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戚继光在,明廷能打得过努尔哈赤吗?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戚继光仍在,明廷能否击败努尔哈赤,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极其复杂,绝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空稍微错开,然后细致地分析一番。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戚继光在世的年代(1528年-1588年)和努尔哈赤崛起、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的年代(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大致是重叠的,但也有一个关键的时间差。戚继光的主要军事活动集中在嘉靖年间,对付的是倭寇和北方的一些蒙古部落。而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势力扩张,与明朝发生大规模冲突,主要是在万历后期和天启初年。

如果戚继光能活到努尔哈赤真正崛起并开始大举进攻的那个时期,他的到来无疑会给明朝带来一股强心剂。 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如果”的情景:

戚继光所擅长的优势与努尔哈赤的挑战:

训练有素的军队和战术纪律: 戚继光最出名的就是他训练出了“戚家军”。这支军队以其严明的纪律、精良的装备和独特的阵法(如鸳鸯阵)而闻名。与当时明军普遍存在的散漫、士气低落甚至战斗力堪忧的情况相比,戚家军无疑是一支精锐中的精锐。
努尔哈赤的军队特点: 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后金军队,虽然早期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但经过他的整顿,已经形成了高度组织化、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擅长骑兵冲击,战术灵活,特别是其骑射之术在开阔地带威力巨大。
正面交锋的可能性: 如果戚继光带着他的“戚家军”出现在战场上,并且能够维持其训练水平和士气,他们与后金军队进行正面作战时,至少在步兵的近战肉搏能力、阵地防御和战术配合上,是有可能与后金军队抗衡的。戚家军的步兵阵列在面对骑兵冲击时,如果能有效组织,或许能抵挡一部分冲击力。
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戚继光不仅是个战术家,也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他能够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调整战术,并且善于利用地理环境和工事来弥补兵力或装备上的不足。
努尔哈赤的战略: 努尔哈赤是一个非常有战略头脑的军事家。他善于抓住明朝内部的矛盾和弱点,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他的崛起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战略智慧。
“固守与反击”的策略: 戚继光擅长构建坚固的防线和使用火器(虽然明朝的火器研发在那时也面临问题)。面对后金强大的骑兵,他很可能会采取“固守要地,待其锐气挫减,再寻机反击”的策略。建立坚固的城防、壕沟,配合火器和长矛部队,可以有效地消耗后金的攻势。
火器使用: 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也接触和运用了一些火器,如佛郎机炮等。明朝在火器方面是有一定基础的,但问题在于火器的研发和运用是否能跟上战场需求,以及是否有足够优秀的工匠和将领去指挥。
后金对火器的态度: 后金在与明朝交战中,也学习和使用了明朝的火器,甚至缴获并改进了明朝的火炮。他们对火器的运用并不陌生。

但,仅仅有戚继光一个人,能改变大明整体的颓势吗?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1. 人才的局限性: 戚继光固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但明朝末年整个军事体系的弊病是系统性的。将领贪腐、军饷拖欠、士兵训练松懈、装备落后、后勤混乱……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即使戚继光能够训练出一两支精兵,但面对浩浩荡荡的后金军队,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协同作战的整个明朝军事集团。
2. 政治与朝廷的阻力: 明朝末年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宦官干政,政策执行不力。即便戚继光提出再好的战略,如果得不到朝廷足够的支持,甚至受到排挤和打压,也难以施展。戚继光本人在晚年也曾因政治原因受到排挤而赋闲,这说明了他并非总能得到朝廷的充分信任和授权。
3. 经济与资源的压力: 努尔哈赤的崛起恰逢明朝国力由盛转衰的时期。连年的边患、内部的贪腐以及灾荒,都严重削弱了明朝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收入。即使是再精锐的军队,也需要充足的粮饷、装备和物资来维持。明朝能否支撑起一场与后金的长期消耗战,这是个巨大的疑问。
4. 努尔哈赤的对手不止一个: 努尔哈赤是一个善于抓住时机的领导者。他能够统一女真各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抓住了明朝在边疆政策上的失误和各部之间的矛盾。即使明朝派出了戚继光,如果朝廷的边疆政策依然混乱,给努尔哈赤提供扩张的机会,那么戚继光的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5. 战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努尔哈赤的军队非常擅长野战,特别是骑兵的冲击力是明朝步兵的巨大威胁。虽然戚家军的阵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骑兵,但如果努尔哈赤改变战术,比如避免与戚家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步战,而是选择袭扰、分割、围歼等方式,那么“戚家军”的优势也会受到挑战。

