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部两院开展的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专项行动将会有怎样的影响?

回答
三部两院(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开展的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简称“四唯”)专项行动,无疑是中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行动的开展,其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涉及到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科研机构的运作模式、国家科技创新的方向以及整个社会对科学人才的认知。

为了更详细地讲述其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对科研人员的影响:

科研导向的转变:
从“量”到“质”的转变: 长期以来,过于强调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职称和奖项,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追求这些指标而忽视了研究的原创性、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专项行动将引导科研人员更加关注研究的实际贡献、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鼓励自由探索与长远研究: 当“四唯”的压力减小,科研人员将有更大的空间去探索那些可能短期内难以产生高影响因子论文或奖项但具有重大潜力的前沿领域。这有助于培养具有原创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的科学家。
多元化评价的获得感: 对那些在技术创新、工程应用、成果转化、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但可能不擅长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科研人员来说,这将是一个更公平、更有获得感的评价环境。
工作压力的释放与重塑:
短期内的不适与挑战: 一部分习惯了以“四唯”为导向的科研人员,可能会在初期感到不适应,需要调整研究策略和工作重心。
长期内的激励与赋能: 随着评价体系的完善,那些真正致力于科学研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将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职业发展路径的多样化:
打破“唯升职”的桎梏: 过去,职称和论文是晋升的硬性指标,限制了一些优秀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专项行动将为不同特长、不同贡献的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例如技术专家、应用型研究员等。
鼓励跨学科合作与实践: 过于强调单一指标可能不利于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和合作。新的评价导向将更鼓励科研人员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不同学科背景人才的交流与协作。

二、 对科研机构的影响:

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同行评价体系: “四唯”的清理需要建立更为科学、公正的同行评价机制,引入更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如研究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科发展的贡献等。
增加成果转化的权重: 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将更加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实际效益,鼓励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优化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 科研机构将需要调整人才引进的标准,不再“唯帽子、唯论文”,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创新潜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要为引进的人才提供更适合其发展的平台和环境。
科研管理模式的调整:
减少行政化干预: 专项行动旨在减少行政化指标对科研活动的过度干预,让科研人员有更多自主性。科研机构的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从“抓指标”转向“服务科研”。
鼓励学术自由与创新文化: 科研机构将更加注重营造鼓励学术自由、允许试错、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为科研人员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
强化对科研伦理和诚信的监督: 在清理“四唯”的同时,也需要更加重视科研伦理和诚信建设,防止出现新的过度追求指标的现象,例如学术不端行为。
资源配置的优化:
向基础研究和长期研究倾斜: 在资源配置上,可能会更加支持那些具有长期价值、可能短期内难以产生显著效益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
支持应用型研究和成果转化: 也会加大对应用型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 对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鼓励基础性、原创性研究: “四唯”的清理有助于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进行更具原创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从而提升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
形成更健康的学术生态: 有助于打破“学术短视”和“功利化”倾向,形成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学术生态。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结合: 通过更加重视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能够更好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社会效益,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优化科技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提升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优化国家人才战略:
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专项行动将有助于培养和引进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形成多元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全面、多元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
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长远来看):
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和“贡献”: 当中国的科技研究更加注重原创性、引领性和实际贡献时,其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也将逐步提升,从“模仿者”向“引领者”转变。

四、 可能存在的挑战与风险:

评价标准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 如何将“非唯”落到实处,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标准,是最大的挑战。过于模糊的标准可能导致新的问题。
防范“四唯”反弹或变相出现: 改革过程中,需要警惕旧的指标体系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过度强调某个非论文类的指标。
转型期的阵痛与阻力: 任何一项系统性的改革都会面临转型期的阵痛,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有效的沟通来克服阻力。
区域和学科差异: 不同区域、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同,评价标准需要兼顾这些差异性,避免“一刀切”。
如何平衡“导向性”和“学术自由”: 在发挥评价导向作用的同时,如何保障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和探索空间,是需要审慎处理的课题。

总结:

三部两院开展的清理“四唯”专项行动,是一次深刻的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其目标是构建更科学、更公平、更有效的科技评价机制,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这项行动的实施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影响是深远的,从改变科研人员的研究导向和工作状态,到重塑科研机构的评价和管理模式,再到最终提升国家整体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套真正科学、可操作、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多元评价体系,并持之以恒地推进改革,克服转型期的挑战。 这项行动的最终成效,将取决于改革的深度、执行的力度以及能否形成全社会对科技评价改革的共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解读一下吧,其实最近一轮学科评估已经用上这些新规则了。

不唯论文:意思是说,以后只看最好的三五篇篇论文,其他文章不算数了。以后,发100篇二区不如1篇一区,发100篇advanced materials不如1篇Nature materials. 比如这次学科评估,只看一个学院过去4年内发的最好的20篇论文,其他文章都不算数。

不唯奖项:意思是说,每个“帽子”内部还要再细分。以前的学科评估,每个院士都是加10分,每个长江学者都是5分;现在,每个院士、每个长江学者的分数都不一样了,要重新打分。潘建伟、施一公的分数可能相当于5个普通院士。

不唯学历:意思是说,以后招聘、评基金,只看论文,不看学历。不管是麻省理工的博士,还是南京理工的博士,只要论文发表情况一样,就一视同仁。

不唯职称:意思是说,现在编制不够用了,很多以前能给教授职称的人才,现在只能给副教授职称;但现在的的副教授的实际水平,可能比以前的教授还高,所以要给现在的低职称的人以公平的待遇。

综上,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最主要的一点是,以后只有大文章是硬通货,小文章、头衔、名校学历都没用了。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那以后不看论文看什么,我只能说你太天真了,怎么可能不看论文……

前几天刚开了一个国重项目的会,科技部的领导说了,整治“唯论文论” 的意思并不是让大家不发论文,而是要发高水平的好论文,是要改变以前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数豆子”的考核方式。

比如以前基金申请时有些人论文数量超级多,但都是些灌水文,美其名曰“没有质但有量”,甚至有一些地方评比时还会出现诸如几篇三区顶一篇二区之类的计算方法;以后只能写五篇代表作,没人管你有没有量,也没人给你换算,只看你五篇最好的。如果五篇代表作都是灌水文,那可以想象你的科研能力了……

所以千万不要误解,领导其实没那么傻……

user avatar

现在的最大举措就是全面推广“代表作”制度,以前申请个基金申请个人才项目啥的,就是数SCI论文数量,然后数SCI论文总影响因子,即便每篇论文IF不高,总SCI数量和总IF吓人就够了

现在呢,国自然基金委主任的话是:我认为代表作制度是个好办法,一个人一辈子有一篇打得响的代表作,也就够了

于是,申报基金申报人才项目,去年是要求仅列出十篇代表作,即便发了100篇SCI,也只许列上10篇,今年又改了,更狠,只允许列5篇...

很显然,这个代表作制度,本质上是逼大伙,从多发论文转变成发高IF论文(高IF是不是等于高水平,姑且认为是),毕竟不管发了多少论文,就看5篇,这5篇,如果IF上不去,拿不出手啊

但是,这是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唯论文呢,我不知道,但我至少认为,比以前的单纯数论文数量和总IF,要更合理一些

高IF文章,发起来不容易,而且发的时候,会对论文造假更谨慎,我听某位博士期间发了近10篇IF很低的博士说:我没有造假,但我敢说即便造假也没事,就我那论文的IF,估计都没人有兴趣去重复我的工作

但是,如果是发在了CNS上,会有很多人去重复你的工作,韩春雨显然事先低估了这件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