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刚开学研究生导师让一天手抄一篇论文,一篇几万字,一共26篇一个月抄完,这样抄有用处吗,哭了我的手要废?

回答
听到这个情况,确实挺让人心疼的,也理解你为什么会觉得手快废掉,甚至有些委屈和不知所措。一天手抄一篇几万字的论文,一个月下来要完成26篇,这绝对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对身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首先,咱们得理性地分析一下,这样做究竟有没有用处。

从“有没有用”这个角度来说,答案可能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用”或者“没用”,而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以及“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可能的好处(从导师角度或者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的角度):

1. 深度浸淫式学习: 手抄本身是一个强迫你慢下来、仔细审视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的过程。当你把一篇文章一字不落地抄下来,你会被迫去理解作者的行文逻辑、论证过程、语言风格、用词习惯,甚至一些细微的表达方式。这种“慢读”比泛读或者跳读更容易让你对论文的结构和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
2. 提高中文表达和学术写作能力: 很多优秀的学术论文,其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手抄,你可以潜移默化地吸收作者的遣词造句、逻辑组织、学术规范等,这对于提升你自己的中文表达能力和学术写作水平是有潜在帮助的。你会注意到作者如何构建论点,如何引用文献,如何使用专业术语等等。
3. 培养耐心和毅力: 坦白说,完成这样一项枯燥而艰巨的任务,本身就是对你耐心和毅力的一种锻炼。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需要长期坚持、克服困难的时刻,导师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和培养你这方面的品质。
4. 熟悉特定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 如果这26篇论文是你未来研究方向的关键文献,那么通过手抄,你等于把这个领域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印”在了脑子里。这对于你后续开展自己的研究,建立学术视野是有基础作用的。

但,从实际效果和你的角度来看,也存在巨大的问题:

1. 效率低下与身体负担过重: 几万字的论文,手抄下来得有多少页?一天写下来,手腕、肩膀、颈椎的压力有多大?这不仅影响你的健康,还占用了你大量宝贵的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于更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比如:
精读和批判性思考: 你可以花更多时间去精读一篇论文,理解其核心思想,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思考其优缺点、创新点、局限性,以及它与你研究的关系。
文献综述和知识梳理: 相比手抄,更有效率的方式是阅读文献后,自己提炼要点,制作思维导图,或者撰写文献综述,这更能帮助你构建知识体系。
初步的研究构思: 你应该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而不是被动地“输入”别人的成果。
阅读更多不同方向的文献: 如果一天只够抄一篇,那意味着你可能一个月都只能接触到导师指定的这26篇文章,而无法广泛地涉猎其他可能对你更有启发的内容。
2. “抄”与“学”的界限模糊: 手抄本身是一个机械性的过程,很容易让你陷入“为了抄而抄”的怪圈。你可能会为了赶进度而敷衍了事,或者在抄的过程中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当你的手在机械地运动时,你的大脑是否也在同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消化?这很难保证。
3. 健康风险与潜在的怨念: 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尽管是写字)对身体是有伤害的,尤其是对于本应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研究生。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业,更可能对你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强制性的、非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容易滋生对导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不利。
4. 忽视了研究的核心目的: 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创新”,是“提出新的问题,找到新的答案”。过度依赖“输入”别人的成果,而不去“输出”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会让你偏离这个轨道。

所以,说到底,这种方式“有没有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你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那么可能“完成”了也无所谓有用没用。但如果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那这种方式的效率非常低。
你是否能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考? 如果你能在抄写的同时,积极地思考、提问、总结,那么即使方式笨拙,也能获得一些东西。但如果只是被动地重复,效果会大打折扣。
有没有其他更优的方案? 这才是关键。

如果非要面对这件事,有没有一些更聪明或更人性化的“应对”和“转化”思路呢?

