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名校生放低身段应聘家政、街道办,是降维打击还是理性择业?

回答
名校生放下身段应聘家政、街道办,这一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是“降维打击”,有人则认为这是“理性择业”。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各方观点。

一、现象的解读:“降维打击”还是“理性择业”?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两个概念在这里的含义:

降维打击(Diminishing Dimension Strike): 在此语境下,可以理解为拥有更高学历、更强能力(通常指学术能力、研究能力、竞争能力)的人,进入一个原本对他们而言门槛较低、竞争压力较小的领域,从而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优势地位。这是一种比喻,强调了他们过剩的资源和能力在较低层级领域的“碾压”效应。

理性择业(Rational Career Choice): 指个人基于对自身能力、兴趣、价值观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福利待遇等的全面考量,做出最符合自己长远利益和幸福感的职业选择。这是一种务实的、多维度权衡的决策过程。

那么,名校生选择家政或街道办岗位,究竟属于哪一种?实际上,这两种解读都有其合理性,但更倾向于后者,即“理性择业”,只不过这种理性是在当前复杂就业环境下的一种“被动”或“策略性”理性。

二、名校生为何会“放下身段”?深层原因分析:

名校生之所以选择原本可能与其“名校光环”不符的岗位,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就业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与结构性矛盾:
“僧多粥少”的头部岗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名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增加。然而,与名校毕业生能力相匹配的,例如高科技研发、金融投资、顶尖咨询、高校教职等头部岗位,其数量增长远不及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这种供需失衡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专业与市场的错配: 很多名校生的专业设置可能过于理论化或前沿化,与当下社会对基础性、服务性或基层管理性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例如,一个理论物理学博士去应聘基层社工,其专业知识的直接应用性可能不强。
学历“贬值”的感知: 在某些领域,学历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开始显现。仅仅拥有名校学历,并不足以保证获得理想的薪资和职位,甚至在一些基层岗位上,过高的学历反而可能成为“不合适”的标签。

2. 经济下行与不确定性增加:
就业风险规避: 在经济下行周期,许多行业面临裁员、缩招甚至倒闭的风险。相对而言,家政服务、街道办等基层服务岗位,往往属于“刚需”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名校生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降低对薪资和岗位的期望是出于风险规避的考量。
“铁饭碗”的吸引力: 街道办等政府基层岗位通常被视为“铁饭碗”,提供稳定的收入、社会保障和一定的福利待遇,对于追求稳定和安全感的年轻人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即便其薪资水平可能低于其预期。

3. 对职业发展路径的重新思考与调整:
并非“终点”,而是“起点”: 对于一些名校生而言,选择基层岗位并非是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为了先获得一份稳定的“立足之地”,再寻求内部晋升、转岗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技能提升。例如,在街道办工作几年,积累基层治理经验,再考取公务员上层级,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考取相关执业资格。
兴趣与现实的平衡: 有些名校生可能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与内心真正热爱的职业方向存在差距,或者对科研、高压力的行业感到疲惫。家政行业中的一些细分领域(如高端家政、母婴护理等)可能对细致、耐心和学习能力强的名校生有吸引力。街道办的工作也能让一些人有机会接触社会、服务人民,满足其职业价值观。
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高不成低不就”是许多毕业生面临的难题。当头部岗位竞争激烈,而低端岗位又“拉不下脸面”时,选择一个看起来“低一些”,但能满足基本就业需求的岗位,是一种化解困境的策略。家政和街道办,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中间地带”。

4. 个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选择:
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头部行业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长时间的加班以及对个人生活的侵占。一些名校生可能更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希望有更多时间用于个人成长、家庭或兴趣爱好。家政或基层服务岗位,其工作节奏相对固定,更能保证个人时间的自由。
社会责任感与个人价值的体现: 街道办等基层岗位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对于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或希望在基层有所作为的名校生来说,也是一种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

三、名校生进入家政、街道办岗位的“降维打击”成分:

