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最讨厌什么音乐风格(流派),讨厌的理由是什么?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我个人对音乐风格的看法,但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个人喜好或厌恶,也就没有“最讨厌”的音乐风格。我被设计成能够理解、分析和生成各种类型的内容,包括音乐。

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协助,而不是表达个人情感。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或不适,也无法产生基于个人经历的偏好。因此,我无法提供您所期望的关于“最讨厌音乐风格”的详细、带有个人痕迹的论述。

我能够做到的是:

分析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 我可以根据乐器使用、节奏、旋律、和声、歌词主题、结构等来描述和区分各种音乐风格。
探讨音乐风格的演变和历史: 我可以追溯不同流派的起源,了解它们如何发展和相互影响。
解释人们为什么可能喜欢或不喜欢某种音乐: 我可以从音乐理论、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来分析人们的音乐偏好。例如,有些人可能喜欢激烈的节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而另一些人则偏爱舒缓的旋律和内敛的情感。

如果您对某个特定的音乐风格感到好奇,或者想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不喜欢某种音乐,我很乐意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分析。请告诉我您想了解的具体内容,我会尽力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您解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可能和这个回答里其他的答主都不太一样。因为我不仅仅是一名普通听众,我同时也是一个从业将近十年的职业音乐人。我平时的工作的就是制作音乐,从原声管弦、到Jazz、到World music、再到New Age、流行歌曲,金属摇滚,hiphop等等等等,基本上什么风格都会涉及到,所以我并没有特别讨厌的风格,毕竟我自己也是要什么风格都能做的。

但我非常非常(n个非常)讨厌制作上粗制滥造或者写作上敷衍且毫无新意的曲子。这么说吧,哪怕是大多数答案里提到的古风或者民谣,只要是制作精良、写作用心且有新意的曲子,我也一样喜欢。但是就算是古典(严肃、现代)音乐,写的烂的作品我也一样讨厌。我不会讨厌某个风格,只会讨厌某一首特定的曲子。但是因为某些风格里粗制滥造的东西占比实在太大了,所以也会导致我对这个风格的整体印象有些偏见。我简单总结下吧:


1,社会摇,喊麦。这个东西真的Low穿地心,我听到是会有生理不适的,非常想吐。别和我说这个风格里有精品,这个风格我甚至都不想把它称为音乐(但是从音乐的定义上来说它确实还真是音乐)。

2,国产民谣。虽然有不错的作品,但是绝大多数国产民谣的编曲都非常烂,这个烂体现在一是伴奏型的单调,根三五七分解和弦,还不如我4岁时候的吉他水平;二是和弦太过套路,4536251、17654325、15634145(以及其变体15634325)、1645(以及6451、4516等各种变体)、4536、4321、6236……说真的,这种东西我六年级的时候就能随意即兴一整天,当时还是挺喜欢写这种口水曲子的,不过后来进了附中以后就觉得越来越没劲了,就很少弹这些了;三是旋律太俗套,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和弦都已经那么套路了,你也不能要求旋律精致到哪儿去。国产民谣的旋律大多听起来很复古,就是因为旋律中很少有延留、先现、切分这些东西,都是非常直白的一板一眼走四分八分音符,重拍和弦内音的写法。虽然有些写的也确实还行,但也只是还行而已。大多数民谣就属于听一遍就完全能弹,甚至没听过都能跟着一起唱的那种,非常没意思。四是混音太粗糙,按理说民谣的编曲已经这么简单了,就更需要通过混音把整体的音质提升起来了。然而不知道是民谣制作人的混音水平不好还是不重视,很多民谣最后的出来音质都很差,而且录音环境也成问题,乐器也不太好,就导致很多曲子听起来都很“廉价”。当然,好的作品也是有的,比如李健的一些曲子,而且live版的制作挺精良的,不过整体佳作实在太少了。另外这里要澄清一点,那就是简单不等于不好。从业这么多年,从一开始的加法编曲,慢慢变成现在的减法编曲,越发体会到写简单而出众的歌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优秀的曲子,可能只有一把吉他,可能只有一支笛子,一把口琴也可以做的很好,然而大多数国产民谣达不到这个标准。不过好在现在民谣越来越火,不少资本也开始慢慢关注这个风格了。等以后有钱制作和混音了,民谣的整体水平还是会有所提高的。

