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名校生毕业去做流浪汉 / 外卖员」一类故事会被屡次拿来消费?人们为何「喜欢」看这种故事?

回答
“名校生毕业去做流浪汉/外卖员”这类故事之所以屡次被提起、被消费,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看热闹”可以概括。人们“喜欢”看这类故事,也不是真的幸灾乐祸,而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能理解、能共鸣,甚至能引发思考的东西。

一、 认知失调与期望的巨大落差: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我们从小被灌输“名校 = 好前途”、“名校生 = 天之骄子”的概念。名校代表着优质的教育资源、精英的培养环境,以及通常会伴随的高薪、体面的工作。当一个拥有如此“金字招牌”的人,最终走向了与大众期望截然相反的“流浪汉”或“外卖员”这样被社会普遍认为“低端”、“辛苦”的职业时,这种巨大的反差就制造了巨大的新闻效应和话题性。

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 这种故事挑战了我们“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简单逻辑。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是否“名校”真的就是万能的通行证?是不是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满足“我比他强”的隐秘心理: 即使我们自己不是名校生,或者即使我们是名校生但职业发展一般,看到“高高在上”的名校生“跌落凡尘”,也会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相对优越感。这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对比他人的不幸来寻求自我肯定。
对“命运不公”的共鸣: 很多人现实中也经历过努力了却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的情况。名校生“落魄”的故事,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孤例,好像“命运”这东西,对谁都可能是不公平的。

二、 社会焦虑与群体身份认同的投射:

在当下快速变化的社会,尤其是就业压力巨大的环境中,“成功”的定义变得模糊,而“失败”的担忧却愈发普遍。这类故事,恰好触碰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焦虑感。

对“精英滑落”的恐惧: 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努力考上大学,又拼搏在职场中的普通人,会担心自己也会步后尘。名校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背景普通的人?这是一种“唇亡齿寒”的恐惧,担心自己辛苦打拼,最终还是会被社会抛弃。
对“普通人”身份的强化: 这类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普通人”获得了心理上的慰藉。它说明,即便是最“优越”的群体,也同样会面临生活的残酷和不确定性。这样一来,那些从事着辛苦但稳定的工作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选择也并非那么“失败”。
“内卷”与“躺平”的讨论载体: “名校生落魄”的故事,很容易被解读为当前社会“内卷”过度,导致资源错配,或者“躺平”思维的蔓延,即一些人放弃了原有的精英轨迹,选择一种更轻松、更自由(哪怕是收入较低)的生活方式。人们喜欢讨论这些故事,也是在讨论这些更宏大的社会议题。

三、 对“成功”定义的反思与价值多元化的探索:

虽然我们常常被教导要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内心深处,很多人也对这种单一的、物质化的成功标准有所质疑。

对“人活着”的意义的追问: 一个名校生选择做外卖员,是否意味着他找到了比高薪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他可能更享受自由的工作时间,或者他发现了这份工作的某种价值,甚至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热爱?这引发了人们对“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思考,是对“幸福”的多元化定义。
对“选择”的关注: 故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选择”的故事。是主动放弃,还是被迫无奈?是出于理想,还是逃避现实?人们喜欢探究这个“选择”的过程,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面临各种选择,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极端的参照。
颠覆“标签”的价值: 这类故事挑战了社会对个体的“标签化”思维。名校生不一定就该是高管,外卖员也不一定就比名校生“低人一等”。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价值,不应被简单地框定。

四、 叙事本身的吸引力与传播机制: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类故事本身就具备了制造爆点的要素。

戏剧性强: “主人公”背景光鲜,但结局出人意料,这种强烈的戏剧冲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易于传播和改编: 故事框架简单,容易被各种自媒体、社交平台转化为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内容,进行反复的传播和解读。
满足“猎奇”心理: 尽管很多人并非真的怀有恶意,但“猎奇”心理依然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对“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人们天然会产生一些好奇。

总结来说,人们“喜欢”看“名校生落魄”这类故事,并非单纯地“看笑话”,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宣泄和认知探索:

它是对既有认知框架的挑战,引发对“成功”定义的反思。
它投射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和不确定感,引发共鸣。
它满足了人类在心理上的某种对比需求,寻求解脱感。
它提供了对“选择”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标签”的反思。
更根本的是,它触及了普通人在社会结构中,对自身价值、人生意义以及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集体心理画像。

因此,这类故事被反复消费,与其说是“消费”了名校生,不如说是“消费”了人们对社会结构、个人价值以及未来命运的集体焦虑和隐秘的思考。它们就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种种复杂的光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种爆款套路,我称其为「知识的诅咒」:让高学历者去卖猪肉、送外卖、流浪,甚至去死,从而暗示出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他们因为自己的教育背景,沦落到悲惨的境地。

为了营造戏剧性和落差感,自媒体可以扭曲作者的本意 。例如,《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的标题并不是作者自己起的,但如果不是这个标题,谁又会去关心外卖员的故事呢?