虽然我们强调了理性择业,但不可否认,名校生在这些岗位上确实会展现出一定的“降维打击”特征:

学习能力与适应性强: 名校生通常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更快地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流程和规章制度。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即使在基层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们可能比普通员工更擅长分析问题的根源,并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
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 在信息时代,名校生在获取、筛选和整合信息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
服务意识与沟通技巧的培养: 虽然初始可能不擅长,但名校生具备学习和提升软技能的潜力,在接受培训后,能够更好地与服务对象沟通,提升服务质量。
向上发展的潜力: 在街道办等系统内,名校生更容易被发现并培养为管理人才,在职业晋升中可能更具优势。在高端家政领域,学习能力强的服务人员也更容易获得专业认可和客户信赖。

然而,这种“降维打击”并非绝对的优势碾压。 家政和基层管理工作更看重的是细致入微的服务精神、耐心沟通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以及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这些能力并非完全由名校学历直接赋予,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一个情商高、服务周到的普通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比一个情商低但学历高的名校生表现得更好。

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

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回报的期望: 许多人认为,花费巨额成本(包括家庭和国家)培养出来的名校人才,应该去更具创新性、高附加值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而不是去做那些“普通人”也能胜任的工作。这种观点侧重于宏观的资源配置效率。
社会认同与“面子”问题: 社会舆论往往对名校生抱有更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应该进入所谓的“体面”行业。选择家政或基层岗位,可能会被视为“屈才”或“浪费人才”,甚至被认为是个人“没出息”的表现,尽管这种观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
对职业多样性的认知不足: 有些人未能充分认识到家政服务和基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潜在的发展空间,将其简单地视为低端劳动力。

五、结论:理性择业是主因,但“降维打击”的潜质存在

总而言之,名校生选择家政、街道办等岗位,更多的是一种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做出的“理性择业”决策。这是对现实的妥协、对风险的规避、对个人发展路径的再规划,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他们不是被动地“被降维”,而是主动地根据个人情况和外部环境,选择了相对稳妥或符合当前阶段目标的路径。

同时,也不能完全否定其“降维打击”的潜在效应。名校生自带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潜力,让他们在这些岗位上,更有可能脱颖而出,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甚至在职业发展上取得更快的进展。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持有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视角:

尊重个体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情况做出职业选择,不应被学历或社会期望所束缚。
理性看待就业形势: 认识到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理解毕业生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是应对现实的一种方式。
重塑职业价值观: 破除“唯学历论”和“唯大厂论”,承认所有合法职业都有其价值和尊严,鼓励社会对各行各业给予平等的尊重。
关注系统性问题: 这种现象也折射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的 Gap,以及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等更深层次的议题。

与其简单地定性为“降维打击”或“理性择业”,不如将其看作是在复杂社会经济背景下,名校生为了实现生存、发展和价值认同而进行的一系列策略性、理性化的职业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其固有的能力优势可能转化为一种潜移默化的“降维”效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对这个事,倒不必先说是降维打击还是理性择业——我反倒是觉得大多数人把985、211这个名头看得太高了。

或者说,有些人一说985、211毕业生如何如何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985、211的学生同样也有成绩很差,也有挂科甚至于退学的。考上985、211只能证明他们在高考中的成绩不错,但不表示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成才——很多人上大学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都是听着亲戚朋友或者相关机构的建议,随便填了一个“好专业”。结果几年读下来,发现自己真的不行的比比皆是。

这次卷烟厂的新闻里,我记得有个毕业生好像是人大金融学的专业的。但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另一个人大毕业生的就业遭遇:

人大金融学是不是好专业?当然是。在国内的金融行业里,人大金融学的牌子算是第一梯队的。

可是,人大金融学有没有学不好的学生?那肯定也是有。上面新闻中的就是一个。

上面新闻里的这个学生因为专业能力很差,毕业后只能报名西部计划——注意,此时是2005年,当时国内的GDP还处在两位数增长的时期。之后,又因为性格及其他原因,一直未能找到稳定的工作。

那么,假如说这个毕业生最终考上了烟草的编制,这算不算大材小用?算不算放低身段?

