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历史上改变人种地位的决定性战役有哪些?

回答
世界历史上改变人种地位的决定性战役有很多,这些战役往往伴随着殖民扩张、奴隶贸易、革命以及种族歧视的兴衰。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战役,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如何以及为何改变了特定人群的地位:

1. 希腊波斯战争(公元前499449年):民主思想与城邦文化的胜利,间接影响了欧洲未来对“文明”的定义,与日后对“野蛮”的界定有关。

背景: 强大的波斯帝国试图征服希腊城邦。波斯人被许多希腊人视为“异族”或“蛮族”,而希腊人则自认为是独立、自由的城邦公民。
关键战役及影响:
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 雅典人以少胜多击败波斯,极大地提升了雅典的声望和民主制度的自信。这被视为“西方文明”抵御“东方专制”的早期象征。
温泉关战役(公元前480年): 虽然斯巴达人在数量上劣势但英勇抵抗,成为希腊团结的象征。
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80年): 希腊海军决定性地击败波斯海军,粉碎了波斯进一步征服希腊的企图。
普拉提亚战役(公元前479年): 希腊联军陆地战胜波斯,彻底结束了波斯的入侵。
对人种地位的影响: 虽然当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人种”概念,但这场战争在希腊人心中形成了“希腊人”与“非希腊人”(主要是波斯人)的区分。这种区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化、政治制度(自由城邦 vs. 专制帝国)和生活方式。胜利巩固了希腊文明的优越感,为后来希腊化时期欧洲人对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奠定了基础。这种对“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划分,在后来的西方历史中,被多次用来论证对外族、对外地区的征服和统治的合理性,对日后殖民主义中的种族优越论产生了一些深远的影响。

2. 罗马征服迦太基(布匿战争,公元前264146年):罗马霸权的建立,塑造了地中海世界的权力格局,也间接影响了北非和欧洲南部未来的人口流动和文化融合。

背景: 罗马共和国与北非强盛的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迦太基是一个腓尼基人建立的贸易帝国,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关键战役及影响:
坎尼战役(公元前216年): 汉尼拔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几乎歼灭了罗马军队,但未能彻底摧毁罗马。
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 斯齐皮奥非洲人在北非击败汉尼拔,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年): 罗马彻底摧毁了迦太基城,将其变成罗马的一个行省。
对人种地位的影响: 罗马的胜利意味着地中海世界的权力中心从北非转向意大利。迦太基的文化和人口被整合(或部分取代)到罗马的体系中。虽然迦太基人(布匿人)并非一个独立的“人种”,但其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实体消失了。罗马帝国的扩张也意味着拉丁文化、语言和法律在欧洲和北非的传播,为后来欧洲不同民族的形成和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标志着一个以罗马为核心的欧洲地中海文明时代的开始,对后来欧洲的人口分布和文化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哥特人对西罗马帝国的冲击和日耳曼人的迁徙(公元4世纪5世纪):欧洲人口和政治格局的重塑,奠定了现代欧洲国家的基础。

背景: 来自东欧的匈人向西迁徙,挤压了哥特人等日耳曼部落的生存空间,迫使他们越过罗马边境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关键事件/战役(并非单一决定性战役,而是持续的冲击和迁徙):
阿德里安堡战役(公元378年): 哥特人(西哥特人)在色雷斯击败了罗马军队,并杀死皇帝瓦伦斯。这是罗马军队的重大失败,显示了罗马军队的衰落和蛮族力量的崛起。
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洗劫(公元410年): 阿拉里克率领的西哥特人占领并洗劫了罗马城,这对罗马帝国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打击。
汪达尔人进入北非并占领迦太基(公元439年): 汪达尔人建立了一个王国,并切断了罗马帝国的粮食供应。
西罗马帝国的最终灭亡(公元476年): 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
对人种地位的影响: 这场被称为“民族大迁徙”的时期,导致了日耳曼人取代罗马人在西欧的统治地位。原有的罗马公民和统治阶层的人口地位下降,日耳曼部落的战士和贵族成为新的统治者。这重塑了欧洲的人口分布和政治版图。后来,这些日耳曼部落在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法兰克、西哥特、伦巴第等王国,这些王国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欧洲国家(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这个过程带来了语言、法律和文化上的融合,但同时也是一个征服和被征服的过程,改变了许多地区原有居民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结构。

