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戚继光是如何打蒙古人的?

回答
戚继光,一个在中国军事史上响亮的名字,他并非出自显赫的将门,也非天生就叱咤风云。然而,在那个明朝边疆饱受蒙古袭扰的动荡年代,他凭借着非凡的胆识、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对战术、器械、士兵训练的深入研究,硬生生在东南沿海扫荡了倭患,又毅然北上,用一套全新的打法,让令明朝头疼不已的蒙古军队尝到了苦头。

要说戚继光怎么打蒙古人,不能简单地用“正面硬碰硬”来概括。他的打法,是建立在对蒙古骑兵特点的深刻理解之上,并辅以明朝自身的优势和创新。

一、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理解蒙古骑兵的优势与弱点

戚继光在北上抗倭之前,已经在东南沿海摸爬滚打了多年。他深知,与倭寇那种灵活、残忍但兵力分散的敌人作战,需要的是高机动性、严密的组织和精准的打击。而到了北方,面对的蒙古骑兵,则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蒙古骑兵的优势:
惊人的机动性: 蒙古骑兵以马为本,战术灵活,擅长迂回包抄、长途奔袭,来去如风,让明军骑兵常常措手不及。
强大的冲击力: 训练有素的蒙古骑兵,骑马持矛,冲锋起来势不可挡,对步兵阵线具有巨大的威胁。
精湛的骑射技术: 蒙古士兵从小就练习骑射,能够在马背上精准射击,远距离消耗敌人。
坚韧的作战意志: 蒙古人骁勇善战,作战不畏生死,往往能以少胜多。

蒙古骑兵的弱点(戚继光抓住了这些):
对坚固防御的冲击能力相对有限: 尽管冲击力强,但如果遇到精心构建的、有纵深的防御工事,其突破难度会增加。
后勤补给的依赖: 尽管蒙古人以草原为家,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仍然需要一定的后勤保障,尤其是在深入明朝境内时。
在复杂地形(如山地、河谷)的机动性受限: 蒙古骑兵虽然灵活,但在明朝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其优势会打折扣。
对阵型严密、火力持续的步兵阵线感到棘手: 他们的战术多变,但如果遇到一个能够稳固阵地、持续输出火力且有反击能力的敌人,其反复冲锋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 戚家军的“克蒙”秘诀:一套全新的战术体系

戚继光之所以能够“打蒙古人”,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他基于以上分析,建立起了一套与众不同的作战体系。

1. “鸳鸯阵”的变体与应用:

戚继光最著名的军事发明是“鸳鸯阵”。虽然“鸳鸯阵”最初是为了对付倭寇而设计,但其核心思想——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灵活变阵——被巧妙地应用于北方战场。

分工合作: 戚家军的士兵不再是单一兵种,而是分工明确的战斗单元。比如,有专门负责防御的士兵,手持盾牌和长枪;有负责近战砍杀的士兵;还有负责远程射击的士兵。
阵法严密: 士兵之间配合紧密,通过阵法的变化,形成层层递进的防御和进攻。面对蒙古骑兵的冲击,他们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依靠整个阵列的力量。
火力压制: “鸳鸯阵”的升级版,更加强调火器的运用。戚继光深知,蒙古骑兵的优势在于冲锋和骑射,如果能够用火器在远距离就对其造成杀伤,就能有效削弱其冲击力。

2. 火器的创新与大规模运用:

这是戚继光打蒙古人最关键的一点。他不仅重视火器的使用,还积极推动火器的改进和生产。

“火龙出水”: 这种火箭,威力巨大,能够连发,一旦点燃,数支箭矢如同火龙般窜出,对密集的蒙古骑兵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霹雳炮”、“佛郎机炮”: 戚继光大量装备和改进了这些火炮,并将其运用到阵前,对冲锋而来的蒙古骑兵进行远程炮击。密集的炮火不仅能直接杀伤骑兵,还能震慑马匹,打乱其冲锋阵型。
“神火飞鸦”: 这种可以飞行的燃烧弹,可以在夜间或烟雾中投入敌阵,造成混乱和恐慌。