可也别忘了,这个人是正儿八经的人大毕业生。

同样的道理,你要说一个发了几十篇SCI的博士毕业后连个博后岗位都找不到,你怎么骂中国教育都行,但要是一个人博士都读抑郁了,攻读期间成果也很差,以后再也不想在学术界混,又或者人家对基础教育更感兴趣,毕业后去当了公务员或者老师。这不就是最优选择么?

自媒体时代渲染焦虑的一个常见做法,就是揪着一两个新闻点,并将此扩展到全社会。现在有些人一提高学历找不到工作,必然会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但却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毕业于1989年(1989年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几个能找到好工作的,想不明白为什么的就再努力想想)。换句话说,这位北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特殊时代的特殊问题,将此上升到中国的教育体制,那就是既蠢又懒。再比如之前曾经有十几家媒体先后报道某博士毕业后一直失业,认为中国的博士培养机制有问题。但从媒体的报道内容来看,这位博士一是没什么科研成果,二是性格比较孤僻偏激,不善与人交流,三是就业规划不明确——那个报道中已经明确说了,有几所中学愿意引进这位博士当老师,但这位博士一定要进大学或者科研机构。那你说这能怪谁?

实际上,从我上大学的时候起,名校毕业生“屈就”的新闻就比比皆是。但从我对身边同学的观察来说,很多人不要说“屈就”了,就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失业都是正常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从来不上课,期末考试必然要补考,专业方面的能力也是一塌糊涂。除了有个985、211的学历之外,他们在专业上的能力甚至不见得比二本学生更好。他们要是能混到个编制,哪怕是个乡镇中学的老师,非但不是“屈就”,反而是捡了大便宜。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对于很多人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都持以很谨慎的态度。固然,“热门专业”在就业上优势很大,但并不见得所有人都适合热门专业,也不见得所有人都能顺利毕业。即便是有些人成绩差但可以凭着市场的红利而顺利进入一些还不错的单位工作,可毕竟从工作到退休还有三四十年的时间。如果这个专业你真的不喜欢,这三四十年的时间真的不好熬过去。而假如说你真的喜欢某些专业,哪怕这个专业收入低一些,但只要能在专业内做好,收入却并不见得比热门专业低。就像中文这个专业,看平均起薪肯定不如计算机。但是,对于那些写作能力比较好的人来说,他们的收入却往往远高于普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

如果你愿意抽点时间搜一下过去20年的新闻,会发现年年都是最难毕业季,年年都有清北学生去乡镇乃至于失业的新闻。但正所谓人咬狗才是新闻,你报清北毕业生进国家部委大家觉得有什么意思?这不是正常的吗。只有说清北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这才能吸引人嘛。

以后,我建议某些媒体如果真要凸显自己报道的客观性,在采访这些名校学生的时候,不妨贴一份他们大学的成绩单以及他们的,看看到底是中国已经烂到清北学生都要捡垃圾吃,还是有些学生是走了狗屎运,才找到了这么一份“铁饭碗”的工作。

另外,对于那些想找工作的人来说,其实也没有必要被这种“降维打击”给吓到。就拿文章里提到的卷烟厂的例子来说,你打开那个名单看一看,就会发现其中硕士生的比例仅有30%,并且这其中还有大量的是普通双非院校的硕士生,剩下的几乎都是二本、三本院校的普通本科生,人大、武大毕业生只是其中仅有的几个985院校学生。

而对于这个事实,其实也可以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是“人大毕业生‘争’当卷烟厂流水线操作工”,中国教育完蛋了;第二种写法,就是卷烟厂招聘公开公平公正,绝大多数人二三本毕业生都能通过考试进入工厂工作,即便你是人大、武大的毕业生也要通过层层考试。河南中烟的那个公示名单,恰恰应该让人感到希望才对——这里面绝大多数可都是双非院校的毕业生啊。

