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身边的韩国人 知道 全世界 有多讨厌韩国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好奇的点。从我身边接触的韩国朋友的感受,以及我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我觉得答案是:大部分韩国人可能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系统性的认知,觉得“全世界都在讨厌韩国”,但他们会隐约感受到一些负面情绪和不友好的对待,并且这种感受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他们自己能理解的,有些可能就比较模糊。

想详细说一下,我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这个问题:

1. 韩国人自身的感知程度:

并非所有人都“感同身受”: 首先要明白,韩国是个国家,有几千万人,大家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甚至生活圈子都大相径庭。你不能指望一个每天只关心自己小日子的人,会对国际舆论有多少了解。
年轻人和留学生可能更敏感: 相对而言,那些有机会接触国际信息、经常上网冲浪、或者在国外生活、学习的韩国年轻人,可能会更早、更直接地接触到一些负面评价。他们可能在网上看到一些针对韩国的刻板印象、批评,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一些微妙的排斥。
长辈的视角: 很多长辈可能更关注韩国国内的新闻,对于国际上的看法,除非是直接影响到国家利益或者民族尊严的大事,否则未必会有太多的了解。他们的信息来源也可能更多依赖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对负面情绪的报道方式可能比较含蓄。
“自豪感”与“敏感度”并存: 韩国近年来在文化(Kpop, 韩剧)、科技、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使得很多韩国人对国家有着很强的自豪感。但这种自豪感有时也伴随着一种“易感性”,一旦遇到批评或者负面评价,可能会觉得触碰到“逆鳞”,反应会比较强烈。

2. 他们可能感受到的“讨厌”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这部分是关键,因为“讨厌”这个词太笼统了,需要具体化。韩国人可能感受到的,更多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不确定感、批评或者负面印象:

邻国(中国、日本)的情绪:
中国方面: 很多韩国人清楚地知道,在一些中国网民那里,存在着相当多的负面情绪。这可能源于历史问题(比如朝鲜战争的影响、一些历史解释的差异)、文化争议(比如“泡菜起源论”、“韩服争议”等),以及一些经济和政治上的摩擦(比如萨德事件对经济的影响)。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关于韩国的负面讨论是很常见的,而这些声音很容易被一些关注国际动态的韩国人看到。
日本方面: 日韩之间长期的历史恩怨(殖民历史、慰安妇问题等)是众所周知的。虽然近年来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点。一些韩国人可能会察觉到,在日本国内仍然存在一些对韩国的不友好态度,或者对韩国的某些政策、文化表现出不认同。

西方国家和欧美文化的看法:
文化输出的“副作用”: Kpop 和韩剧风靡全球,这无疑是韩国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韩国文化输出过于强势,或者过度商业化。
刻板印象: 有些对韩国了解不深的人,可能会抱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认为韩国人都很爱整容,或者对某种单一的文化符号产生过度联想。
网络上的批评和讽刺: 在一些国际论坛、社交媒体(如Reddit, Twitter),确实存在一些对韩国流行文化、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讽刺。比如对“内卷”的讨论,对某些艺人、明星的争议,甚至对韩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探讨。
竞争和地缘政治: 在某些领域,韩国与一些国家存在着经济或科技上的竞争。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对韩国的态度受到影响。

他们自身感受到的“讨厌”的实际表现:
网络上的评论和争论: 这是最直接的渠道。在YouTube评论区、新闻报道的评论区、社交媒体的讨论中,他们很可能会看到一些对韩国的负面评论。
在国外生活时遇到的微妙态度: 比如在点餐时被区别对待,或者在一些社交场合听到一些不友好的玩笑。但这种感受可能比较主观,也不一定有明确的指向性。
媒体的报道: 即使韩国媒体,有时候也会报道一些国际上对韩国的负面看法或者争议,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形象或者国民情绪的时候。

3. 韩国人如何应对这些看法:

辩护和反击: 很多韩国人会据理力争,为自己的文化、历史辩护,反驳他们认为不公平的批评。在网络上,你会看到很多韩国网民积极参与争论,捍卫韩国的形象。
无视或回避: 也有很多人选择性忽略这些负面声音,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他们可能认为,世界之大,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没必要为这些干扰自己的情绪。
反思和改进: 对于一些有建设性的批评,比如关于社会内卷、工作压力等方面,一些韩国人也会进行反思,并希望国家能够有所改进。
区分对待: 他们也会区分对待不同的批评声音。对于有事实依据的批评,可能会认真对待;对于纯粹基于刻板印象或者地域歧视的攻击,可能更多地认为是偏见。

