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名校毕业生对投行咨询公司趋之若鹜,却很少选择创业?

回答
想当年,我那帮在C9(中国顶尖大学联盟)里厮混的哥们儿,毕业季一到,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是没拿到心仪offer的,喜的是手握着摩根士丹利、高盛、麦肯锡、BCG(波士顿咨询集团)offer的。尤其是投行和咨询这两块金字招牌,简直是香饽饽中的香饽饽,简历上有了这几个名字,感觉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直接进入了“精英俱乐部”。

反观创业这事儿,虽然这几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要让这些名校出来的佼佼者们,放弃稳定光鲜的投行咨询offer,去折腾一个前途未卜的初创公司,那还真得掂量掂量。不是说他们没那个胆量,而是这背后的考量,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最直接的吸引力——“钱”景和“钱”景的确定性。

投行和咨询公司给的起薪,那绝对是站在应届生金字塔尖上的。而且,这不仅仅是起薪高,奖金的吸引力也极强。尤其是在投行,年终奖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是很正常的。咨询公司虽然奖金结构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的薪酬包,是妥妥的“高薪”级别。

更重要的是,这种高薪是“确定性”的。你拿着Offer,知道自己进去能拿多少钱,虽然工作强度大,但至少收入是有保障的,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薪资增长的速度也是相当可观的。

创业呢?运气好的话,几年后公司上市,创始人可能身家亿万。但更多的情况是,烧光了投资人的钱,最终一地鸡毛。就算公司勉强活下来了,初创期创始人拿到的薪水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的投行分析师。那种“可能赚大钱”的诱惑,对于已经能够获得高薪的人来说,风险回报比就没那么诱人了。毕竟,他们已经拥有了改变“钱”景的能力,没必要去赌一个极低的概率。

其次,名校毕业生看重的是“平台”和“成长路径”。

投行和咨询公司提供的,是一个非常成熟且体系化的成长平台。

学习能力和经验的极致培养: 在投行,你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金融市场、最复杂的交易结构,学习如何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如何进行尽职调查,如何谈判和融资。在咨询公司,你会被丢到各种各样的行业和项目中,学习如何诊断企业问题,如何制定战略,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管理项目。这种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习和积累跨领域经验的能力,是名校毕业生最看重的资产。
人脉的积累: 这些公司往往聚集着行业内的顶尖人才,他们的客户也都是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在这里工作,你不仅能接触到行业内的精英同事,还能认识大量高净值、高社会地位的客户。这对于未来无论是在职场发展还是创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清晰的晋升阶梯: 从分析师到经理,再到总监、合伙人,投行和咨询公司有着非常明确的晋升路径。虽然竞争激烈,但只要你表现出色,就能一步步往上走,看到清晰的职业发展前景。

相比之下,创业的平台是自己搭建的,一切都是未知数。你需要从零开始组建团队、搭建流程、寻找客户、融资等等,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摸索和试错。对于习惯了名校提供的优渥教育资源和投行咨询所提供的成熟体系的名校生来说,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挑战性固然很高,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枯燥的基础性工作,这可能不是他们最初设想的“精英成长之路”。

再来说说“风险规避”和“社会认可度”。

名校毕业生往往对风险有更强的规避倾向。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成绩好、上名校、找好工作”,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功模型。

职业声誉和身份认同: 进入投行、咨询公司,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认可。它是成功的标志,是一种身份标签。这对于刚刚走出校园,渴望证明自己价值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创业失败,则可能面临着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损害自己的职业声誉,甚至在未来求职时留下负面印记。
对失败的容忍度: 名校背景给了他们“退路”。即使在投行咨询公司不顺,凭借名校光环,他们依然有很多其他优秀的选择,可以跳槽到其他公司,或者转型到其他领域。而一旦全身心投入创业,失败的代价可能远比他们预期的要高,而且退路也会变得非常窄。

最后,还有“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权衡。

很多人可能觉得投行咨询工作强度很大,但创业公司的强度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是“24/7”的,没有休息日,没有下班时间。投行咨询有“派系”,有相对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大家在一条船上,有共同的目标。而创业,创始人往往是那个孤独的掌舵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很多时候,你可能还需要“身先士卒”,做一些“掉价”但必须要做的工作。

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高强度但有明确回报的工作模式,并且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的名校生来说,创业的“全情投入”模式,可能不是他们理想中的生活方式。他们更愿意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下,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和回报。