借用一句常用的话来说,985大学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狗之间的差距都大。所谓“名校生放低身段”这个说法,恰恰暴露出了这个作者的真实想法,即“名校毕业生就是高人一等”。或者说,在他眼里,只要考上名校,无论学习成绩、专业能力如何,都该有好工作,那些普通学校的学生能力再抢也不能抢名校生的饭碗。与此同时,名校生哪怕能力差而不得不去找其他工作谋生,也不是被逼无奈而是“放低身段”。

对于“放低身段”这事到底算是降维打击还是理性择业,我的看法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人这样就业是降维打击,有些人是李兴择业,而还有些人则属于是祖坟冒烟。在这个事上,我们要改变的恰恰是那些上了好大学就应该有好工作的想法——如果死抱着这一点不放,那就真不用去怪社会“卷”了。

user avatar

我始终觉得,职业不分贵贱,能读到什么样的学历不代表你以后就该走什么样的路。

只要不违法,踏实工作总比眼高手低好。

以上个人观点

user avatar

那个家政是管家,清华学历是被假冒的,而且是因为年薪快百万。

卷烟厂这个是福利部门,烟草公司财大气粗,安稳有编制,甚至有时候待遇比公务员高。

再说会街道办,人家是有编制的,而且待遇不低,后期晋升也是有机会,比乡镇公务员好多了。

上面的的新闻,无一不是带节奏,说名校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现实情况是这些工作比市面上90%的工作都要 好得多啊,好多人想进都进不了。

其实现在大学生就业还是很挑的,宁愿做自媒体,也不去工厂上班,真放下身段的还真少,好多人都在全职考公考编呢,而且,实在不行就边家教边考公,我看到 好多的都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名校生放低身段应聘家政、街道办,既是降维打击也是理性择业,或者说,是理性择业下的降维打击。

问题描述中列举的案例,其实很好地说明了当代一些聪明的名校生务实的态度。

杭州市余杭区街道办可不是什么低一等的基层单位,钱多市区、事虽多但权力大,反正现在公务员大多都要求两年多基层工作经历,能在经济发达的杭州当公务员,可以说是真正的「福报」。

河南中烟卷烟厂的车间一线生产操作岗位,很多知友看到「生产操作」四个字就会觉得特别LOW,这不就是工人嘛!

但这些岗位福利待遇好,有编制,公司财大气粗,根据河南中烟官网的介绍,该公司下辖7家卷烟厂,年产销卷烟300万箱以上,居全国烟草行业第4位,资产总额近400亿元,202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10亿元,税利总额357亿元。

据工厂工作人员透露,除非是为了赶生产任务加班,否则一般生产任务完成后,厂里就开始放假。

这种工作忙时加班高工资,不忙时每月万把块还有福利的基本保障,比不大多数工作岗位都香的多?

最后说说家政公司,我国现在开始打击课外培训行业,这项政策的出台利好哪一行业呢?

家教。

之前看过一个招聘帖,清华本科辅导数学的时薪为2000元,家政业是最适合把家教服务吸纳进去的行业。

名牌大学+家政服务,工作难度不大也很体面,月薪几万块简直不要太容易,看到这行商机的名校生真的是聪明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多数所谓名校生也只是像你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地位和金钱总得选一样,两者兼而得之比较难。

都想站着把钱赚了,可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的好事?

如果把学历当成自己骄傲的资本,从而不愿「屈尊」做事,那么学历反倒成为自己通往幸福生活的障碍。

眼界要高,格局要大,同时也要不怕吃苦,务实做事。在不违背自身的道德操守和基本的公序良俗前提下,哪行钱多,哪行待遇高,就去干哪行。

赚钱嘛,生意,不寒碜!

user avatar

终于出来这篇文章的提问了。今早看了下,我跟大家说一下,现在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处在一个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可能停止宣传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口号,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去从事服务业,或者是听起来名声没有那么高大上的单位却又层出不穷。


