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个剑桥之争中的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回答
在探讨“两个剑桥之争”的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这场争论的背景和核心内容。

两个剑桥之争(Cambridge Capital Controversy) 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中期,主要在英国剑桥大学(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和美国剑桥(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之间,关于资本理论和经济学基础的激烈争论。争论的核心是关于资本的测量、异质性(heterogeneity)以及利率变化对生产结构的影响。

简单来说,争论可以概括为: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剑桥,以萨缪尔森为代表):认为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同质的、可计量的“资本量”,并且经济体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有效地配置资本。他们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本的异质性,但核心在于资本的“总量”和价格(利率)的调节功能。
新剑桥学派(英国剑桥,以罗宾逊为代表):强调资本的异质性,即不同的机器、设备、技术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用途。他们认为,当利率发生变化时,资本的价值评估方式会发生改变,导致不同生产过程的相对盈利能力变化,从而可能引发生产结构的“逆转”(turnabout),这使得新古典派关于利率作为唯一有效配置信号的结论站不住脚。

现在我们来详细解释“技术再转折”(Technical Turnabout)和“资本倒流”(Capital Reversal)在这场争论中的具体含义:

技术再转折 (Technical Turnabout)

“技术再转折”是新剑桥学派用来反驳新古典综合派资本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尤其与生产方法或技术选择的排序(ranking of techniques)有关。

具体含义:

1. 异质资本与不同的生产技术: 新剑桥学派坚持认为,资本并非同质的。经济体中有无数种不同的生产技术,每种技术都涉及特定的机器、设备、劳动力和原材料组合。这些技术通常具有不同的资本密集度(capitalintensive)和劳动密集度(laborintensive)。
资本密集型技术: 使用更多的资本(机器、设备)和相对较少的劳动力来生产商品。
劳动密集型技术: 使用相对较少的资本和更多的劳动力来生产商品。

2. 利率作为资本的评价尺度: 在新古典综合派的框架下,利率是用来衡量资本的机会成本的。当利率上升时,使用资本的成本就越高,因此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更“节省资本”(less capitalintensive)的技术。当利率下降时,使用资本的成本降低,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更“资本密集”(more capitalintensive)的技术。

3. 排序(Ranking)与资本密集度: 为了分析,经济学家会根据不同的利率水平,对所有可行的生产技术进行排序。通常,排序的标准是“平均资本产出比”(average capitaloutput ratio)或“单位平均产品资本使用量”。在较低利率下,资本密集型技术可能更有效率(平均资本产出比可能更低),而在较高利率下,劳动密集型技术可能更有效率。

4. 技术再转折的出现: 新剑桥学派(尤其是琼·罗宾逊)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当利率从一个较高的水平下降时,经济体不仅会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技术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而且可能还会出现一个“倒转”的现象:原本在某个较高利率下最优的(例如,一个特定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在利率稍低一些时,反而不如另一个技术更资本密集但先前在更高利率下被认为次优的技术。

更具体的说,他们构建了一个“有效选择的生产技术序列”(sequence of bestpractice techniques)。假设经济体最初在非常高的利率下运行,只能使用非常劳动密集的技术。当利率下降时,它会转向一个稍微资本密集一些的技术。但当利率进一步下降到某个点时,经济体可能不仅会转向一个更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原本被认为次优的、比当前技术更不资本密集(尽管比初始技术更资本密集)的技术,突然之间变成了最优选择。

这种“再转折”意味着:
利率下降,资本密集度反而下降,或者不同技术之间的相对优劣顺序发生了颠倒。
资本密集度与利率水平之间的单调关系被打破了。

5. 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挑战: “技术再转折”是针对新古典综合派核心论点的一个强大反驳。如果利率的变化不能以一种稳定、可预测的方式(例如,利率越低,技术越资本密集)来引导生产结构的调整,那么以利率作为资本配置核心机制的新古典理论就会出现根本性的动摇。新古典理论假设存在一个可以衡量和比较的“资本存量”,并且利率可以清晰地指示哪种生产方式是最有效的。而“技术再转折”表明,由于资本的异质性和资本的价值评估问题,这种简单、线性的关系是不存在的。

资本倒流 (Capital Reversal)

“资本倒流”是“技术再转折”概念的一个更具体和形象的表达,它描述了当利率变化时,资本密集度与利率之间的“反向”或“非单调”关系。

具体含义:

1. 资本密集度与利率的期望关系: 通常我们期望,当利率(资本的成本)下降时,企业会采用更资本密集的技术来生产,因为资本的“成本”降低了。反之,当利率上升时,企业会转向更劳动密集的技术。也就是说,资本密集度应该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或者说,与利率的倒数呈正相关)。

2. “倒流”的出现: “资本倒流”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当利率从一个较高的水平下降时,并非所有技术都会沿着“越来越资本密集”的路径演进。 相反,在某个利率点,经济体可能会从一种技术(假设为技术 A,相对劳动密集)切换到另一种技术(假设为技术 B,比技术 A 更资本密集)。但当利率进一步下降时,经济体可能不会切换到比技术 B 更资本密集的技术,而是可能会切换回一个比技术 B 更不资本密集,甚至可能比技术 A 更不资本密集的技术(尽管它比初始状态下最好的技术更资本密集)。

简而言之:
高利率 → 技术 A(较劳动密集)
利率下降 → 技术 B(比 A 更资本密集)
利率进一步下降 → 技术 C(比 B 更劳动密集,甚至可能比 A 也更劳动密集,但仍优于原始状态)

这里的“倒流”是指,利率下降本应导向更资本密集的技术,但结果却是导向了一个“比之前更劳动密集”的技术,从而与直接的资本密集度与利率的单调关系“倒流”了。

3. 利率变化导致生产结构的“颠倒”: “资本倒流”本质上是指,利率的变化不仅影响了采用哪种技术,还可能颠倒了不同技术之间相对的经济效率排序。原本在较高利率下,技术 A 是最优的;在稍低利率下,技术 B 是最优的。但当利率进一步下降时,我们发现某个比 B 更劳动密集的技术(比如 C)反而成为了最优选择,这与利率下降应导致更高资本密集度的直觉和新古典模型的预测相悖。

4. 挑战了资本的“可衡量性”: “资本倒流”的概念进一步加深了对资本异质性问题的理解。由于资本是由不同类型的机器和设备组成,这些设备在不同的利率下会有不同的“价值”或“收益率”。当利率变化时,这些不同资本品的价格也会按不同的比例调整,从而改变了不同生产技术的整体盈利能力和成本结构。这使得无法简单地将资本视为一个可以统一衡量的总量,也无法简单地通过利率来预测生产结构的变动方向。

总结来说:

技术再转折(Technical Turnabout) 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描述了当利率变化时,生产技术之间的选择顺序可能发生非单调变化。
资本倒流(Capital Reversal) 是“技术再转折”的一个具体表现,特指在利率下降过程中,资本密集度也可能出现下降(即从更资本密集转向更劳动密集)的情况。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对新古典综合派资本理论的深刻挑战。它们揭示了在现实经济中,资本的异质性使得资本的测量和配置比新古典模型所假设的要复杂得多,利率作为唯一的资源配置信号的有效性也因此受到质疑。这场争论对后来的经济学思想,尤其是在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模型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我看此题一直没人回答,就回头翻了翻几十年前的旧文章,由于我只找到了萨缪尔森的片面之词,若有不足还请指正。


1:Reswitching问题和异质品加总问题的关系

在当时的撕逼战中首先产生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异质品的加总问题,不同于简单劳动或者土地,“资本”在物理上是异质的,柴油机和核反应堆怎么加总呢?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做法,异质品是用价格进行加总的,这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GDP,但资本的价格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金融学的说法,资本品的估价是按照市场上的利率来进行的,比如最为经典的DDM模型就指出:

其中,t是时间,Dt是每期现金流收益。

喜欢刨根问底的人肯定会问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利息”又是怎么决定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如新古典经济学家一贯主张的那样,他们会告诉你,这是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然而怎么度量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呢?这就要用资本存量和加总生产函数来度量。

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资本存量往往是由价格来进行加总,是由GDP累积形成。这就陷入了一个循环论证中,我如果不知道利率就不可能知道资本品的相对价格,我就没法加总资本品,然而我如果不知道资本存量,就不可能得到利率。

对此,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搬出了上古大神瓦尔拉斯。在原本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异质的资本品根本就没有加总,而是作为物理上的生产资料纯粹的按照自然单位来计量,但是这样就会导致不同资本品具有不同的利率。对此,新古典经济学表示这就是现实社会的常态:“竞争性活动中始终一致的利率,只有在投资者完全不考虑资本品的自然性质时才会存在。”(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

