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外长说印度和中国会是唯二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什么意思?

回答
印度外长近期关于印度和中国将是唯一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发表的看法,背后蕴含着对当前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两国自身优势的深刻洞察。这句话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指向了驱动新一轮全球变革的核心要素,以及印度和中国在这场变革中的独特地位。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简而言之,它指的是由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生物技术、量子计算、机器人技术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融合驱动的深刻变革。与前几次工业革命不同,它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对人类生活、工作乃至社会结构的全面重塑。这次革命的特点是速度、广度、深度和系统性的转变。

那么,为什么印度外长会特别点出印度和中国?这背后有多重考量:

1.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的基石:

中国: 毫无疑问,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展现了惊人的科技进步速度。在人工智能、5G通信、电子商务、数字支付、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前沿领域,中国不仅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还在研发投入和商业化应用上表现出色。中国拥有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持,这些都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要素。中国在推动技术落地,将其转化为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和改变民众生活方式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印度: 印度虽然在一些基础科学研究上可能与中国存在差距,但其在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创新以及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科技)的应用开发方面,拥有非常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优势。印度拥有全球最多数量的IT专业人才,并且其国内的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拥有庞大的年轻、技术娴熟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在软件服务和“数字印度”倡议的推动下,印度在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

2. 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

中国: 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意味着本土技术可以得到快速的验证和推广,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并进一步驱动创新。从电子商务到自动驾驶,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率都非常高,这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印度: 印度同样拥有近14亿人口,并且其人口结构年轻化,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对数字服务的强劲需求,以及对便捷、智能解决方案的渴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驱动力。印度政府也在大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这为新技术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

3. 独特的战略和地缘政治考量:

“抓住”的含义: “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仅是参与,更重要的是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技术的引领者和受益者。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拥有强大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战略主动权。
中美欧的三角关系: 第三次工业革命由美国主导,欧洲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格局正在重塑。在当前中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度外长的表述可能带有一定的战略意图,即强调印度和中国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有能力和潜力在全球科技竞赛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挑战西方在某些领域的垄断地位。
新兴经济体的代表: 印度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发展中经济体,它们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表现,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尤其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科技转型具有示范效应。

4. 供应链和制造能力的韧性:

中国: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这是将颠覆性技术快速转化为实体产品的重要保障。从半导体制造(虽然仍有挑战)到新能源汽车生产,中国在供应链的完整性和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
印度: 印度也在积极发展其制造业,并致力于提升本土供应链的韧性。通过“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等计划,印度希望吸引更多高科技制造业投资,并提升本土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给自足能力。

那么,这句话可能隐含的更深层含义是什么?

对现有格局的挑战: 这句话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传统的西方科技强国(如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在某些方面虽然仍保持领先,但可能因为发展模式、人口结构、市场规模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策略不同,在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方面,不如中印两国具有“先发优势”或“规模优势”。
双边合作或竞争的微妙平衡: 印度外长将印度和中国并列,这本身就很有意思。尽管两国在地缘政治上存在复杂性,但这种表述也可能暗示在科技创新领域,两国可以存在某种形式的合作(例如在共同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科技应用),或者至少在争夺全球科技领导权方面,中印两国是主要的参与者和竞争者,而其他国家则可能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强调“本土化”和“接地气”的创新: 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高深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应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例如改善医疗、教育、交通、能源等领域。印度和中国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多样化的社会结构,这使得它们在开发能够适应不同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并能在本土大规模推广的技术方面,拥有独特的经验和优势。

总而言之, 印度外长关于印度和中国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论断,是基于两国在科技研发、人才储备、市场规模、制造能力以及战略定位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这并非简单的自我吹嘘,而是对全球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判断,也反映了印度在全球舞台上提升自身地位的愿望。同时,它也暗示着全球科技的中心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而中印两国将成为这场变革中的关键驱动者和受益者。当然,是否能真正“抓住”并引领,还需要看两国在持续创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让我想起来联想总裁杨元庆的一条微博,内容如下:

