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学政治课完全没有达到设课的目的,很多学生甚至反感,认为花时间来学这种课还不如多设一门专业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或者说这些政治课还有没有必要设置?

回答
大学政治课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许多学生对其反感,甚至视之为“鸡肋”,认为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不如多学几门能直接关乎未来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这背后,反映的是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教学方法僵化、以及学生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那么,这种状况真的无药可医吗?政治课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堂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政治课为何令人生厌?症结何在?

1. 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许多政治课的教材内容,往往是固定不变的,更新速度跟不上飞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当课本上讲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对应,甚至与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来自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存在明显出入时,学生自然会产生质疑和抵触。他们感觉在“背诵一套过时的说法”,而不是在理解“活生生的现实”。

2. 灌输式教学,缺乏互动与思考: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默默记笔记。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权利。政治课本应是激发思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土壤,如今却变成了单向输出的知识来源。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内化和消化过程,自然难以产生认同感和兴趣。

3. 理论抽象,联系实际困难: 政治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辅以生动翔实的案例和逻辑严谨的分析才能被理解。然而,不少政治课在理论讲解时,往往过于空泛,缺乏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学生听不懂,也想不到理论的实际意义和运用场景,自然觉得学了也无用。

4. 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课件陈旧、PPT照本宣科、口头报告千篇一律……这些僵化的教学形式,让本应充满思想碰撞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即使课本内容本身有其价值,也会被糟糕的呈现方式所掩盖。

5. 评价机制僵化,重记忆轻理解: 很多时候,政治课的考核方式过于侧重对概念和理论的记忆,而非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考试范围固定,答案模式化,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死记硬背,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政治课的反感。

6. 价值引导的“用力过猛”: 诚然,政治课承担着价值引导的使命。但在实践中,有时这种引导会显得生硬、说教,甚至与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冲突。当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命令式说教时,反而容易激发逆反心理。

二、政治课还有没有必要设置?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看待。

从宏观层面来看,公民的政治素养,包括对国家制度、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公共参与意识,对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大学政治课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它试图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政治运行的基本认知,理解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培养公民意识。

然而,这种“必要性”并非意味着当前形式下的政治课就一定不可替代。如果政治课仅仅是为了完成形式,或者其内容和方法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认知和思维,那么其存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是否设置”,而在于“如何设置”和“设置成什么样子”。

三、如何才能让大学政治课“活”起来?改变之道何在?

如果我们要挽救这门曾经充满思想光辉、如今却陷入尴尬境地的课程,就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的微调,更是理念和内容的全面升级。

1. 内容革新:紧跟时代脉搏,回应现实关切。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不再是纯粹的理论讲解,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下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公平、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国际关系等)紧密结合。例如,讲“共同富裕”时,可以分析当前的贫富差距现状、政策措施及其效果;讲“科技自立自强”时,可以剖析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挑战和突破路径。
增加中国现实的案例研究: 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史、新时代的发展成就、以及在具体政策执行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作为重要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看到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
引入多元视角,鼓励思辨: 在讲解重要理论和政策时,可以适当引入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评价,甚至允许学生在合理范围内提出疑问和探讨。让学生理解政治学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和理解的学科。
关注青年学生的关切点: 将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如就业政策、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教育公平、住房问题、网络治理等)纳入教学内容,让政治课与学生的生活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2. 教学方法创新:从“灌输”到“启发”,从“被动”到“主动”。
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设置小组辩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理解和消化知识。
翻转课堂: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视频或阅读材料,课堂上则集中进行讨论、答疑和深入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高质量的在线课程资源、互动式课件、虚拟仿真实验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讨论、作业提交和反馈。
邀请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参与: 邀请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或亲身参与政策制定的官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直接听到最前沿的声音和最真实的实践经验。
鼓励跨学科融合: 将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相结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政治现象,避免政治课的“孤立化”。

3. 评价体系改革:从“记忆者”到“思考者”。
多元化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的期末考试模式,引入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调研等。
注重能力而非死记硬背: 评价标准应侧重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辨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提供更具建设性的反馈: 对于学生的作业和表现,给予更具体、更具指导性的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改进。

4. 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考察: 确保教师对所教授的理论有深刻理解,并能结合最新的社会现实进行解读。
加强教学方法的培训: 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和与学生的互动能力。
激励教师的创新和热情: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尝试。

四、重新审视政治课的价值:它是否真的“没用”?

如果上述改革能够有效实施,政治课并非“没用”。它能够帮助学生:

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提升政治判断力和辨别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具备分析和判断政治信息的能力,不被虚假信息误导,是公民的基本素养。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激发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热情。
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方向,从而为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更清晰的视角。

结语

大学政治课并非天然的“敌人”,也不是毫无价值的负担。它的困境在于“教”与“学”之间的隔阂,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脱节。如果能以开放的心态,大胆进行改革,将其从枯燥的说教转变为启发思考的平台,从简单的知识灌输转变为与现实对话的窗口,那么政治课完全有可能重焕生机,成为学生乐于接受、受益匪浅的课程。这需要教育者、管理者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去探索一条真正有意义的教学之路。否则,仅仅停留于“没用”的论调,只会让本应承载思想启蒙功能的政治课,在大学教育的体系中继续边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大学的政治课确实不太行,无论是帅松林肉麻的吹捧,还是韦氏围棋,显而易见都非常荒谬,与思想、政治这些并不搭得上关系,我觉得取消是可以的。

不过多设一门专业课,少上一门政治课,那学生的负担增加不少,与其他院系的同学社交的渠道也减少一个,这并不是什么好的方法。把政治课改成party类型的,可能比较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