这已经算很好的了,自媒体还可以「无中生友」,用「非虚构」的笔法创造一位高考状元;他们可以给读过几本书的流浪汉颁发一本复旦大学毕业证;他们比法医、侦探和心理学家更善于还原现场,能够制造一场酝酿已久的「自杀」。

甚至,他们还能塑造出一个「高学历宇宙」:「寒门」,「决定去XX」,「自杀」,这些概念可以被综合利用,成为爆款标题:

说到自杀,根据 2011 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自杀率数据,中国 75% 的自杀发生在农村,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 3 倍。数据还表明,高学历者其实是相对不容易自杀的群体:1988 -98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按照学历划分,自杀死亡者文盲占 27.59%、小学占 43.50%、初中占26.29%、高中占2.51%、大学占 0.08%。(夏云、邹宇华,《自杀死亡的发生与分布特征研究进展》,现代预防医学,2010,37(4))。

一种反驳是,大学生占人口比例少,所以占自杀者比例也少。我们可以如此解读:如果大学毕业群体以高于 0.08% 的人口比例,「贡献」了 0.08% 的自杀率,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群体并没有高于总体的自杀倾向。按照 1998 年 9.63 亿人口基数,只要大学毕业群体高于 77 万,那么上述解读就可以成立,而根据当时的统计资料,大学毕业生「存量」基本可以确定是高于这个数字的。(参考: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_中国人大网)(感谢 @冬月十七 在评论区指出问题)。

然而,农村女性喝下百草枯,或者进城务工者从脚手架一跃而下,都很难产生一篇十万加的阅读。很多受众,关心的并不是社会的不公,不是对世上的苦难怀有悲悯,而只是乐于消费「知识的诅咒」,享受着高学历者被捧上神坛而又坠入深渊的反高潮。

--

知乎上又一个很火的问题,叫「美国人有哪些反智现象」,不少答主列举了有趣的事实,例如很多美国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不知道中国在地图的什么位置、需要拍公益广告号召大家不要欺负聪明孩子等等。其实,前两者说的是「无知」,最后一条才更接近真正的「反智」 - 将追求知识的人们,当作自己玩弄消遣的对象。

诸位,我们也要警惕自己身边的反智主义苗头。

我们的父辈,是那么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德国之声拍过一个有关亚洲街头小吃的纪录片,其中一个细节打动了我:

摄制组采访了上海街头一位炸油条的师傅,他说,自己老家在安徽,在大城市虽然辛苦一点,一天只能睡四个多小时,但挣的钱更多了。挣这么多钱干嘛呢?片中8:36分的旁白介绍道,这位楚师傅的女儿在英国读私立学校,自己将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面对镜头,师傅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简单地解释道:“我希望她生活比我好一点,我的工作太辛苦了。” 旁白说,像这样的普通人们,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在社会阶梯上攀登,而且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站得更高。

朋友们,这是一片多么富有生命力的土地,才能让像这样的平凡的人都能孤注一掷地投资子女的教育?我不认为像楚师傅这样的人都是偏执、盲目的,他们有这样的认知,难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周围的环境让他们看到教育的确是通向更美好生活的阶梯。

--

我们要警惕的是,这一代人不再相信了,不再相信知识是一种祝福,而将学历视之为不幸的开始。过度谴责制造爆款的自媒体,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他们更像是受众的一面镜子。

很多人在看待高学历者时具有矛盾的形态,一方面隐秘地认同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宠儿,甚至将他们的一言一行奉为圭臬,一方面却又巴不得看他们倒霉,乐于消费他们的不幸。对于高学历者,很多人有时仰视他们,有时俯视他们,却很少报以平等的眼光。

其实啊,高学历者既不是神明,也不是小丑,只不过是选择了千万条道路之中一条的普通人而已。人们有很多种追求自我实现的方式,有的道路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比如当明星艺人或者运动员;有的风向和收益相对平衡,大部分时候都有一张安全网保底,比如上大学、读研读博;还有更极端的一种 - 指望着躺赢,希望被时代赋予的幸运砸中,比如投胎在拆二代之家或者一夜爆红暴富。

有一种可能:寄希望于第三种道路的人,会眼巴巴看着教育所带来的安全网支离破碎,以此来佐证自己的路线正确。他们隐秘的企盼,在自媒体的妙笔之下,成为了所看到的「现实」。