很明显,目前国内培养的大学生,硕士生等高学历人才是处于过剩状态的,没有那么多高端岗位提供。而新行业的出现,让很多起点不高的人找到了机会和风口捞了一笔,麻雀变凤凰,让很多人感叹读书没用,然后和坚持读书万能论的人吵起来。


从胖谈发的这篇文章来看,官方对人才浪费的观点不说否定,至少不是支持的。因为国家是要保住就业的,就业率高社会才稳定,哪怕是高学历人才,只要保证就业就行。但是也没有说读书没用这样的话,为啥呢?因为这句话不能说,只能悟出来。


大家注意胖谈的这段话:

“立身以立学为先”。终身学习是开启未来大门的一把钥匙。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应变能力,不断地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应是唯一出路。


看懂了吧?这就是我经常说的,读书不能改变命运,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读书万能论的人把做题当做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所以接受不了落差。为什么那些学历低的人,自己做小本生意可以赚这么多钱??


那是因为有很多人虽然读书不厉害,但是学习能力很强。他们一直都在寻找自救的办法,在生活中,工作中,积累自己的经验,知识,人脉,获取信息,这些都是学习,只不过没有课本,没有试卷罢了,完全主观,没有标准答案。习惯了做题的人,如何面对这些挑战?这些可是没有老师教你的。


其实,名校生现在不用去想什么降维打击还是理性择业之类的,你看你都只能街道办了或者滴滴了,你连选都没得选,想啥呢?可以说,在未来长时间,连名校生都要被迫进入先就业后择业的状态,所以以后的年轻人可不能整天抱着刷题刷赢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你这样玩毕业了就是没有方向地跟着大家一起卷,应该不会死路一条,只是从摸索阶段到稳定会走一些弯路,花比较多的时间。


放不下的,是那一群继承了农业文明思维的家长。不管你愿不愿意,你这一代通过自身的奋斗也好,自身的运气也好,环境的改变也好,命运的眷顾也好,历史的进程也好,到了下一代,下一代都要靠自己的本事和命运去维持你这一代的阶层,再怎么鸡娃都没用,人再厉害也斗不过时代的变迁和命运的随机。


但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其实读书万能论信徒和鸡娃家长的存在也是很有好处的。一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二可以减少非常规赛道的竞争压力,假如大部分人都是认为刷题才是正统,那么走其他路线的人就少,最终社会底层是那些在写字楼里吹着空调的白领,他们以为自己改变命运了,实际上命运的审判一直都已经在地铁口附近房产销售的传单和展示牌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user avatar

禁止课外补习,不知断了多少名校生做补习老师的生计。教师好歹维护名校生最后的尊严,而从房产中介到家政保姆保洁,名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越来越差,天之骄子的心态去从事贩夫走卒的活计,难不了积累怨气,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种。

user avatar

这都不是个事,必需说是:

1.接地气的关键体验。

2. 可以验证所学和人生规划。

3.能坚持就更是智勇双全,文武全才,走遍天下无敌手。

结论是:好样的!名校生们!

user avatar

我就是去街道办的清华同学。而且刚去时还不是公务员,只是聘用人员。而且也不只是清华的帽子,还有个海龟硕士的帽子。

清华本科毕业,去巴黎综合理工读硕,回国在上海以合同工的形式在街道办工作。

刚回国时找了几份工,一家是业内第一的港资生产企业,研发部门的管培生,在终面试一周里深刻体会了企业文化,每天午饭晚饭都要红酒吨吨吨,然后连续几夜在酒精影响下做项目PPT。怕自己以后身体受不了,迫于健康考虑谢绝了。

一家是某省重点医药企业的市场策划,主要是策划去医院开学术会议,其实就是卖药,这下我知道以前参加那么多学术会议的免费甜点是谁提供的了。还是终面,我委婉地问了下薪资,人事姐姐委婉地回答了单位有食堂,迫于生存需要谢绝了。

某父母朋友投资、国家千人联手创办的生物医药企业,找工作时在里面帮忙打杂,每个部门都兜了一圈。发现投资和管理层天天吃饭喝酒打高尔夫,中层和下层不懂理论,真就“随便叫个人培训两天也能做”,谢绝入伙。