戚继光的火器运用,并非简单地“放枪”,而是将其融入到整个战术体系中。士兵们训练有素,能够在骑兵冲击的瞬间,有序地进行射击,形成一道道火墙,阻止敌人的推进。

3. 防御体系的升级:

面对蒙古骑兵的机动性,戚继光采取了多层次的防御策略。

坚固的营垒: 戚继光非常重视营垒的建设,他会在出征前选定有利地形,构筑坚固的营垒,作为根据地和防御核心。这些营垒通常有深壕、高墙,甚至配有拒马、鹿角等防御工事。
“车营”的运用: 戚继光借鉴了古代车战的经验,将火器和步兵组合在特制的战车上,形成移动的火力平台。这些“车营”不仅能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还能在需要时迅速转移,形成灵活的防御阵线。
陷阱与障碍: 在营垒外围,戚继光还会设置各种陷阱,如蒺藜、滚木,甚至挖掘暗沟,来迟滞蒙古骑兵的冲击。

4. “万人敌”的士兵训练:

再好的战术、器械,也需要强有力的执行者。戚继光对士兵的训练可谓严苛至极,他的士兵被誉为“万人敌”。

体能训练: 戚继光注重士兵的体能,要求他们能够长时间负重行军,且依然保持战斗力。
阵法训练: 士兵们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阵法操练,确保他们在战场上能够像一个人一样行动,指令清晰,反应迅速。
协同作战: 戚继光强调团队协作,每个士兵都清楚自己的职责,与身边的战友配合默契。
心理素质: 戚继光善于鼓舞士气,让士兵们不畏惧蒙古骑兵的冲击,敢于亮剑。

三、 实战中的体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戚继光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并非每一次都能够以绝对优势获胜,但他的战术体系,使得明军在面对数量占优的蒙古骑兵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甚至以弱胜强。

坚守与消耗: 很多时候,戚继光会选择坚守营垒,利用火器和阵法对蒙古骑兵进行消耗。蒙古骑兵不擅长长时间的围城战,在多次冲击无果后,往往会自行撤退。
诱敌深入: 戚继光也会利用蒙古人轻敌冒进的特点,故意示弱,将蒙古军队引入预设的战场,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利用火器和密集阵列对其进行打击。
围歼与追击: 当蒙古军队阵型被打乱,或者在防御工事前受挫时,戚继光会抓住机会,发动反击,用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进行围歼。

总结来说,戚继光打蒙古人,不是简单地用人海去对抗人海,也不是一味地模仿蒙古人的骑兵战术。他是一个伟大的战术创新者,他看到了明朝军队的优势(如火器、纪律性、防御工事)和蒙古骑兵的弱点,并将两者结合,创造出了一套“以步制骑,以火器克骑射”的全新打法。

他不是靠“莽”去拼命,而是靠“巧”和“精”去取胜。通过严密的阵法、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防御,以及高素质的士兵,戚继光有效地压制了蒙古骑兵的锋芒,为边疆的安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和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从蒙古史角度说几句。

今天的战史研究,譬如清日战争(1894-1895)、日俄战争(1904-1905)、卫国战争(1941-1945),如果一位研究者只看单方史料,却完全不懂另一方的情况,他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会被摒弃。

然而在谈论戚继光同蒙古作战的情况时,却有人完全不懂蒙古史,连隆庆和议、左右翼牧场的分布、土蛮万户和土蛮汗的区别这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却大谈特谈,还摆出要从史料出发的理中客立场,实在令人惊愕不已。@刘承哲

16世纪中后期,具体说是保只汗(博迪汗)死后,俺答领导的右翼已经压倒大汗所在的左翼,逐步控制从一片石关至甘肃边外的范围。隆庆四年,明朝和俺答缔结和约之前,双方打得不可开交。