2016年11月16日晚,在丁磊的饭局我和雷军、余承东约定。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未来联想、华为、小米要携手做到全球智能手机Top3,先一起跨越苹果、三星,再来争高低。

——分割线——

华为和小米一骑绝尘,而这两年联想差不多该坟头长草了。杨元庆和印度这位外长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拎不清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没有实力,打出去的嘴炮最终会打在自己脸上。

user avatar

四次工业革命,从我的理解来看,最粗略的总结是:

第一次:机械化;

第二次:电气化;

第三次:信息化;

第四次:???(也许是智能化,但是还不确定)。

印度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没有完成,到今天机械化都没普及,电气化差的更远,靠外包搞了点信息化的代工就觉得自己可以搞现在还没人知道是什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了?

果然是牛尿喝多了,感觉自己什么都行。

user avatar

美国:什么是“唯二”?

中国:什么是“抓住”?

日本&韩国:什么是“国家”?

俄罗斯:什么是“革命”?

德国:什么是“第四次”?

巴基斯坦:什么是“印度”?

英国:居然没有我的排面,信不信我给你们搅黄咯?

法国:……我不开口也要被羞辱么?

意大利:我到底是站谁啊?

土耳其:自古以来印度就是我的兄弟,印度应该搞自治区来革命。

user avatar

是啊,这不又要把华为、中兴请回去了吗

印度信息部长:无意封禁所有中资App 不排除中企参与5G建设

这一次是可是信息部长出来说的。

前一段时间可是说要排除华为中兴的,而且号称自己的5G基站研发成功的。


所以说,印度人,爱说啥说啥吧,认真你就输了。

user avatar

说美国队长呢,不要扯我,直径没法比

user avatar

印度思维的严谨推理类似这样: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工业人口需要几十万量级。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工业人口需要几百万量级。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工业人口需要几千万量级。

以此类推,第四次工业革命(智慧化),工业人口需要几亿量级。

只有印度与中国有几亿量级的工业人口。

因此第四次工业革命,只有印度和中国唯二。

问题是:

1,印度的人口大多数不是工业人口,有可能是累赘人口。

2,全球化的时代下,全产业链的重商主义发展思维已经失效了,全球优化配置才是王道。

优化到最后,大部分还是在中国的。。。

所以人口优势既不必要,也不充分。

不要用辩证思维和逻辑去要求一些人,他们是靠玄学思维的。

user avatar

反对这里的很多答案!

说到阿三,很多人就忍不住联想到恒河水,联想到满街游荡的神牛,还有包治百病的牛尿。

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印度都是这么一群蠢逼,它别说依然保持一个大国之姿,只怕连国家存在都困难了。

印度的社会和美国一样,都是“一群世界级的精英+广大蠢如猪的民众”这种结合。

这个外长就是典型的印度精英中的精英,家世底蕴非常深厚。

先从他老豆Krishnaswamy Subrahmannyam讲起。

Krishnaswamy Subrahmannyam是著名的国际战略事务分析师、记者和政客,印度负责安全、外交事务的官员中,很多人都是他的故旧部下,号称印度战略事务界的元老。

精英得一塌糊涂。

这个外长还有两个兄弟。

一个名叫Sanjay Subrahmanyam,印度著名的历史学家,专门研究人类怎么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据说他在这方面的造诣是世界顶尖级的。

另一个兄弟名字叫S. Vijay Kumar,是个政客,当过印度农村发展部部长。

苏杰生也是才华横溢,他能说八种语言:英语、泰米尔语、俄语、印度斯坦语、汉语、日语及匈牙利语。

这八种语言差异性很大,和能说八种欧洲语言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他老婆是日本人,名字叫杏子。

他最初子承父业,继续当印度的国际战略事务分析师,在业界混出很大的名气后,转行从政。这差不多相当于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转行当公务员。

