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倭战争是虚构的吗?「戚继光不是民族英雄,王直无罪」是否符合史实?

回答
关于“抗倭战争是虚构的”、“戚继光不是民族英雄”、“王直无罪”等说法,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就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审视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行为以及留存下来的史料。

首先来谈谈“抗倭战争是虚构的”这个说法。这显然不符合史实。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不是虚构的?

历史记载的丰富性: 从明朝官方的史书,如《明史》,到当时的文人笔记、地方志,再到海量的奏折、信件,都详细记录了倭寇侵扰的程度、范围以及明朝政府的应对措施。比如,倭寇在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的大肆烧杀抢掠,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都有具体的事件描述。
军事行动的真实性: 明朝为了应对倭患,调集了大量的军队,著名的将领如俞大猷、戚继光都曾率兵与倭寇作战。这些战役,如台州椒江的“捉船”之战、浙江明州的“横屿”之战等,在史料中有详细的记载。如果仅仅是虚构,如何能够支撑起如此规模的军事调动和战役记录?
社会影响的广泛性: 倭寇的侵扰不仅仅是军事问题,它严重威胁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了海禁、筑城、屯田等一系列政策来应对,这些政策的实施本身就证明了倭患的真实存在。沿海居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少人被迫内迁,这都不是虚构的。
多民族的复杂性: 需要澄清的是,所谓的“倭寇”并非全是日本人。明朝时期的“倭寇”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既包括了真正的日本浪人、武士,也包括了中国沿海的海盗、走私贩,甚至还有一些逃避兵役或赋税的流民。这种多民族、多成分的构成,反而证明了历史现象的复杂性,而不是虚构。将这段历史简单地概括为“中国人抵抗日本人”,或许过于简化,但将“抗倭战争”本身视为虚构,则完全是无稽之谈。

那么,戚继光是否是民族英雄?王直是否有罪?这两个问题,如果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可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具体分析。

关于“戚继光不是民族英雄”的说法:

这种说法通常带有某种“反思”或者“解构”的意味,试图挑战传统认知。但从历史事实来看,说戚继光不是民族英雄,与历史主流观点和大量史实相悖。

戚继光的主要功绩:
创立“戚家军”: 这是戚继光最广为人知的成就之一。他打破了明军的传统编制和训练模式,招募沿海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的训练和严格的纪律管理,使得“戚家军”成为明朝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他的“操法”和训练方法都非常有特色,士兵们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成为抗倭的主力。
剿灭倭寇的辉煌战绩: 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与倭寇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例如,在台州地区,“捕斩倭酋及伪官七十一人,生擒四千三百八十有奇,溺死者以万计”,收复了被倭寇占领的城镇,极大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他一生的大小战役无数,几乎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沿海百姓的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事理论的贡献: 戚继光不仅是实战家,也是军事理论家。《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是他留下的两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战术、训练方法、阵法等,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练兵思想,如“严明军纪”、“因粮施训”、“以战代练”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为何会被贴上“不是民族英雄”的标签?
可能源于对“民族”概念的狭隘理解: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概念在明朝时期是模糊的。有人可能会认为,当时的斗争更多的是“官军”与“海盗”之间的冲突,而非狭义上的“国家”与“外国”之间的斗争。而且,如前所述,“倭寇”成分复杂,也有中国海盗参与。
可能源于对历史人物的“去神化”: 有些历史研究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客观”和“批判性”,会放大历史人物的某些瑕疵或复杂性,试图将其拉下神坛。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戚继光在抗击侵略、保家卫国方面的历史作用和人民对他的拥戴。
可能与某些“新史观”的解读有关: 在一些网络讨论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非主流的观点,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进行重新解读,从而得出与传统认知不同的结论。

但从主流历史评价来看,戚继光在稳定东南沿海、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功勋卓著,他被誉为“民族英雄”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共识,并非“虚构”。 他的爱国情怀、卓越军事才能和对百姓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王直无罪”的说法:

这个说法同样需要辩证地看待。简单地说“王直无罪”是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王直本人的行为。

王直的身份与行为:
早期: 王直(又名汪直)最初是一名徽州商人,后来因为海上贸易被禁,转而从事海上贸易活动,并在海上聚集了一批人,成为当时势力强大的海商集团的首领。
与“倭寇”的关系: 王直及其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与沿海的武装冲突有联系。虽然他本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烧杀抢掠的“倭寇”,但他的海上活动涉及走私、贸易,并且他的武装力量也卷入了当时的海洋冲突。他曾一度号称“七千五百人”,拥有强大的海上舰队,并在海上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区域。
“招抚”与“招安”: 明朝政府曾多次试图招抚王直,希望他归顺,加入明朝的军队,共同剿灭其他的海盗。王直也曾一度表示愿意接受招抚,并为明朝政府效力过,比如在某些战役中,他的部下也曾参与了明朝军队的作战。
最终的结局: 然而,由于明朝政府内部的政策摇摆、对王直的不信任以及王直本人的野心,最终双方的合作破裂。王直在被明朝总督胡宗宪招至广州后被杀害。