我们要警惕的是,这一代人不再相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名校生毕业去做流浪汉/外卖员”这类故事之所以屡次被提起、被消费,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看热闹”可以概括。人们“喜欢”看这类故事,也不是真的幸灾乐祸,而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能理解、能共鸣,甚至能引发思考的东西。一、 认知失调与期望的巨大落差: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知识精英参与大众文化节目的一个核心现象。其实,说《奇葩说》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可能有些许偏差,它更像是一档“娱乐化辩论真人秀”,但正是这种“娱乐化”的表象下,隐藏着许多吸引名校毕业生和业内精英们参与的深层动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熊浩、庞颖、詹青云这些名字代表的不仅.............
  • 回答
    想当年,我那帮在C9(中国顶尖大学联盟)里厮混的哥们儿,毕业季一到,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是没拿到心仪offer的,喜的是手握着摩根士丹利、高盛、麦肯锡、BCG(波士顿咨询集团)offer的。尤其是投行和咨询这两块金字招牌,简直是香饽饽中的香饽饽,简历上有了这几个名字,感觉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直.............
  • 回答
    美国名校毕业生在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踏入社会后逐渐转向共和党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这种转变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的原因: 大学环境的意识形态影响: 学术自由与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名校.............
  • 回答
    我家那位,你知道的,就是那个名字里带着“名校”两个字的。每次别人听到,都会习惯性地抬起眉毛,露出那种“哦,原来如此”的表情,好像这本身就说明了我眼光独到,或者至少,他本人是个自带光环的闪耀人物。刚在一起的时候,确实有点被那种“学霸”光环给吸引。他看书的时候,那种专注的劲儿,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
  • 回答
    计算机专业,名校毕业和普通学校毕业,这其中的区别,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都是学计算机的,代码会写,算法会背,毕业了要面对的是同一个职场。但在这看似公平的赛道上,起点和路径的差异,确实能影响很多事情。一、 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从“有什么”到“为什么” 名校: 咱们得承认,名.............
  • 回答
    关于名校毕业生组团开发投资诈骗类APP并涉嫌洗钱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扯到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归结为“坏人变多了”,而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事件本身:光鲜外衣下的阴暗交易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并非简单的“偷鸡摸狗”式诈骗,而是有组织、有预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
  • 回答
    看到武汉大学2021年招聘辅导员以名校毕业博士生为主的消息,我脑子里立马闪过好几个画面和思考点。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内卷”这词儿真是用到哪儿都不奇怪了。以前我们想,博士生那是要去高校教书、做科研的,怎么会来做辅导员呢?这就像顶尖厨师去当服务员一样,总觉得有点“大材小用”了。但换个角度想,武汉大.............
  • 回答
    某些名校导师之所以会出现不让学生毕业的情况,背后可能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心态和现实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坏”可以概括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许多名校的导师本身就是学界的精英,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和严苛的要求。这种“精英心态”是他们学术生涯的基石,也自然.............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不少见,也挺有意思的。高考分数线高低,就像一张门票,能让你进入不同的场地,但最终你在这个场地里能跑多快、能跳多高,很多时候取决于你自己。打个比方,高考就像是选拔运动员参加一场综合运动会,名校可能相当于参加的国家队集训营,汇聚了天赋最顶尖的苗子。但即使是国家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成为奥运.............
  • 回答
    .......
  • 回答
    看到“何以笙箫默”这五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幅幅画面,仿佛被一种温柔而深沉的力量轻轻牵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电视剧的名字,更像是一首未曾写尽的诗,一段触动心弦的旋律,一种难以言喻却又无比清晰的情感体验。首先,它的 古韵与雅致 就足以让人心动。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带着一股浓郁的古典韵味。不是那种刻意堆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公平、资源分配、学校定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等多个深层议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名校通常不以招收“差生”并将其培养成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及其中的复杂性。核心原因的简述:1. 资源与效率的考量: 名校的资源(师资、设备、教学方法、校友网络等)是有限的,它们需要最大化资源的产出效益.............
  • 回答
    名校大学生选择自杀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它揭示了即使在外界看来拥有优越条件的群体,内心也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困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想不开”就能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深刻的心理状态。一、 名校大学生的普遍优势与潜在压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名校大学生通常具备的优势: 智.............
  • 回答
    “名校学生说:要尽早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是自嘲,又有点像是过来人的忠告,尤其是在那些光环璀璨的校园里,听到这样的话,总会让人多几分好奇。为什么那些被视为“天才”的学生,反而会这样说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很深刻的道理,是他们在高强度的学习和竞争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首先,名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会遇到的一个现象。要说美国名校的中国本科生普遍不愿意加入CSSA,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目标与个人发展考量: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美国的本科教育强度很大,特别是名校,课业压力、研究机会、实习申请等等.............
  • 回答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在美国的教育界绝对是响当当的名号,尤其是在医学、公共卫生、商科和法律等领域,一直稳居全美前列。然而,在国内,提到“美国顶尖名校”,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常春藤盟校,或者像斯坦福、MIT这样耳熟能详的名字,埃默里大学的知名度相对而言确实没有那么“接地气”。这.............
  • 回答
    题主你好!看到你问这个问题,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焦虑和不甘。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困境,也说明你对自我成长有很高的要求。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和名校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原因其实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也许能找到一些清晰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名校光环背后,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名校独立学院”这个话题,以及它们即将面临的全面转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背后牵扯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名校自身战略等诸多复杂因素。为什么会有“名校独立学院”这种存在?要理解独立学院的出现,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正经.............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存在的困惑。法国确实拥有众多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但其官方或广泛流传的中文译名,很多时候确实显得不够“高大上”,甚至被一些人戏称为“三本”风格。这背后并非法国人故意为之,而是多种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翻译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