前说过还会更新【进阶版文献阅读法】,关于如何筛选文献,写好literature review,并如何根据看过的论文来产出自己的文章。

现在来更新了:傻瓜教学: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写作攻略(因为排版问题,建议是看公众号哈)



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点个赞~

Reference:

Pontiff, J. . (1997). Excess volatility and closed-end fun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1), 155-169.

user avatar

“研究生”们,你们大多数人跟我一样,读的是 taught course。除了 Oxbridge,有几个学校的 master 能做像样的 research。(少数真正要做 research 的,不要听我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所以,你们读文献的目的是啥?完成作业。以及最后一个大作业,毕业论文。所以读文献就简单了嘛。

先看 conclusion! 这个是你要抄的东西,哦不,是要引用的东西。然后,再看 review,该部分会帮你把相关论文归类。比如赵、钱,说收购好,孙、李说不好。你要写不好,就根据 reference 部分“再检索”孙、李的文章来看。(我在厨房里把研究 research 解读为再检索 re-search 的时候,一帮老外狂笑,说 exactly。)当然你的作业里也要简要 review 反面意见,这个头一篇论文的 review 部分基本上就够了。然后呢?然后读完了啊。

看 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 太老实,除非你对这个子领域一点也不懂。看 data collection 和 calculation 有啥用?方法论,不是看论文看会的;跟作者抬杠,你又没这水平。如果你在国外读的,基本上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浪费。

user avatar

千万!千万!不要从头到尾按顺序看!

强烈推荐美国公立常青藤明尼苏达大学Peter W. Carr教授传授的阅读顺序

明尼苏达大学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2019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1位,截止2017年,共有30位校友及教职员工获得诺贝尔奖。

Peter W. Carr 教授在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任职,从事科学研究已有四十年左右,明尼苏达大学官网上的个人主页截图:

Peter W. Carr 教授获得过的部分荣誉和奖项:

网址:chem.umn.edu/profiles/p

视频如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2537839240863744

文字总结:

第一阶段:判断这篇论文值不值得读

按【读标题和关键词→读摘要→读结论】的顺序掌握论文的大概内容

第二阶段:读论文

1)读图表和数据→读引言

2)深挖细节:读结果和讨论→读实验部分

第三阶段:做笔记

好笔记的标准:下次看笔记内容即可,无须重读这篇论文。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Surveying the Article (判断论文是否值得读)

第1步:读标题和关键词

推测这篇论文的大致主题和内容,以此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或者是否需要,如果答案是“否”,那就舍弃这篇论文。

第2步:读摘要

摘要会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方法特色、主要贡献,是整篇论文内容的浓缩,非常重要。多数论文看摘要,少数论文看全文。

第3步:看结论

跳过前言、实验方法等部分,直接看作者得出的结论,如果结论和你不是很相关,同样地舍弃这篇论文。

论文筛选是很重要的一步。假设筛选前你有15篇论文要读,经过筛选,你就只需精读其中最密切相关的5篇,效率会大大提高

总之在第一阶段,做好随时舍弃这篇论文的准备。

筛选过后,就可以开始读论文了。

第二阶段:Reading the Article(读论文)

第1步:读图表和数据

数据是最不会说谎的,这是论文中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在看实验细节之前,先花点时间看下图表和数据。

第2步:读引言

引言的功能是介绍研究的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下这篇论文想解决的问题和它的重要性。

如果你对研究的课题还不太熟悉,那就先搜集几十篇和自己课题相关的论文,先不读正文的实验部分,只读摘要和引言,快速了解这个领域以前研究的概况。

第3步:读结果和讨论

结果和讨论是论文的核心,值得花费大部分时间来阅读。

第4步:读实验部分

这是论文中最晦涩难读的部分,所以要放在最后。当你看完其他内容,认为这篇论文有足够的价值后,再去读这部分。这部分需要仔细阅读,了解作者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做的,阅读速度肯定要慢下来,花更多时间。