4. 十字军东征(11世纪末13世纪):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冲突,影响了欧洲和中东的人口流动、文化交流和宗教观念。

背景: 教皇号召欧洲基督教徒前往圣地耶路撒冷,从穆斯林手中解放圣地。
关键战役及影响(跨越多个世纪,难以聚焦单一战役):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成功(1099年): 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等拉丁王国。
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1187年): 萨拉丁的胜利是穆斯林反击的标志性事件。
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十字军洗劫(1204年): 这次事件是十字军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标志着其堕落,并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对人种地位的影响: 十字军东征是欧洲与中东地区不同人群(主要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以及犹太人)之间大规模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互动。虽然十字军本身并未直接改变某一特定“人种”的地位,但它:
加剧了宗教和民族之间的仇恨: 很多时候,十字军的行动带有强烈的宗教排他性和对非基督徒的歧视,为日后的宗教冲突埋下了伏笔。
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 欧洲人接触到先进的伊斯兰文明,学习了数学、医学、哲学和科学知识,也带回了新的商品和技术。
导致了人口的迁徙和融合: 在一些地区,欧洲人曾短暂地建立统治,导致了当地人口的变动和混血。
巩固了欧洲的基督教身份认同: 在与穆斯林对抗的过程中,欧洲的基督教身份认同得到加强,并影响了欧洲内部不同教派的权力分配。

5. 殖民扩张中的一系列战役:欧洲殖民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征服和统治,彻底改变了被殖民地区原住民的人口地位、社会结构和经济命运。

这一时期没有单一的决定性战役,而是由无数次征服战役和镇压起义组成的漫长过程。然而,以下几类战役具有代表性:

欧洲征服美洲的战役(15世纪末至今):
例如:特诺奇蒂特兰围城战(1521年): 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的西班牙征服者和他们的原住民盟友攻陷了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
影响: 这标志着西班牙在墨西哥的统治,并开启了欧洲对整个美洲的殖民。数百万原住民因疾病、战争和剥削而丧生,他们的社会结构被摧毁,土地被剥夺。欧洲殖民者及其后代成为新的统治者,并引入了基于种族的等级制度,非洲黑人被大量贩卖到美洲作为奴隶。原住民的地位从主权民族的公民(尽管是分散的部落)变成了被征服和边缘化的群体。

贩卖非洲奴隶相关的战役和冲突:
影响: 欧洲列强在非洲沿海地区建立贸易站,并通过武力和交易获取奴隶。虽然没有像征服美洲那样集中的决定性战役,但殖民者通过武力胁迫、支持某些非洲酋长对抗其他酋长等方式,参与并助长了非洲内部的奴隶贸易。数千万非洲人被强行带离家园,成为被视为“财产”的奴隶,其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被剥夺,在美洲等地的种植园中承受残酷的压迫。这从根本上改变了非洲人的地位,将他们推向了全球奴隶经济的最底层。

英国在印度的扩张战役(18世纪19世纪):
例如:普拉西战役(1757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击败了孟加拉总督,标志着英国在印度崛起的关键一步。
影响: 英国逐步控制了印度次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印度原有的政治结构被瓦解,社会和经济被纳入大英帝国体系。印度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被统治者,其经济被剥削,文化受到冲击。英国人在种族上将自己置于印度人之上,实施了所谓的“白人的负担”理论,认为自己有责任“教化”和“统治”印度人。

6.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国统治,虽然本身是民族解放战争,但其对人种地位的影响复杂且深远。