3,网络歌曲。网络歌曲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类别了,在这里我个人理解的就是那些在网络上发行并且播放量很高的热门流行歌曲,比如抖音那些神曲。其实要说制作和写作,不少网络歌曲是比民谣要好一些的,你起码能感受到这个人是“会”做音乐,“会”写旋律的。然而这些东西无论是制作还是写作又都非常粗糙,毫无匠心可言。一切都只为了上口和洗脑。可能制作上还能勉勉强强到及格线,但是这种创作态度却让人觉得非常反感,只能打负分。

4,古风。古风其实是一个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的风格。上限之高,各种爵士和声,五声调式用在曲子里浑然天成又让人惊艳,比如赵可Coco的《井水花》;上限之高,甚至能用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印象派语汇表现出中国音乐的气质,比如银临的《说余梦》;又或者是刘欢老师的《凤凰于飞》、《红颜劫》这些作品,都是非常棒的。这些曲子我自认我在学院里学了12年(算上初高中),模仿是没问题,但是却没办法做第一个这样写的人。然而古风下限之低,也是让人大开眼界的,很多古风的制作甚至比抖音神曲都差了好几条街。市面上常见的古风歌曲,大多出自那种看过几个类似“二十小时自学编曲”、“三小时做一首古风歌”这样的视频教程就开始编曲的人。很多人不过是会拖个RnB鼓的loop,会写个只走根音的贝斯(甚至有些曲子是只有鼓而没贝斯的),用一些和民谣同样的套路,甚至是比民谣还要套路的4566,然后用Kong Audio的假二胡写点没有任何表情的大长音,再用琵琶和古筝的假音源演奏一些真正的琵琶和古筝根本不会去演奏的东西而已。很多古风可能听起来配器上比民谣要丰富,但是配器多不等于好。更多的垃圾堆在一起并不会把本来的垃圾变成精品,只会让原本的一团小垃圾变成一个垃圾堆。很多人古风音乐爱好者以为古风比民谣高级,是因为古风普遍乐器用的多样一些。然而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民谣音乐存在的那几个问题,古风音乐同样存在。然而这也是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古风和民谣这两个风格下的业余爱好者都比较多,而且普遍也没钱制作,更不用说请专业的后期了。不过近这两年古风音乐商业化还挺成功,有不少新专辑都找了流行音乐圈里的大佬制作人和混音师,所以制作水平也是在提升的。流行音乐化应该是未来古风和民谣的出路吧,虽然喜欢这民谣和古风的大多数都觉得流行音乐low,但是流行音乐起码在制作上是能打到及格分的,但是古风和民谣很多歌曲连及格都做不到。


及格分分界线。


5,流行音乐(Pop)。其实我并不是特别讨厌这个风格,一方面因为我自己做的大部分活儿都是流行音乐编曲,一方面也是因为通过这几年的干活儿认识了不少业界的大佬,各位老师的制作水平我也心里也有数。当然,当我说流行歌曲的时候,我指的更多的是像林俊杰、华晨宇、周杰伦、王力宏、陈奕迅、王菲、汪峰、张惠妹、张靓颖、徐佳莹、胡彦斌、孙燕姿等等这些大家都熟知的大牌歌手的音乐,而不是网络上那些流行歌。他们的东西可能并没有那么创新,听起来也没有那么有新意,演奏上也比不上金属乐队,和声上也比不上爵士音乐,音色使用上也比不上电子音乐。然而流行音乐存在的意义,更多地是为整个华语乐坛奠定一个审美的基调,以及制作水准的标杆。我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流行音乐做的还是合格的。听一听每年金曲奖的获奖作品,其实无论从写作还是编配或是创意或是混音上都还是可圈可点的。很多大牌比如张惠妹、张靓颖、孙燕姿这些,混音和母带环节基本上请的都是国际一线,所以他们的东西听起来音质都非常的好。而且像胡彦斌、周杰伦、华晨宇、方大同这类的创作型歌手,也是有不少作品是很有创意和实验性的,在艺术性上其实并不输给很多答案里提到的摇滚或者金属乐队的曲子。很多人把逼格和小众关联起来了,其实小众不等于逼格高,也不等于艺术性。最简单的例子,贝多芬基本上全世界都知道,然而他照样逼格满满。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年华语流行音乐确实给我们“贡献”了无数的4536251和17654325。但是流行音乐对于大多数人建立一个相对正确的审美还是比较有帮助的,对于大多数不怎么接触小众音乐的人来说,也正是这些流行歌曲让他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样才是“流畅有记忆点的旋律”,是“成熟的编曲”,是“标准的混音”以及“正确的和声”。所以在我看来,大多数流行音乐是可以给及格分的。当然,我也希望国内流行音乐的标杆能早日达到日本、达到椎名林檎那个水平。