所以,更可能的情况是:

如果戚继光能活到那个时期,并且得到朝廷的信任和授权,他可以极大地提升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在关键的防御战役中。他可能能够守住一些重要的城池,挫败努尔哈赤几次大规模的进攻,延缓后金的扩张速度,甚至在某些战役中取得胜利。

但是,要彻底击败努尔哈赤,将后金彻底压制住,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

“战之能胜”的战术执行者,但不是“国之挽救者”。 戚继光是那个时代顶尖的战术和军事组织者,但他不是能凭一己之力挽救整个王朝命运的“超人”。王朝的衰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上的胜利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朝廷能否提供持续的支持是关键。 即使戚继光再能干,如果朝廷无法提供持续的兵力补充、军饷发放和政治支持,他的军队迟早也会因为后勤和内部问题而衰竭。
战略层面的改革需要更广泛的努力。 要想真正与后金抗衡,需要的不仅仅是几支精兵,而是整个军事体系的改革、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稳定以及对边疆民族政策的有效调整。

总而言之,戚继光在,大明朝对阵努尔哈赤会更有希望,战局会更加胶着,明朝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迅速陷入被动。他能够为明朝争取到更多的喘息之机,甚至取得一些关键的胜利。但要说“能打得过”,这取决于更多不可控的因素,尤其是明朝朝廷能否给予他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以及能否进行必要的政治和军事改革。

可以说,他会是一位极其出色的“阻击手”和“防守反击的利刃”,但他能否成为彻底的“胜利者”,这需要整个国家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种问题就捉鸡,不知道你们看书看的是个啥


上亿人口的国家,打不过几万人的部落,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支军队的问题吗?


萨尔浒之战前1700年,只有大萌一半人口的汉帝国北击匈奴,接连大胜,匈奴人口是17世纪蒙古的四倍,野猪皮的四十倍,结果呢?汉帝国用远比蠢萌弱的生产力,养起了十几万有备用马匹可随时野战的精锐骑兵,不仅可以没什么悬念的击败三倍数量的匈奴军,更能仗着背后帝国广袤的农田和人口,广屯粮草,可以专挑草木尽枯的隆冬动手,匈奴人饥马饿的时候汉军人能吃饱不说连马都喂的粮食,打起来完全就是一边倒,匈奴人只有逃掉和逃不掉两个选项。汉军环手刀呼啸之下匈奴人头滚滚,无数人口牲口被虏,皇族当匈奸的比比皆是,半数人口投降。


路途遥远后勤困难是问题吗?不是。蛮族弓马娴熟民风悍勇是问题吗?不是。部落民族的组织度,上限是远远低于封建国家的,大小部落凑人成军的模式,碰到软柿子捏捏可以,碰到硬骨头只要不傻肯定都往后缩,稍有矛盾就离队走人,内讧起来互砍也是毫不含糊。


然而就是有人能把封建国家的组织度整的比蛮族部落还低。


17世纪大萌,不要说能砍的过马背民族的职业军队了,不要说宽裕到能粮食喂马打恶战的后勤补给了,遍地空饷欠饷兵变,贪腐到萨尔浒之后次次兵力劣势,不要说出击打野战,tm在皇城根下面炮灰都凑不齐,皇太极四次入塞,大萌次次兵力劣势只能龟缩城中,次次要太监上城墙防守。


那些个吹孔教酸子骂阉党的,可不要忘了,朝堂之上衮衮诸公们贪出来的坑,虽然九千岁吃相更难看,但是最少公公们用肉体去填了。


那些个说什么“武德”“血性”的,而或说某将某军战斗力的,不觉得可笑吗?打个小部落,还是在自己地盘上,自己皇城根下面,都tm数量劣势了,都tm凑不齐炮灰了,都tm缺饷要一路劫一路了,还用打吗?


