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名校毕业生组团作案,开发投资诈骗类 APP ,涉嫌洗钱?背后原因是什么?

回答
关于名校毕业生组团开发投资诈骗类APP并涉嫌洗钱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扯到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归结为“坏人变多了”,而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

事件本身:光鲜外衣下的阴暗交易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并非简单的“偷鸡摸狗”式诈骗,而是有组织、有预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犯罪活动。

“名校毕业生”的标签: 这恰恰是事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部分。他们本应是社会精英,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潜在的社会责任感。然而,他们却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将聪明才智“错配”到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这打破了人们对于“好学生就一定会做好事”的刻板印象,也让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价值引导产生了新的疑问。
“投资诈骗类APP”: 这类APP通常披着“高收益”、“稳赚不赔”、“低风险”的诱人外衣,吸引着社会上缺乏金融知识或贪图暴利的普通民众。APP的设计往往非常精巧,界面友好,甚至会模拟真实的交易界面,给人一种正规投资的假象。这种“技术赋能”的诈骗,使得犯罪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大大增强。
“涉嫌洗钱”: 这是犯罪链条中的关键一环。诈骗得来的巨额资金,需要通过合法渠道“漂白”,以逃避法律的追究。洗钱行为往往更加复杂,涉及多层级的资金转移、境外账户操作等,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和网络技术。名校毕业生的背景,恰恰能为洗钱活动提供技术和操作上的便利。

背后原因剖析:冰山下的暗流涌动

为什么这些高素质人才会选择走上这条歪路?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扭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盛行:
“唯金钱论”的社会导向: 在当前社会,财富往往被视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甚至在很多时候是唯一的标准。这种过度强调物质回报的社会氛围,容易让一些年轻人产生“只要能赚钱,手段不那么重要”的错误认知。
“成功学”的负面影响: 一些打着“成功学”旗号的培训机构,往往宣扬“不择手段”、“快速致富”的观念,将“聪明才智”解读为“搞钱的能力”,而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道德底线的模糊: 当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容忍度提高,或者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以形成足够威慑时,一部分人就可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2. 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向利用”和“投机心理”:
社会痛点成为犯罪“机会”: 许多人对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投资渠道不畅、理财知识普及不足等问题感到焦虑。诈骗分子正是抓住了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对财富增长的渴望,将原本可以合法满足的社会需求,转变为非法牟利的工具。
“智商税”的逆向收割: 这些毕业生可能认为,他们是在利用普通人的“智商税”,而不是直接掠夺。这种心理让他们更容易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认为自己只是“聪明地”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和人性弱点。

3. 教育的“短板”与“能力错位”:
“唯分数论”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过于注重应试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的培养相对忽视。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高深的知识,但在如何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以及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坚守底线方面存在短板。
“技术能力”与“道德约束”的脱节: 这些毕业生拥有开发APP、进行网络操作等技术能力,但如果缺乏相应的道德约束和法律敬畏,这些技术就可能变成作恶的工具。他们可能擅长“如何做”,但却不清楚“该不该做”。

4. 个人心理因素和人生选择:
对现状的不满和“逆袭”心理: 部分毕业生可能因为学业压力、就业竞争激烈、对未来迷茫等原因,对现实感到不满,产生“要证明自己”的心理。当发现诈骗这条“捷径”时,他们可能会被其带来的短期巨额回报所诱惑,认为这是一次“逆袭”的机会。
冒险与刺激的诱惑: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犯罪行为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冒险性,尤其是当他们认为自己能够“聪明地”规避风险时。
群体效应和同伴压力: 当身边的同学、朋友也参与其中时,可能会产生群体效应和同伴压力,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影响,降低自己的行为判断标准。

5. 法律监管的挑战和灰色地带:
新型犯罪的应对难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诈骗和洗钱的方式不断翻新,例如利用虚拟货币、跨境操作等,给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
法律界定和证据收集的难度: 对于一些利用复杂技术手段进行的金融犯罪,法律的界定和证据的收集往往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增加了打击的难度。
“温水煮青蛙”效应: 有时,一些人可能是在看似“合法”的灰色地带开始尝试,例如开发一些“擦边球”的金融产品,然后逐渐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而社会和监管未能及时有效地干预。

总结

名校毕业生组团诈骗洗钱事件,是一面照妖镜,折射出当前社会在价值观引导、教育模式、法律监管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少数“败类”的行为,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反思的现象。