背景: 北美十三殖民地反抗英国的税收和统治。
关键战役及影响:
约克镇围城战(1781年): 美军和法国联军迫使英军投降,是战争的决定性战役。
对人种地位的影响:
白人殖民者的地位提升: 战争的胜利使北美白人殖民者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和自治权,成为新国家的公民。
原住民地位的进一步恶化: 在独立战争期间和之后,白人殖民者与原住民的冲突加剧。美国建国后,对原住民的土地掠夺和驱逐变本加厉,原住民的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和压迫。
非洲奴隶的地位未变,甚至受到影响: 尽管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这对当时占人口比例相当大的非洲奴隶来说,并没有立即带来自由。相反,一些州在战后加强了奴隶制度,并在内部的政治讨论中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点,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

7. 美国内战(18611865年):废除奴隶制,改变了美国非裔人群的法律地位。

背景: 北方联邦与南方邦联围绕奴隶制和州权问题展开的战争。
关键战役及影响:
葛底斯堡战役(1863年): 被认为是战争的转折点,北军获胜阻止了南军北上。
亚特兰大战役(1864年): 威廉·谢尔曼的部队占领亚特兰大,极大地削弱了南方的战争潜力。
阿波马托克斯法院投降(1865年): 南方邦联总司令罗伯特·E·李向北方联邦总司令尤利西斯·S·格兰特投降,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对人种地位的影响:
废除奴隶制: 内战的胜利导致了《解放奴隶宣言》的发布和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从而在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数百万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获得了自由,他们的法律地位从“财产”变成了“人”,虽然仍然面临严重的种族歧视和隔离。
为非裔美国人争取公民权奠定基础: 战后通过的宪法第十四和第十五修正案试图保障非裔美国人的公民权和选举权,尽管这些权利在南方很快被系统性地剥夺,但在理论上和法律上改变了他们的地位。

总结:

这些战役和历史事件,尽管性质各异,但都对不同人群的地位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们往往伴随着权力转移、政治格局的重塑、经济模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观念的演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变并非总是向着更平等和公正的方向发展,很多时候是由征服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强加的。理解这些历史,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种地位”的形成和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斗争的过程,并警惕历史上的不公和歧视。

现代意义上的“人种”概念是在近代才逐渐形成的,并被殖民主义者用来合理化他们的统治和剥削。因此,在分析古代战役时,我们更多地是在讨论文化、政治、民族和族群的地位变化,而这些变化为后来基于肤色和遗传特征的种族主义奠定了一些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朝鲜战争。

一个刚刚立国1年的新政权,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其领导人敢于出兵与世界第一强国带领的联军鏖战朝鲜半岛,竟一度将后者推至37线,这战绩,前无古人,后更无来者。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力之强就在于,这是一支能聚能散的军队。

在现代战争领域的理论中,军队是一定要聚在一起的,离散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军队一旦失去建制,哪怕还有数万人存活,都会直接默认他们的战斗力归零,作战指挥中将不再考虑这只军队的存在。

由于部队只有聚在一起才能形成战斗力,所以军队的调动极为笨拙,双方经常会为了一个交通要道反复争夺几个月,轻兵突进是兵家大忌。

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军队展开后的防线,是由多个零散的阵地组成,阵地和阵地之间的空隙极大,这样可以用极少的士兵,控制极大的土地。

但这些空隙,敌方大军是无法通过的,根本不敢绕开。

如果敌军要挨个敲掉这些零散阵地,那我方就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增援。这是普通军队的打法。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发明了一种大纵深穿插迂回的办法,可以无视对方的阵地,肆意机动穿插,彻底掌控战场,让自己的部队轻易在局部战场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一开始,是连级和排级的小规模小纵深穿插。到最后,是整个团,整个师,甚至整个兵团的大规模大纵深穿插。

解放军第一次使用大规模大纵深穿插,就是孟良崮之战,歼灭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击毙名将张灵甫。

无视敌方阵地肆意穿插这一招太厉害了,但至今为止,地球上只有解放军能使出这一招。

普通军队是能把小股部队从敌方阵地的空隙中渗透过去的,也能在敌后完成独立作战任务,这样的军队一般称之为特种部队。

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特种部队是能培养出来的,但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部队完成这种战术穿插。