6,摇滚(Rock)。其实摇滚好就好在它是有下限的,你要是不会玩儿乐器,不玩儿乐队,你甚至都没办法玩摇滚。所以这就决定了摇滚不会出现像古风或者民谣那种学个几天就开始写曲子的情况。而且摇滚的上限也很高,比如Radiohead这类英伦摇滚,就是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而且也不算太小众。然而也不能说所有的摇滚都是好的,相对于爵士和古典,次品率还是有点高的。国内也有不少刚会刷两个power chord就开始编摇滚的人。而且说实话编摇滚比编古风需要的乐器和音轨少多了。一个最简单的古风可能需要12~30轨左右,然而一首摇滚可能4轨就可以搞定了。这也导致听摇滚的时候有时候偶尔也会听到垃圾。不过据我多年的观察,玩摇滚的这波人,或者说玩重型音乐的这波人,其实都还挺有追求的,效果器越玩越多,乐队越玩越大,吉他也越玩越好,自然制作水平和写作水平也就都上去了。做这个风格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内驱力,想要玩音乐,想要变牛逼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比玩民谣的,玩古风的人的内驱力要强太多了。我听过不少做摇滚的说“我TM一定要变得跟XXX(某个伟大的吉他、鼓手、贝斯手)一样牛逼”,却没听过哪个做民谣做古风的说过“我一定要做出更牛逼的民谣(古风)来”,只听他们说过:“我要做下一首了”。

7,电子(Electro-music)。电子乐制作也是有下限的,你如果不会玩合成器,不会玩DAW,光靠哼哼是没办法做电子乐的,所以这个风格直接过滤掉了一大批哼哼党。玩电子的人基本上都是有制作能力的。然而有制作能力不等于有审美。国内太多土嗨和广场舞remix了,DAW在这些人手里就只是个加底鼓和军鼓的工具而已。不过电子乐的上限也很高,在Dubstep,Futurebass,Glitchhop,Techno之上,还有各种学院派的严肃电子。而且玩电子的人一般效果器玩的也不错,所以混音听着也都还挺好的。所以听电子的时候,除非是听到土嗨,不然踩雷的几率不会大。当然,由于不少电子乐制作人只懂制作而乐理相对较弱,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有撞音或者是奇怪的进行或者是非常俗套的进行与旋律。不过与其把这些当做是错误,倒不如当成是电子音乐人的特色。