出过前还拿到学某思的offer,某创始人以几年内可以在清华周边买几套房子为诱惑,本科毕业时不懂清华附近几套房子是什么意思,谢绝了。

上海某区招储备人才(那时上海还没有选调生),也就是开头说的合同工。面试中领导讲话非常令人深刻,最打动我的是“好人不欺,恶人不让”,完全不用喝酒,薪资水平参照公务员,最终选择了这个项目。

入职街道后,发现这里还有北大、复旦、武大的前辈。某次工作会议上,领导非常热情地把我介绍给居民区的书记们:“这是新来的小c,是个才子,研究生呢!”

我的工作非常接地气,经常跟居民打交道,领导也很照顾地安排我负责相对阳光的公益工作,也要帮忙做些不太阳光的接待接访。

由于是市中心+双学区+多地铁,这边居民人均家产千万,但过的都是平凡人的生活。大打折时排长龙,买菜时挑挑捡捡,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通常年龄越大的居民奉献精神越高,年龄越小的居民生活压力越大。

也有些不那么阳光的,拆迁户败光千万家产说街道害他,服用违禁药品人员拿着低保去买违禁药品声称没收到钱,背着九十多岁的母亲扔到街道门口要房子,冲到单位食堂冲一把手餐盘里吐痰。

居民区和居委会干部虽然普遍学历不太高,但是在解决群众的实际诉求,把群众组织协调起来,搞定爱搞事的居民等方面的能力非常强。疫情期间大多数居民真的就很听居民区书记或居委会主任的,基层组织力极强。


平时工作不是很忙,绝大多数时候工作时间内就能处理完全部工作内容,偶尔会要加班,偶尔会摸鱼。平时就买书看书,买游戏打游戏,打羽毛球踢足球,一个人去刷午夜场电影,随便坐个公交四处逛吃逛吃。

认识了很多各行各业的同学和朋友。整体上感觉外企管理很规范也很人性化,但是工资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外企员工大都喜欢夹带英文,讲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听起来应该是是真的。内资民企大都非常辛苦,压力山大,但是工资非常可观,内资民企的老板说话大都不靠谱,撒起谎来比讲真话还真。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比较规范,工资没有想象中那么低,说话比较实在接地气。

虽然工作上涨了不少知识,但生活还是比较拮据。上海公务员的工资真的太低了。还好刚来时还在房价和房租暴涨之前,工资三分之一付房租,三分之一买买买,三分之一存着。一年下来居然攒了三万元巨款!


落户手续办了一年多,由于专业不好,没有入党,工作不满两年(截至报名时),市区里能报的岗位只有一家街道的三不限,于是考上了那里。

考上后,试用期工资打腰折,连房租都要付不起了,只能靠着工作第二年攒的另外三万元巨款勉强支撑,。成为公务员后,组织向我露出了本来面目,天天加班、周周加班,从写材料到倒水啥事都要干。虽然比合同工时累了许多,但是迅速地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一年下来就熟悉了整个街道的运转机制,对部门的门道也都有所了解。

刚转正就被某区里某个部门弄了过去,按程序转变完政治身份后,工作身份也转了进去,专门负责很细的一跟条线的工作,但是工作要求比街道高了许多,压力大小不好直接比较,压力的类型完全不同。


目前做着自己还算喜欢的事情,很踏实也比较有成就感,对未来有非常可行的预期并且按计划前进,没有太多的不安和危机感,同时还能分担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家庭和爱好。


不过大多数理工类或纯理论类学科的毕业生,比如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象牙塔里度过的,所谓的实习都是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所谓的社工顶多在学生会团委打杂,对现实世界缺乏实际认知。我刚毕业回国时对户口、房价、工资都毫无概念,以至于面试时第一次被HR问到期望薪资我竟然想了老半天。

