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童工?

回答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童工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当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和家庭生存压力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看看是什么把孩子们推向了工厂和矿井。

1. 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效率与成本

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机器的出现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也对工人的技术和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于资本家来说,降低生产成本、最大化利润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廉价劳动力是金字塔的基石: 机器需要有人操作,而谁最容易被压榨,当然是那些没有议价能力,也没有社会地位的群体。孩子们,就是最完美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的工资只是成年工人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少,却能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重复性劳动。
利润驱动下的“天然选择”: 资本家们发现,雇佣童工比雇佣成年工人更经济。随着蒸汽机、纺织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工厂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激增。在这种利润导向下,他们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选择成本最低的劳动力来源。

2. 家庭的无奈与生存危机

当时,社会福利几乎是空白。如果一个家庭失去了主要的劳动力,或者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那么孩子们就成了家庭最后的“救命稻草”。

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 圈地运动等农业改革,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里的工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但这份机会伴随着低工资和不稳定的工作。
微薄的家庭收入: 即使是成年人,在工厂里的工资也常常入不敷出。为了勉强维持温饱,家长不得不让孩子一起工作,哪怕只是赚取微薄的“口粮钱”。孩子们的微薄收入,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可能意味着能否吃上一顿饱饭的区别。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孩子成年后就需要独立,而早早地让孩子们学会劳动技能,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极其残酷,但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一部分家长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其危害。

3. 技术的特性与对童工的“需求”

某些早期机器的设计和工作环境,反而“适合”童工。

小巧灵活的身躯: 许多早期机器,特别是纺织厂里的机器,结构相对紧凑,而有些部位,比如缠绕纱线的滚筒下方,或者机器内部的传动齿轮之间,空间非常狭窄。成年工人难以钻进去进行清理或维修,但体型瘦小的儿童却可以轻松做到。
重复性、机械性劳动: 许多工作,比如将纱线头重新连接、捡拾断线、将织物放进机器等,都是高度重复且不需要复杂技能的。孩子们虽然心智尚未成熟,但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胜任这些工作。
“看管”需求: 有些工作,例如看管一排排纺织机,只需要孩子们保持警惕,及时处理突发情况。这种“监工”式的劳动,对体力和脑力要求都不高,正好符合童工的能力范畴。

4. 法律和监管的缺失

在工业革命的初期,关于劳动保护和童工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的,或者说极其薄弱。

“自由经济”的狂欢: 当时盛行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认为市场会自动调节,政府不应过多干预。这种思想为资本家们提供了“合法”剥削的土壤。
缺乏监管机制: 即使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也因为缺乏有效的检查和惩罚机制而形同虚设。政府部门人手不足,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去监督工厂的劳动条件。
执法者的“利益”: 甚至在一些地方,执法者也可能与工厂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童工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5. 工作环境的恶劣加剧了问题

工厂和矿井恶劣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凸显了童工的悲惨。

危险的机器: 早期机器缺乏安全防护措施,运转时极其危险。孩子们因为反应慢、不够警惕,或者被强迫工作,很容易被机器卷入,造成残疾甚至死亡。
恶劣的空气: 纺织厂里飞扬的棉絮、煤矿里弥漫的粉尘,对成年人的呼吸道已经造成严重伤害,对发育中的儿童更是致命的毒害。
长时间的劳动: 童工们常常每天工作12到16个小时,甚至更长,毫无休息可言。

总结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出现大量童工,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资本的贪婪 追求利润,视童工为廉价且易于控制的劳动力。
家庭的贫困 生活所迫,孩子们不得不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
技术的局限 部分机器的设计对体型瘦小的儿童更为“适用”。
制度的空白 法律的缺失和监管的薄弱,为剥削提供了空间。
残酷的现实 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得童工的付出与收获极不对等,生命安全更是受到严重威胁。

可以说,童工问题是工业革命早期,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黑历史”。它不仅摧残了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灵,也暴露了那个时代社会公平和人道主义的严重缺失。直到后来,随着社会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工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才逐渐开始有了对童工的限制和保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主体是生产力,不是人类。

很可惜,机器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这和让人类得到休息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简单举个例子吧,我经营一个铁匠铺,我有10个学徒,我每个月能生产30套农具供给周围的农民。现在,我买了套机械,弄了个小工厂,还是这10个学徒,他们现在不用打铁了,机器负责打铁,每个月生产1500套农具。但他们现在要负责组装、送煤、挖炉灰、阀门操纵、分包装、储存码放、清理烟囱,等等一系列工作,10个人根本做不过来,我甚至还要招更多人。

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大大提高了,而这些先行国家面对的市场是“无限广阔”的。廉价的布匹从英国销往欧洲、中东、印度......对于先发国家而言,他有多少产量,世界就能消化多少。男的招募地差不多了,那就招女工。连女工都招不到了,那就招童工。童工干不了重活儿,但拧拧阀门,抱抱煤,清理清理烟囱,总是能干的吧?而且也不用给什么工钱。