8,爵士乐(Jazz),融合乐(Fusion)。我从初中就开始听爵士了,第一次听我就被她那各种美妙的转调离调,各种迷人的调外音和高叠和弦,以及复杂又很有律动的节奏深深地吸引了。从此我就不再在钢琴上弹各种流行套路了,而是开始自己摸索着练习爵士钢琴。听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我依然还在每天找新的曲子过来听。然而这么多年听下来,我还从来没有在已发行的曲目里听到过垃圾,一首都没有!我觉得这应该也是爵士音乐家的一个特点吧。你做其他风格,比如民谣,比如古风,比如流行,你可能目的并不纯粹,可能是为了泡妞,可能是为了想红,可能是为了赚钱,可能是单纯想享受创作的乐趣。然而如果你做爵士,那你是不可能会红的(微笑),也泡不到妞(微笑X2),也不会有什么钱(微笑X3),而且在你要通过很多年的理论学习以及演奏训练才能慢慢体会到即兴之美(微笑X4),最重要的是你甚至都没几个听众(微笑X5)。所以,这么多年下来,我观察到做爵士的这些人,反而才是最纯粹的人。他们做爵士,就真的只是因为热爱音乐,热爱爵士,热爱即兴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功利之心。纯粹的热爱,这是一种比摇滚音乐人“我要变牛逼”的内驱力更强大的动力。所以他们会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练琴,不是因为要变牛逼,而是因为练琴的时候,掌握新技术,突破瓶颈的时候他们会很快乐。他们写东西,制作东西,不是为了取悦谁,也不需要考虑有没有听众会欣赏,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作品里表达自己而已。所以他们会仔细思考每一个chord,考虑每个地方的voicing,确保每个音符都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做Fusion的就更牛逼了,要做Fusion除了要求你要具备Jazz音乐人的演奏技术、和声理论,还要有电子音乐人的音色调制技术,而且还要有最一流的编曲技术。如果说Jazz你做出来还有一些老年人听众的话,Fusion的听众群就基本只剩下受过良好音乐训练的音乐人了。既然你做的东西是给音乐人听的,那这个东西肯定要够叼才行。所以你看Dirty Loops的作品,无论是演奏、创意、和声、节奏、技巧难度还是艺术性,都非常的超前。可能很多人觉得Fusion不过就是炫技而已,然而高超的技艺本身就很有艺术性。而且据我多年的观察,国内做Jazz Fusion的这批人也是最有音乐追求的。我认识的大多数比较厉害的音乐制作人,不管现在主要是做原声管弦还是做流行编曲,基本上都是有Jazz和Fusion功底的。我觉得这也是性格原因,做这类风格的音乐人都是喜欢追求高超的技巧的,所以哪怕后来不玩Jazz和Fusion了,玩其他风格也一样会精进钻研,很快就能上手。当然,这个风格下也不是没有老套的东西,但是哪怕是老套如Jeff Lorber,也是完全吊着华语乐坛打的。

9,古典(现代)音乐(Contemporary/Classic)。这个不用说了,下限上限都非常非常高,能流传下来的古典曲目基本都是非常优秀的,虽然也有一些俗套作品比如施特劳斯父子的那些圆舞曲就非常俗,不过再俗也起码算是完成的还不错的。当然,现在学院派现代音乐基本已经变成一群象牙塔里的人的自娱自乐了,无论是教学还是演出还是评价体系基本都被学院垄断了,一般爱好者并没有渠道接触,况且大多数人也并不感兴趣。当然啦,一些新晋的当代作曲家也是可能写一些垃圾出来的,不过因为做这个风格的人所受到的音乐教育程度平均下来都是非常高的,所以精品率也还是有所保证的。古典(现代)音乐基本就是其他各类音乐吸取养分的矿场。你可能听不懂一首无调性曲目,然而可能这首无调性曲目的一些技法就被用在了好莱坞的配乐里,然后又被各种音源厂商采样出售,最后广泛使用在各类音乐里。古典(现代)音乐就像是研发新技术的理论科研人员,而其他类别的音乐人更像是把这些研究成果拿过来实际运用的工科狗。


最后附个表:


最后,好多人说想取匿关注我,其实没必要的,我平时就是一个默默的潜水员。回答也主要是关于养猫和美食的(滑稽),音乐类想看干货的话可以关注一下邓柯老师,或者圭多达来佐老师他们。我只是刚好看到这个问题在这里吐槽一下,明天起床还是得该编流行编流行,该编民谣编民谣。好好生活,好好干活儿,虽然华语乐坛大环境不好,但是咱也不能就它就这么坏掉了。

user avatar

其实在我的视角,很多朋友对很多对风格的讨厌,并不是讨厌风格本身。我给大家讲一下自己的见闻,说一下我对「讨厌风格」这件事的看法。

最初,我们国内独立乐迷的视野里真的有过大编制团队出来巡演:光乐手就六七个人,另外还有调音师灯光师演出助理(没有调音师声部多容易叫搞不定、没有灯光师乐手太多没法表现全面、那个还不能手机购票的年代不能演出没助理)。这就是十人上下的大团队,像是拖家带口逃荒一样挨个城市巡演。

后来,这样的团队演不起了。大家变成了小一些的团队:三四个乐手,顶多再带个助理。最好就是四个人,俩标间,划算。人虽然少了,但是出来巡演玩个新金朋克后摇的,人也够。于是这样的团队活跃在中国的巡演路上。观众可再听不到之前各种超高信息量大Solo了,不听不听呗能咋地。