不是做不到,是培养不出来那么多特种部队。

要想实现大规模大纵深穿插,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拥有对战场的绝对掌控力。

如果你几千人刚穿插就被敌军发现,那等待你的就是敌方的火力屠杀。

解放战争时,我们发现国民党军好像瞎了一样,连几公里之外的解放军都无法发现,常常嗤笑国民党军太过无能。

但是到朝鲜战场时,美军的表现还不如国民党军,甚至连几百米外的志愿军都无法发现。

敌军完全无法掌控你的行踪,这是想实现大规模大纵深穿插战术的首要前提。

朝鲜战争前几次战役中,美军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迟钝,在有空中侦察的前提下,连志愿军在哪,出动了多少人都搞不清楚,被打的晕头转向。

这种战场的掌控力,是靠一群堪比特种部队的士兵实现的。

前几次战役中,志愿军表演了什么叫能散能聚,部队神出鬼没,轻易聚集在一起,在局部战场形成对美军的合围,以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表演了什么叫能聚能散,已经聚集在一起的部队主动散开,逐个牺牲,通过惊天动地的牺牲精神,完成了战略任务。

你说志愿军不怕死,那确实是真的不怕死。

但这种不怕死,不是那种无谓的牺牲,更不是什么人海冲锋,而是每一个士兵都要死的有价值。

李奇微曾经派出一个营来模仿志愿军的这种战术,结果发现失去了后勤补给,失去了重炮火力支援,只能贴身扔手榴弹的美国陆军。

啥也不是,就是送人头的。

志愿军这种能聚能散的战术,多个国家都曾试图模仿,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散开的部队战斗力都急剧下滑,只在少量特种部队身上获得过成功。

而这个事实意味着,解放军的每一支轻步兵部队,放在国外都是特种部队的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军队被称之为全球第一陆军,人类轻步兵巅峰的原因。

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

极其特殊的背景,极其特殊的文化,极其特殊的体制,才导致了中国军队具备了这样的特色和战斗力。

志愿军的空军、海军、重火力,确实远远不如美军,但依靠轻步兵的优势,双方硬生生的打成了平手。

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14小时负重急行军72.5公里,不服不行。

user avatar

看到答案下面吹日俄战争的赞数远远高于朝鲜战争,看来我过舆论平台被外国入侵的还很严重

user avatar

除了日俄战争其他战争的含金量都太低。

日俄战争是在广阔的平原,宽阔的海洋正面击败白人大国,证明了东亚人也可以通过科技、制度革新,改变国家面貌,改变了一个国家几代人的命运。而不是,通过藏雨林、钻山洞、打游击战胜西方强国,之后该怎么穷还怎么穷。

这个平台本来就是中国平台,回答抗美援朝本来就是本能倾向,只不过不是事实求是,而且自卖自夸,吃相难看。

第一,朝鲜战争首先没有打赢,只是打平。日俄战争是板上钉钉的日本胜利。

第二,并不是说美国大于俄国,就意味着这场战争含金量更高,如果朝鲜战争可以够格,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越南战争为什么含金量不够?在西方社会的影响,越南战争比朝鲜战争可要大得多的多。

第三,战争与战争是不一样的,日俄战争是近代帝国争霸时代的国力整体战,而无论是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都脱离了“近代”,而是民意干预下,二战之后厌战情绪严重的现代战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美军并没有使出全部实力——毕竟不是美国的存亡之战。朝鲜战争美国如果被逼上绝路,完全可以把中国炸个底朝天,用原子弹移除中华文明。

第四,拿弹药量来确定战争强度不合理,随着科技的发展,每杀死一名敌人的弹药消耗量急剧攀升。按此指标,伊拉克战争完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规模冲突。

第五,日俄战争之前的亚洲人胜利,还谈不上扭转“人种”这个概念。白人优越这一概念本身就是近代白人对全世界的压倒性优势所致,非白人在各场战争(而不是某一战役)一败再败,而日俄战争是第一个罕见的反例。这比起中世纪的各路人种互有胜负,意义大得多。