他当过印度驻美大使、驻华大使。

两大国的大使都当过,他在印度外交界的分量有多高,大家应该可以明白。

鉴于他这种家世背景,因为他是个印度人就嘲笑他,或者说他只是个外交部长,应该谈外交部长的事,别的他什么都不懂的。可以闭嘴了。

好了,那么来谈谈他说的这句话。

他哥哥Sanjay Subrahmanyam一直是主张人口规模决定今后工业革命怎么发生的。他可能是受了他哥哥的影响。

最近这一二十年,一直有种观点,是在研究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怎么发生的过程中产生。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还是很意识形态的,觉得肯定是制度好、历史基础好等等,轻一点的是文化决定论,重一点的都快拐到种族优越论去了。但后来人们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英国制度和文化也没改变啊,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在英国,而在美国和德国了呢?

有一种理论认为是人口。

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人口3000多万;德国是5000多万;美国7600多万。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就只有美国了。

美国大约有2亿多人口。

苏联为什么拖垮?有人认为不是制度原因,而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苏联才有1.5亿多人口,而且因为二战损失,很多人还只是儿童。

第三次工业革命被美国领先一步之后,苏联步步受制于人,最后实在扛不住,结果崩溃了。

为什么人多,新的工业革命就容易发生?

主要还是因为社会分工,每一场工业革命,对社会分工都要呈倍数级别的增长,对应的人口也越来越大。

据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只要300万人就可以发生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人口阀值在4000万人左右。

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大约要3亿,美国本来人口不够,但它有盎格鲁撒克逊兄弟,大家都讲英语,所以美国佬搞了个全球化,把人给凑齐了。

所以,就有这么一种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不但“人多力量大”,人多工业革命也容易发生。

既然美国佬靠着全球化,勉强凑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口,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美国佬和它的盎格鲁撒克逊兄弟就算女人再厉害,再肯猛生,只怕也来不及了。

人口比美国多的,全世界聊聊无几,就只剩印度和中国了。

说句老实话,印度外长这见地,比那群前些年明知国人生育率在滑坡,还死不肯开放二胎的计生委官员相比,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但是,印度外长这段话也有错的地方,就是他太给印度脸上贴金了,因为这种人口是要经过充分训练的人口,印度这种牛尿型的人口,再多也没用。

否则的话,中国人口也很多,怎么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都没什么表现呢?

其实,只有一个国家有可能,那就是中国。

除非现在印度猛搞教育,学校和厕所一起建,随地大小便的问题和国民普遍教育水平的问题一起解决,才有可能。

否则的话,还是歇菜吧!

当然,这也是印度精英们常遇到的悲哀,想法很好,但没有国力来实现啊。

何以解忧,唯有恒河水啊!

user avatar

意思就是暗示印度马上要成为世界top2。

印度喜欢把自己的和中国绑在一起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不断地在给世界人民和自己的国民暗示印度和中国是同一水平的国家:印度≈中国≈美国。因为中国是大家公认即将要超越美国成为top1的国家,这时候印度跟中国持平岂不就达到top2的地位了吗?

印度媒体讲中印冲突也喜欢引用“龙象之争”这样的字眼来暗示中印实力的对等性。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提出的。因为历史上印度和中国一样积贫积弱,有相似的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两国经济水平不相上下。当时的西方判断未来中国和印度“齐头并进”发展一定会在亚洲发生差不多实力的争斗。

一晃到了2020年,谁还跟他搞“龙象之争”?霸王龙和象拔蚌差不多。

这让我想起了英国top5的大学,只有排名第5的伦敦大学学院(UCL)特别喜欢强调G5(五所超级精英大学:牛剑、IC、LSE和UCL)的概念,原因就是这样听起来它跟前面四所是不分伯仲的。但是前面四所从来不提G5,甚至对G5这个概念表示嫌弃。

在国际媒体上,中国人看见西方把印度和中国相提并论都会觉得耻辱,总觉得中国又被黑了;而印度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巴不得中国和印度两个词语永远同步出现。美国经常宣扬中国威胁论,这让印度人很不爽。他们在网上指责为什么美国只害怕中国,而不害怕印度?