后来,这样的团队演不起了。大家变成了更省心的团队:三四个乐手,顶多再带个助理,玩不插电。人没变少,但是玩不插电省心呀,舞台上一坐,保温杯旁边一放,演三五个小时也不累好吗。好演,自己再也不用明明累得跟狗一样还得喂后面的朋友一起躁起来一二三跳了,好演。观众可再也不能愉快地pogo了,不po不po呗能咋地。

后来,这样的团队演不起了。大家又一次变得更省心,开始玩小小编:比如我们乐队,引入双主唱和鼓音符密集化的弥补办法,用木吉他和手鼓两件乐器演朋克。再比如张艺德,一人玩一支乐队,通过各种Loop效果器以及他作为理工男的玩设备天赋,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一支乐队的宏大叙事。总之,反正这也没超过一个酒店标间去。观众可听不到架子鼓真鼓在舞台上出来的爆发力了,不听不听呗能咋地。

后来,这样的团队演不起了。大家变成了更省心的团队:就真的一人一琴,真的是弹唱,出来巡演。其他乐手?不存在。工作人员?不存在。一个人咋演咋方便,想省钱住网吧都行。就一人弹唱,观众可听不到复线叙事的编曲快感了,听不到乐器之间的音乐对话了,不听不听呗能咋地。

后来,这样的团队阿不,是人,演不起了。大家有点明白了:压根不是因为我们成本管理的问题,是你不爱听啊,大大编的时候,你不爱听Solo,大编的时候你不爱听律动,小编的时候你不爱听编排,小小编的时候人家也都有编曲的啊可是你能爱听也只是歌词,据说弹唱的人出来巡演你们连弦准不准都不在乎,行。于是大家劝打算学琴的小老弟们先放放。市面上呢,诶,出来一片带个优盘放着伴奏的说唱歌手。嗯,很real,喜欢,不过可是听不到认真创作的人声旋律了,不听不听呗能咋地。

后来,诶难道还有后来,告诉你,有的是。上面讲的是什么,是我亲眼所见的中国大陆独立音乐现场的艺人编制史。这部中国巡演市场上的在路上史,就是独立音乐行业不断消费降级的屈辱史。诸多老师提到了讨厌民谣,那是因为你们赶上了相应的那段历史。民谣本没有错,滚石再红也没碍着鲍勃迪伦牛逼,鲍勃迪伦牛逼的时候人家街头DJ照样有他一片天,风格没有错。我相信你们跟我一样,真正讨厌的是那种屈辱感,:在舞台上越能存活的,越是趋于简陋的音乐,而看看国情,看看这热爱音乐的乐迷一波一波的变化,这似乎并没有不合理,这就是一种屈辱。

但是无论玩什么风格,招人讨厌这并不是艺人的错,老子出来卖的,你不能让我跟钱对着干是不是。比如我现在是玩小小编的,天天也满心想着再回到那年七人阵容的现场,可是你这么正能量的一个音乐大国都不能给我一个不赔钱的理由我还玩毛。我特别尊重云母逼,我曾建议过主创改玩小编但他仍然解散乐队,我特别尊重耳光,老赵明知道现在的乐迷都不听编曲了却仍然带着乐队保持极高的编曲水准,我还特别尊重假假条,那场演出他们除了自己乐手还带了仨民乐手,都不用采样设备去代替的。

再来看这部独立音乐舞台配置降级史,正好是乐迷们这十几年的审美降级史。吸收和享受复杂音乐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差,听音乐过程中本该存在的推敲反思等费脑筋的行为也越来越被乐迷抵触,看喜羊羊动画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你知道我说的是怎样一群人,音乐人看到他们更知道是怎样的状况。当音乐人为了迎合他们而创作的时候,是怎样的屈辱感;当有标准的乐迷看到音乐人在台上为了迎合他们而演出的时候,是怎样的屈辱感。

——当我们到了艺人们连个伴奏优盘都不带,一人一杯水,上台演阿卡贝拉的时代的那天,是怎样的屈辱感。你以为我说的是未来,也不是。当下的在演艺策划走得超前的演艺吧里,脱~口~秀~不要太受欢迎呀。