再者,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利息本来就是不统一的,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在建模时把异质资本品加总到了一起,但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模型还是金融学对资产的估价都只是其一种近似的定性分析的作用,可以看成一种“合理的”简化。

在这里,新古典经济学家们似乎站稳了脚跟。显然,新古典经济模型,如梭罗模型,拉姆齐模型等在除了劳动之外只有一种要素的情形下是没有这种循环论证的悖论的,其次,即便现实社会中有多种要素,新古典经济模型在定性分析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碍。新古典经济学家构建了以下逻辑链条1:资本即是被私有的实物生产资料,2:利润即是资本的报酬。3:利率取决于这些实物生产资料的稀缺性。4:不同实物生产资料可以有有不同的利率。5:加总异质品得到的宏观模型只是一个简单近似模型,得到的一个统一利率只是个用于定性分析市场的利率水平的代表,宏观经济学模型只关注均衡状态的边际变动,不用于精确定量每个行业的利率。

然而,剑桥的学者们依旧不依不饶,他们紧接着发出第二轮攻击,让新古典模型在定性分析上也看起来不是那么可靠,这就是reswitching的存在性问题。与物理上的复杂的资本品加总问题类似,reswitching的本质是一个时间上的复杂的投入顺序的问题。

资本品的边际生产力,取决于两种因素,自然禀赋和当前的技术水平。利率的变化显然不会直接影响大自然中资源的存量或分布,但无论是哪一派都认为利率会影响生产者对生产技术的选用。

在萨缪尔森宣布认输之前,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即便利率会影响技术的选用,它对于技术的影响也是单向的,即高利率会让厂商倾向于选用劳动密集性的技术,低利率的降低会让厂商更倾向于选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而且只要资本存量和利率的变化是单向的,技术的选用就是不可逆的。这一分析是许多新古典宏观模型“定性”成立的基础,如果资本存量在增加,那么利率就会降低,而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一降低,厂商就会倾向于选择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选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只会使生产函数和折旧的均衡交点向右移动,不会影响资本的进一步蓄积。

而reswitching现象一旦是存在的,就意味着利率的降低不一定会使得资本密集型技术更有利,厂商甚至有可能会随着利润率降低去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这样,即使在新古典完全竞争的理想条件下,唯一稳定的均衡点也未见得存在,厂商甚至有可能会随着市场利率变化的偶然在几种技术间反复横跳。“严格来讲,作为相对要素价格变动的结果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动,将引起可以替代的均衡稳定状态之间的瞬时运动”(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

这样的攻击让建立在希克斯的“工资和利息各自是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报酬”的论断之上的模型的定性意义都丧失掉了。


2:Reswitching为何能够发生?

这是由于资本和劳动连续投入过程的复杂性,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如梭罗模型,如果要完美适用的话,其实暗含了几种非常离谱的前提,这些假设比新古典学者常常摆在台面上的“完全竞争”,“完全信息”还要离谱得多。异质品加总问题指出的是这些模型只在“除了劳动之外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成立。而reswitching要指出的是这些模型“只在世界上只有期初投入,期末得到生产结果,每期投入均匀的技术”的前提下成立,

萨缪尔森(1966)举了一个没有机器纯劳动的例子。

他假设有两种技术,技术1需要投入7单位劳动(工资在投入当时就结算),一期后得到一单位白兰地,再过一期发酵后得到一单位香槟。技术2需要先投入2单位劳动,一期后得到一单位葡萄汁,等待一期后得到一单位红酒,再投入6单位劳动摇晃一期后得到一单位香槟。

如果工资是1块,利率是100%,那么,技术1生产香槟需要花费的成本就是(含发了工资后不能用这个工资收利息的机会成本),白兰地=工资7块+利息7块=14块,香槟=白兰地14+利息14=28块。

技术2生产香槟需要花费的成本是,葡萄汁=工资2块+利息2块=4块,红酒=葡萄汁4块+利息4块=8块,香槟=红酒8块+工钱6块+利息14块=28块。

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在利率50%的时候,两种技术得到香槟的成本也是一样的。

在利率是100%以上时,技术1的成本是低于技术2的,在利率50%以下的时候,技术1的成本也是低于技术2的,然而在利率处于50%到100%之间的时候,技术2的成本则低于技术1。

如果利息从100%以上逐渐跌到50%以下,那么厂商会先选技术1再选择技术2再选技术1,这个过程就是reswitching。技术1和技术2究竟谁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呢?