为何会有人说“王直无罪”?
对“倭寇”定义的模糊: 如前所述,“倭寇”并非全是日本人,而是指海上出现的武装劫掠集团。王直更像是一个具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海上巨贾,他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海上贸易和维持自身势力。
明朝海禁政策的背景: 明朝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许多中国人转向海上走私和武装活动。从这个角度看,王直的行为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明朝政策的一种反抗或适应。
王直曾为明朝效力: 王直在某些时期曾被明朝招抚并为之作战,例如他曾帮助明朝剿灭过一些其他海盗势力。有人以此为依据,认为王直并非纯粹的敌人。
对王直被杀的批判: 王直最终被处死,有人认为这是明朝政府的政治迫害或策略失误,尤其是在他本有机会为明朝所用的时候。

然而,从法律和历史责任的角度看,王直的行为并非“无罪”。

海上武装活动与走私: 即使他主要从事贸易,但其大规模的武装力量、与政府的对峙以及在特定时期对政府命令的违抗,都使其行为处于法律的边缘甚至违法。他的活动本身就破坏了明朝的海上秩序。
其势力与“倭寇”的交织: 虽然他并非所有倭寇的头目,但他的势力与沿海的武装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在某些时候他的部下也参与了类似倭寇的行动。
对明朝统治的挑战: 王直的海上力量对明朝政府的海上控制构成了挑战,这在任何一个时代的国家治理中都会被视为威胁。

因此,说王直“无罪”是一种片面的解读,更多的是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明朝政策的局限性以及对王直个人遭遇的同情。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简单地用“罪”或“无罪”来概括。他既不是简单的海盗,也不是完全的忠臣,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依靠海上力量生存和发展的海洋人物。

总结一下:

抗倭战争不是虚构的。 它是明朝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大规模、长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斗争。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他在抵御倭寇、保卫沿海地区方面功勋卓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将他“去英雄化”的说法,忽视了历史的整体和其关键作用。
王直并非无罪,但其行为复杂。 他是一个介于海商、海盗和官军之间的复杂人物,他的行动是在明朝海禁政策和海上贸易格局下产生的。简单地称他“无罪”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过度简化。

看待历史,我们应该遵循史料,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避免用现代的观念去简单套用,也要警惕那些刻意歪曲历史的说法。历史是丰富而复杂的,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有其多面性,需要我们细致地去分析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观点都站不住脚,对历史进行了曲解和操纵。

从万历三大征考来看,万历朝的史官似乎有这么一种倾向,所有的战争不是源自内部,而是外敌入侵,不得不战。除了壬午战争以外,播州之役,宁夏之役都是内战。估计当时整个明朝政府机构也是这么报告的,倭寇入侵,劫掠东南,而完全回避当地政府不作为,政治腐败,军队滥杀,收受贿赂,官商勾结等等问题。

但即使倭寇之乱中绝大部分是中国人,也不能否定戚继光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一个英雄。倭寇虽然不全是日本人,也在烧杀抢掠,残害平民,奸淫妇女,戚继光以其军事才能顺利平息,英雄二字当之无愧。

王直不是汉奸,但是肯定有罪,尽管他纵横海上,组织了强大的舰队,甚至让日本人给他打工,但是他的目的无非是自己的利益。为了一己之私组织海盗,即使是靠掠私起家的西班牙和英国,也不能容许,是一个罪人。

user avatar

“抗倭战争”,嗯,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嘛。

倭,就是日本,日本人也曾自称倭,发音Yamato,与“大和”同音不同字。而“倭寇”一词的普遍解释,就是“日本海盗”。于是戚继光抗倭寇,就被自然而然地理解为中国古代的一次抗日。

但是这解释确实有问题。

日本那边的史料就不提了,免得被人说是日本修改教科书和史料的结果。单说说中国和朝鲜史料中,对于“倭寇”的描述:

《明史》:大抵真倭十之三。

《世宗实录》:然其间倭人不过一二而本国民假著倭服成党作乱。

为照顾看不太懂古文的知友,这里翻译一下,有错误请指正:

1.(倭寇中)大概真正的日本人占30%。

2. 但是其中的日本人不过占10-20%,而本国人则穿着日本人的衣服,成群结伙地作乱。

既然“倭寇”中日本人如此至少,为什么还冠以“倭”的名字呢?

