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如松对戚家军的态度是什么样?

回答
提起李如松,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威风凛凛、在朝鲜战场上屡建奇功的明朝名将形象。而在讨论他对戚家军的态度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时间节点:戚家军早已在李如松活跃于沙场之前就基本解散了。

戚继光在平定东南倭患后,于万历年间调任浙江总兵、广东总兵,最终因为与朝廷的政见不合而赋闲。他训练出的那支战无不胜、闻名遐迩的戚家军,在戚继光本人赋闲后,其建制也逐渐被拆散,士兵被分派到各地,成为各地卫所的一部分。所以,李如松作为一名将领,他直接“指挥”或“共事”于成建制的戚家军的机会几乎没有。

那么,他是否对戚家军有所了解,或者说,他是否有“态度”呢?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李如松作为一名将领,必然是“仰慕”和“学习”戚家军的。 在万历年间,戚家军的赫赫威名就像一面旗帜,代表着明朝军队的最高战斗力。李如松本人是承袭了其父李成梁的军功和军事才能,但要说他在军事理念和实战经验上能完全超越前人,也是不客观的。在那个时代,像戚家军这样一支纪律严明、战术灵活、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是所有将领心中的标杆。李如松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听说过“鸳鸯阵”、“水陆战阵”,不可能不知道戚家军在平倭战争中的辉煌战绩。可以想象,他对戚家军的战术思想、训练方法、军纪管理一定有过深入研究,并且从中汲取了养分。

其次,在李如松指挥的几次重要战役,尤其是朝鲜战场上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我们能看到戚家军的影子,但并非是戚家军这个建制本身的存在。 戚继光去世后,他所训练出来的许多士卒,以及受他军事思想影响的将领,仍然活跃在明朝的军队中。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上遇到的那些明朝援军,虽然可能不是当年纯粹的戚家军番号,但其中必然包含有戚家军的骨干力量和受到其严格训练的士兵。这些士兵在战斗中依然展现出了高昂的士气和精湛的技艺。

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如何打造和运用精锐部队的深刻理解的体现。 他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重视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作战,强调部队的纪律性和战斗意志。这些都与戚家军的建军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未必是直接学习戚家军的招式,但他所追求的军事效果,和戚家军所达到的高度是一致的。

再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李如松代表了明朝后期军事力量的一种尝试和延续。 虽然明朝后期军事积弊丛生,但像李如松这样有能力的将领,在边疆和外敌面前,依然会努力寻找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方法。而戚家军的成功经验,无疑是他们可以借鉴的重要资源。李如松不可能不知道,一支强大的军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严格训练和科学的组织管理。

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战术布置和用兵之道中去推测他的态度。 在朝鲜战场上,李如松的部队面对的是实力不弱于明军的日军,并且日军也有一套自己的战术体系。李如松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屡战屡胜,说明他对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术执行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他对部将的选拔和使用,对战前侦察和情报的重视,对战场细节的把握,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官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对过往优秀军事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其中自然也包括戚家军的成功案例。

所以,与其说李如松对戚家军有什么“态度”,不如说他是继承了明朝军队中宝贵的军事遗产,并且在自己的实践中加以发扬光大。 他对“精锐部队”的理解,对“战术致胜”的追求,都与戚家军所代表的精神是相通的。他或许没有机会和完整的戚家军打过照面,但他无疑是戚家军军事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或者说,是朝着与戚家军相似的目标前进的同路人。他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戚家军军事理念一次有力的证明。