Reswitching为什么会发生呢?它的根本原因还是出于利率上,利率在庞巴维克和新古典经济学者那里,成了现在的一切东西和明天的一切东西比较的比例,但投入的过程未见的是均匀的,而有可能是复杂的,追求利率最大化在面对复杂的投入环节时有可能会让一个技术被弃用而又再启用。


萨缪尔森认为尽管在逻辑上reswitching完全可能成立,但是对reswitching的经验存在表示质疑,似乎还没有人找到厂商用回之前被废弃不用的技术成本还更低的例子。

如果新古典学者的这种简化的定性分析,尽管在逻辑上不能完全排除reswitching的意外,但在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似乎也是可取的。

reswitching的存在与否对新古典学说的攻击显然不如第一个问题那样致命,对异质品的加总问题的粗略回应注定了新古典宏观模型充其量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简化,有朝一日指不定会被新的东西给取代掉。

即便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也绝不是坚不可摧的,显而易见,一般均衡体系仅仅是在逻辑上达成了自洽,在经验上的支持依旧十分不充分,用训斥别人没有经验证据来保卫一个没有什么经验证据的理论。也无非是意识形态之争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两个剑桥之争”的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这场争论的背景和核心内容。两个剑桥之争(Cambridge Capital Controversy) 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中期,主要在英国剑桥大学(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和美国剑桥(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之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像是宇宙中的巧合,又像是隐藏着某种深邃的道理。我们常常会惊叹于两个素未谋面的文明,在相隔遥远、没有任何信息传递的情况下,竟然会不约而同地发明出如此相似的工具,尤其是像弓和剑这类基础性武器。这背后并非什么神秘的“宇宙共振”或“灵魂感应”,而是纯粹的、基于现实的逻辑和规律在起.............
  • 回答
    我无法直接观看视频或访问特定日期上传的视频内容,因此无法对眉山剑客陈平2020年9月22日的视频《回应最近的两个争议》做出具体的评价。不过,我可以提供一些通用的角度和方法,来帮助你自行评价这类视频内容,并且可以确保评价显得更自然,不像是AI生成的:在评价一个回应争议的视频时,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很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疑问,看到绝地武士和西斯在激烈的交锋中,那两道耀眼的光刃狠狠地撞在一起,却没有像激光束那样直接穿透,而是发出“嗡嗡”的声响,闪烁着电弧,这确实有点反直觉。要解释这个,我们得跳出我们日常对“光”的认知,进入《星球大战》那个充满“原力”和“科技”的虚构世界。首先,.............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聊聊“剑”和“箭”这对古语里的孪生兄弟,为何会拥有如此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读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语言演变和古汉语的发音规则,并非简单的巧合。首先,我们得回到古汉语的发音系统。现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其实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的。而“剑”和“箭”在中古时期(大.............
  • 回答
    练习剑道两周,每天都坚持,现在左手背有点疼,尤其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感觉麻麻的。这情况让我有点担心,不知道是不是动作不对,还是用劲太猛了。说实话,刚开始练的时候,我完全没想过会遇到这种问题。每天都兴致勃勃地跟着教练,模仿那些挥剑的动作。刚开始只是觉得有点酸胀,但这两天,那种酸胀感开始转化为一种隐隐作.............
  • 回答
    提起《古剑奇谭》,很多人心里总会下意识地蹦出“仙剑”这两个字,仿佛它们是同一个故事的姐妹篇,或者说,是某种传承上的必然联系。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简单的蹭热度,这背后藏着的是一段复杂而又深刻的行业情谊、玩家群体的情感投射,以及游戏类型本身的发展轨迹。一、同源而生的“表兄弟”:同出一门,渊源颇深要说.............
  • 回答
    这 situazione... 嗯,有點刺激。凱隱打野走上路,還送了劍姬兩波雙殺,這開局就挺難受的了。然後還想裸個收集者?讓咱們把這事兒捋捋,別急著下定論。首先,得明白點什麼事兒叫「打野凱隱走上路」。 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常規操作。凱隱的技能組,無論是紅凱定身增傷,還是藍凱斬殺穿甲,都更適合在野區發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如果我真的有这么一把无限长的激光剑,能不能把地球一劈为二,还有劈开后会发生什么。首先,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把“无限长的激光剑”。既然是无限长,那它的长度本身就不是问题了。关键在于激光剑本身的能量密度和切割能力。能不能劈开地球?理论上,如果这把激光剑的能量密度能够超过.............
  • 回答