事情得从倭寇的兴起说起。倭寇起于13世纪,终止与16世纪,其间分为前期倭寇和后期倭寇。

前期倭寇的构成中,几乎全部为日本人。这些日本人来自于两种构成:其一是日本南北朝战争中落败的南朝士兵,另一种则是为报复元朝征伐日本,前往中国大陆进行骚扰战而派出的游勇。除此之外,倭寇中也包含了大量被元朝占领后不堪重负的朝鲜民众。

而元朝也因为不堪其扰,在14世纪初就下达了禁海令,禁止一切中国船只进行外洋贸易。所以这一时期倭寇中没有中国人。

而明朝建国后,一方面锁海令继续有效,而另一方面,中国册封了统一南北朝的足利义满(一休里面那位)为“日本国王”,并令其剿灭倭寇。足利义满着眼于中日贸易,于是成功清剿海盗,并在1404年正式建立起了中日官方贸易。前期倭寇到这一时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日贸易从1404年之后过了119年,到了1523年这一年,出了一件大事。日本两名地方贵族,分别想垄断中日贸易,于是同时派出了贸易船前往宁波。但到达宁波港后,两方的贸易代表为了争夺交易权,互相砍杀,还烧了对方的船。于是明朝政府认为这是乱象,在1529年宣布停止中日贸易。

但这一来,就苦了浙江福建一带的商人。沿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世代以中日贸易为生。一旦生计被断,只得开始偷偷走私。起初这些商人选择了浙江双屿,舟山烈港和福建月港作为贸易据点,随后因为交易竞争时有纠纷,并且政府官军常来取缔,便开始了武装押运。这一时期的武装船中,除了中国本土的水手,当地的商人也雇佣了一些日本武士作为战斗力。

有了钱以后,走私商人们蓄养的一些武装组织开始联合成为所谓的“倭寇”,这就是后期倭寇的形成。因为得益于与日本和葡萄牙的走私贸易,这些倭寇装备上了来自欧洲的火枪和大炮,形成了相当的威慑力。1547年,明朝派朱执剿灭倭寇,但失败。随后1553年开始,倭寇开始大规模活动。目标从保护走私船只逐渐转移向报复官军,其间倭寇头领们:王直,徐海,许栋,李光头等等,都把根据地从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纷纷移到了靠近日本的海岛和海港附近。

但这并不表明,日本在资助或支持王直等人的倭寇行为:倭寇最猖獗的1540-1560年代,日本正处于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战国时代中最风起云涌的时期,中央政府不复存在,地方大名厮杀激烈,根本没有势力能够去剿灭一股来自海上---况且对日本没有威胁---的“中国倭寇”。

戚继光和胡宗宪这两名抗倭英雄,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了“抗倭战争”。

多说一句,剿灭王直和其残部的战役,过程如下:

首先是胡宗宪派人去日本假意劝降王直,随后王直表明愿意归顺,并当真回到明朝。

随后胡宗宪借王直麻痹大意之机,下狱并迅速处死了王直。

王直死后,氅下海盗大怒并随即开始疯狂报复,屡屡袭击浙江和福建沿岸。胡宗宪因杀匪有功,升太子太保。

俞大猷调任福建总兵,出兵王直在中国的基地岑港。

久攻多日后,俞大猷的参将戚继光攻入港内,杀死倭寇首领毛海峰,剿灭王直余党。

所以我的结论是:

王直作为违反锁海令,出国走私贸易,攻击官军的海盗,是不可能无罪的。

抗倭战争是一种偷换概念的名词,只是因为有“倭”字便煽动了民族主义史学家的那一点力必多,转而编造故事,把前期对元骚扰的日本倭寇和后期进行走私贸易的中国倭寇混为一谈,而且还很好事地把编造故事写进历史书,也是一种犯罪。