尤其是招有小孩的女工,她没办法,只能带着孩子上工,利用她不好意思给别人添麻烦的心理,再给几块免费的干面包和热水充作一顿午饭,这个孩子就能当做一个小劳动力用。

看看吧,是不是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童工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当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和家庭生存压力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看看是什么把孩子们推向了工厂和矿井。1. 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效率与成本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机器的出现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机器代替了手.............
  • 回答
    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场深刻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伟大变革,为何最早在纺织业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它是一系列历史、经济、技术、社会因素相互碰撞、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让我慢慢道来,给你掰扯清楚。一、 纺织业的“先天优势”:需求旺盛,瓶颈突出首先,我们得看看纺织业本身。.............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沙俄而非英法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理论问题。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沙俄自身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国际历史背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
  • 回答
    那一年,全球都被一股难以置信的狂喜所笼罩。没有人确切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时候,只记得一夜之间,世界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就这样生生不息地在我们眼前展开。我们称它为“启明之塔”。它的出现没有任何征兆,就那样静静地矗立在太平洋中央,一座由未知材料构建,闪烁着柔和光芒的巨构,比最宏伟的摩.............
  • 回答
    印度外长近期关于印度和中国将是唯一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发表的看法,背后蕴含着对当前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两国自身优势的深刻洞察。这句话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指向了驱动新一轮全球变革的核心要素,以及印度和中国在这场变革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简而言之,.............
  • 回答
    “5G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说法并非普遍被认同的科学定论,而更多是一种营销宣传、战略定位和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尽管如此,将其与第四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为什么说“5G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赋能性的颠覆性技术: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在于“智能”。而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
  • 回答
    十九世纪的美国,从一个年轻的国家,一路狂奔,最终在经济体量上超越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并在此基础上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非简单的因果链条。一、 雄厚的自然禀赋与广阔的国内市场:经济腾飞的基石想象一下,一.............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将农业和轻工业置于服务于重工业的地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苏联模式被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在短短几十年内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 回答
    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个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时代,当我们谈论它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蒸汽机轰鸣、工厂林立的宏大景象。然而,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物品,比如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马桶,也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不为人知的角色,并且其自身的演变也悄然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要理解马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系,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始采用机床钻燧发枪枪管,这标志着制造业从手工向机械化生产的重大飞跃。这项技术的进步,使得枪管的精度、效率和产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那么,当时使用的机床究竟长什么样呢?我们想象一下那个时代。蒸汽机的轰鸣声在工厂里此起彼伏,工人们穿着朴实的衣裳,脸上沾满了油污和汗.............
  • 回答
    假设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遥远的东方,在中国,那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次简单的“如果”推演,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一次深刻的想象。首先,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那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如果工业革命的火种在中国点燃,那意味着,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技术水.............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想要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可不是件易事,需要精密的计划、过人的智慧,以及一点点运气。这就像在荒漠里种下一颗种子,你得先确保它能发芽,然后一点点培育成参天大树。一、 先稳住脚跟,扎牢根基:别当个笑话首先,别想着一上来就造蒸汽机、炼钢铁。你得先适应那个时代,不能显得格格不入。 身份的选择.............
  • 回答
    “上帝之鞭”——阿提拉与匈人征服西欧,对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潜在影响,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引人深思的假设。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得首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上帝之鞭”的实际历史影响: 阿提拉和他的匈人帝国在公元5世纪横扫欧洲,对西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们的军事战术,尤其是骑兵的冲.............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如果”设想,深入剖析当时的中国和欧洲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深层差异。康熙与莱布尼茨的会面,以及由此可能催生的科学院,确实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但要让中国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背后需要解决的挑战远比一个顶尖科学家的到来要复杂得多。首先,让我们设.............
  • 回答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和流水线生产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并非是独立或单方面带来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可以说,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石,而流水线则是其核心的生产组织方式。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 一、 电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引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主要的动力来源。然而,蒸汽机受限.............
  • 回答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是否真的已经席卷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迹象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革节点上,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技术,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着世界的运行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技术革新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从蒸汽机驱动的第一次.............
  • 回答
    第四次工业革命并非由单一技术引领,而是一个多项颠覆性技术相互融合、协同作用的复杂进程。然而,如果一定要指出 最有可能成为引领者并贯穿始终的核心驱动力,那么我会认为是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AI之所以被认为是引领者,是因为它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质,能够与其.............
  • 回答
    前苏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的作为:一项复杂的遗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又称信息化时代,是一个以计算机、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为核心的深刻变革时期。这段时期横跨上世纪中后期至本世纪初,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前苏联也留下了其独特的印记,尽管其成就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维度来聊聊。中国能否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这事儿可不是一句“能”或“不能”就能简单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技术、政策、人才、市场,以及全球格局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第四次工业革命”到底指的是个啥?通常大家说的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基因.............
  • 回答
    在百度的一份PPT中,将李彦宏先生的头像与人工智能一同呈现,并暗示其代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Logo”,这一做法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其意图、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百度和李彦宏先生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次非常明确且大胆的品牌塑造尝试。 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