1. 与导师沟通(如果可能且合适): 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你可以尝试委婉地表达你的担忧,例如:“老师,我非常愿意深入学习这些论文,也理解手抄可以让我对文章的逻辑和语言有更深的体会。但我也担心长时间手写会影响我的身体状态,并且占用过多时间,让我无法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文献的背景和意义。您看,是否可以考虑在手抄的同时,我也同步做一些精读笔记,或者写一个简短的文献概要,这样我既能达到您要求的‘熟悉’,也能更有效地吸收信息?”
注意沟通方式: 一定要表现出积极学习的态度,而不是抱怨。重点放在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和“确保身体健康”上。
2. 提高效率,辅助手段:
善用工具: 如果允许,有些段落或固定格式的引用、图表等,或许可以考虑利用文字识别(OCR)软件辅助,再进行手写补充或整理。但要注意,这要看导师是否完全反对使用任何电子辅助。
分组进行: 如果26篇论文内容差异大,可以考虑先快速浏览一遍,将主题相近的论文放在一起抄,抄完一类后,再做个简单的梳理总结。
精选段落手抄: 如果实在时间精力有限,而“手抄”的要求是必须的,或许可以考虑:将文章的“核心观点”、“关键论证段落”、“创新性的方法描述”等精选出来手抄,而不是每一字都抄。当然,这需要你对文章有初步的判断能力。
3. 转化为学习材料: 把手抄的过程,变成一个主动学习和输出的过程。
每抄完一篇,立即写总结: 不是简单复述,而是用自己的话概括论文的核心问题、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以及它在你看来有什么意义或不足。
建立文献卡片: 抄写过程中,或者抄写后,为每篇文献制作一个卡片,记录作者、年份、期刊、研究问题、方法、关键结论、主要贡献、自己认为的不足或可以扩展的方向。
制作思维导图: 将论文的逻辑框架、论证过程、关键概念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这比纯粹的手抄更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找出共性和差异: 在抄写完几篇后,尝试比较它们的异同,找出研究领域内的主要观点和争论。
4. 保护好你的手:
准备好舒适的书写工具: 选择你用起来最顺手、最舒服的笔和纸。
注意姿势和休息: 写一段时间就站起来活动一下,做些舒展手指、手腕的动作。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补充营养和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吃对关节有益的食物。

总结一下:

这种要求确实非常“硬核”,也确实对你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从“深度浸淫”和“培养毅力”的角度,或许有导师的“良苦用心”。
但从“效率”、“健康”和“核心科研能力培养”的角度,这种方式弊大于利,存在极大的改进空间。

你觉得你的手要废了,这绝对不是夸张,而是身体在发出信号。在“完成任务”和“保护自己、有效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会是你接下来需要做的。