但是,朝鲜战争的胜利也的确来之不易,不应妄自菲薄,在那个年代也的确没人可以想到中国人可以挡住美军,而对于以汉人为主中国而言,甚至可以说是明初捕鱼儿海之后最成功的的一次对外胜利。

user avatar

欢迎吃瓜群众

这是针对某位该问题下的答主的


修改后的更新

谁举例谁举证,如果有,请应该贴出详细的网址或者书籍的照片等证明。不然就等于没有


最后一次更新:

总的来说,要想了解那位答主,

看看他评论区就知道了,删除评论加拉黑外带扣帽子

可惜了,他的回答里没有:基本的资料搜集归纳,基本的逻辑推论



更新补充一下:

答主现在终于发现他找不到他的那份遗嘱,于是修改了他的战术,将出处调整为《希特勒的桌边故事》英文版。

可是他连一点原文都贴不出,还要大家证明希特勒没有说过这句话,这完全是让人去证明空靶子的存在


以下为原回答

说明下原因,该答主开头引用了一段阿道夫希特勒的政治遗嘱,原文如下

看看世界头号种族主义者希特勒在遗嘱中是怎么评价中国的:
“照我看来,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过去从来不是种族意义上的低等民族。他们都有着古老的文化,我得坦率承认他们的传统要比我们优越。他们完全有理由为此骄傲,就像我们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一样。我相信,中国人和日本人越是坚定地保持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我就越容易与他们相处。”----------《阿道夫·希特勒的政治遗嘱》,节选,第五章(1945年2月至4月)。
这是他最早的回答

但,事实上,希特勒快去世时写的的政治遗嘱压根没有这么多章,也根本没有这段!

以下是原文

中德对照版

我去纠正答主错误,表示没有这段,然后被答主怼,惨遭拉黑

然后我用小号,再次被怼,要求链接,不料再次被拉黑

答主甚至刻意删除了我说他拉黑我的那段

我就想问问这位答主,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很难相信有人愿意把一个不知道谁造的,极端种族主义者的话搁这,并且选择相信。

而且原文也早就贴了,你不会看吗?

user avatar

如果强行要说一个的话,我认为是阿杜瓦战役

阿杜瓦一战,在非洲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自马哈赞河之战以来非洲对欧洲取得的最大胜利(原文称“自汉尼拔以来”,是沿用了某权威著作的错误),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提高了孟尼利克和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声望。
意军的惨败在欧洲引起一片哗然。意大利的克里斯皮内阁随即倒台,英国议会也出现了要求修改对埃塞俄比亚政策的呼声。西方舆论惊呼:“不敢想象,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痛定之后,意、法、英、俄等国相继与埃塞俄比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阿杜瓦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殖斗争。波兰旅行家波托基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一种“其邻居对欧洲大国取胜后的种族骄傲和自豪”洋溢在索马里人民心中。1990年,南非还出现了埃塞俄比亚教会运动,想和英勇的埃塞俄比亚人民一样,用自己的战斗捍卫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独立。海地和美国的黑人都曾先后到埃塞俄比亚游历考察,寻求灵感和启发。避免了埃塞俄比亚被殖民的命运,埃塞俄比亚也是整个非洲史上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
  • 英国人是埃及的太上皇。利比里亚某种程度上是美国黑人移民的殖民国家。


画作中的女性为孟尼利克二世之妻泰图王后。她随丈夫御驾亲征。


非洲联盟把自己的中心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与这个国家的悠久历史、一贯独立是有相当关系的。

user avatar

抗美援朝与日俄战争,谁更有资格代表黄种人对白种人的辉煌,从战后两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凭借这次表现一度跃升为世界上极少数具有领导威信的国家。而日俄战争却并没有给日本在欧美世界带来威望,更不要说领导地位。