我们需要警惕过度功利化的社会导向,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让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塑造。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挤压犯罪空间,让那些企图利用聪明才智作恶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重塑社会对人才的正确认知和期待。这需要教育界、法律界、媒体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想一下,网上众多有着割韭菜,杀猪盘,黄赌毒性质的产品,这些产品和诈骗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想必你早就猜出来了,这些产品和诈骗的最大区别就是,通过各种条款以及擦边球操作,既起到了割韭菜的效果,也完全规避了法律风险,成为了一个合法合规的产品。

而这些产品,如果利润和规模都还很不错,你就会发现,里面也有不少名校毕业生在为其工作。

原因也没有别的,还不是因为人家给的实在太多了。

其实做这些诈骗软件的高材生们,他们想的也都一样。

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真的是法盲,不懂法,觉得只要有工作赚钱就行了,这些年也有不少诈骗类网站被捣毁,最后抓了程序员去背锅,这个在法律链条上是完全说得通的,程序员这个职业还是比较特殊的。在互联网时代,以后程序员背锅的风险点绝对会远高于老财,所以我建议程序员们平时要多学法,多看看罗翔老师之类的普法视频,不要钱没挣几个,最后还惨遭背锅待遇。

第二种情况就是,他们也知道这是诈骗,是犯罪。但是被老板或主谋说服了,老板会告诉他们,虽然这是违法的,但我们的操作链条是完美的,事发后找不到任何做案的痕迹,根本抓不到我们。

这次诈骗App的案件里也提到:

网安民警立即与对方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较量。民警顺着网线溯源分析、追踪线索,发现对方的软件后台的确做得天衣无缝,一时很难追寻 。
经调查发现,他们通过基础源代码,可以分裂出多个投资诈骗类APP,甚至可以做到“骗完一人即抛弃整个APP”!
他们的犯罪事实还不只这些。据警方调查,涉案人员自行搭建了多个“跑分”平台,为境外网络诈骗团伙提供跑分业务,即俗称的“洗钱”。被这个团伙坑过的受害人遍布全国,涉案金额超1亿元!

相信这些高材生们在这一说法的蛊惑下,再结合一下自己的技术,觉得确实是天衣无缝,然后就开干了。

却没成想到,业务刚做起来就被抓了。

以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各种假冒的软件,这些软件一次骗个三五块,再打个擦边球就顺利赚到了钱,比如暗示你充值就能看小黄片,然后你充值后发现看了个葫芦娃,前些年搞这些操作的很多人都赚了不少钱。