至于什么文人的“风骨”“脊梁”就更搞笑了。孔教酸子们最好把这些东西收起来,最好乖乖以当“奴才”为荣,孔教酸子们当奴才的时候,“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说做就做到了,虽然也遍地炮灰没啥战斗力好歹不见什么缺饷兵变不见太监上城墙了,乃至还有海军军费可以挪用修园子,不用皇帝御驾亲刨修失火烧毁几十年没钱修的皇宫。2000年历史看下来,文人的“风骨”“脊梁”怎么看都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永远都是和欺上瞒下贪墨克扣的胆量正相关。


评论里说“政不由文臣,而罪归文臣”的,明朝在外国人眼里叫“大臣时代”,国内也有权相时代的说法,大萌的行政也叫不由文臣?由不由文臣先放下不说,tm大萌两百多年,满地嘴炮家,却只有一个张居正想过,为毛依例自家只能减免80石粮食,实际上减免了2000多石,什么“平时束手谈修性,事急一死报君王”,平时真的只在修性吗?作为家主,自家怎么缴的税没点逼数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呵呵,强行减免,拖缴拒缴的时候“忠”“信”在哪?“产去粮存”转嫁给贫农逼穷人挨饿绝户的时候,“义”“廉”“耻”在哪?孔教全靠培养道德家维持教义,tm都堕落到道德家们睁眼说瞎话了,还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吗?从张居正改革被厚颜无耻的用“增税害民”“务为繁琐”理由废止的时候,大萌已经妥妥的没救了,王朝的格调已经被胤禛酋长完爆。


骂崇祯如何如何的,大萌的病根就是皇帝不管事文官集团野蛮生长,崇祯严厉些没有任何问题,叫我说崇祯错就错在杀的不够多,补不上前任们放任文官系统堕落的巨坑,革不动陋习弊例,还对原有官僚系统抱有幻想,只是杀了几个拿钱办不成事还比较突出的人,如果标准是大萌要活下去,这些人本来就该死,朝堂之上的人全砍了也没几个冤枉的。


账面上一万萌军,其中六千仅仅是个数字,剩下四千里面是三千人军饷只能领两三成仅够果腹的普通操军,余下一千里面八百是能领七八成军饷的“标营”“老营”,200是将军的亲兵,能领足饷,能混到各种肥差,上了战场能帮忙督战砍逃兵。每逢遇敌,赶紧临时招募或者强拉壮丁充数,炮灰能抓个两三千。有城墙限制的话还好,可以龟缩城内不用担心士兵逃跑,一要出击那可要了老命了,炮灰们不敷使用不说,想让操军们卖命也先要凑钱补欠饷才能开拔,“一万人”能调动三四千那就是烧了高香,还只是补一部分意思一下,然后就是“无粮无饷,凭啥不抢”,走一路劫一路,主官不敢管,稍有不慎就会兵变。对于大萌百姓来说客军过境和沦陷没啥区别,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官过如剃”。遇敌的是时候只能密集队形防溃散逃跑,然后吃野猪皮几轮箭就伤亡惨重吓破胆,随便一冲就崩溃。


挫宋证明金钱不是万能的,有粮有饷不代表能打胜仗,后勤到位和军队善战还差点东西。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天下没有不发工资还能维持训练和装备的军队,更没有饿着肚子卖命的道理,什么忠君爱国保卫乡梓在将校威压克扣和亲兵老营经年累月的压制欺辱毒打面前P都不是。有钱养起来的尚且可能是炮灰,但大萌没钱到炮灰都找不够数,操训和武器这些问题根本不在考虑之列。穿越几个能打的将军或者几支能打的军队也许能救挫宋,但是救不了处处缺兵还遍地兵变的大萌。说起来大萌面对的外来威胁还是两千年来最小的,蒙满加一块也就匈奴的三分之一。


