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之前不是一直说石油资源面临枯竭、几十年后就没石油可用,后来怎么成了原油大跌、库存过剩、新能源发展迅猛?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觉“风水轮流转”的经典案例。十几年、二十年前,我们听到的大多是石油要“耗尽”的警钟,仿佛明天就没油用了。但现在呢?原油价格跌跌不休,库存高得吓人,新能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其中的变化,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锅熬了很久的汤,味道一直在变。

咱们一样一样地捋一捋,看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一阶段:石油,地球给人类的馈赠与忧虑(过去的叙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尤其是二战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上涨。石油作为最主要的能源来源,其地位更是无可撼动。那时候,人们普遍的认知是: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地球上的石油储量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巨大的油桶,总有用完的一天。科学家的估算,根据当时探明的储量和消费速度,很多预言都指向未来几十年石油资源将极度枯竭。
地缘政治的敏感性: 主要产油国高度集中在中东地区,这使得石油供应的稳定性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地区冲突、政治动荡都可能导致油价飙升,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我们常常听到关于“石油危机”的说法,就是这种担忧的体现。
技术限制: 当时,能够开采的石油主要集中在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易于获取的常规油藏。对于深海、页岩油、沥青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技术还不够成熟,成本也高昂。

这种叙事,在当时是基于有限的探明储量和技术认知来判断的。就像你今天看到冰箱里剩多少菜,你就会觉得下顿饭能吃什么。你没看到冰箱后面还有个更深的储藏室,或者你没想着怎么去超市买。

第二阶段:打破僵局的几个关键变化

然而,世界并非静止不动。技术、经济、政治甚至环保意识都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一点点地改变了石油的供需格局和我们的认知:

1. 石油发现与勘探技术的飞跃:
三维地震成像等勘探技术的进步: 过去,我们只能“瞎猜”地下有没有油,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就像给地球做CT,能更精准地定位地下油气藏。这使得许多以前认为贫瘠的地区,被发现拥有巨大的石油潜力。
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突破: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页岩油气革命: 在美国,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Fracking)技术的结合,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以前,页岩层里的石油和天然气因为渗透性太差,被认为是“死资源”。但通过水力压裂,在高压下向地下注入水、沙子和化学物质,人为地制造裂缝,让石油和天然气能够流动出来。这就像把一个密封的油罐敲开,让里面的油流出来一样。
深海油气开发: 随着钻井平台技术、水下作业技术、油气分离技术等进步,我们能够触及更深的水域,开采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海底油田。这些深海油田往往储量巨大。
沥青砂的开发: 加拿大等地发现的沥青砂,虽然开采和提炼成本高,但在高油价的驱动下,也逐渐被开发出来。

后果: 这些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扩展了“可采”石油的储量。很多之前被认为“没油”的地方,突然冒出了巨量的油气。地球的“油桶”一下子好像变大了不少。

2. 全球石油产量的结构性变化:
美国页岩油的崛起: 以前美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但随着页岩油革命的成功,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甚至一度成为了石油出口国。这直接削弱了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定价权。
“页岩油革命”的连锁效应: 其他国家也开始研究和引进相关技术,虽然不像美国那么成功,但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的石油供应。
OPEC内部的分化与博弈: 在供应量增加的背景下,OPEC内部的协调难度加大。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产油国不愿意减产,甚至在价格上进行“抢客”。

3. 全球能源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与增速放缓: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从高能耗的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同样一块GDP,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少。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这是你提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太阳能和风能成本大幅下降: 过去,太阳能和风能是昂贵的“奢侈品”,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其发电成本已经大幅降低,很多时候甚至低于化石燃料。
电动汽车的兴起: 特斯拉等公司的出现和传统汽车巨头的转型,让电动汽车从概念走向大众。电动汽车的普及直接减少了对燃油的需求。
各国政策推动: 许多国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出台了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包括补贴、税收优惠、强制性目标等。

