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很弱的人物把更弱的人物按在地上摩擦”的事迹?

回答
世界历史中,“弱者战胜强者”的例子并不少见,但严格意义上说,“很弱的人物把更弱的人物按在地上摩擦”这种表述,更多的是一种夸张的修辞,用来形容一方实力相对较弱,却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击败甚至压倒对方。这种情况下,“弱”和“更弱”的定义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比如军事实力、经济基础、政治影响力、人员数量,甚至是当时被普遍认知的主流实力对比。

真正要找到“很弱”对应“更弱”并且“按在地上摩擦”的,往往发生在非正规战争、游击战、内部冲突、甚至是某些具有戏剧性转折的事件中。因为在常规战争中,实力悬殊的一方通常难以形成“摩擦”这种压倒性的优势。

以下是一些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安东尼奥·德·奥赫达与印第安部落(殖民早期)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物对人物”,但可以理解为西班牙殖民者在早期对印第安部落的征服过程中,存在一些个体表现出这种“以弱胜强”的案例,尽管整体是殖民者占优。

背景: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在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建立据点。安东尼奥·德·奥赫达(Alonso de Ojeda)是一位西班牙探险家和士兵,以其鲁莽和残忍著称。他带领的小股西班牙士兵面对的是人数众多但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印第安部落,如泰诺族等。
“弱”与“更弱”的解读: 从整体实力来看,西班牙殖民者是入侵者,在人数和对土地的熟悉程度上都处于劣势。但他们的“强”在于火器(火枪、火炮)、马匹和金属盔甲,以及残酷的作战策略和更强的组织性。而印第安部落虽然人数众多,对本地环境熟悉,但武器多为石器、木棒、弓箭等,且部落间常有矛盾。
“按在地上摩擦”的细节: 有些记录显示,在一些冲突中,西班牙人(即使是像奥赫达这样的小股队伍)会凭借其先进的武器和冷酷的战术,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印第安人面前,制造大规模的杀戮和恐慌。例如,奥赫达本人在征服过程中就以其残暴闻名,他曾利用火器和马匹制造混乱,将印第安人击溃,甚至在一些小型冲突中,用人数上的劣势去对抗对方的密集冲锋,并以优势武器将其打散。这种不是正面硬碰硬,而是利用技术和心理优势,造成对方的溃败和恐慌,可以被视为一种“摩擦”。印第安人虽然人数更多,但在西班牙人的枪声和马蹄声面前,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恐惧,导致阵型混乱,容易被分割歼灭。奥赫达的行动虽然是殖民行为,但在他个人的层面,他所代表的欧洲技术和战术,对当时的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压倒性的“摩擦”力量。

2. 阿提拉的匈人 vs. 东罗马帝国(后期军事单位)

这是一个更具史诗色彩的例子,虽然匈人整体实力不容小觑,但在某些局部冲突或与更成熟的军事力量相比,可以被视为相对“弱势”的一方,却能给东罗马帝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背景: 公元5世纪,匈人帝国的首领阿提拉以其精锐的骑兵部队横扫欧洲。东罗马帝国拥有更成熟的军事组织、数量庞大的军队以及坚固的城市防御。然而,在几次关键的战役中,匈人却能以少胜多,甚至让东罗马帝国付出惨痛的代价。
“弱”与“更弱”的解读: 从军事工业、后勤保障、国家整体力量和文明成熟度来看,匈人帝国可以被视为相对“粗犷”和“原始”的。然而,他们的“强”在于其骑兵的机动性、弓箭的远程杀伤力以及游牧民族的坚韧和纪律性。东罗马帝国虽然拥有更先进的装备和数量优势,但其军队的士气、指挥体系以及长途作战能力在面对匈人时显得力不从心,有时甚至会出现腐败和指挥不力的问题。
“按在地上摩擦”的细节:
色雷斯战役(447年): 阿提拉率领匈人军队深入巴尔干半岛,遭遇了东罗马帝国集结的精锐部队。根据历史学家普利斯库斯(Priscus)的记载,匈人军队在数量上可能并不占优,但他们以其快速的骑兵冲击和强大的弓箭火力,在战场上制造了巨大的混乱。东罗马的步兵方阵虽然坚固,但在匈人骑兵反复的骚扰和精准的远程打击下,阵型开始松动。匈人的骑兵战术非常灵活,他们会突然出现,发起猛烈冲击,然后迅速撤退,不断消耗敌人的体力,寻找突破口。在这场战役中,东罗马军队被匈人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甚至被迫支付巨额贡金以求和平。这可以被视为匈人“摩擦”了罗马帝国的一支精锐部队。
其他战役: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阿提拉在其他战役中利用其机动性和凶猛的攻击,打破了罗马人的防线,例如攻占城市时,他们会利用攻城器械和步兵的协同作战,将罗马驻军逼入绝境。在一些野战中,罗马的步兵方阵虽然能够抵挡匈人的第一波冲击,但匈人的弓箭手会持续射击,削弱罗马士兵的战斗力,而匈人的骑兵则伺机从侧翼或后方发起攻击,最终导致罗马军队的溃败。