别说戚继光了,就是成吉思汗带着20万蒙古铁骑穿越过来给朱家当打手,也许能趁在欠饷兵变前灭了野猪皮,但是绝对救不了大萌。万历四十七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林丹汗和明军达成协议,大萌每年赏银四万两(第一年只要四千两),林丹汗帮忙防守广宁城。四万两就能化敌为友的买买,大萌做了没几年就没钱做下去了,林丹汗被迫西迁,导致河北北部出现空缺,皇太极借此绕道蓟门入关劫掠京畿,这就是导致袁崇焕被杀的己巳之变。四万两银子,一个水太凉买柳如是的价,大萌的孔教酸子们都能吃干摸净拿不出来,成吉思汗如果穿越过来,20万铁骑的饷银还不知道要被多少人盯上,怕是除了宣布七大恨造反没别的出路。


别说戚继光穿越了,直接穿越开坦克的PLA都不行。前半年大萌的将领官员开始倒卖坦克枪炮,后半年PLA们开始自己倒卖坦克枪炮充饷,往后就是出城立寨讨饷,再往后就是开小差当土匪或者投奔闯军女真。大萌该亡还是要亡。


ps: 挂个蝗明粉


可惜他评论里的几句直接被知乎删了,没法一并挂出来

大脑发育停留在用屁股说话级别的人群,格调也就如此,真给你大萌和你萌粉长脸

user avatar

拿下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人头不难,给崇祯干活保住自己的人头比较难

user avatar

都不用后金动手,崇祯自己就能把戚继光凌迟处死传首九边了。


其实翻翻战果,你会发现吴三桂,孙可望,洪承畴战斗力都不逊于戚继光,哪个不是威震数省,扫荡百万的主。但也架不住你一炮三响往外送啊。

user avatar

话说当年,汉文帝被匈奴骚扰得头疼,向冯唐抱怨了一句,如果廉颇、李牧还活着多好,看我不吊打匈奴!结果冯唐回复,别做梦了,这俩活着您也用不了啊!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同样的,以明末那个状态,戚继光活着也没法打啊!


一、兵力不足。

我们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戚继光再能打,没兵也不行啊。就算他单挑能力再强,也会被后金A死的。

万历后期大明的士兵是个什么状况呢?徐光启曾经亲自考察过通州、昌平三个营的士兵,结果发现名册上的10600兵,实际只有6837人,吃空饷的占36%。这还不算,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动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杂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训练成精锐的壮男,才一二百人而已……

臣于三月二十日以后,前后廵历通州、昌平二处,据山、陕、河南三营,册开原额民兵一万六百名,内除三月以前,沿途迯故,并选取援辽上等民兵外,实在者止六千八百三十七名。向来行文清勾,陆续解到迯兵,并臣所募补教师家丁等,共新收八百三十九名,今七月见在食粮民兵七千六百七十六名。此臣所辖三营兵数也……故据臣所见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过二千;并入可充厮养者,不过四千;求其真堪教练成为精锐者,不过一二百人而巳。此臣简选之大略也。《廵历巳周实陈事势兵情疏》


7500人中才一二百壮男,按这个比例,给戚继光3000戚家军,里面能打的还不到100个,戚大帅改名叫戚排长,能和努尔哈赤干仗么?


有的小伙伴可能忍不住了要说,戚继光才不会接受这些烂兵烂将呢,人家会自己招募。当年戚家军招募条件及其苛刻,能入选的不光高大粗壮,还得老实巴交,绝不会出现徐光启说的那种情况。好吧,我们再看下一条。


二、军饷微薄。

如果你看见一家公司提出了苛刻的招聘条件,比如身高180cm以上,相貌堂堂,985名校博士,能经常出差加班等等,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显然会觉得这家公司给的待遇高啊!否则哪会有人应聘呢?同样的,当年戚继光在义乌招兵,能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正是因为他能给得起相应的高待遇啊。


戚家军士兵的军饷是一年10两,12人小队杀一个倭寇赏银30两。平时训练的时候,按武艺高低把士兵分为9个等级,升1级赏银1分,升2级赏2分,升3级以上赏5分。


万历后期军饷多少呢?按徐光启的说法,每个月一二石米,相当于0.5 - 1两银子,一年6 - 12两,和戚家军差不多。但各种奖励嘛,就“呵呵”了。光靠这么点的工资,士兵哪有心情训练啊,必须开发副业赚钱。要是跟着戚大帅天天练鸳鸯阵,早饿死了。徐光启表示,我们的兵不行而且容易哗变,根源就在这里啊!