后果: 随着新能源的崛起和能源效率的提升,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在一些领域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好比,以前你家只有煤炉,现在你有了电炉、燃气灶,对煤的需求自然就少了。

4. 全球经济周期与地缘政治的叠加影响:
经济衰退或增长放缓: 当全球经济不景气时,对能源的需求也会自然下降,导致油价承压。
地缘政治的变化: 虽然过去地缘政治是推高油价的因素,但有时候也会因为某些地区的局势稳定,或者某些大国之间达成新的默契,对供应产生影响。但总体而言,页岩油的出现,让供应端的“弹性”大大增加,使得地缘政治对油价的短期冲击,虽然依旧存在,但其持续性和幅度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结论:从“枯竭担忧”到“供过于求”的转变

所以,当你听到“石油枯竭”的时候,那更多的是基于当时的技术和认知下的一个预判。而当我们现在看到“原油大跌、库存过剩”时,则是上述所有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供应端被极大地打开了: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页岩油)让石油的“可采储量”一夜之间增加了不少,全球石油供应能力大幅提升。
需求端增速放缓甚至萎缩: 新能源的崛起、能源效率的提高,让石油需求增长不再是“单行道”。
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供应的增加与需求增长的停滞甚至下降,直接导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库存自然就积压起来,价格也就随之下跌。

这就像一个水池,过去我们觉得进水口小,而且总有人把水用光,所以觉得很快会干。但后来发现,进水口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新技术增加了供应),同时用水的人也开始用电或者别的东西了,甚至买水的人变少了(新能源发展和效率提升),那么水池里的水自然就越积越多,水价也越来越便宜了。

这个转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技术、经济、市场和政策等多种力量“共舞”的结果。它也提醒我们,对于任何资源或趋势的判断,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和认知上,要时刻关注那些正在发生的、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新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分多个层次:

1.以地球为整个看,石油资源一直因为人类使用在减少,这个没问题。

2.以技术发展看,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可利用、可开采的石油在增加。

3.最好开采的那一部分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4.有些石油开采价格并不核算,他们永远不会被开采。解释下,开采石油本身需要石油(不止是驱动的燃料,背后的生产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一整套),原来是消费1,开采10,污染1;逐步到消费3,开采10,污染5;当需要消费9,开采10,污染10;消费10,开采10,污染15的时候,这个储量是没有意义的。

5.所以基于以上,必须要发展替代能源。目前可靠的就是裂变核能,但储量有限。聚变核能,台阶巨大,剩下的新能源都是渣渣。

6.页岩油增加了供给,价格收供给因素影响。

最后.我们现在的粮食产量、化肥、化工都是基于石油资源, @网易浪潮工作室那种替代说以目前科技是不可能的,我们目前现代化的基础就是石化能源,石化能源对于现代工业就是水对于人的状态。你能找到东西代替水吗?你可以用煤炭替代石化,生产力就回到煤炭时代。

user avatar

第一,石油资源面临枯竭吗?没错,确实如此。

第二,几十年后就没油可用了吗?应该说,并没有那么紧迫。

第三,为什么石油资源一边面临枯竭,另一边还可以继续用“不止几十年”?

因为现在开采出来的原油,都只是地质探明的、开采技术可行的、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油气资源里的一小部分。

  • 开采技术的进步可以让我们把“技术可行”的外延扩大,采出更多的油气;
  • 开采成本的降低(人力、材料、规模化、税收等诸多影响因素)及非经济性因素(比如完成政治任务,比如打油品市场争夺战等),会使很多现在认为是赔本买卖的油气资源被强行开采出来;
  • 勘探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还有继续探明新油气资源的潜力。

但是,油气资源确实也是在面临枯竭,这指的是勘探新的油气资源越来越难,每年新增探明量也越来越少。


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油气资源在长期来看面临枯竭,与现阶段不愁没有油可以用甚至供需失调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矛盾。