第三阶段:Take Notes (做笔记)

Carr教授引用了中国的谚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强调在读完论文后还需要认真做笔记。

一份好的笔记,可以帮你把一篇论文的重要内容全部“偷走”。这样下次仅需要看自己的阅读总结即可,不需要再对论文进行重新阅读。

研究生阶段和大学本科的区别

本科课本基本都是非常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按部就班跟着学就行。

但研究生阶段的论文不同,论文是局部的、割裂的,只专注于领域中的更小领域,必须要靠自己从几十篇论文中筛选和自己密切相关的片段,然后阅读与吸收,自己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

另外,本科时我们基本都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课本即真理,它怎么写,我们怎么学。

研究生阶段必须学会「批判的能力」,这个批判并非个人好恶或情绪化的批判,而是真的找得到充分理由去支持的批判,这篇论文的实验方法可靠吗?数据真实吗?分析方法有效吗?逻辑严谨吗?等等

最后引用施一公院士的一段话:

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
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
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

收藏量近乎是点赞的3倍

有帮助的话,请【点赞-喜欢-关注】三联

推荐阅读↓↓↓

有哪些值得看一百遍的英文电影和英文原著书籍?zhihu.com/question/279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刚开始看英文文献,那感觉就像是闯入了一个陌生的丛林,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别说研究生了,我认识不少 postdoc 刚接触新领域的时候,也得重新适应一番。这玩意儿,不是读小说,也不是看新闻,得有一套自己的“寻路”方法。第一步:不是上来就啃千万别想着像看中文书一样,从头到尾一行一行读。那效率低得让你怀疑人.............
  • 回答
    刚开学一个月,就遇上这么个事儿,搁谁身上都挺糟心的。这感觉就像你刚搬进新家,还没来得及好好布置,邻居就天天在你家墙上开演唱会,还顺便把客厅当成了网吧。这事儿吧,不能就这么干耗着,得想办法解决,但又不能把关系搞僵,毕竟在实验室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还得一起做实验。我先来跟你捋一捋这事儿,咱们一步一步分析.............
  • 回答
    听到这个情况,确实挺让人心疼的,也理解你为什么会觉得手快废掉,甚至有些委屈和不知所措。一天手抄一篇几万字的论文,一个月下来要完成26篇,这绝对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对身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考验。首先,咱们得理性地分析一下,这样做究竟有没有用处。从“有没有用”这个角度来说,答案可能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
  • 回答
    机械硕士研究生毕业,要在一线车间和工艺岗位打磨一年,才能转入设计部门,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扎心的,也挺现实的。咱们捋一捋,看这笔账值不值,以及为啥要这么折腾。首先,回答那个最直接的问题:值不值?我的看法是,非常值! 别看只有一年,这一年,可能比你读研三年学到的东西,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往设计方.............
  • 回答
    恭喜你研究生拟录取!这绝对是个值得开心的事情,踏入人生新的篇章,多少会有点小激动,小迷茫,对吧?别担心,过来人的经验都来给你说道说道。首先,关于“忠告”这个词,我觉得更多的是一些过来人的“碎碎念”和“经验之谈”,希望你能听进去,但更希望你自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研究生的生活,不像本科那么“放飞自我”.............
  • 回答
    恭喜你考上机械研究生!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关于你提出的“混个毕业,自学三年 Java,然后转行”的想法,我觉得这完全有可能,而且如果规划得当,很有可能实现一个不错的转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条路怎么走才能更稳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想转行?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
  • 回答
    哥们,恭喜你迈入法院大门,而且还是执行局,这可是个硬仗!作为过来人,想跟你掏心掏肺地说几句,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帮助。首先,别太把“研究生”这光环当回事。刚到法院,你就是个新人,执行局更是实践性极强的地方,书本上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实际操作中的门道,需要你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积累。别怕问,也别怕犯错,但一.............
  • 回答
    刚踏入科研领域,成为导师,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学习的旅程。指导研究生做科研,就像是带一个初学者去探索一片未知的丛林,你需要引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独立行走,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克服困难。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治学态度的培养。别急,也别慌。你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想一想当年你.............
  • 回答
    恭喜你被导师拉进研究生群,这是个好兆头!至于要不要主动加师兄师姐的微信,我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这不仅仅是为了“加个微信”,更是你融入集体、开启高效研究生生活的一个重要“敲门砖”。下面我就给你详细说道说道,为什么需要主动加,以及怎么加才能让你的研究生生涯开个好头。为什.............