倘谓今京营之军,月米一二石,何事新兵独须厚饷?不知营军操日不多,且质明而散,正须各寻生业以餬其口。若食饷一二石,又须日日肄习,必皆化为饿殍矣。营军所以不振而易哗者病根在此,非独性异人也。《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


即使这每月一二石的死工资,士兵也不能全拿。比如在边境防御后金的士兵,一个月的工钱只能换几斗粟而已。

且如今边镇之兵,月给不过七八钱,少者四五钱。即尽得之以易粟,不过数斗。《拟上安边御虏疏》


可见,如果戚继光开着这种待遇招兵,哪有壮男屌他呢?除了一再降低要求,还能怎么样呢?徐光启募兵的时候就是这样,只开价20金,还不包括装备。买完装备,士兵到手只有不到10金。壮男去杀猪卖酒,轻轻松松就能赚到差不多的钱,谁跟你去千里之外打努尔哈赤呢?这种待遇还跑来参军的,只有那些流浪汉、乞丐而已。

今之募兵,人以二十金为率,又有扣减。而弓刀衣甲,皆在其中,实不下十余金耳。闾左徤儿负戴屠酤,身不出里,数金可得。肯远戍沙场,以头颅侥幸哉,惟卑田游手无复生活者。《兵事百不相应疏》

三、装备破烂。

我们知道,戚家军的装备那是相当精良,刀箭铠甲狼芜等冷兵器不说,先进的火器更是大大的有。比如戚家军的步兵营,就配置了鸟铳1080支,搠琳1080根,锡鳖1080个,铅子袋2050个,药管32400个, 火药4320斤,铅子21.6万枝, 火绳3240根,铅子模12副, 火箭6480支。还有骑兵营、水兵营、车营、辎重营等等,军器弹药不计其数。


到了徐光启的时代,是什么情况呢?装备一栏被后金甩了一大截。据朝鲜方面的消息,后金的铁匠铺绵延数里,后金士兵人和马都被精铁包裹,打仗时向坦克一样冲向我军,我们的拒马木屁用没有。而我军的装备就寒碜了,只护胸和背,其他地方都裸露。狡猾的敌人专门对着我军颜射,一箭毙命。

据朝鲜报称奴寨北门,铁匠居之,专治铠甲。向亦闻其铁工所居,延袤数里。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我兵盔甲,无如略彷赫连氏之制而即于军中制造既皆荒铁。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辽左阽危巳甚疏》

再比如萨尔浒之战,我方杜松被颜射而死,潘宗颜背后中箭而死。军队首领的铠甲都不给力,底下的士兵还用问吗?

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颜矢中其背。是总镇监督,尚无精良之甲冑。杜将军去甲冑而战尤非法也,况士卒乎。《敷陈末议以殄凶酋疏》


看见了吧,戚继光穿越到徐光启的时代,带着一帮流浪汉,拿着一堆破铜烂铁,真的能打赢努尔哈赤吗?他除了和徐光启一样,拼命上疏朝廷要钱,还能干啥呢?


可能小伙伴又会说了,我们让戚继光带着一大堆银子穿越过去,这该行了吧?其实这不是画蛇添足吗?有了银子,还要戚继光干什么?你看看徐光启写的练兵方法,完全深得戚继光精髓啊。如果银子到位了,你焉知徐光启不能吊打努尔哈赤呢?如果银子到位了,你焉知大明不会冒出n多廉颇、李牧、卫青、霍去病呢?

