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指挥棒”不是白叫的,大纲相对稳定,区分度相对稳定,总体来说是可预测可研究的。然后每年都是全国成千上万的中学&辅导机构一起研究你,把你吃透了,才能模仿你——这叫All for one。但考研不一样啊,且不说(毫无共性可言&要签保密协议)的复试阶段,初试除了统考之外也有一堆自命题的区别。如果你让学校为每个本校考生提供考研模拟,这叫one for all,这得是多大的人力物力?就算是教辅机构,主要也是做统考科目。各种自命题科目少不了各高校自己的毕业生开的小辅导作坊。
以上是战术层面的问题,再说战略层面的问题。
从毕业生输出方的角度来说: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希望毕业生不要当家里蹲,要么有工作,要么有书读,这两个目标没有优先顺序。而之所以现在考研的越来越多,主要和本科毕业找工作越来越难有关。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每个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然是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而不是让毕业生只能考研,延迟就业压力,把锅甩给下一个阶段。不能说因为就业形势不好学校就全力扶植考研就业弃疗了吧?
从生源输入方的角度来说:许多老师都很反感高分低能的做题家。相比之下,老师们当然更想带那些人格健全,积累扎实,最好有一点科研天赋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做题应试的考试高手。所以很多学校才会通过各种反套路的方式来避免自己被针对性研究,以减少考试高手入围复试。总不能自己又不收做题家但又专门训练做题家左右精分吧?
所以说,其实很多学校的学工、就业等部门,多多少少都是会为应届生提供一些帮助。个别老师也会对这个事情比较上心。但要想做到辅导机构那种程度,人力物力跟不上,也很难获得普遍支持。至于模拟考试这种事,就算是辅导机构也只能在少数比较标准、稳定的科目上做到,而不能覆盖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