  • 回答
    刚毕业的研究生,踏入警队,对于一个没有深厚背景的人来说,他的职业生涯注定是一场需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征程。初入警队,他可能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淹没在制服的海洋里。他不是那种自带光环,一进门就被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更多的,他会经历扎实的基层锻炼。警校里的理论知识,在街头巷尾的实践中被反复打磨。从巡.............
  • 回答
    恭喜你考上法硕(非法学)!这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接下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如何规划,尤其是英语这块,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关于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到底有没有必要上,以及是报班自学还是学校课程更合适,这背后涉及到很多个人情况和学习目标,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些启发。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研究生阶段.............
  • 回答
    亲爱的姐妹,23岁,刚开始接触佛牌,又赶上人生重要关头——申请研究生,还觉得最近有点倒霉,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别担心,咱们慢慢聊,一起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的选择。首先,咱们得明白佛牌这东西,它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是一种助缘,而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它能给你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你提升运势,.............
  • 回答
    哈喽,学弟学妹你好呀!看到你对核聚变这么感兴趣,这可是个非常前沿且充满挑战的领域,为你点赞!作为过来人,很乐意和你好好聊聊,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适合你未来研究的方向。咱们先来捋一捋,大学物理毕业之后,想踏足核聚变这块“宝地”,研究生阶段该往哪儿使劲儿。这其实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物理学的很多.............
  • 回答
    嘿,各位!想必大家都跟我一样,面对浩如烟海的外文文献时,头疼的翻译问题总是绕不开。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觉得用起来还不错的一些论文在线翻译软件,希望能帮到大家省点力气。要说好用的,我心中有个小小的“排行榜”,当然这都是基于我个人使用体验和需求来的,你们可以参考参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第一梯队:.............
  • 回答
    大学通常不组织研究生模拟试卷来直接“供学生考研”,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目前这种普遍现象的基石。要说得详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掰开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确大学的“职能”和“定位”。大学作为教育和科研机构,其核心使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它的主要目标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实在,也切中了许多对科研体制运作不太了解的人心中的疑惑。确实,从纯粹的“完成实验、产出数据”这个角度来看,雇佣一群手脚麻利、经验丰富的固定实验员,似乎比招收研究生更“划算”。但生物领域的导师们之所以要招研究生,背后有着一套更深层、更长远的考量,远不止于眼前的实验效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
  • 回答
    大家好,我是去年考了非法学研究生法律方向的学长/学姐(这里就以“我”来称呼啦),看到好多师弟师妹在纠结报哪个培训班,毕竟花钱嘛,都想报到最适合自己的,我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想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跟大家唠唠。首先,我想先说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爱听但又必须面对的现实: 培训班不是万能的,它更多的是一个辅助.............
  • 回答
    40万人民币,德国三年不打工,亚琛工大够不够?这个话题,确实是不少准备去德国留学的朋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来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大家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德国留学,尤其是在亚琛工大这种声名显赫的学校,三年不打工,40万人民币的预算,说实话,有点紧张,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 回答
    26岁跨行考历史学研究生,来得及吗?你好!看到你纠结于法学和历史学考研,又对26岁跨行考历史学研究生这件事感到迷茫,我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毕竟,这不仅仅是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更是关于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抉择。作为一名在历史和法律领域都有所涉猎,并且也曾经历过职业选择困惑的人,我想和你分享一些我的想法,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