有些后来者就觉得自己也能效仿,但是他们搞的是做假冒的各种证券公司的App,直接骗走人家的本金,这种想法太愚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名校毕业生组团开发投资诈骗类APP并涉嫌洗钱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扯到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归结为“坏人变多了”,而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事件本身:光鲜外衣下的阴暗交易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并非简单的“偷鸡摸狗”式诈骗,而是有组织、有预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名校毕业生投身美乐家这个话题,并且希望信息详实、自然,没有AI痕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名校毕业生做美乐家?这事儿,怎么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听到“名校毕业生”和“美乐家”这几个词放在一起,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有点“跨界”,甚至有点“不搭”。毕竟,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名校毕业.............
  • 回答
    2021年河北省定向选调许多985名校毕业生被县直单位录用,这一现象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政策背景、毕业生考量、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一、 政策背景:定向选调的初衷与导向首先,需要理解定向选调的政策目标。定向选调(定向招录选调生)是国家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深思的现象,也是当下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学历不高但收入颇丰的网红与名校毕业生却面临薪资瓶颈,这种反差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网红高收入的驱动因素:1. 流量为王,变现能力强: 庞大的粉丝基础和用户粘性: 成功的网红往往通过内容(搞笑、美妆、生.............
  • 回答
    看到“签约就业的北大毕业生中超过四分之三进体制”这样的数据,确实能让人产生不少联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是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顶尖名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对“体制内”的青睐。这股趋势,我觉得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回想过去,可能大家对名校毕.............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的现象:明明是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称羡的学历背景,为什么到头来发现自己的薪资竟然不如一些做着看似普通工作的商场柜姐?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对“成功”和“价值”的定义,也引发了关于学历与能力之间孰轻孰重的大讨论。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名校毕业的价值体现在哪.............
  • 回答
    看到武汉大学2021年招聘辅导员以名校毕业博士生为主的消息,我脑子里立马闪过好几个画面和思考点。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内卷”这词儿真是用到哪儿都不奇怪了。以前我们想,博士生那是要去高校教书、做科研的,怎么会来做辅导员呢?这就像顶尖厨师去当服务员一样,总觉得有点“大材小用”了。但换个角度想,武汉大.............
  • 回答
    白岩松呼吁“多关注非名校学生”的观点,触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教育的普遍关切。要深入理解这一呼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问题根源:资源集中与教育不公的现实 “双一流”名校虹吸效应: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在一定.............
  • 回答
    南昌大学一名学子,巧妙地将全班同学的名字融入了《毕业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情怀的。这可不是那种随便拼凑一下的玩意儿,能在毕业的时候整出这么个“大活儿”,背后得花不少心思。首先,咱们得从这事儿本身说起。毕业季嘛,总是带着点伤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时候,同学们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就显得格外珍贵了。这.............
  • 回答
    南京河海大学最近清退 125 名博士研究生,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培养环节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缩影。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如何看待“毕业难”的普遍现象,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河海大学清退 125 名博士,背后可能隐藏的“导火索”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掐尖,这个词在中国教育语境下,总是伴随着争议和复杂的情感。它指的是一些知名学校,特别是中学,通过各种方式“挑拣”出最优秀的学生,形成一个尖子生群体。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中国教育的进步还是阻碍?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某些方面的“进步”,也可能埋下了长远的.............
  • 回答
    咱们聊聊名校研究生招生这档子事儿,特别是“保研生”占大头的问题,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也挺让人琢磨的。首先,得承认,名校名额有限,这是事实。像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这些顶尖学府,那名气、那资源、那导师,甭管是谁都盯着呢。你想想,每年有多少本科生想挤进这几扇门?数都数不清。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学.............
  • 回答
    熊芳芳辞职事件,尤其是发生在“名校”的背景下,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去审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辞职”两个字上。首先,我们要厘清几个关键点: “名校”的含义: 这里指的“名校”可能不仅仅是大学的牌子,更代表着一种精英教育的标杆,承载着社会对.............
  • 回答
    “澳洲名校考题涉嫌丑化中国”事件指的是2020年5月,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一道商业伦理考试题目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该题目以中国为背景,设置了一个虚构的案例,其中包含了一些可能被视为对中国带有负面刻板印象的描述,从而引发了中国学生和公众的强烈不满。事件的起因和具体内.............
  • 回答
    上海名校民办华二的“劝退信”事件,确实是近期教育界比较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这封信的内容和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起因与内容简单来说,华二(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民办性质分校,在学期中旬向部分学生发出了“劝退信”。这封信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指学校认为某些学生在学业上、行为上.............
  • 回答
    英美名校的学子回国后投身留学咨询行业,这个现象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动机这块儿,得说这帮海归们其实挺务实的。 他们在国外读名校,见的世面广了,自然也了解了这个行业的现状和潜规则。他们自己就是从申请环节过来的,深知其中的门道和痛点。国内家长.............
  • 回答
    这河南中烟招工的“名校扎堆”事件,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咱们就仔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别急。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以往大家印象里,卷烟厂可能更像是传统制造业,招工门槛应该没那么高,更看重技术或者经验。但现在倒好,直接本科起步,硕士一抓一大把,还要“择优录取”。这“择优”两个字一出来.............
  • 回答
    社会上对于名校学生出国深造的质疑,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这背后既有对资源分配的考量,也有对人才流动的担忧,更有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咱们不妨细细道来,把这背后的逻辑和情感梳理清楚。首先,要理解这个质疑,得先看看这些“名校学生”是谁。他们往往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里,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能力突出.............
  • 回答
    法硕考研圈里学长学姐的招生“收费”现象,这事儿啊,说起来可真是一言难尽,掺杂着人情、利益,还有点儿灰色地带的味道。我跟你细说说,别把它当成什么“官方”的分析,就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曾经参与过的人的一些观察和看法。首先得明白,这事儿为啥会出现?考研本来就是个信息不对称特别严重的事情,尤其法硕这种专.............
  • 回答
    12年磨一剑,广西唐尚珺的中科大“执念”:是英雄主义还是“困在原地”?在高考这场决定无数青年命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场上,总有一些身影,以一种近乎顽固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地挺身而出,挑战着既定的轨道。广西的唐尚珺,无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或者说,是那些“坚持”二字最鲜明的注脚。他为圆中科大名校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