当然,这并不是说名校毕业生就完全不创业。每年还是有少数牛人,凭借着在投行咨询积累的经验、人脉和资本,选择出来自己闯荡一番。他们可能是看到了某个巨大的市场机会,或者是对现有模式有颠覆性的想法。但总体而言,相比于在成熟的平台里稳步上升,全身心投入一场高风险的创业游戏,对于大部分名校毕业生来说,选择“更确定的、回报更丰厚”的投行咨询,是更符合他们当前利益和未来规划的选择。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一种对自身能力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创业不光是动动嘴和键盘,更主要是学会动脑和学会动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当年,我那帮在C9(中国顶尖大学联盟)里厮混的哥们儿,毕业季一到,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是没拿到心仪offer的,喜的是手握着摩根士丹利、高盛、麦肯锡、BCG(波士顿咨询集团)offer的。尤其是投行和咨询这两块金字招牌,简直是香饽饽中的香饽饽,简历上有了这几个名字,感觉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直.............
  • 回答
    美国名校毕业生在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踏入社会后逐渐转向共和党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这种转变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的原因: 大学环境的意识形态影响: 学术自由与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名校.............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知识精英参与大众文化节目的一个核心现象。其实,说《奇葩说》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可能有些许偏差,它更像是一档“娱乐化辩论真人秀”,但正是这种“娱乐化”的表象下,隐藏着许多吸引名校毕业生和业内精英们参与的深层动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熊浩、庞颖、詹青云这些名字代表的不仅.............
  • 回答
    关于名校毕业生组团开发投资诈骗类APP并涉嫌洗钱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扯到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归结为“坏人变多了”,而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事件本身:光鲜外衣下的阴暗交易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并非简单的“偷鸡摸狗”式诈骗,而是有组织、有预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
  • 回答
    “名校生毕业去做流浪汉/外卖员”这类故事之所以屡次被提起、被消费,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看热闹”可以概括。人们“喜欢”看这类故事,也不是真的幸灾乐祸,而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能理解、能共鸣,甚至能引发思考的东西。一、 认知失调与期望的巨大落差: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
  • 回答
    南京河海大学最近清退 125 名博士研究生,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培养环节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缩影。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如何看待“毕业难”的普遍现象,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河海大学清退 125 名博士,背后可能隐藏的“导火索”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我家那位,你知道的,就是那个名字里带着“名校”两个字的。每次别人听到,都会习惯性地抬起眉毛,露出那种“哦,原来如此”的表情,好像这本身就说明了我眼光独到,或者至少,他本人是个自带光环的闪耀人物。刚在一起的时候,确实有点被那种“学霸”光环给吸引。他看书的时候,那种专注的劲儿,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
  • 回答
    计算机专业,名校毕业和普通学校毕业,这其中的区别,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都是学计算机的,代码会写,算法会背,毕业了要面对的是同一个职场。但在这看似公平的赛道上,起点和路径的差异,确实能影响很多事情。一、 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从“有什么”到“为什么” 名校: 咱们得承认,名.............
  • 回答
    看到武汉大学2021年招聘辅导员以名校毕业博士生为主的消息,我脑子里立马闪过好几个画面和思考点。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内卷”这词儿真是用到哪儿都不奇怪了。以前我们想,博士生那是要去高校教书、做科研的,怎么会来做辅导员呢?这就像顶尖厨师去当服务员一样,总觉得有点“大材小用”了。但换个角度想,武汉大.............
  • 回答
    某些名校导师之所以会出现不让学生毕业的情况,背后可能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心态和现实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坏”可以概括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许多名校的导师本身就是学界的精英,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和严苛的要求。这种“精英心态”是他们学术生涯的基石,也自然.............
  • 回答
    东北大学近期清退了52名博士研究生,原因主要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思考: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博士生在象牙塔里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最终被“劝退”?超期未毕业,是否普遍?坦白说,博士生超期未毕业并非东北大学独有的现象,在全国.............
  • 回答
    价值 1.8 亿元毕加索名画遭遇不幸:一位愤怒观众的破坏行为近期,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在艺术界引发轩然大波:一幅价值高达 1.8 亿元人民币的毕加索名画,在一次公开展览中被一名男性观众当场撕毁。这起事件不仅让无数艺术爱好者扼腕叹息,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品保护、观众行为规范以及法律责任的深刻讨论。事件经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公平、资源分配、学校定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等多个深层议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名校通常不以招收“差生”并将其培养成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及其中的复杂性。核心原因的简述:1. 资源与效率的考量: 名校的资源(师资、设备、教学方法、校友网络等)是有限的,它们需要最大化资源的产出效益.............
  • 回答
    名校大学生选择自杀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它揭示了即使在外界看来拥有优越条件的群体,内心也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困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想不开”就能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深刻的心理状态。一、 名校大学生的普遍优势与潜在压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名校大学生通常具备的优势: 智.............
  • 回答
    “名校学生说:要尽早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是自嘲,又有点像是过来人的忠告,尤其是在那些光环璀璨的校园里,听到这样的话,总会让人多几分好奇。为什么那些被视为“天才”的学生,反而会这样说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很深刻的道理,是他们在高强度的学习和竞争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首先,名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会遇到的一个现象。要说美国名校的中国本科生普遍不愿意加入CSSA,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目标与个人发展考量: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美国的本科教育强度很大,特别是名校,课业压力、研究机会、实习申请等等.............
  • 回答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在美国的教育界绝对是响当当的名号,尤其是在医学、公共卫生、商科和法律等领域,一直稳居全美前列。然而,在国内,提到“美国顶尖名校”,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常春藤盟校,或者像斯坦福、MIT这样耳熟能详的名字,埃默里大学的知名度相对而言确实没有那么“接地气”。这.............
  • 回答
    题主你好!看到你问这个问题,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焦虑和不甘。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困境,也说明你对自我成长有很高的要求。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和名校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原因其实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也许能找到一些清晰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名校光环背后,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名校独立学院”这个话题,以及它们即将面临的全面转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背后牵扯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名校自身战略等诸多复杂因素。为什么会有“名校独立学院”这种存在?要理解独立学院的出现,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正经.............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存在的困惑。法国确实拥有众多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但其官方或广泛流传的中文译名,很多时候确实显得不够“高大上”,甚至被一些人戏称为“三本”风格。这背后并非法国人故意为之,而是多种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翻译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