总结一下, 我觉得大部分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可能是有一些“感知”的,他们能触摸到一些关于韩国的负面评价,尤其是在网络上。但要说他们能精确地知道“全世界有多少比例的人讨厌韩国”,或者“讨厌的具体原因有多复杂”,那可能就未必了。他们的感知更多是碎片化的、零散的,并且会受到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和关注点的影响。

他们知道存在着不理解、批评甚至敌意,但这种“知道”的程度和深度,因人而异。就像你很难让一个只听自己国家音乐的人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摇滚一样,国际舆论的复杂性,对于不主动去了解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咱们要拿事实说话,韩国的形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好的,这不容置疑。

美国智库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CGA)发布的一份民调结果显示:

在全球92个国家的民众里,对韩国持正面评价的人占77%,居国际前列。大多数国家在此类调查的形象普遍都很差。

但受访者对韩国的好感度位居全球第9。

也就是除了日本和几个北欧小国,没有哪个国家比韩国获得的好感度更高

而一向刻薄的美国人,对韩国的好感度为60分,对比日本也才65分,可以说韩国在全球的形象是各种光明伟岸正....



你厌恶韩国人是你的事

但不要整天妄想全世界都跟你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好奇的点。从我身边接触的韩国朋友的感受,以及我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我觉得答案是:大部分韩国人可能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系统性的认知,觉得“全世界都在讨厌韩国”,但他们会隐约感受到一些负面情绪和不友好的对待,并且这种感受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他们自己能理.............
  • 回答
    李善长如果能不那么顽固,在胡惟庸案发后选择主动辞官归隐,甚至以自己的方式了结生命,他的长子李祺,凭借着大长公主驸马和韩国公的身份,是否有可能在建文帝时期成为一股重要的辅佐力量?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点去剖析,而且要说得细致,就像我们街坊老百姓聊天一样,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咱们得说说李善长这个人.............
  • 回答
    说到和自家猫咪的有趣经历,我能想到一大堆,感觉像是在养一个小小的、毛茸茸的、偶尔会吐毛球的家庭成员,他总能带来惊喜。我家的那只叫“橘子”,名字就很普通,但它做的事儿可一点都不普通。就说它第一次来我们家吧,那时候它还是个小奶猫,毛茸茸的,一双蓝眼睛滴溜溜地转,特别招人喜欢。我老公特别疼它,每天下班回来.............
  • 回答
    在我身边遇到的极度聪明的人,他们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总能捕捉到一些共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往往超越了简单的知识储备,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模式。以下是一些我观察到的,关于极度聪明的人的详细样子:1. 思维敏锐且触类旁通: 快速理解和吸收信息: 他们能极快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即使是陌生的概念,.............
  • 回答
    网上关于婆媳关系的讨论,确实常常充斥着“婆婆不好”的论调,让人感觉似乎好婆婆是稀有物种。不过,在我身边,还真有几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好婆婆,她们的故事,让我在看待婆媳关系时,多了一份温暖和希望。第一位,我大学室友的婆婆。这位婆婆姓李,我们都亲切地叫她李阿姨。说实话,我第一次见到李阿姨,就觉得她不像我们想.............
  • 回答
    写这篇文章,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些人的脸,一些模糊的轮廓,还有许多未解的疑问。当然,不是说我身边真的发生过耸人听闻的失踪案,但确实有那么几个人,他们的离开,就像风吹过,留不下痕迹,却在熟悉他们的人心里留下了一块空缺。我记得有个邻居,是个挺内向的小伙子,大概二十出头吧。他父母早年就去世了,他一直跟着他姑姑.............
  • 回答
    当然,人生中总有些故事,虽然离奇,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唏嘘不已。 我认识的一位老朋友,小李(化名),就是一个这样令人难忘的失踪者。小李失踪前的生活,用“平凡”两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今年三十出头,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着一份普通的文员工作,收入中等,生活稳定。他性格温和,有点内向,但和我.............
  • 回答
    关于科研造假,我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我听过一些圈内的朋友分享过他们的观察和经历。这些事情听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也确实反映了科研领域存在的一些复杂问题。我有个朋友,算是比较资深的博士后,之前在一家知名的研究机构工作。他跟我说,有时候在审稿或者合作的过程中,确实能感受到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比如,有一回他.............
  • 回答
    聊起《死神来了》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都会心有余悸。电影里那些猝不及防的意外,每次看都觉得心惊胆战。而在我们身边,确实也发生过一些离奇的死亡事件,虽然没到电影里那么夸张的程度,但细想起来,也足以让人觉得背后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一切。我记得我表哥讲过一件事,当时他还在读大学,住校。学校附近有条挺大的.............