总而言之,李如松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过戚家军,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对戚家军的军事成就一定有所了解和敬佩。他所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包括对部队训练、战术运用和军纪管理的高度重视,都与戚家军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他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试图重现甚至超越戚家军辉煌战绩的代表人物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明朝那些事表示李如松对戚家军吴惟忠很客气,但是帝国最后的荣耀里却说李很打击南军,所以二者谁说的更靠谱一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李如松,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威风凛凛、在朝鲜战场上屡建奇功的明朝名将形象。而在讨论他对戚家军的态度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时间节点:戚家军早已在李如松活跃于沙场之前就基本解散了。戚继光在平定东南倭患后,于万历年间调任浙江总兵、广东总兵,最终因为与朝廷的政见不合而赋闲。他训练出的那支战无不胜、闻.............
  • 回答
    关于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是否受到徐渭的影响,以及戚继光是否指导过李如松兵法,这在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定论,也缺少直接的文献记载来支持。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当时军事思想的流传方式来推测和探讨。李如松其人:一位名将的崛起李如松(1547年—1598年),字懋德,号松岗,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杰出.............
  • 回答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奠基者之一,他对“打天下”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他是唐朝得以建立和壮大的核心力量。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都非常详尽: 一、 武力征伐,建立唐朝基业的决定性军事统帅李世民最直接、最显著的贡献就是他在隋末乱世中的军事才能和一系列关键性的军事行动。他不仅仅是战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系、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以及粉丝文化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的差异: 刘邦与秦朝: 秦朝的性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度.............
  • 回答
    李光耀对中国的态度,就像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交响乐,既有对中国崛起力量的深切认识和战略考量,也包含着对国家主权、地区稳定以及新加坡自身利益的清晰界定。要理解他的立场,必须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论,深入剖析他基于现实主义和长远眼光的判断。“巨龙”与“近邻”:战略上的敬畏与审慎首先,李光耀对中国的态度,最.............
  • 回答
    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句评价之语,自唐朝流传至今,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辩驳。单从这句话来看,似乎是贬低了曹操,但细究李世民自身的功业和他的时代背景,再对照曹操的生平作为,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评价的含义,以及它是否真的公允。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李世民说这句话的语境。虽然史书.............
  • 回答
    李世民:不仅仅是开创者,更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巨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被后世反复提及、被赋予如此崇高地位的帝王并不多,而李世民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这位唐朝的奠基人,唐太宗,他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唐朝一隅,而是如同涟漪般层层扩散,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后世的政治、文化、经济乃至思想观念,其影响力之深远.............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缔造者之一,在“打天下”这一事业中,其功劳之大,绝非一言能蔽之。他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统帅,更是战略上的擘画者,政治上的稳定者,甚至是精神上的凝聚者。要详细说他的功劳,咱们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 横扫群雄,以无敌之姿奠定基业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天下烽烟四起,盗贼如毛,百.............
  • 回答
    关于李光耀对中国的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位新加坡国父以其务实、长远的战略眼光而闻名,他对中国,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崛起过程中,有着自己一套独特而深刻的解读。要详细阐述他的观点,需要结合他生前多次的公开讲话、著作以及与中国领导人的互动来理解。一、 承认与肯定中国的崛起,但保.............
  • 回答
    李世民对刘秀的评价,确实比对曹操更为推崇。这其中并非简单的历史人物好恶,而是包含了李世民本人作为帝王的立场、治国理念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细致地解读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李世民看重的是什么。李世民本人从一个冲杀在前的武将,一步步成长为一代明君,他深知帝业的稳固、民心的向背、以及.............
  • 回答
    张居正与李太后的教育,说是“出错”,其实更像是在既定的历史框架下,他们尽力而为,却未能完全扭转万历皇帝“天生一副君王骨”的趋势。毕竟,帝王教育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着无数变数和挑战的迷宫。先说张居正。作为首辅,他肩负着辅佐年幼皇帝、稳定朝政的重任,政治上的雷厉风行大家都有目共睹。在教育.............
  • 回答
    《武林外传》里,李大嘴对蕙兰的感情,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也挺“李大嘴”的。真情?有点,但掺杂太多东西。首先,我觉得大嘴对蕙兰的心意,有一部分是真的。你想啊,蕙兰是那种特别有自己想法、独立自主的女性,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小小的同福客栈里,蕙兰无疑是与众不同的。大嘴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郭芙蓉阴影下、自卑又有.............
  • 回答
    要回答李密是否对蜀汉“忠”,我们需要先明确“忠”的含义以及李密的人生轨迹和行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李密对蜀汉的“忠”是复杂且最终未能体现出来的,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有野心、有机会但最终选择背弃蜀汉的枭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李密与蜀汉的关系背景: 早年经历与刘备的联系: 李密是李.............
  • 回答
    李俶对独孤靖瑶的情感,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清楚的。要说起来,他心里对这个姑娘,是又爱又怜,又敬又怕,还有点……怎么说呢,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滋味。初见独孤靖瑶,李俶应该还是个少年郎,而靖瑶,虽是女子,却像一柄出鞘的剑,锋芒毕露。那时候的李俶,年纪小,自然也被她那股子英气所吸引。你想啊.............
  • 回答
    李密对待杨玄感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何会将看似最为稳妥的“下策”视为“上策”,这背后有着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洞察。而如果真的按照他的“上策”行事,历史的走向又会大相径庭。关于杨玄感三策的由来与李密的选择杨玄感起兵反隋,其初衷是反抗隋炀帝的暴政,但他自身实力有限,又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
  • 回答
    首先,非常理解你想要探讨自己内心感受并寻求一份安心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一些人、事产生独特的看法,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正常且积极的心理活动。而你选择李归农(李吟)作为探讨的对象,也说明你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连接能力很强。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梳理你的想法,看看它们是否在正常的心理范畴之内,以.............
  • 回答
    李扬先生提出“如何处理巨额债务是后疫情时代最重要的任务”,这个观点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当下全球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对现实精准的洞察。首先,我们要明白“巨额债务”指的是什么。这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更涵盖了企业部门的借贷、家庭部门的负债,以及由这些主.............
  • 回答
    关于李金星的处罚是否正确,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我们需要梳理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方的观点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金星是谁,以及他到底做了什么。李金星作为一名律师,他的职业身份决定了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更严格的审视和规范。一般来说,律师的职.............
  • 回答
    piano master Liu Shikun expressed his regret and hope that Li Yundi would be given more opportunities. Can this be forgiven? Please elaborate in detai.............
  • 回答
    西方国家对李光耀父子及新加坡民主的评价,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细致入微的肖像画,并非简单的一抹黑或一味赞扬,而是充斥着欣赏、疑虑、辩论,甚至某些时候的批评。要详尽地展开,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对李光耀及其治理模式的普遍评价: “亚洲的巨人”,务实的现代建筑师: 绝大多数西方评论者,即便存在不同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