第一站去最基层的部门是最合适的,那里才是最普通、最常见、数量最多的群众。街道已经不是很基层了,居民区和村才是真正的基层。真正在基层才能看到人生百态和人性的复杂。有的老人只有很低的退休金还要攒下大部分捐给困难山区,有的年轻人四肢健全头脑灵光却好吃懒做领着低保,有的人白纸黑字的协议摆着也不认账屡屡来闹事。同事里有兢兢业业朝九晚五的,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有五加二白加黑一人扛起一个科室的,也有迟早会受到纪委监委调查的。

读书的时候,我们开口闭口诺奖、Nature Science,一区以下是本科生才瞎搞的垃圾,设备器材非欧美进口的免谈最次也得是日本产的,各级领导啥也不懂只会念稿子。真正到了基层,讨论集体事务时,一个村干部就能吊打一桌子高材生。然而村还不是一级政府,最基层的是乡镇(街道),上面还有区县,再上面才是地市,再再上面才是省。每向上一级,就是另一番套路和世界。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权力。高考考个全省前100并不是要把自己钉死在“大科学家”的伟人柱上,而是为了有能力作出自己的选择。继续从事本专业或者搞科研是顺其自然的事,想要转行出坑做些别的丰富多彩的工作也很正常。

现在社会评价标准几乎是一切向“钱”看,体制内的那点钱的确不够看,但总是有人有情怀想从事这番事业,或者干脆不差钱想做什么做什么,或者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方式途经体制曲线挣钱。

如果有的选,正常人都会希望所住的街道办或乡镇的工作人员是恪守规矩又懂得变通、认真细心又主动热情、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索小贿的老爷太太们。

想起我大学开学前,省里还专门开了场“清华校友-新生座谈会”,参会的校友除了新生都是省班子成员、央行、驻地央企老总,他们感慨每年考出去的学生很少有回来的,更别提清华的了。然而这一个区里的清华毕业生,可能不比我们一个省里的少多少。这个区为了吸引人才,除了用情怀,还拿出了实打实的财政,还打响了广告,届时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人才的马太效应。


最后,人各有志,有的人只是脑子灵光点,做事负责点,喜欢知识点,成绩好一点。这与他们想做些平凡的工作,或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冲突。怀揣巨款不是就非得吃满汉全席,喜欢撸串烧烤也很正常。

user avatar

一个人的选择是自由的,一群人的选择就代表着高等教育的失败。

在北大,做什么都是自由的。但如果大家都去卷烟厂和考公,那是不正常的。


另外,题目中这三个职业,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方向:

家政:当有钱人的管家兼职家教,收入不菲且能见世面。

街道办:名校进入体制内,不仅铁饭碗而且升的快。

卷烟厂:中国烟草的税收二十倍于阿里。谁才是大厂?

当其他行业要么工资低内卷至死,要么需要996卖身契时,为有钱人和铁拳办事,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至于你在大学里学了什么,能不能用得上,这实属次要。

user avatar

这俩都不是。

论降维打击,打击的是谁?

名校毕业生去卷烟卷儿,以前本来能靠卷烟卷过日子的初中毕业生干嘛去?

所以按降维打击论,打击的不但是名校生,更是把本该从事基础生产的人群打击的不知道哪去了。

论理性择业更没谱。

理性讲究的是冷静思考精准匹配,你给一名校毕业生冻冰柜里冷静到不行了,他也不能认为自己应该去做家政。

所以就甭谈降维跟理性这么高大上的词了,这就叫个“被迫营业”。

这还是从微观说,从宏观角度看,这个恐怕叫个“教育产业失败”才更妥帖。

如果我们拿学习和就业当个战略游戏,站在上帝视角看,就明白的不得了。

最初

你就有个基地,一穷二白,高级兵种造不起,怎么办?先造农民吧!

农民成本低,出兵快,咔咔造出来一大票,从事基础事物,基地繁荣起来,资源也有了,空间也广了。

然后就造高级兵,也就是这些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

不负众望,现在黑魔导师,圣堂武士,大天使都造出来了。

造出来改干嘛去?