中国的发展,让印度嫉妒甚至愤怒,这种负面情绪早已超过了印度对英国殖民的历史阴影——他们更讨厌中国而不是英国。原因无他,就是中国本来跟他一样是穷国,凭什么现在发展得比他好那么多?!英国、日本这些独立前吊打过印度的国家他们丝毫不恨,他们最恨的是同样处于第三世界却在1962年吊打他们的中国。

不得不说,印度的民族自尊心是它前进的一大动力。中国有的东西他也一定要有,从核弹到人造卫星到航母再到高铁(这些东西在印度毫不例外全部都是低配版)。反正事事不能落后于中国。

他们承认印度不如美国,也能接受中国跟美国差不多,但是他们坚定地认为印度强于中国,没有为什么。这就是印度不等式:

印度>中国≈美国>印度

孟买>上海(东方小孟买)≈ 洛杉矶>孟买

美国能做到的,印度不一定能做到;但是中国能做到的,印度一定也能!没有为什么。

user avatar

外长是干什么的?

外交部长(Foreign Minister),是一个国家的对外的代表, 外交部长要对外代表自己的国家进行一些表态,对一些国际上的事情也要有所参与。外交部长为外交部总负责人,负责外交部日常办公和行政管理,带领全体外交人员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和筹划各项活动,监督和检查外交部全体成员的工作。有时候还要出访一些国家,进行一些外事活动。外交部长所做的表态也代表了国家的意见。

外交部长主要的工作是对外,而不是对内。

是国务院的直属对外单位,不参与国内事务。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等等发展规划,由其他部门负责。

所谓的工业革命包含了很多方面,这当中没有一项具体工作由外交部负责。

就像是一个语文老师宣布明年将攻克结肠癌。

听一听就好,这主要起到一个宣传作用。

这会令人浮现出无限遐想,也有可能让一些感兴趣的国家和个人增加对印度的相关投资。

提振一下印度民族自信心。

至于说会提到中国,无非是希望中国可以陪衬一下印度。

半真半假效果加倍。

这个态度还是友好的,可惜就是纯粹的对外宣传。

所谓吹牛不上税。

user avatar

理论上,印度外长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也仅仅只存在于理论上,现实中不成立。

先从理论上说,随着工业化分工的细化,产业机器的零件数大增,所需要的产业工人数量就呈现指数级别的膨胀。从工业化进程以及转移来看,基本符合这个定律,即工业化不断向着人口最大的国家转移。

工业化并不是自然经济的必然发展结果。而且在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中,巨大的原始资本需求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决定了工业化行业的启动顺序,以及工业化进程中的各项辅助设施的需求。这是个天文数字,每个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国家都经历过一段长时间的苦难行军。从最开始的英国“羊吃人”开始,到童工,到无休止地压榨劳工,到无节制地盘剥殖民地,英国人开始强大了。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使得国家在军事组织方面飞速发展,工业化所带来的生产效率和物质丰富进一步支持了远距离的征服。

这里需要讨论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首先是英国发展了工业化?因为英国有一定的人口基数,而且英国是个岛国,全国任何一点离海都不超过150公里,天然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这些优势让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全不具备。而且当时服装的价格很贵,其中利润很丰厚。英国就沿着纺织业开启了人类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但是随着工业化分工的细化,产业链逐步发展了。以纺织业为例,纺织业的壮大,使得机器制造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又带动了冶金行业、化工行业。不管是正向带动,还是反向带动,产业链发展了,需要的资本、工程师、技工就越来越多。同时由于本国人民被压榨得基本干了,所以就发生了产业转移的现象。首先从英国向人口众多的欧洲大陆转移,先是比利时这样的小国,法国这样的中等国家,然后就是德国这样的欧洲人口大国(倒不一定是面积大国)。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产业转移到了西方世界两个最边远的地区,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都有上亿的人口,巨大的土地面积,是最能承载工业化进程的国家。