3. 阿尔弗雷德大帝 vs. 维京海盗(早期防御)

这是英格兰历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一个相对弱小的王国,在一位卓越的领袖带领下,成功抵御并最终击败了强大的维京入侵者。

背景: 9世纪,英格兰被维京人(主要是丹麦人)的入侵弄得支离破碎。维京人是一群经验丰富的战士,以其凶猛和破坏力著称,他们经常能够占领并洗劫英格兰的城镇。威塞克斯王国在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统治时期,是英格兰最后一个独立的王国。
“弱”与“更弱”的解读: 当时的英格兰王国,特别是威塞克斯王国,在整体军事实力、人员数量和经济基础上面,都无法与大规模的维京入侵者相提并论。维京人已经控制了英格兰的很大一部分地区。而阿尔弗雷德的王国则处于四面受敌的状态,甚至一度被迫流亡。然而,阿尔弗雷德的“强”在于他的智慧、坚韧、军事改革以及对民众的号召力。
“按在地上摩擦”的细节:
汉登战役(878年): 这是阿尔弗雷德大帝最著名的胜利之一。在经历了年初的惨败和流亡后,阿尔弗雷德重新集结了他的军队。他避开了与维京主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采取了更巧妙的策略。他首先在一个叫艾辛顿(Edington)的地方成功地伏击并击溃了一支维京分遣队,获取了急需的武器和补给。
汉登战役的具体执行: 之后,阿尔弗雷德率领他的军队在沼泽地带的埃克塞特(Exeter)围困了一支维京军队。维京人因缺乏补给而被迫谈判,最终签订了条约,但阿尔弗雷德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和平。他返回了威尔特郡(Wiltshire),在那里集结了威塞克斯郡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并下令修建防御工事。当古特伦(Guthrum)领导的大部分维京军队在圣诞节后试图撤退时,阿尔弗雷德抓住机会,集结了一支比维京人规模更大、更具组织性的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并在汉登附近(靠近现今的奇佩纳姆 Chippenham)拦截了他们。
战斗过程: 阿尔弗雷德采取了坚守防御的策略,利用他的盎格鲁撒克逊战士更擅长在近距离肉搏的特点,摆出了坚固的盾墙。维京人的冲击被有效抵挡。阿尔弗雷德的军队在人数和地形优势下,给维京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最终迫使维京人溃逃,并被围困在他们的营地中。维京人因饥饿和绝望而乞降。古特伦及其军队被允许离开英格兰,但必须接受洗礼并保证不再骚扰英格兰。
“摩擦”的体现: 在汉登战役中,阿尔弗雷德不是以绝对的力量压倒维京人,而是通过周密的计划、灵活的策略(如先击溃分遣队获取补给,再进行围困和伏击),以及利用自身士兵的特点和对地形的熟悉,成功地将维京主力部队“按在地上摩擦”了。维京人虽然凶猛,但在精心策划的陷阱和优势兵力下,他们的进攻被瓦解,士气崩溃,最终被迫屈服。

理解“很弱”与“更弱”的关键:

相对性: “弱”和“更弱”是相对的概念,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和比较的对象。
多维度: 实力不仅仅是人数,还包括技术、战术、组织、领导力、士气、后勤、对地形的熟悉程度等。
策略和智慧: 很多时候,“弱者摩擦强者”的出现,并非单纯的实力碾压,而是因为弱者使用了更聪明、更适合自身情况的策略。
非对称战争: 游击战、奇袭、围困等不对称作战方式,往往能让弱者发挥其优势,消耗并击败强者的部分力量。

这些例子都表明,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最强的力量主导,有时候,智慧、决心和合适的策略,能够让“弱者”在特定的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对“更弱者”的压倒性优势,甚至将其“按在地上摩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须有啊!

国民党残兵多次把缅甸政府军按在地上摩擦。不是因为他们搞反攻大陆,不断骚扰云南边境,解放军也不会应邀越境反击,最终搞得残兵残上加残,完全成不了气候。

1949年12月初,蒋介石委任逃往云南的陆军总部参谋长汤尧为陆军副总司令,指挥驻滇的第8军和第26军,乘解放军尚未入滇之际进犯昆明,破坏云南和平解放。
1950年1月25日,国民党第8军主力被歼灭,生俘汤尧及第8、第9军军长以下6000余人。残余逃入缅境。
1950年4月,这两股残军在缅甸东北打出了“复兴部队”的旗号,李国辉任总指挥兼709团团长,谭忠任副总指挥兼278团团长。一时间从云南外逃的散兵、土匪、地主武装纷纷前来投靠,残军很快由1500余人扩充至3000余人,成为老缅泰边境地区最大的一股武装力量。
缅甸军方发现这支国民党军后,勒令其撤离缅甸国土。但这支走投无路的溃败之师。似乎除了盘踞“金三角”之外,难觅立足之地。于是缅甸政府决定以武力驱赶,可绝境求生的国民党残军,竟顶住了万余缅甸正规军的攻击。