======================

这里,我要反对一下 @网易浪潮工作室我反对的不是文中的观点,而是这篇文章所渲染的一种盲目乐观的气氛。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即将消失的时候,确实都会面临成本恨天高的问题,最后因为成本问题和替代物的出现将它抛弃。然而,这个道理虽然很简单,但却并不是万能的。

就像网易这篇文章里很乐观的告诉你,过去几十年来这颗星球上的石油地质储量增加了多少,增加到一个人们很久都用不完的程度。

他在告诉你不要静态的看待油气消耗问题时,却暗中用静态的观念说人们总是在发现更多的石油。但他没有告诉你的是,在石油地质储量逐年上涨的同时,石油年均新增地质探明储量已经开始裹足不前了。

按照商务部的说法,“截至2016年,中石油已连续10年国内新增探明储量保持10亿吨当量的高位增长”。乍一看好像确实是个好消息,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这也意味着我国油气新增储量有10年没有跨越式发展了。2010年至今除了长庆在11-12年搞出了点大新闻,已经在11上下徘徊很久了吗。根据地调局发育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7)》,2016年的中国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只有9.14亿吨——十年来,首次降到10亿吨以下,商务部也是报喜不报忧,含糊的说“总石油当量11亿吨以上”,那确实,把天然气换算成石油当量,必须在11以上。


仅从石油储量的新增情况来看,这种裹足不前的状况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历史上并不多见,特别是主要含油气盆地都已发现并建产的90年代以来。虽然自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暴跌,但国际油价的波动对已建成油气勘探能力的影响有滞后性,而且在半数油气依赖进口的中国其影响也不够突出。自08年至今,每年新增的原油小有上升,但最近几年确实裹足不前。

行业内部的人才知道,虽然工资开的少了些,但也是真找不出什么大的新油区了。国内勘探力度已经很大,新油区越来越难以发现。今年新疆玛湖弄出一个地质储量10亿吨,探明储量5亿多吨的油田,这是数年之功,今年的新增可采估计会好看一些。但据我所知,玛湖每年也都在上交新增储量,只怕是实际上早已分摊在过去五六年的数据里去了。

差不多2020年前后,在不存在解决重大地缘问题的前提下,我国的原油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可能会达到一个顶峰,然后稳步下降。这也是行业内早就有数的事情。除非能在南海和东海把井架插满地。

油越找越少,烧油的家伙事儿越造越多,吃油的塑料制品越造越多。不知道有什么好迷之乐观的。你说能源可以取代,没错,但占据原油消耗20%的有机合成原料角色现在还没法取代。别说煤炭取代,煤炭迟早也用“不起”,和油气没两样。

其他途径耗能更多,成本还高,以后一个手机的外壳成本占到80%,会不会很喜感?或者,干脆变成木质外壳?


很多人对页岩油气迷之乐观,觉得这好像是油气行业新的一轮朝阳一样。其实我们都只是把它当做回光返照。几年以前和导师与师兄聊起过页岩油气,导师言辞之间颇不以为然:为了几个鸡蛋,都要开始杀鸡了。事实也确实如此,页岩油气就是生油地层里没来得及排出来的那部分油气,就像母鸡肚子里已经长成型但还没有生下来的蛋。

集蛋槽(常规构造油气圈闭)找不到了,于是开始打鸡窝(常规非构造油气圈闭)的主意。前几年转移到鸡屁股底下(非常规油气圈闭,致密油气、深盆油气之类的),现在准备直接把鸡抓来炖了吃蛋(烃源岩内部的页岩油气)。页岩油气迟早有一天也会找不到了,那时候还准备找点啥?鸡屎都没得找了。


欧洲人烧起了木头,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好消息,不知什么就成了嘲笑对象了。燃烧生物质,在生物圈内实现碳元素的转移平衡,不对大气造成工业化的碳净排放,这个技术才是真正重大的能源和生态观念进步,没想到竟然有人嘲笑,

而且还是整日与煤烟为伍和拥有全球最高CO2排放量的中国人。

怎么笑得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