因为右翼哈喇慎、土蛮两个万户的贵族逐渐控制作为蓟镇外藩的朵颜三卫,才有嘉靖二十九年、四十二年,俺答调集十余万军队攻破蓟镇,掠夺京郊的惨剧。此外,数万人的入寇也有几次。左翼也联络右翼的哈喇慎老把都儿,通过右翼控制下的牧地和三卫攻打蓟镇,肆虐永平一带。明朝加强蓟镇防务,本质上是为了抵御右翼大规模袭击。戚继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北上的。

然而隆庆四年,明朝借把汉那吉来降,主动调整政策,允许封贡,结束了同右翼的大规模战争。此后蓟镇、宣、大边外直到17世纪20-30年代女直打过来前,没发生过什么大战。朵颜三卫在和议后,摆出阴阳人的姿态,内里已经是台吉-倘不浪体系,被顺义王后嗣控制,外表仍然是三卫的壳子。明朝也知道这一点,史二官、车达鸡反乱,还要依靠顺义王撦力克抓人。

这种情况下,戚继光没仗打,岂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至于山海关外的辽东,边外是左翼地盘,人家没跟大明和议,打得鸡飞狗跳也是很正常的事啊。

user avatar

补充一条史料

俺把各酋既已来归,则土蛮之势自孤,而蓟镇之患可免。即如今秋俺黄诸酋一不东行,则土蛮聚兵止犯辽左,未敢复窥蓟昌。盖土蛮每资俺黄诸酋之兵力为轻重。——兵部奏疏



在《明史·戚继光传》里,也留下了这么一句话:蓟门守甚固,敌无由入,尽转而之辽,故成梁擅战功。

瞧这话的意思是戚继光把蓟镇的敌人全都驱赶到辽镇去了,所以李成梁才有那么多战功。我寻思这难道不是以邻为壑吗?合着不是有辽镇给你擦屁股,你蓟镇还能守得那么舒服?

今岁蓟镇事体较诸往时关系尤为重大,何也?西虏新附而东虏尚然内窥,若遂得志则又以阴启西虏骄心,虽得贡市不足为罕也。必须大加一挫,则不惟此虏寒心,而西虏亦皆知畏,贡市乃可永焉。——《答戚总兵书》

高拱看得明明白白的,所谓蓟镇事体全系于东虏能否被大加一挫,请问是谁去给东虏大加一挫?难道光凭守城就能给东虏一大挫了?

蓟镇是以守为功,那么谁是以战为功呢?是谁在跟东虏血战?

隆庆五年十一月有清河捣巢之捷,六年三月出镇安捣巢,万历元年三月出镇西捣巢,二年九月虏五百入大定我军战败,十月有白龙山捣巢之捷,是月虏入镇北三日以四万报,十一月入平虏三日以二万报,三年正月入长勇三日以六万报,是月我军出镇远捣巢,十一月入平虏四日以四万报,我军战捷,获首虏二百一十级,亾官军二百七十五员名,四年三月出大清捣巢,六月入大清以一万报,十月入庆云以二万报,我军战败,十一月入高台以二万报,五年三月岀镇西捣巢,五月入大胜二日以十万报,入镇静二日以十五万报,十一月入东胜三日以四万报,十二月二千入瑞昌我军战败,六年正月有劈山捣巢之捷,十二月入东胜三日以四万报,是月有养善木捣巢之捷,七年十月入新兴三日以五万报,十二月有红土城捣巢之捷,八年二月有鸭儿匮捣巢之捷,九月入庆云以十五万报,十月入大定六日以十九万报,九年正月入锦州二日以二万报,二月有燠郎兔捣巢之捷,四月入十方寺以一万报,入汎河以四万报,入长安以一万报,我军战败,入上榆林以二万报,十月入镇安六日以三十万报,入镇静以二十万报,十年正月入上榆林六日以十万报,二月有古勒寨捣巢之捷,九月有曹子谷捣巢之捷。

辽镇频繁的捣巢招致东虏对等的报复,但受益的其实是蓟镇。在戚继光要通过军事演习才知道十万之众是什么概念的同时,辽镇那边面对的可是动辄十来万的大举。

本职自入蓟数年以来仰奉硕画,虽百务修创似有章程,但非今日合操一举犹未免隔靴搔痒耳,况职援枹二十余年,亦未见十万之众,诸路固皆分数中心,实属恍惚。近得共集连营始知十万作用,又似稍有豁悟,乃信边事真有可为。

有人说:

所以,作为百姓,你是喜欢待在别人进不来的蓟镇,还是经常被寇甚至被杀良冒功的辽东?