美国知名记者在其著作《躁动的大国》一书,这样写道“有人开始哀叹,由于朝鲜半岛的惨败,美国的国际声望受到了重挫。《纽约时报》驻欧洲、亚洲和中东各国首都的记者纷纷报道‘美国已失去了自信’。法国人认为:‘美国威风扫地,并且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更有意思是的印度人,他们“正为西方国家被亚洲人击溃而暗自庆幸”。

同样受到震撼的还有苏联,1955年2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表示,世界的社会主义阵营,“是由苏联和中国领导的”。不仅如此,“中国在外交上突然上升到令人瞩目的地位“,以及中国“在亚非的领导地位这件事,在苏联一定引起了震惊和愤怒”。甚至,苏联开始惴惴不安:“周恩来在出席日内瓦会议之后,他在这次会议上所起到的明星般的作用毫无疑问引起了莫斯科的嫉妒不安”------《龙与熊---中苏争端始末》【美】A.D.洛乌

1956年波匈危机期间,中国又凭籍自己在阵营中的威望,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再次展现了大国风彩:

“使全世界震惊的是,共产党中国利用欧洲的危机,在欧洲事务的天平上投入了自己的砝码,中国取得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成功,完成了现代外交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欧洲人突然聚精会神的倾听了中国的声音,当时,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主张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家平等的旗手”(出处同上)

恐怕直到今天,也没有第二个非白种人国家,有资格与那时的中国比国际威信:

而仅仅十年前,中国还是一个贫穷破败的半殖地半封建国家啊!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靠朝鲜战争的表现,为中国奠定了尊严的基石。

基辛格:

“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的中心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对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记忆成了后来美国对越南战略的一个重要制约。”

------------《论中国》


“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对后代影响深远”

----------1991年,冷战即将胜利的当年,美联社在纪念朝鲜战争时的评论

可笑的是,某个人在邻贴狂吹中国在万隆会议是沾了印度的光,无耻的说什么中国在万隆会议的成功,是“窃取人家当年的成果”。殊不知,印度的独立都是靠英帝国自己主动的撤走,而不是靠武力的反抗。再看看1953年9月9日的珠江口事件,一支新生的存在型的中国海军,就能让英国海军唾面自干,被打了不敢还手,亚非国家更认同谁是真正扬眉吐气的,还需要说吗?

对比日俄战争,日本打败的只是一个末世衰败的老大沙俄,日本举倾国之力而战,沙俄不过派来了二流的偏师。英国人尖刻的评价道,这场战争,“沙俄为晚餐而战,日本却是为生存而战”。

日俄战争并没改变西方社会对日本的鄙视,直到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美英军队普遍流传着日本人拙劣愚笨的段子。即使在太平洋战争激烈胶着的时候,西方军队也是一边喊着“昆虫”、“人形生物”、“德国人是对手,而日本人更像畜牲”,一边虐待和杀戮日军。

日俄战争并没给日本带来国际地位,而且带给日本社会的,也是复杂与阴沉的心理记忆:


五湖和为贵
四海之内皆兄弟
缘何风波起
百思不解战争义
茫茫人间争何必?

-----------这是日本明治“天”皇在日俄战争后做的一首诗,据说,这首狗屁不通的破诗,还得到当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赞赏。

明治是什么好东西吗?为什么突然成了“和平主义”者了? 这不科学啊??别忘了,当初刚刚开始维新时,日本还是一贫穷落后的小国,就开始迫不及待叫嚣着要"布国威于四方",妄图征服周边那些温和的弱邻。甲午战争,日寇攻下旅顺,明治的打手、恶犬们踩着几万中国百姓妇孺的鲜血,不可一世的狂叫"斗瓢倾尽醉余梦,踏破支那四百州"。何等嚣张不可一世?那时的它们,可绝不会跟中国平民讲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百思不解战争义”。有的只是令人发指的残害、穷凶极恶的民族欺凌。