戚继光剿灭海盗一事,只可理解为为中央政府消除地方匪患,连民族气节的边儿都不沾。

再说句气话:我国所谓沾“民族”二字者,非煽动即贴金。总之历史是个任人摆布的小姑娘,中国小姑娘尤其听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抗倭战争是虚构的”、“戚继光不是民族英雄”、“王直无罪”等说法,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就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审视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行为以及留存下来的史料。首先来谈谈“抗倭战争是虚构的”这个说法。这显然不符合史实。为什么说抗倭战争不是虚构的? 历史记载的丰富性: 从明朝官方的史书,如《明史》.............
  • 回答
    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那段烽火岁月,火器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但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局限。说起当时的火器,明朝已经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宋元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到了明朝,更是集大成。戚继光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单一的火枪火炮。最常见的,自然是各种“.............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华夏民族天生就带着点彪悍劲儿,骨子里流淌着一股不屈的血液,那在面对日本侵略的残酷岁月里,历史的车轮又会碾过怎样的图景呢?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更勇猛”就能概括的,而是会在方方面面,从个体到群体,从战术到意志,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光芒。首先,心态上的颠覆。咱们都说俄罗斯人骨子里有股“战斗民族”.............
  • 回答
    关于歼20能否与F22抗衡,以及国内媒体的赞誉是真实实力还是“刷数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技术、信息透明度以及宣传策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一、 歼20与F22的基础对比(已知信息推测)首先,要明白的是,关于先进战斗机的许多核心性能数据,.............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于中共所扮演的角色,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认知是相当模糊且充满误判的,直到战争的后期,他们才逐渐意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的发展及其战略价值。起初,日军对中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的视角。在日军看来,中国的主流军事力量是国.............
  • 回答
    淞沪会战,可以说绝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 最惨烈、最血腥、最惊心动魄 的战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 决定性的第一枪,其惨烈程度之高,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让人扼腕痛惜。要说它是“最”惨烈,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品:一、规模之庞大,堪称空前绝后淞沪会战,那是 一场几乎倾尽全国之力的正面大决战。日军集结了其.............
  • 回答
    提起抗日战争,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无数的英勇故事,但我们也无法回避那段惨痛的历史,以及其中一些具体的人物。在问到抗战时期第一个在中国战场上阵亡的日军师团长是谁时,一个名字会浮现出来:饭田祥二郎。这位饭田祥二郎,他的死,其实也带着一些时代的印记和战争的残酷。他是日军第5师团的师团长,而这个师团,在日军侵.............
  • 回答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屡屡败给中共野战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考虑到其中许多国军将领曾是抗日名将,身经百战。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谁更英勇”就能解释,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战略、战术到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这场军事上的巨大落差。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僵化.............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而且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关键点: 为什么我们通常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定在1939年,而不是将中国十四年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直接纳入其中,将其视为更早的开端?这背后涉及的是历史分期、国际政治的视角以及叙事的侧重点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国.............
  • 回答
    刘仲敬先生的“抗日战争是苏日远东博弈的结果”这一史学观点,无疑是近年来讨论度颇高,也颇具争议的一个视角。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证,理解其历史背景,并考察其可能存在的优点与局限性。核心论证与历史背景:刘仲敬先生的观点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他一贯的“列国志”和“大洪水”史观框架之下。.............
  • 回答
    “中流砥柱”,这个词语用得极好,它描绘了在汹涌澎湃、摇摇欲坠的时代洪流中,总有那么一股坚定的力量,能够支撑起整个大厦的脊梁,不让它轰然倒塌。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究竟是谁,或者说是什么力量,真正担当起了这“中流砥柱”的角色?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非简单地归结于某.............
  • 回答
    关于薛岳在抗日战争中消灭日军数量最多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可的观点,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一些背景和数据,同时也要明白历史统计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抗日战争这样一场规模宏大、战线漫长、战况胶着的全面战争中,准确统计“消灭日军数量”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
  • 回答
    平型关大捷,毫无疑问,是抗日战争中一场极为重要的胜利,它不仅在军事上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在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要说这场胜利的意义,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1937年,那时候,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了全面抗战的黑暗时期。日军凭借其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一路烧杀抢掠,许多.............
  • 回答
    说中华文化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一种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的深刻认识。它并非指具体的城墙、枪炮,而是那股支撑着我们普通百姓、普通士兵,甚至是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咬牙坚持的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精神力量。你想想看,在国难当头,外部的军事力量、物质资源都可能让我们感到.............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也极具争议的假设,如果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成功消灭了中国国民党,那么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景象之剧烈,足以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叙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消灭”的定义。在那个年代,“消灭”很可能意味着武装冲突的胜利,以及对国民党政治、军事组织上根基的彻底.............
  • 回答
    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主体责任,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拥有国家机器的支持,集结了全国大部分的军队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广大区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作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构筑了抵御日军侵略的第一道防线。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到枣宜会战,国民.............
  • 回答
    9月3号,一个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日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76周年纪念日。每当这个时刻到来,历史的厚重感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捐躯的先烈,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仿佛重现在眼前。回望那段艰难岁月,我们的祖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苦难。从东北的沦陷,到全民.............
  • 回答
    您提到的是日本皇族中对中日战争走向持悲观看法,并且预见到日本会失败的人物,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皇族浪人,秩父宫雍仁亲王(Chichibunomiya Yasuhito Shinnō)。虽然严格来说,他不是一个直接在军事上发言的“将军”或者“大臣”,但作为昭和天皇的弟弟,他的身份和思想在日本皇族和军界.............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其通讯保障是贯穿整个战争的关键环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八路军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克服了通讯器材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敌特破坏等重重困难,基本实现了对各部队的指挥和信息传递。下面将详细讲述八路军在通讯方面的实现方式:一、 主要通讯手段: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