user avatar

刚打几场胜仗,关宁一看,卧槽这要赢了啊,赢了没了后金了还要我们干嘛,我们不就是没用了吗

抓紧说我们在某某地会和

结果戚继光去了,关宁没去

孤军奋战,身陷绝地,全军殉国

然后戚继光就被另一个圆嘟嘟给砍了啊

很完美啊

user avatar

事实上,只有戚继光是没用的,朝中还必须有一个张居正。

第一次主辽的熊廷弼文武双全,在辽东短短时间就稳定了萨尔浒溃败后的局势,使辽东具备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并且熊廷弼还能时不时指挥明军出动骚扰下野猪皮,野猪皮几次试图攻击沈阳都被迫打了退堂鼓。

以熊廷弼的做法和他的才能,灭掉野猪皮还是轻松愉快的,然而并没有卵用,他很快被人弹劾下去换了个草包袁应泰,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至于嘲讽熊第二次主辽就更悲催了,朝中无人落了个光杆司令,最后还被传首九边

user avatar

戚家军三千人加白杆兵4000人。打后金八旗数万精骑。还灭了后金几千人。最后被自己炮了。而且弹尽粮绝没有支援才团灭的。够壮烈的了。后金都被步兵打怕了。所以你说戚家军能否与后劲一战。我说可以的。而且胜率绝对不低。

user avatar

古代高纬度的食物产量,惨不忍睹。不让下面吃饱,下面就干翻上面。所以上面为了团结族人(及其附庸,统称八旗),就转移矛盾么: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哦不对,是七大恨。所以啊,你换谁能挡住一帮快饿死的人?

user avatar

当皇帝是赵构,宰相是秦桧的时候,即使大将是岳飞,也只能被杀风波亭,然后是割让陕西河南,向金国“臣构言”,

当皇帝是朱祁镇,主事者是王振的时候,即使随军的是张辅,也只能是土木堡一败,和几十万大军连同三大营一起,尸骨无存,

当皇帝是……,给他一个戚继光,又有何用?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曹文诏、曹变蛟,秦良玉,甚至是变节的洪承畴、吴三桂,

他们的将才就算不及戚帅,当真能用好的话,上亿人口的大明,又何至于不敌只有几十万丁口的满清?

user avatar

别说戚继光,

就是李成梁在,野猪皮连屁都不敢多放一个。

别说李成梁,

就是李如松在,野猪皮也得没事下跪叫爸爸求活。

但是重点不是戚继光,也不是努尔哈赤,也不是李成梁。


张居正


没有这尊大神镇在头上,

谁去都是个死。


猪油捡这傻逼当朝18年不到,换了特么20任首辅。

尼玛,连日本换首相的速度都赶不上他,

日本身后还有个美国爸爸罩着,就这样还乱的一塌糊涂。

他特么背后只有株老歪脖子树,竟然也敢这么玩儿,

就算一个凌烟阁加一个云台28骑再加他祖宗开国25公全给他,

照样让他给玩儿死你信不?


对于这哥们儿,只能用一句老话来形容——

“多好的人呐,死晚啦!”