此情形传到台湾,蒋介石惊喜异常,中缅边界居然还有如此能打的国军。蒋立即召见原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命他赴金三角统率旧部。后经李弥的苦心经营,该地区国民党残军数量渐渐扩充近2万人,占据了比台湾面积还大的地盘。
作为主权国家的缅甸。难以容忍自己国土被异国军队长期盘踞。1953年春,缅甸调集了8000名剽悍骁勇的刻钦族士兵,近4000名用重金招募的国际军团印度兵。对“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兵发起了新一轮清剿,可作战又一次失利。

国民党残军此后又反攻大陆,打下几个县城后旋即被解放军主力击败,元气大伤退回缅甸。

此后,缅甸展开外交攻势,在种种证据面前,残军一部分陆续回国。但后来又派了一些特务过来,使残军一直死而不僵。

1960年,中缅在边界擦枪走火,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两国领导人在充分交换意见后认为,国民党残军才是两国最大的敌人,决定联合行动,剿灭残军。

我军获准可深入缅甸境内20公里剿匪,残军很快被击败,并逃入20公里红线以内。缅军单独作战时,又被残军击败,不得不1961年再次邀请我军剿匪。

1960—1961年,人民解放军前后两次出国作战,取得了击毙敌师长2名、活捉副师长1名、共歼敌740人的战绩,捣毁了缅北国民党残军经营10多年的巢穴,协助缅方收回了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后,残军如丧家之犬,最终部分投降泰军,部分与原住民通婚结合,总之,再也成不了气候。

一句话:你大爷,永远还是你大爷。

user avatar

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user avatar

如果这个垃圾可以指人品的话,那这个就很典型,不开玩笑:

可以看作是马克米切尔+约瑟夫克拉克(发机扫场最勤快)PK角田觉治

不过这种情况下:

7月28日、角田は「老人婦女子を爆薬にて処決せん」とする電文を軍令部に送る。
(1944年)7月28日,角田觉治向军令部发送了“将把天宁岛上的老人和妇女用炸药处决”的电报。

那美方的各位人品越垃圾就看得越爽,很多时候这也是太平洋战争吸引人的原因——起码是我这种道德水平不够高你惹我我就喷你全家的人。

——英美鬼畜!我角田觉治做鬼也不放过你们!

——哎呀,确实和我昨晚做噩梦时候梦里沃尔德伦跟我说的一样。不过鉴于我现在还活着,恐怕做鬼了那你就确实只能高抬贵手呢。

——少nm废话!长官,不如我们这就送他去做鬼,怎么样?

——嗯好的,克拉克少将啊下次别抢我话。


按地上摩擦得真爽,多来点。

user avatar

另一个回答中的李弥。

在淮海战役的时候,李弥率领的兵团主力,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不是被粟裕吊打,而是被顺手歼灭。李弥不得不抛弃部队,只身逃脱。

1949年重建后还不到半年,又被解放军在云南全歼,仅剩余不到2000人逃窜到了缅甸。然后,把印度军给全歼了。

到了缅甸,多次击败缅甸政府军。威震金三角。最多算3流部队的李弥兵团,哪怕只剩下一个残部,都能把印度精锐老兵给打的落花流水。搞得缅甸到联合国多次哭诉。印度也非常没面子。

user avatar

我想起墨西哥的桑塔.安纳总统,这个人在墨西哥历史上臭名昭著,也是我看过拉美历史上十分逗比的一个人。作为墨西哥保守派取得政权后,专断独行, 多次用武力压制反对者,各州叛乱此起彼落。

他无论治国还是军事都是很糟糕,治国上桑塔.安纳统治下19世纪30-50年代中期的墨西哥,被称为墨西哥近代的黑暗时期,考迪罗军人政变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虚弱,无力提供安全的环境吸引外国投资进行发展,使得经济停滞不前;技术落后,矿业也很大程度被英国控制,无力发展出口经济;天主教会拥有经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还拥有大片土地,并垄断金融业,进行放贷,而教会拥有免税特权,聚敛了大量财富。