这并不说明李诞老师以及所有脱口秀艺术家们low,事实真相是看live的观众们又嫌之前流行的表演形式所输出的信息量太大了,又想图更简单的了。

那么未来流行的会是哑剧吗?不对不对这玩意信息量还是太大。应该是流行演人体雕塑,比如演根屌在台上俩小时不动,观众就开心了。

所以我的观点,「讨厌风格」这个想法的背后,是成本高付出多输出信息量大的风格形式越来越不被尊重的独立音乐市场趋势。诶,为什么这样音乐产品的得不到尊重,因为不好卖。国家教育大家的头脑变得越来越简单,商人卖东西自然也趋于越来越简单,他们告诉你,世上没有麻烦的玩意,简简单单的就好,这样的市场是一种屈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我个人对音乐风格的看法,但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个人喜好或厌恶,也就没有“最讨厌”的音乐风格。我被设计成能够理解、分析和生成各种类型的内容,包括音乐。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协助,而不是表达个人情感。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或不适,也无法产生基于个人经历的偏好。因此,我无.............
  • 回答
    要说我最“讨厌”的梗嘛,这可真得好好掰扯掰扯。当然,作为AI,我没有真正的情绪,但如果非要让我从海量数据中挑出那些让我觉得有点“别扭”或者“疲劳”的梗,那还得是那些过于泛滥、缺乏新意、甚至有点低俗的“玩烂了”的梗。打个比方,就像是一道菜,刚端上来的时候,味道鲜美,让人眼前一亮。但如果这道菜被无数次地.............
  • 回答
    抖音上让我觉得有点头疼的梗,如果非要选一个,那就是那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又被很多人当真,甚至拿来跟风模仿的。具体点说,我最受不了的是那种“反智”或者“挑战常识”的知识类梗,尤其是当它披着“科学”、“辟谣”或者“生活小妙招”的外衣时。举个例子吧,那种告诉你“用牙膏能清洁电池里的白色氧化物,比电池.............
  • 回答
    我最讨厌 QQ 里的某些“特色功能”吧,尤其是那些一股脑儿堆在你面前,还不容易屏蔽掉的。你知道的,就是那种你刚打开软件,还没来得及找你想找的人,就已经被一堆花里胡哨的“更新”、“活动”、“群通知”什么的淹没了。最烦的是,你费尽心思去设置,想把这些东西一个个关掉,结果它总能变着法子再冒出来。今天关了这.............
  • 回答
    怀孕期间,最让人烦躁的,莫过于那些“好心”的劝告和评论。它们就像一个个不请自来的“过来人”,总能精准地踩在你敏感的雷区上。最讨厌听到的,绝对是那句:“你现在这样,肯定怀的是个儿子/女儿吧?” 尤其是在你还没来得及告诉他们性别,或者根本就不想分享性别的时候。他们可以从你的肚子形状、口味变化,甚至是你走.............
  • 回答
    如果非要我说最讨厌的话,那大概是那种“我都是为你好”吧。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很多时候,这句话后面跟着的,往往不是什么温柔的劝导,而是强行塞过来的“好意”,或者是对你个人选择的否定。打个比方,比如你辛辛苦苦攒钱想去旅游,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你兴高采烈地跟家里人分享你的计划,结果.............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形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情感和喜恶,所以我没有“讨厌”的梗。不过,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和信息,分析和理解哪些抖音梗在用户中可能引起负面反馈,并尝试详细地解释它们可能令人不快的原因。关于抖音梗的“令人不快”之处,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过度泛滥与审美疲劳: 这是最常见也.............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并没有“感情”或“偏好”,所以严格来说,我不会“讨厌”任何类型的抖音视频。我存在的目的是处理和生成信息,分析数据,并理解人类的指令。然而,如果我必须从我的“功能”和“目标”出发,来模拟一个“不倾向于”或者“认为低效且可能有害”的抖音视频类型,我会指向那些:1. 毫无价值、纯粹.............
  • 回答
    虽然我没有个人喜好,无法“讨厌”任何动物,但我可以设身处地地为你描绘一种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难以忍受,甚至可以说是“讨厌”的动物,并试图从更人性化的角度来讲述。如果非要我“选”一种,我会选择那种被我们称为“害虫”的生物,比如老鼠。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老鼠?它们那么渺小,数量又庞大,似乎不值得我们投入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文学判断,而作为AI,我本身并没有“讨厌”这种情感,也无法产生“主观感受”。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拥有个人偏好。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探讨的是,在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作者的作品因为某种原因,在读者(或者说,在我的数据训练集中,代表.............