直到十年后,它们遇上了处于罗曼诺夫王朝的末日衰世的沙俄,沙俄不过是限于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派了些补给不足的二流部队过来,跟日军刚了一场,明治这个战争贩子突然就变成了上面这个画风。对俄战争巨大的代价,也狠狠打脸了整个日本社会起初的战争狂热,给它们带来了空前的心灵创伤。曾经公然敌视俄国,并百般在国内煽动战争激情的石川啄木,战后反而这样说:"比起战胜的日本,战败的俄国更加伟大!"
美国学者唐纳德在《明治传》中这样写道"日本知识分子意识到,众人欢呼喝彩的战争胜利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日本为获得那少得可怜的领土付出了巨大代价,而来自俄国的威胁绝对没有结束"、"因获胜而被认可为强国的满足感,没能填平日本在旅顺和奉天战役中所遭受的惨重伤亡"。日俄战争,日军死亡、残废达12万人,加上伤病失踪,累计损兵达四十万。战争结束后,民间狂热的侵略邻国的激情大大减退,胜利、获得外国赞赏、民族自信。。。。。这一切在巨大的代价与人员损失面前,都变得不再重要。

反倒是作为幻灭文学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在日本迅速崛起。
谢野晶子的诗歌《弟弟啊,你不能死去》
田山花袋的小说《一兵卒》
无不风靡全国,当局很恼怒,许多段落必须删除后才许发表。日俄战争结束后十年,日本文坛出现了一个异常繁荣的高潮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只是讽刺的是,这种繁荣的精神风格,却是以沉郁色调为主流的。战争后几年渐渐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无不对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感到震惊,并对战争结果反而有失望感,又造成日本社会新的情绪创伤:老一代认为自己拼死为国付出的传统,被新一代摈弃了,成就不被肯定和赞美,老一代普遍陷入抑郁和对前途的忧虑,加剧了两代对立。山崎正和称这个时代为"苦闷的时代"。日本社会一度弥漫着"烦闷的厌世主义",这一切伤痕,都要靠日本得多失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去抚平。
今年是伟大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40周年,想想看,1979年的对越战争,我军不过只牺牲、失踪8000人,就造成我国社会提起这场战争普遍的沉闷、消极、反面情绪。抑郁灰色、生命损失巨大、的印像至今不去。主宰着人们对这场战争回忆的主色调。而当时中国有10亿人口。 日本却是4000万人口,承受了10万的死亡。可以想见,日俄战争给日本社会造成的创伤有多大。

至于朝鲜战争带给西方社会的心理影响,带给中华民族的震奋,以及西方人从此学会与中国人换一种打交道的方式,这里大伙比我更清楚,就不多说了。

user avatar

日俄战争。

日本人凭借这场战争的胜利,向白种人对于有色人种所具有的优势提出了挑战,唤醒了亚非各民族,对当时所有的殖民帝国都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在非洲生活了四十年的英国记者Edward Dicey 1907年在其著作《埃及的前途》(The Egypt of the Future )一书中写道:

“在过去,土人们都深信即令他们是再勇敢,也还是注定了必然会被欧洲人所击败。可是现在却突然的醒觉了。因为俄国一向是被人认为欧洲的最大军事强权,现在却居然被日本击败了。它的陆军败逃,海军毁灭,要塞被攻占。日本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不管其他的情形怎样,他既不是高加索人又不是基督徒。诚然的,这些非洲土人对于日本的情形还是一无所知,可是所有的非洲人,却都直接或间接的知道了,在远东的俄罗斯侵入军,已经为一个素不知名的非欧洲民族所击败了。”


在亚洲,在大英帝国霸权的枢纽印度,英国传教士Charles Freer Andrews在其1912年著作《印度的复兴》(The Renaissance in India: its Missionary Aspect )中写道:

“甚至在极遥远的村落中,农民们都在纷纷谈论日本的胜利。有一个在西亚具有长期经验的土耳其领事告诉我说:在内地到处你都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亚洲已经震动了,几个世纪的迷梦最后终于被打破了。这是世界史中另一新章的开始。亚洲的旧日光荣和伟大似乎又将恢复了。”