作为百姓当然喜欢待在前者,但不要忘记那是通过辽镇的血战换来的。

可笑的是《明史》这句: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戚继光活着功劳是他的,死了功劳还是他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忘了搞成乌龙的哈流兔之捷是为谁打的了?最后为蓟镇受祸的又是谁?

我们说作人要讲良心,蓟镇作为京师的头目,朝廷所倾注的资源哪里是辽镇可比的。

蓟镇之南兵初未尝有,自戚继光始携南人为兵而厚其饷,计每年所费不下五六十万,故兵饷惟此镇独多,而互市以来曾一调用否?——《万历疏钞》

而辽镇是什么情况呢,王一鹗算过一笔账:

先是以兵部岁发马价银五万两不足买补阵失倒死马匹,而扣全辽兵马粮料十分之一,凡六万七千八百七十五两,买补槽下倒死之马,谓之朋银。则家丁头目除扣朋银外,月实领银一两一钱七分,人马各得银五钱八分五厘耳。选锋军除正粮外,月实领行粮八钱一分,人马各得银四钱五厘耳。诸军月饷四钱者,实止领银三钱六分。马料一钱八分者,实止银一钱六分二厘,马草一钱五分者,实止银一钱三分五厘。而给料八月六月者,其余月分皆无料草矣。此辽左主客兵马粮刍之大较也。
今以辽左粮刍计之。岁登米贱,一石价可四五钱,稍贵可六七钱,家丁月饷五钱八分五厘,止足籴米一石或一石五斗。而边人善食,食每尽一升。即俭而日尽一升,有父母妻子五口之家,止足供二十日或一月之食,而鱼盐蔬菜之费、薪水之劳不与焉。若岁歉米贵,一石价辄一两,月饷五钱八分尚不足三口之家一月之食,而况少而为三钱六分者乎?——《总督四镇奏议》

根据王一鹗亲眼所见,辽军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

职初出关,时见带甲护行之士皆取潢污之水和麦面而啜之以充饥渴,马则不废刍豆,为之堕泪。及抵镇城询之,全辽之士皆然以为固常,而泪不胜其堕矣。

辽镇是有杀良冒功,但你要肯把辽军的工资水平提高到蓟镇南兵,谁还愿意去杀良冒功啊?

另外要拿百姓说事的话,怎么对这条史料视而不见了呢?

辽阳百姓方维相亦伏阙下,称成梁中左所之战、盘山驿之战、卓山之战、平虏堡之战、红土城之战、养善木之战、鸭儿匮之战、鵰背山之战、辽河之战、阿州之战、抚顺之战、沈阳之战、开原之战、袄郎兎之战、曹子谷之战、古勒寨之战,脑王杲、髓速把亥、馘逞仰二奴、斩阿大阿海,皆万世功。

戚继光在镇十六年,一共斩首四十七级,曾有两次出塞失利。

先说失利。

一曰战调宜备。各边皆以斩级为功,而蓟门独利用守,何也?非独迫近陵京虞于启釁,地则重山为限,虏则错帐而居,越险以捣巢,岂惟得失难量,抑以顺逆难分。往岁戚继光镇蓟时,两出塞而两失利,朝廷亦置不问。——《薛恭敏公奏疏》卷十二《覆议蓟镇事宜疏》