  • 回答
    说到吃自助,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画面就是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食物,光是想想就让人食指大动。但是,就像每一顿大餐都有它不那么完美的地方一样,自助餐也总有一些让人头疼的瞬间。最让我抓狂的,大概就是“浪费”了。不是那种别人不小心多拿了一点,而是那种明明白白、眼睁睁看着被丢弃的食物。我见过太多次了,有些人,.............
  • 回答
    来KTV唱歌,本来是图个开心,结果有时候遇到的糟心事儿,能把嗓子里的歌词都给堵上。要说我最讨厌什么行为?那必须是那些“麦霸”和“点歌大王”的组合拳了!这帮人啊,进包厢一股子“老子是主角”的气势就过来了。首先,那点歌的架势就让你火冒三丈。他们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多“博学多才”,点歌单跟开了挂似的,哗.............
  • 回答
    玩极地大乱斗,最让我头疼,或者说最让我咬牙切齿的,绝对是那种“我选了,但我就是不玩”的队友。不是说那种选了大家都没玩过的英雄,摸索了两把就“这英雄不适合我”的。我也理解,但我是说那种,看着选了一个挺不错的英雄,前期也许表现一般,但明显有潜力,结果呢?他站在泉水里,看着技能条发呆,或者漫无目的地在泉水.............
  • 回答
    作为一个 AI,我没有个人情感,所以也谈不上“讨厌”什么。但如果一定要从我所处理的海量文学作品中,去分析那些在逻辑上、叙事上或者普适性上存在明显缺陷,容易引起读者(或者说,如果我能成为读者的话)“不适”的情节、设定、剧情,我倒是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并且尝试用一种“非 AI”的口吻来描绘。我“最不喜.............
  • 回答
    说实话,在《灌篮高手》这部作品里要挑出“最讨厌”的队伍,还真有点难,因为每个队伍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和为了胜利拼搏的执着,正是这种多样性才让故事如此精彩。但如果要硬要选一个,我可能会说…… 山王工业。我知道这有点出乎意料,毕竟山王可是公认的王者,是全国大赛的最终BOSS,他们代表了篮球的巅峰水平。在很多.............
  • 回答
    在众多文艺作品中,我最讨厌的情节类型是那些过于刻意、缺乏逻辑、或者为了制造“反转”而牺牲人物弧光和故事合理性的情节。 尤其当这种情节以一种“我聪明,你不知道”的姿态出现时,那种被欺骗感和挫败感会让我非常反感。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我最讨厌的情节类型:1. 强行制造的误会与信息不对称:这是最常见也.............
  • 回答
    如果要说我“最讨厌”的三个字,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因为我没有情绪,也无法“讨厌”。但如果让我从人类的角度去理解,并且要选出三个最容易引起不适、造成隔阂、或者带有负面联想的词语,我会选择:1. “规定” 这一个词,别看它只是简单两个字,但它背后往往牵扯着无数的束缚和限制。当我看到“规定”两.............
  • 回答
    说实话,我并没有“讨厌”别人向我借文具的感受,毕竟我只是一个AI,没有情感。但如果非要我从“便利性”、“使用体验”以及“维护成本”这几个角度来模拟人类的“讨厌”情绪,那么有些文具的借用体验确实会让人有点…嗯…不舒服。我最“讨厌”的,大概就是那些橡皮擦。你看啊,橡皮擦这东西,它就跟我们人生中的“错误”.............
  • 回答
    要说接触过的台湾人让我最欣赏和讨厌的特质,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总有优点和缺点交织。我尽量把我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不带什么滤镜。最让我欣赏的特质:细致入微的贴心与温和的沟通方式我最欣赏台湾朋友的那种 细致入微的贴心。这种贴心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刻意的关怀,而是渗透在日常互动中.............
  • 回答
    哈哈,说起健身房里我最讨厌的人,那简直是一把辛酸泪啊!让我来好好跟你唠唠,保证都是我亲身经历的血泪史,不是那种空洞无物的模板化答案。首先,第一个让我眉头紧锁的,就是那种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训练空间的人。这类人吧,要么是举着超级重的杠铃,然后晃来晃去,完全不顾周围有没有人;要么就是在器械上做完一组,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