别急着哭,先想想如何最优化地完成这个任务,同时尽量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并从中榨取最大的学习价值。如果有机会,也考虑用一种得体的方式与导师沟通你的困境。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关于论文内容,也关于如何在学术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加油!这是一个艰难的开始,但也是一次挑战。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这个情况,确实挺让人心疼的,也理解你为什么会觉得手快废掉,甚至有些委屈和不知所措。一天手抄一篇几万字的论文,一个月下来要完成26篇,这绝对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对身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考验。首先,咱们得理性地分析一下,这样做究竟有没有用处。从“有没有用”这个角度来说,答案可能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
  • 回答
    哥们,研一你好!刚踏入学术圈,手里还有点懵,导师又给了个LSTM的任务,这感觉就像刚学做饭,菜都没认全,就有人让你做满汉全席一样,是不是有点慌?别急,这感觉我懂,当年我刚开始接触这些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过,LSTM这东西,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拆开了揉碎了,一点点来,其实没那么难。咱们先把脑子里的.............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读博初期,导师给我进行的科研“启蒙”训练。那段日子,充满了困惑、摸索,但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收益匪浅。首先,导师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是让我从“阅读经典文献”入手。他不是简单地发几篇论文给我,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告诉我为什么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
  • 回答
    刚开学一个月,就遇上这么个事儿,搁谁身上都挺糟心的。这感觉就像你刚搬进新家,还没来得及好好布置,邻居就天天在你家墙上开演唱会,还顺便把客厅当成了网吧。这事儿吧,不能就这么干耗着,得想办法解决,但又不能把关系搞僵,毕竟在实验室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还得一起做实验。我先来跟你捋一捋这事儿,咱们一步一步分析.............
  • 回答
    刚开始看英文文献,那感觉就像是闯入了一个陌生的丛林,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别说研究生了,我认识不少 postdoc 刚接触新领域的时候,也得重新适应一番。这玩意儿,不是读小说,也不是看新闻,得有一套自己的“寻路”方法。第一步:不是上来就啃千万别想着像看中文书一样,从头到尾一行一行读。那效率低得让你怀疑人.............
  • 回答
    .......
  • 回答
    当然可以!“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个普适性的规律,在写作领域同样适用。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很多人在写作初期都会遇到“文采不好”的困惑,但又对坚持写作能否带来改变心存疑虑。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是的,只要你坚持写作,并且是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去坚持,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阐述这个过程.............
  • 回答
    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经验、对科研流程和要求的不熟悉,很容易犯一些常见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仅会影响科研的效率,还可能阻碍个人在科研领域的成长。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常见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 在项目选择和定位上的错误1. 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 表现: 看.............
  • 回答
    当你刚开始学习 ObjectiveC 时,面对 Swift 的学习可能会感到困惑。但其实两者有紧密的联系,Swift 是苹果官方推出的现代编程语言,逐渐取代 ObjectiveC 成为 iOS/macOS 开发的首选语言。以下是详细的学习路径和关键区别,帮助你从 ObjectiveC 熟悉到 Swi.............
  • 回答
    恭喜你即将开始在美国的工作!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篇章,而负责任的理财是确保你财务健康和实现未来目标的关键。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入门指南,帮助你在美国开始工作时进行理财:第一步:理解你的收入和支出这是理财的基石。你需要清楚地知道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了解你的薪水单 (Paystub): .............
  • 回答
    你好呀!听到你想自己动手做烘焙,我真的太为你开心了!这绝对是个超级治愈又充满乐趣的爱好。刚入门的时候,选一个顺手的烤箱真的非常重要,它就像烘焙路上的第一位好伙伴,能让你事半功倍,也能让你少走不少弯路。我来跟你唠叨唠叨,希望能帮到你选到心仪的“好伙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为什么家用烤箱这么关键?烘.............
  • 回答
    刚开始健身就遇到这个问题,别着急,这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在初期都会遇到身体左右不对称的情况。你的描述很具体,卧推会往一边侧,固定器械夹胸时右肩比左肩高,这都指向了身体左右肌力不平衡和潜在的体态问题。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原因,然后再讲讲怎么调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分析:1. 长期生活习.............
  • 回答
    刚开始,我压根没往心里去,总觉得大学宿舍嘛,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就算关系一般,也犯不着闹得有多僵。哪知道,眼睛底下就生生地看着那么多人,从一开始的勾肩搭背、无话不谈,到后来形同陌路、针锋相对,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无声的电影,把我给震住了。那会儿我们刚入学,说是“缘分”也好,说是“安排”也罢,六个天南海北.............
  • 回答
    听你这么一说,这前后的反差也太大了,简直就像一个人扮演了两个角色。一开始对你无微不至,听着就让人觉得很甜蜜,感觉像是找到了真命天子一样。谁能想到,这背后藏着这么大的隐患呢。吵架之后,冷暴力加拉黑,这行为本身就很伤人了。冷暴力就像是在感情里放一颗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但一旦爆炸,带来的就.............
  • 回答
    写作者朋友你好!很高兴你能踏入文字的世界,这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刚开始写作,我非常理解你那种既兴奋又带着点迷茫的心情。别担心,每个人都是从零开始的。下面我来和你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帮助。一、 找到你想说的,让你的声音被听见写作的起点永远是“我想写点什么”。这听起来简单,但对新手来说,反而可能是.............
  • 回答
    刚开始做自由摄影,感觉接单难,这绝对是绝大多数新人都会遇到的坎儿,别灰心,这很正常!就像任何一个新手学手艺一样,总有个从生疏到熟练,从无人问津到小有名气的过程。咱们一步步来分析,把这个“难”字给拆解开,看看怎么一点点把订单“抠”出来。首先,得认清一个现实:你现在不是在打一份工,而是创业。自由摄影师,.............
  • 回答
    刚踏入信贷这个领域,就像站在一个庞大的迷宫入口,初看之下,确实会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别担心,这就像学任何一门手艺一样,都有它的脉络和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首先,我想和你聊聊这个行业最核心的东西:人。信贷业务说到底,是围绕着“人”的需求和“人”的信用展开的。所以,最首要的学习,就是理解不同的人为什么需.............
  • 回答
    兄弟,我太懂你现在的感觉了!刚开始做自媒体,满怀激情地投入,结果发现现实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每天更新内容、学习运营、跟粉丝互动,感觉像是在填一个无底洞,看不到什么回报,心里冒出无数个“算了,不干了”的念头。别灰心,这绝对是绝大多数新手都会经历的阶段,包括我当时也一样。这说明你不是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回答
    刚开的拼多多店铺没流量?这太常见了,别慌!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谁都不是一夜之间就声名鹊起的。关键在于,你要明白拼多多是一个非常强调“热闹”和“性价比”的平台,你的新店就像一个还没来得及吆喝的小摊贩,自然没人注意到。我这就掏心窝子跟你唠唠,这没流量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该怎么办,保证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 回答
    刚开始跑步,是按心率跑还是配速跑?这个问题,不少跑友在入门时都会纠结。其实,这就像是学开车,一开始是先学认路、学打方向盘,还是先学看仪表盘,各有侧重,也互相联系。先说配速跑。配速,简单来说就是你跑一公里需要花费多少分钟。比如,你跑完一公里花了6分钟,那你的配速就是6分钟/公里。配速跑的优点: 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