但是,还没有完。二战之后,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兴产业的生成,需要的人口资源又成倍增长。我们看到美国开始形成全球分工体系(其实苏联也通过经济合作组织,也在华沙合约体系内进行产业分工)。日本被重新发展起来,接着亚洲四小龙。部分低端产业被转移离开美国。美国留住了利润率高的高端产业。美国通过产业之间的剪刀差,赚大钱。

中国通过苏联在抗美援朝之后的经济技术援助,即156个大项目,全面系统化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而中国此前将近80多年的工业化,从洋务运动开始,都是零星地进行工业化,不是系统地,所以一直处于失败状态。苏联的这156个大项目,第一次系统地展示了工业化的状态和思维逻辑。是件巨大的好事,但是真的要在中国落地生根也是极其不容易的。这需要中国社会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调整,才能完成社会组织和动员,才能发展和壮大工业化。在伟大领袖的带领下,中国人牺牲了两代人的幸福,进行了30年苦难的行军。最终是终于消化吸收了苏联的这个工业化体系。期间中国也经历了多次的危机。中国人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治理结构,消化了危机,度过了难关。

随着中国进入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开始收集全世界各种的低端产业,靠着血和汗,一点一点地积累技术、知识和财富。中国人发现仅仅是低端产业还不够,就通过各种方法,开始向上爬产业链。

渐渐地,中国人开始动了欧美高端产业的奶酪。而且一直在挑战欧美的经济霸权。就是因为中国人受教育程度高,勤劳,智慧。所以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化国家,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展望未来,中国人是肯定可以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潮流的。

至于印度,我认为他们做不到。原因如下:

1,所谓工业化,最主要的是社会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印度的最大资源土地,没有进行过土地改革;印度人还分着多重种姓。工业化社会所要求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是不可能建立的。

2,工业化进程的开启需要大量的资本,这种资本的来源,目前看,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残酷压榨本国人民。说好听点,就是要进行苦难的行军,至少30年(这大概是人类的忍耐极限,再长点就要造反了)。印度在民主制度的光环下,没有哪个政治家敢于这么做,否则那就是政治自杀。但是不论是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工业国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都不是民主体制,都是国家强权体制。印度是点错了政治发展的树。

3,印度是离天堂太远,离中国太近。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最大工业国的存在,经常在说,走美国的路,让美国无路可走。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是,走美国的路,让全世界无路可走。因为中国巨大的体量,完全堵死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举一个例子,发展钢铁工业实际上仍然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动力再建高炉,投产钢铁生产了,因为中国的产品价廉物美。这世界上,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毫不夸张地在中国某地找到生产厂家,可以以比自己生产更为便捷的方式,买到。没有产业,就不会进入工业化进程。

印度外长的观点只抓住了外表的发展逻辑,没有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user avatar