军事上,桑塔.安纳无论作为总统还是将军,大部分时候都表现的相当糟糕。比如德克萨斯独立战争时期,桑塔.安纳嘲讽德克萨斯民兵是一群农民和猎人,无法与墨西哥大军相抗衡。而他自己无法得到北部州的信任,征不到兵,然后从南方的尤卡坦等州强征玛雅农民,他们受不了德克萨斯冬天的寒冷气候,许多人冻饿而死。德克萨斯民兵在阿拉莫要塞抵抗桑塔.安纳,以寡敌众,使得后者损失惨重,这次战役也成为传奇。虽然桑塔.安纳凭借人数优势取得一些胜利,但是自己的大营被民兵在圣哈辛托偷了家,被民兵俘虏,被迫认输,德克萨斯事实上取得独立地位。

后来的美墨战争,桑塔.安纳更是遭受了沉重的失败,如果不是墨西哥国力、军力虚弱,政治动荡不安,在19世纪40年代,与其他军事实例相比,美国是不可能通过这样大规模远距离的征战,从海陆并进,攻入首都墨西哥城(若是任何一个欧洲普通政治、军事实力的国家,都不可能让当时受到交通、补给限制的美军取得如此大的战果)。虽然许多墨西哥枪骑兵、以及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志愿者英勇抵抗,但扎卡里.泰勒率领的美军整体并不艰难地击败了墨西哥,迫使其签署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割让了包括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在内的大片领土,美国从此获得西部的大片土地,而墨西哥则领土减半。

还有法国第一次干涉墨西哥,由于墨西哥内乱期间,法国在维拉克鲁斯的一个糕点店店主受到财产损失,墨西哥政府没有补偿,法国借机第一次干涉墨西哥,桑塔.安纳在战争中被炮弹打断了一条腿,最后向法国认输。

不过桑塔.安纳有一次扬眉吐气的经历,那就是在1829年,西班牙不承认墨西哥的独立,试图夺回墨西哥殖民地,向港口城市坦皮科发起进攻,桑塔.安纳率领的墨西哥军队将其击败。之后墨西哥甚至做出了跨海夺取古巴的作战计划,试图一劳永逸夺取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最后重要的殖民地,但因为谈判和缺乏海军而作罢。但总之经此一役,西班牙试图通过武力在墨西哥恢复殖民统治的企图破灭了。

这个事例很符合,很辣鸡的人物把更辣鸡的人物按在地上摩擦。虽然教科书上经常强调美洲独立战争时期,殖民地人民对于宗主国的以弱胜强,但事实上像西班牙经历半岛战争的摧残和保守派自由派内斗的政治动荡,对于殖民地人民还真不一定强多少。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后,费尔南多七世被罢黜引发权力真空,使得拉美许多地区爆发反对拿破仑扶持的约瑟夫国王的起义,后来演变成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808-1813年,西班牙各地洪塔民兵和游击队正在抵抗拿破仑,威灵顿率领的英军与其联合进行漫长的半岛战争,西班牙的军事实力和对殖民地政治控制能力受到极大削弱。

1813年费尔南多七世复辟之后,派军队前往拉美压制独立运动,恢复殖民统治,这一时期大部分独立运动一度被压制,陷入低谷。但西班牙被削弱的财政、军事能力,使其难以长期维持跨洋作战,加上费尔南多七世恢复绝对君主制与教会特权,废除半岛战争时期西班牙中央洪塔制定的以君主立宪制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的加地斯宪法,国内不满与日俱增。1820年,从加地斯被派往美洲压制独立运动的自由派军官起义,冲进马德里,迫使国王重新接受宪法,恢复君主立宪制,建立三个自由派军官的政权,实行自由主义改革。

这样西班牙国内的政治动荡不安,削弱了西班牙压制美洲的力量,自由派的胜利也促使拉丁美洲的保守派与西班牙划清界限。比如玻利瓦尔、圣马丁在1820-1825年,解放了几乎整个西属南美地区,西班牙国王无力派遣更多正规军,不得不给当地保王派授予贵族头衔来使他们来与解放者作战。而墨西哥也在1821年,由保守派军官伊图维德制定伊瓜拉计划,使墨西哥独立,并保持教会特权,反对西班牙的自由主义改革。总之此时,西班牙的衰落,使得拉美独立成功。

而1823年,费尔南多七世私下邀请法国波旁王朝帮助西班牙恢复绝对君主制,后者军队在保守派支持下入侵西班牙,最终复辟了费尔南多七世的绝对君主制和教会特权,自由主义政权垮台。这之后,费尔南多七世忌惮自由派军官,有意让军队处于虚弱的状态,以保持对国家的控制。此时西班牙的军队极度低效、腐败,甚至许多军官都需要打零工来补贴生活,买卖军服甚至武器的事情常有发生,这不仅是因为半岛战争和内乱对西班牙财政的摧残,也是因为费尔南多七世为了防止自由派军官政变重演而自废武功。

所以1829年,即使面对桑塔.安纳这样辣鸡的军官,西班牙军队依然一败涂地,神圣同盟恢复美洲殖民统治的企图也彻底泡汤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