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数学系,现在博士后。硕士也好,博士也好都基本没入学考试,不是保送就是申请。我只提一下我硕士导师的意见,这也是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讲的,以下是他的说法:
第一,很多时候“考研”考的东西太偏离科研了,数学考研一般考的是两门,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他们自然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考试这事为了能有区分度和减少重复率经常向偏门的方向走。你能算出那些诡谲的积分,算出那些奇怪的行列式并不能代表什么,科研也往往不需要你去算。很多时候,掌握一些奇特的解题技巧对你看paper是没啥帮助的,而且你为了掌握那些东西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去准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力浪费。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出卷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是各个方向的老师可以自己出题考,按照我老师的意思,估计他肯定是要考yosida那本泛函分析的,但是这免不了利益输送的问题。更别提出多样化的试卷带来的管理麻烦,在中国这个现实环境下,一刀切才是管理者的方便之法。中国的学校领导最怕的就是麻烦和担责任,统一考试,统一的题目才是最保险的方法。
第二,第二个原因是“知根知底”。很多保送就是保送本校,这个学生上过你的课,和你吃过饭,你也知道他的基础如何,他对科研是什么感觉,你还知道他是什么个性,能不能骂,你大概率知道需要不需要给他写一篇文章毕业。而且他还能写在你基金上,真的成为你的劳力。而且保送后的人,比起考研的人,他往往多出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如果是你本校的,你可以让他直接来讨论班,事实上我也在大四的时候补完了全部科研需要的基础也完成了我的第一篇文章。不得不提的是,很多人考研的目标其实就是“洗学历”,对科研压根没啥兴趣。拼了老命把数分高代刷得高高的,可是入学后往往只会一些很基础的大一大二课程,难一点的课程没学过,基础不好,只能恶补。最糟糕的是无心向学,浪费导师的时间,内心还指望老师最后水给他一篇文章这样好毕业。这样的学生不要多,只要一个老师收过这样的学生,他/她自然就会多一个心眼。 如果是那些收博士生的导师,他估计更怕了。某个答案提到过的“防止踩地雷”才是这些老师的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学得快忘得快是我们中国人的种族天赋,我也不例外。这一点也愁思了很多老师。
第三,还有一个问题,导师收学生是一种任务,如果n年招不到学生那就会撤销硕士/博士导数资格。 因为这个很多导师收学生其实挺胆战心惊的,他们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小小为上而已,招收自己最放心的,而不是冒险。
PS: 我个人不是要打击考研的人,我只是展现一些老师内心的想法,对于这些考研的人,我的建议是:展现出“自己学过高级课程”,有科研的热情,我希望各位考研的人考上去后好好做,你们做好了,你们的导师才敢继续收人。
哦,天坑专业其实不太在意谁考得高,而是在意能不能干活,干活呢如果是搞理论还依靠些智力,干实验有时候是依靠经验的体力劳动。
那么显然早进实验室,让自己变得和实验室更契合就重要一些,基本的经验也是早攒早好。
保研同学,尤其是保本校,或者能早进实验室的,就更好使。
当然也有一些更依赖智力的专业,认为保研生的水平更高一些。这是后话。
update:
利益相关:名校保研狗,准备转专业读第二个研究生(硕博还没想好,出国概率更大)
有朋友指出有的专业学校是有300分命题权的。然而初试复试两步的基本形式不变,即使学校连英语政治都自主命题了也难说学校就有足够自主权。
___________
根本原因还是中国高校招生受的管制太多,学校自主权不够。
发达国家大学招生形式以申请制为主,学生按学校要求提供材料,学校按自己的标准决定录取。
而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只有两种形式,考研和保研。
考研的优点是所有人机会均等,统一考试更加公平,而缺点则是学校的意愿体现不够,初试500分只有150分的专业课能自主命题,学校难以招到自己想要的人。
保研这个途径则更有利于学校进行选拔,因为简历笔试面试全是学校自己说了算。保研的缺点是对学生参与资格有限制,往届生、专升本的自考的,甚至二本三本学生都被自动剥夺了资格。
学校把招生名额用于保研,相当于是牺牲选择范围换取选拔标准的自由。从生源质量角度考虑,无可厚非。这种制度的受害者则是那些没有资格参加保研的优秀学生,比如工作多年的往届生。
如果教育部允许各大高校采取类似国外大学申请制的方法招收国内学生,我估计没几年所有学校都会变成100%申请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