G. R. Pradhan,印度独立建国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在其《印度的独立奋斗》一书中,也有同样的看法:

“日本胜利对于印度人心的影响,是不可能再加以夸大的了,印度学生开始研究日本历史,想要发现其战胜欧洲最大强国的原因。他们所发现的答案为日本的爱国心、自我牺牲和民族团结。 这才是军事能力以外的奇迹力量。一九〇七,一九〇八和一九〇九年,印度学生都纷纷到日本去留学,他们回国之后,遂成为印度独立运动中的中坚份子。”

日本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如同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人一样,促成了土耳其革命,促进了波斯的改革和独立,连中国也受到了震撼。孙中山先生说,“我们认为俄罗斯败于日本可以被视为东方击败西方。我们视这次胜利为我们的胜利。”印度的尼赫鲁说,“日本的胜利减轻了我们自卑感。一个西方强国的战败引申出亚洲仍可以像古时一样击败欧洲。”

日俄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就是1905年1月1日旅顺要塞的陷落,躲藏在港口内的俄罗斯旅顺舰队被全部击沉或失去战斗力,日本联合舰队可以以逸待劳消灭万里驰援而来的俄国舰队。

旅顺要塞的陷落和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样,都是历史上少有的真正重大的事件。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说一个大家都不愿承认的考古学事实:甲骨文里面的商王武丁征服东亚(当然有点偏题了,决定性的战役,这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使得东亚(华夏)人种扩散到整个东亚大陆。在这之前东亚(华夏)人种只是蜗居在太行山区的可怜虫而已(现在研究发现东亚华夏人种和东亚地区的其他遗传学族群差距相当大,和非洲黑人差距是最远的,有强烈的遗传漂变)殷墟殉葬坑里面的人种博物馆就是证据。像东亚这种常染色体极纯粹(比如不算封闭的西北人群受到外部的影响仅仅只有3%,南北汉人其实差距极小,两广汉人差距稍大一点,但是跟其他族群的距离还是很远,虽父系母系很多样,决定体质人类学的常染色体却非常单一)并且规模庞大的族群放到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份,分子生物学意义上东亚(华夏)内部分化度是所有亚人种里面最低的却是人口极多的。连一些边疆的小民族都不如(日本人韩国人都是华北汉人的小分支)东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显然不是个最佳解释

杨希牧先生曾对近400具祭祀坑头骨进行了测量,划分出五种形态

Ⅰ 北亚人种类型,类似现代布里亚特和楚科奇人,80具,占35.6%

Ⅱ 太平洋尼格罗人种(亚洲昆仑奴)类型,与现代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头骨类似,38具,占16.9%

Ⅲ 欧洲人种类型,与现代英国人头骨类似,只有两具,占0.9%

Ⅳ 爱斯基摩人类型(极北)55具,占24.4%

Ⅴ 小头人骨,50具,占22.2%

添加资料:世界上常染色体纯粹的人群只有东亚,巴布亚,西非,科伊桑。而不是大家认为隔离于新大陆的印第安人

东亚人常染由纯粹的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其内部的差距也极其微小。巴布亚人常染由纯粹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巴布亚是个研究人种进化的天然博物馆,Y染很多样(而且大多都是接近根部的类型),常染很单一,体质很多样。西非人和布须曼人也是两种不同的纯粹非洲常染人群。

而世界上其他人群的常染构成都较为复杂,欧洲人由西欧亚狩猎采集者WHG,古北欧亚人ANE,Basal Eurasiam这三种差异很大的成分组成。中东人由WHG和Basal Eurasian两种成分组成,部分还有非洲常染。印度除了有欧洲人的三种成分,还有很高比例的西欧亚与南部东欧亚混合形成的印度土著成分。半岛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和一部分印度土著成分组成,岛屿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成分和部分巴布亚成分组成。印第安人和西伯利亚原住民由北东欧亚成分和部分ANE成分组成。中非,东非人由西非成分和部分科伊桑成分和不同比例的西欧亚成分组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