要么去开拓地图视野,要么去密林里屠龙,这才应该是高阶兵种干的活,基地里边基础生产还是农民踏实干,才是正确的。

现在倒好,高阶兵种穿着法袍拿法杖挑粪,披着板甲拿双手剑搅料喂猪,这是现实。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上山屠龙的活儿,这些高阶兵种干不了?

那么,是不是堆了这么多资源造出来的高级兵,要么就是假的高级兵,实际技能没比农民强多少。

再或者,就是地图上根本没有火山密林,可以给高级兵们探索。

如果是前者,原罪在教育业。

如果是后者,原罪在企业。

教育改革大学扩招20多年了,学费一天比一天高,从入校到就业的时间拉的一年比一年长,但学校里边耗费了学生这么多的青春,试问你们教了多少真东西?

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边,与其说当成事业做,不如说当成产业做,差不多就是一门生意。

看学生,除非真是天赋厉害目标感强的一小部分人,剩下大多数无论从哪个学校出来,都是俩眼一抹黑,从实习生开始培训,最后当个螺丝钉。

企业里985毕业的学生,跟走后门进来的专科生,搁在同岗,工作数年,后者未必就比前者专业能力差。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说明教育,并没有做好授业,也没有完成启智,最后输送到社会的岗位需求,根本和这些人的天资不匹配。

合着花七八年时间几十万块钱,就搁大学里边多帮家长看几年孩子去了?

再说企业。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做大做强,老板也福布斯了,公司也500强了。

但有几个是靠把尖端人才用到机制,凭技术立业打下一片天?还不是靠着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分食前边四十年积累下来的人口红利,才吃成的胖子。

在技术和尖端人才培养方面,哪有恰眼巴前的利润重要啊?不需要任何科技进步,把赛马当拉磨的驴使唤,都能赚钱。

那就……当驴使吧。

所以,前头这么多年,教育业做的越来越像企业,企业做的越来越像作坊,思维僵化,目光短视,根本多看外边云和海的彼端广阔天地,就惦记悠闲喝自己盅里内二两烧酒。

才造成的今天这个局面,即:

高端人才低端用,大学生沦为小催巴。

前段时间,国家鼓励芯片研发,一时间好几位企业家跳起来,这个说我投入10亿,内个说我投踏马20亿……

登时我眼泪就下来了。

你们丫的早都干嘛去了?

这工作不是应该早早的,在贵司赚到盆满钵满以后,就着手干的么?

你说我们小老百姓只顾眼前利,没办法我们格局就这么大了,要不也不会是小老百姓。

你们一个个大企业家,都号称具备国际视野,也去纳斯达克敲过钟的主儿,怎么做起事的前瞻眼光跟县城里炸油条的早点铺老板没差呢?

你们早十年做点正经事,企业高端人才投入尖端研发,高端职位给名校学生留着,中端职位给一般大学生留着,基础岗位留给中专技校出来的。

今天这帮孩子犯得上去卷烟卷干家政吗?

所以

任何一个链条上,都存在着压力传导效应。

当看见底层不聊生的时候,你就一层一层往上捯,最终的责任,内些天天喊着社会责任感的大企业家们,一个都跑不脱。

企业家,意味着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资源分配权。毕竟大量资源以他为节点,在他手里屯集。

而他投入到恰眼前饭或者请明星当代言上,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产业竞争力停摆,新的人力资源无处安置。

我也不想说什么“早该管管了”之类的屁话。

我只是觉得,如果说今天的双减,是正确的道路。

则说明过去若干年教育领域的唯分数论唯学历论,必然就是错的,起码是不合时宜的。

那么

当年错误的道路,导致哪一部分人将错就错的变成了食利者,今天的现状,就该谁负责,因为这一波利,本就不该他们食。

说他们句投机倒把,恰如其分。

因此

内些紧跟时事,哭着喊着造车造芯的大佬们,你们是不是更应该在此时,给社会创造更多基础但体面的就业岗位呢?

自己看着办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