    《三体》中不设置三个执剑者,任意两人按下按钮就能发送坐标,这种“三权分立”式的设计,虽然听起来很有制衡的意味,但细想之下,反而会暴露出一些致命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它与《三体》故事的核心逻辑和危机处理的根本需求是相悖的。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三权分立”式的执剑者设计。如果真的有三个执剑者,每个执剑者都.............
  • 回答
    唐刀与欧洲细剑,这两种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制式设计的冷兵器,在战场实战和个人对决中,各自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采和效能。要比较它们谁更适合战场,以及谁的杀伤力更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构造、使用方式以及它们所处的历史与军事背景。一、 唐刀:精炼的劈砍之王唐刀,顾名思义,是唐朝时期盛行的一种环首.............
  • 回答
    当两个实打实干活的同事离职,而老板没有进行任何挽留或沟通,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公司文化或个人决策逻辑。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影响及应对建议: 一、可能的原因分析1. 老板的管理意识不足 缺乏员工关怀:老板可能未意识到员工的离职对团队和公司的影响,认为“员工自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将现代的MMA选手和拥有正规传承的传统武术家置于古代跑镖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判断谁能活得更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跑镖”的具体情境,以及“正规传承的传武”和“MMA”所代表的技战术优势。古代跑镖的环境分析: 主要威胁: 劫匪/马匪.............
  • 回答
    这对初中生互相判卷子,一个判得狠,一个判得松,并且都是故意的,这背后反映了他们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性格特质:判卷子判得特别狠的初中生: 对规则和标准的极致追求,甚至走向僵化: 严谨与一丝不苟: 这种学生可能非常看重规则和标准。在他们.............
  • 回答
    两个人异地恋是否需要“天天联系”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答案。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你们的 关系阶段、双方的性格、沟通习惯、信任程度、生活节奏、以及对异地恋模式的共同理解 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为什么“天天联系”常常被提及?在异地恋中,“天天联系”往往被认.............
  • 回答
    这是一个既让人甜蜜又让人纠结的局面!恭喜你拥有了被两位优秀男生欣赏的机会。在做决定之前,不妨先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地分析和感受。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考虑方向,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第一阶段:审视与感受(冷静下来,倾听内心)1. 自我反思: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对感情的期.............
  • 回答
    当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关系剑拔弩张,甚至到了军事冲突的边缘,导弹从对方领土呼啸而来,如何判断它是否携带着足以改变世界命运的核弹头,以及是否需要启动那毁灭性的“二次打击”程序,这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生死考验。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严谨且充满压力的决策链条。一、 如何判断导弹是否装载了核弹头?这是一个极其.............
  • 回答
    莉莉和小雅,一对在一起五年多的情侣,她们的日常生活就像许多普通夫妻一样,但也因为她们彼此深深的爱恋,注入了更多的色彩和温度。清晨六点半,闹钟还没响,莉莉就会先醒过来。她会轻轻地从床上坐起,小心翼翼地不打扰身边熟睡的小雅。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一片柔和的光影。她会先观察小雅睡得香不香,有时候.............
  • 回答
    小猫咪刚到家两个星期,一开始还挺乖巧,最近摸它的时候就开始转头咬你,这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别急,这种情况其实在小猫身上挺常见的,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首先,咱们得先理解小猫咪为什么会咬人。小猫咪咬人,通常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它们的天性或者是一些不适应的表现: 玩耍过度或.............
  • 回答
    这感觉就像你住在两个性格迥异却又彼此依赖的兄弟姐妹家旁边。他们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生活节奏,但又因为血脉相连,总有些剪不清理还乱的联系。先说说我的感受。我住在一个城市边缘,而隔壁那个“亲戚”,用咱们话说,就是一个县级市。不是那种地理上被我们完全包围的那种,而是那种隔着一条河,或者一条不算宽的路,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