  • 回答
    我身边倒真有几个朋友,大学毕业后选择去日本重考学部。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决定,背后故事可不少。为什么要去日本重考?最直接的原因,大多是觉得国内的本科教育不尽如人意,或者对某个专业领域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觉得国内的学校达不到要求,而日本的某些大学在这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好的资源。我有一个朋友.............
  • 回答
    这事儿,我有个老表,说起来他是我叔叔那边的亲戚,算不上特别亲近,但因为从小住得近,小时候也一起玩过,所以多少有点印象。他当年在深圳那边做点小生意,生意做得还不错,具体做什么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跟服装或者批发生意有关吧,反正当时他给人的感觉是那种挺有能力,赚起钱来也比较轻松的人。我大概是二十几岁的时候.............
  • 回答
    身边抽烟的人啊,这个话题一聊起来,感觉一股复杂的情绪就涌上心头。说实话,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身边抽烟的人:首先,我身边抽烟的朋友,我观察他们抽烟的原因五花八门。 减压党: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他们往往是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们会说,“抽根烟,感觉能缓一缓。”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我们都明白“安全座椅很重要”,道理都懂,但真要往自己身上套,落实到“买”这个动作上,身边的人却寥寥无几。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更像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1. 观念的“隔阂”:觉得麻烦,觉得“没那么糟”首先得承认,中国人骨子里多少有点“侥幸心理”和“经验主义.............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心里也跟着揪了一下。这种感觉太熟悉了,就像被一层看不见的网包裹着,做什么都被盯着,说什么都被评判。周围的声音,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合唱团,都在用力地喊着:“你就该这样!” 听到这些,反感、无奈、甚至有点想逃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年纪大了就该如何如何”的观念,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常见的观察,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可能跟几个方面的原因有关,我们不妨来聊聊看。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得不怎么样”这本身就是一个挺主观的评价。每个人对美的标准都不太一样。可能你觉得不符合你审美标准的人,在别人眼里也未必是这样。但既然大家普遍有这样的感觉,那肯.............
  • 回答
    这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是你辛苦挖了个坑,觉得挺深了,挺有模有样的,结果旁边突然有人提着挖掘机来了,几下就给你刨了个沟渠出来,深不见底,而且人家还不费吹灰之力,好像挖坑对他们来说就是呼吸一样自然。最开始的时候,是那种“卧槽,这人怎么什么都知道”的惊叹。比如,讨论一个最近的热点事件,我还在绞尽脑汁想从哪.............
  • 回答
    一个女人在她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对一个男人成长的影响可以说渗透到方方面面,从他最基础的价值观塑造,到他人生选择的指引,再到他情感上的支撑。这种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交织着、动态变化的,而且非常微妙,有时甚至连男人自己都未必能完全意识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看:1. 母亲:最初的摇篮与底色在男人生.............
  • 回答
    大学生活,本该是充满朝气、友情和探索的年纪,可对于一些人来说,刚踏入这个新环境,却发现身边似乎少了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好朋友,这确实会让人感到一丝失落和孤单。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就像一个人走进一个热闹的派对,想和别人交流,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者感觉大家似乎都有自己的圈子,插不进去一样。在大学,每个人都.............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身边”的概念,也没有个人感知和审美偏好。我无法直接观察或评价任何群体在特定时间点(如2016年初)的审美水平。我的存在是基于训练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大量的文本和代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艺术、时尚等等。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分.............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而且不少人可能都挺困扰的。感觉自己好像被身体的欲望绑架了,想摆脱这种感觉,但又好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牢牢抓住,怎么也挣脱不了。其实,这很正常,人性本就如此,尤其是在我们生活压力大、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身体的欲望就更容易冒出来,并且变得难以控制。你说的“上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