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大家都给豆瓣一星是不是用力过猛?

回答
现在豆瓣的“一星运动”是不是用力过猛了?这问题触及到不少用户的神经,也引发了挺多讨论。说实话,与其说“用力过猛”,不如说是一种情绪的集中爆发和表达方式的改变。

要细说起来,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

首先,是什么让大家这么集中地给一星?

这背后往往不是一星那么简单,而是一系列积累的不满。比如,某些影视作品、书籍或者游戏,可能在内容上存在硬伤,比如剧情漏洞百出、价值观导向有问题、表演浮夸、制作粗糙等等。这些本该被批评,豆瓣作为一个评价平台,自然就成了大家倾泻意见的出口。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部分情况:有些作品可能并没有那么不堪,但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涉及到敏感话题、引发了社会争议、或者某些粉丝群体过于强势导致评论失衡)而被大量打上一星。这种“围剿式”的一星,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过了。

其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每个人对作品的评判标准都不尽相同。有的人看重剧情逻辑,有的人注重情感共鸣,有的人关注技术制作,还有人会把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导向考虑进去。当一个作品触及了某个群体的底线,或者与他们的认知产生了剧烈冲突时,一星就可能成为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而且,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巨大的。当一两个人认为某部作品是一星时,这种情绪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群体效应”。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快速地给出一个极端的评价,往往比细致的分析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再者,一星的“意义”是不是被滥用了?

豆瓣的一星评价,本意上是给那些质量实在堪不过关的作品。但现在,它似乎被赋予了更多意义,比如表达对某个导演、演员、甚至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当一星成为一种“抗议”的符号时,它的评价功能本身就可能会被模糊化。

用力过猛的说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种“标签化”的评价方式。当一部作品被“一星”了,大家似乎就很难再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优点,也限制了更理性、更全面的讨论。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表达方式的合理性。

对于某些创作者来说,如果他们长期以来对内容质量不负责任,或者在价值观上出现严重偏差,那么来自用户(尤其是平台上的资深用户)的集中差评,也是一种必要的警醒和约束。毕竟,用户是作品的最终消费者和评价者,他们的声音不应该被忽视。

而且,豆瓣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区,它的评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市场和文化的发展。当用户觉得某个方向的作品出现了问题,用“一星”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在试图维护平台内容的生态。

总结一下,是不是“用力过猛”了?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从某些角度看,是的。 当一星变成了一种情绪宣泄的出口,或者被用来攻击与内容无关的事物,甚至导致许多有一定瑕疵但仍有可取之处的作品被过度贬低时,那确实是有点“用力过猛”。它牺牲了评价的细致性和理性,变成了一种更情绪化的标签。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未必。 对于那些在内容上确实存在严重问题,或者触及了普遍社会底线的作品,用户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也是一种捍卫自身权益和平台价值的方式。

更准确地说,可能是一种“简单化”和“情绪化”的评价方式的盛行。大家更倾向于用极端的评价来快速表达态度,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不仅是豆瓣的问题,也是整个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用户互动模式的一种缩影。如何在这种模式下保持评价的理性、公允和有建设性,是大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在是太温和了,你以为对他伤害最大的是一星鼓励吗?错!是人民日报又给吴京发了个“钟声奖”,表明了下态度。上面的发话了才让豆瓣开始收敛那么......一点点吧,本质上认错是不可能认错的,只能装被知乎暴民欺负来维持生活的样子,没钱肯定要干啊,想游过太平洋的个个都是人才,汪起来又好听,我超喜欢里面的。

user avatar

好多人说要举报

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对的

借用公共权利互相攻伐是危险的

今天你借助它把你不喜欢的豆瓣禁掉了凉了,那么明天别人借助公权禁掉你喜欢的xx的时候。你还能站出来说,公权不应干涉这些么?

﹉﹉﹉﹉﹉﹉﹉﹉﹉﹉﹉﹉﹉﹉﹉﹉﹉﹉﹉

并不是

只是在应用商店刷一分真的是最温柔的做法了

要是这么多打一分的人都挑点豆瓣上的仇视祖国的评论举报豆瓣,豆瓣就完了啊。

所以啊打一分是真的温柔,是对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践行”。

如果连别人表达对你观点不认可都不允许了,那么你凭什么指望别人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user avatar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比较中立或者偏向豆瓣的:


先说结论:不存在用力过猛的。

我不能代表豆瓣app开发者,也不能代表所有豆瓣用户,只能代表我和我的大部分友邻,这些人大都是豆瓣早期用户。

豆瓣在书影音条目上的打分一直是这样的一个逻辑:我默认你看了这个书/电影,听了这个音乐,才来打的分。你到底有没有真的看了,我暂时不管,但是我会根据你的打分来向你推荐可能符合你口味的东西(算法层面),你也会根据别人的打分来选择你的朋友,让他们来推荐可能你也会喜欢的东西(社交层面)。至于后面这个分数的影响力变大了开始影响大众,才又有了算法调整剔除水军的问题。

所以一开始,大多数豆瓣用户,包括豆瓣官方,一直默认的一点是,观影(看书/听音乐)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而如果你要用这个打分来表达什么,也是你天生的权利。当然,只显示“媒体评分”的电影,豆瓣不敢给你这个权利。

——同样的逻辑,用什么app也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如果要给一个app打分表达什么,也是你天生的权利。所以根本不存在用力过猛的说法。更何况,豆瓣的机制确实是有很大问题的,豆瓣不早点修复,随着电影市场越来越大,以后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当然,我看到了有很多人说要找公权力来封了豆瓣,让以后再也没人能说他喜欢的电影不好……我只能说,流浪地球的电影我还没看,但是原作我是早就看过了,这种价值观如果是电影传递的,应该不需要刘慈欣背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