user avatar

不能,毛文龙是是怎么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戚继光仍在,明廷能否击败努尔哈赤,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极其复杂,绝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空稍微错开,然后细致地分析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戚继光在世的年代(1528年-1588年)和努尔哈赤崛起、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的年代(16世.............
  • 回答
    若我为戚夫人,得遇高祖陛下,何其幸也。然而,身处后宫,虽得一时恩宠,却也深知恩宠易逝,人心难测。若能预知未来,在高祖陛下生前,我自会步步为营,细细筹谋,以求得长久安宁,护我儿周全。首先,巩固父兄根基,寻求外援支持。高祖陛下尚在,我便要努力将家族的势力稳固。我的父兄若能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我.............
  • 回答
    穿越成戚夫人,刘邦刚死,吕后权倾朝野,我这小命简直是风中残烛。要说自保,那真是得步步为营,心如铁石,还得有点“骚”操作。第一步:稳住心态,认清形势,别把自己当主角首先,别在那儿悲春伤秋,觉得“啊,我怎么穿成戚夫人了!” 那是给吕后送人头呢。你得立刻接受事实:刘邦死了,你现在就是一个寄生虫,依附于吕后.............
  • 回答
    明朝末年,如果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仍然健在,清军入关的局面无疑会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但要断言清军就一定无法入关,则过于绝对。历史的进程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即使有这些名将,也需要考虑其他关键因素。如果戚继光和李成梁健在,可能出现的积极影响: 增强军事指挥和战略能力: 戚继光: .............
  • 回答
    戚继光坐镇萨尔浒,会是怎样的景象?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换将如换刀”就能概括的问题。戚继光,这位明代抗倭名将,以其练兵之精、战术之妙著称。若将他置于萨尔浒这块近代史的伤疤之上,历史的走向,怕是会泛起层层涟漪,甚至激起巨浪。首先,从练兵铸魂说起。 戚继光最出名的,莫过于他的“戚家军”。这支军队并非简单招募.............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个假设性的历史场景,如果崇祯皇帝拥有张居正、王守仁再加上戚继光这三位大才,能否击败如日中天的新金国(女真)?这绝对是一个引人遐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个假设的关键在于“如果”。历史的车轮一旦转动,就很难在某个节点强行扭转,尤其是在面对像女真那样在.............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些名将放在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明末的局面,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来得棘手。先说说这些穿越而来的名将和他们的特长: 白起、王翦、卫&霍(卫青、霍去病): 这是战国和汉朝的顶尖统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国力为本,以大规模正面决战为骨干,辅以坚定的战略和.............
  • 回答
    .......
  • 回答
    戚继光,一个在中国军事史上响亮的名字,他并非出自显赫的将门,也非天生就叱咤风云。然而,在那个明朝边疆饱受蒙古袭扰的动荡年代,他凭借着非凡的胆识、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对战术、器械、士兵训练的深入研究,硬生生在东南沿海扫荡了倭患,又毅然北上,用一套全新的打法,让令明朝头疼不已的蒙古军队尝到了苦头。要说戚.............
  • 回答
    .......
  • 回答
    好家伙,2035年了,我穿越过去,兜里揣着2024年的钱,脑子里还盘旋着“打工人”的宿命论。这会儿,戚薇模样的80万家政机器人摆在我面前,这可真是……让我有点犯难,但又充满了无限的想象。首先,得承认,听到“戚薇模样”这四个字,我脑子里瞬间就闪过了那个有辨识度、有活力、带着点小酷的女性形象。如果家政机.............
  • 回答
    .......
  • 回答
    戚风蛋糕,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轻盈飘逸的魔力。它不像磅蛋糕那样扎实厚重,也不似海绵蛋糕那样细腻紧密,而是以一种近乎飞扬的姿态,在舌尖融化。想要做好一个完美的戚风,需要的不只是配方,更是一种耐心、细致和对材料特性的理解。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走进戚风蛋糕的制作世界,让你也能烘焙出那份轻盈与满足。第一步.............
  • 回答
    作为一名热衷于观察都市生活与人物塑造的观众,我得说,《北京女子图鉴》这部剧,嗯,怎么评价呢?挺复杂的。首先,得承认,戚薇选得挺好。她身上那种有点儿疏离又带着点儿韧劲儿的气质,还挺符合陈可依这个角色在北漂过程中那种既要融入又要保持自我的感觉。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她挺能抓住那种初来乍到的小姑娘的迷茫和对.............
  • 回答
    关于戚薇对“儿孙满堂是女人的唯一成就”这个说法的看法,这可以说是触及了当代社会对于女性价值和人生追求的核心议题。戚薇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也难免招来不同的解读和评价。要理解她对此的看法,首先需要把握她发言的语境和核心观点。如果戚薇对此持否定或批判的态度,那么她的言论可.............
  • 回答
    .......
  • 回答
    戚芳,这个名字在《连城诀》中,如同书中那皑皑白雪,纯净而又冰冷,让人心生怜惜,又忍不住去探究她那被严寒侵蚀的内心。要评价戚芳,得从几个层面细细说起,她不是一个脸谱化的角色,而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有着复杂情感和无奈选择的女性缩影。初遇:如雪初绽的纯真与灵秀戚芳初登场时,给人的印象是那个时代的“标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