嗨,谁还不是自己的主角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外长近期关于印度和中国将是唯一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发表的看法,背后蕴含着对当前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两国自身优势的深刻洞察。这句话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指向了驱动新一轮全球变革的核心要素,以及印度和中国在这场变革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简而言之,.............
  • 回答
    印度疫情肆虐,无数底层民众在病痛与贫困的双重夹击下挣扎求生,而与此同时,有钱人却纷纷选择逃离这片土地,寻求他乡的安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许多人不禁会问:时势造英雄,为何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依然不见有谁站出来,成为力挽狂澜的那个英雄?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印度社.............
  • 回答
    .......
  • 回答
    近期,中俄印三国(中国、俄罗斯、印度)举行了外长级别的视频会晤,这无疑是当前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要理解这次会晤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其视作一次例行的外交活动。背景与动因:时代浪潮下的多边合作呼唤首先,这次会晤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发生在当前全球格局深刻.............
  • 回答
    印度外卖员不用现代科技,5000 人每天送超 20 万份餐这个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其中蕴含着印度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不用现代科技”的具体含义与现实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不用现代科技”可能指的是哪些方面,以及这是否意味.............
  • 回答
    关于印度国防参谋长所乘军机坠毁的事件,目前的情况和值得关注的信息如下: 事件概述 时间与地点:2023年11月14日,印度北部阿格拉(Agra)附近发生一起军用飞机坠毁事件。根据印度官方和多家国际媒体报道,这架军机在起飞后约30分钟坠毁,地点位于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阿格拉地区,.............
  • 回答
    外企大量撤资去印度、越南,是否会造成中国人大量失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哪些类型的企业和哪些行业的外企撤资对中国的影响更大? 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制造业: 这类企业通常成本导向,将生产基地设在中国.............
  • 回答
    印度这一举动,确实在国际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棋盘上落下了一着引人注目的棋子。从国际媒体的报道来看,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相当复杂,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疫苗外交”。首先,我们得承认,疫苗在这个特殊时期,本身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战略价值。在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疫苗分配仍然存在明显不均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疫苗,就意味.............
  • 回答
    印度国有炼油企业停止从中企购买原油,这一消息无疑是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和中印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动向。从各个角度来剖析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它背后牵扯到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战略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则消息可能传达出的几个层面。一方面,这可能是一个商业决策的体现。 原油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常态,而炼油企业.............
  • 回答
    印度,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之一,却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局面:它的智能手机版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国公司描绘的。你走进一家印度手机店,或是浏览电商网站,最先映入你眼帘的,往往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看看技术和研发.............
  • 回答
    印度政府砸下 10 亿美元的补贴,希望吸引外国电脑厂商进驻设厂,其背后的野心昭然若揭:那就是复制中国制造的成功模式,让印度也成为全球个人电脑制造的重镇。这项政策如果能顺利推行,无疑会在全球科技供应链、印度本土经济以及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掀起一轮不小的涟漪。对全球科技供应链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展现出比印度更令人侧目的潜力和成就。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名,因为“出息”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我们可以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等多个角度来看待。在深入探讨之前,有几点需要明确: “发展中国家”的定义很宽泛: 很多.............
  • 回答
    谈到印度历史上为何屡次被外族征服,这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历史的表象,去探究那些深层的驱动力。一、地理上的开放性:易攻难守的沃土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印度的地理特征。印度次大陆拥有北部的强大天然屏障.............
  • 回答
    孟买登顶全球外派人员薪酬榜首,这个消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这绝对是一个重磅信号。全球外派人员的薪酬,那是衡量一个城市对国际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标尺。孟买能走到这个位置,说明它在吸引和留住那些被公司派驻到海外工作的专业人士方面,确实已经.............
  • 回答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战略定位与美国等超级大国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在面对美国射程之外的潜在核打击时。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核心,触及到了这些“弱核国家”在不对称核力量对抗中的核心困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弱核国家”这个概念的含义。在这里,它可能指的是: 核武库规模和投射能力相对较小:.............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具深意,也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当外来种群在印度这片古老土地上扎根,并且面临着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压迫时,他们是否可能爆发起义,进而推翻这个制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其内在的逻辑和潜在的阻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外来种群”的定义。这里所说的.............
  • 回答
    孟加拉国是否因为与印度关系而“被甩出”亚洲圈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实际上,孟加拉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亚洲区域的定位,是由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历史渊源以及国内政治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亚洲.............
  • 回答
    印度军队能否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占领法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简而言之,虽然印度拥有庞大的军队和一些先进的武器系统,但要实现对法国的占领,其难度极大,几乎可以断定是不太可能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并尝试用一种更贴近真实分析的口吻来描述。首先,我们得承认,印度.............
  •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最近出现的紧张局势,确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你提到“一度失利外援无助”,这可能指的是在某些特定事件或冲突阶段,巴基斯坦在寻求外部援助时遇到了一些阻碍或效果不如预期。而关于“为什么不向中国求助,中国好像也没要出手相助的意向”,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
  • 回答
    对于台湾当局将印度对台铁事故死难者的慰问“炫耀”为“重大外交突破”的说法,确实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和分析的。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外交礼节,更是背后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信息传播策略。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炫耀”这个词所包含的含义。通常,当我们将某件事形容为“炫耀”时,往往意味着其背后带有一定的自我夸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