但这到底是哪两次出塞失利目前我还没找到。

再看斩首,根据戚继光子嗣所编的《戚少保年谱耆编》,戚继光镇蓟时有以下八次获捷

隆庆二年。十二月,青山口大捷。长昂与董狐狸聚虏屯会州,谋犯铁门关、董家口、榆木岭、青山口、擦崖子等处。家严帅部兵移驻墙子岭,闻警即统车兵策应。于岁除日督兵驰青山口,用擂石弓矢枪炮,将前哨贼击退,遂引兵出口擒斩,大获全胜,卒使狼贪虎视之凶遂为垂首丧气之虏,尽弃钩梯,急奔青城谷遁去。
万历元年癸酉,家严四十六岁。春二月,拏子谷捷。是月初十日,虏众乘夜攻墙,窃犯拏子谷,督帅官军拒堵,斩获酋首三级,余虏负伤而遁。
夏四月,桃林捷。虏犯桃林口,督帅官军出口,追斩首虏三级。
五月,界岭口捷。是月二十日,董狐狸、〈尃瓦〉难等结连东路插汉儿等,暗犯蓟镇,督游击王轸分道领兵迎敌。各贼力不能支,夷酋董狐狸几被执。当阵斩获夷首十五级,夺马五十三匹、骡二头、器物三百六十九件。
冬十月,窟窿台捷。是月二十二日,虏犯窟窿台,官军拒堵追战,斩首六级,卤获马十二匹。器械倍而有嬴。
万历三年乙亥,家严四十八岁。春正月,获夷酋长秃。夷酋长昂逼秃,盗犯董家口关城,时孟春二十三日也。家严督南北官军自榆木、董家两关出塞,追至聂门、北安、驼石,去边一百五十里,标军李云生擒长秃以归,斩首二级,余虏负命却遁。
万历七年乙卯,家严五十二岁。曹家塞、古北口捷。是年春,大嬖只偕小阿卜户炒蛮复并起,寇古北口及曹家塞。夷人刁儿志火泥赤来告,未几,果袭柏岭安边,出擦肚岭,而以边备戒严,辄引去。我师出击其归路,至苇子谷,遇炒蛮,躬率五百骑转击破之,生擒十三夷,斩首五级,驼马十八匹,器仗百五十余,贼皆腾山却走,我师乘胜,追逐六十余里,山林险阻始罢兵还。
冬十月援辽捷。土蛮儿伯彦、苏把亥、黑石炭、银灯等率众五万余骑,从拨剌兔行往河西南。时兀鲁班、苏喇哈亦聚虏欲掠宁远前屯,因夺山海,谍者驰滚兔营,得土蛮近状,乃与伯彦等五万余骑欲从剌母林入辽左宁远间矣。夷妇孙则又言土蛮到土列根拨剌兔,行欲入黄土岭、一片石,东到山海、中前所,旦曰竟从敖母林止壁滦河。敖母林去甯前可二曰,去蓟之东西可五日,边吏皆陈滦河以备之,辽左请师往援,诏以家严往,乃率师驰中前所,会辽地震,雨雹如注。亡何,虏自范儿营入,己自锦州入,以五万余骑布十里许。于是驰兵转战于狗儿河,复大战于石河墩,斩首十三级,获马十五匹,虏遁支山庄巢,列阵二十余里,间得出塞,我师追奔数百里,勒石燕山而还。

其中青山口大捷又见于《谭襄敏奏议》卷六《敌兵窥犯拒堵退遁疏》,以及《白川刘公奏议》卷二《达贼非时窥犯仰仗天威拒堵退遁疏》,此一战明军零斩首,所以二人疏中都没有称大捷,而《年谱》却称之为青山口大捷,显然是出于后世子嗣的夸饰。再说其余诸捷,戚继光一辈子斩获的虏首,如果真要按明代的首功制度来算,其实连小捷都算不上:

查得本部见行事例,凡报捷,擒斩虏贼七十名颗以上为小捷,九十五命颗以上为中捷,一百一十名颗以上为大捷。——《职方疏草》卷十二《延绥宣捷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